首批粉丝,通过是通过朋友圈开展亲情营销,通过赠送,体验,免费等手段开始吸粉;
主要方式: 互联网软件类产品,主要给目标人群的KOL人物,免费使用,免费转发赞评论;
如果产业链是实物类产品,初期就是抽奖,众筹等
在传播方面,主攻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创意H5文案,广泛互转。
给你几个不错的建议
找大神儿帮你们策划专题
找媒体朋友替你们代写新闻稿
请专业推广人士为你们在互联网摇旗呐喊
自己出马,做事件营销
重点把钱砸在新媒体上,尤其是社交媒体。
很多人在进入一家初创型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会发现公司产品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似乎每一个缺点都影响了产品的发展,一些“初级产品经理”往往又是完美主义者,看不得自己产品有半点瑕疵,自己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完善产品,但是结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第一、上司并不会互联网营销,自己摸索,进步缓慢。
在进公司之前,我听很多人说过,去初创公司的最大好处是,只能分工不明确,很多活可以干,试错空间很大。但,我进入公司后,发现一个问题,上司几乎不懂互联网营销的事情,对内容制作的好坏评价标准,也只是阅读数。
文章的审核也没有了,完全由我自己决定,而当时的我连一点行业内的专业知识都没有,洗稿也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先去学习行业的专业知识,再去摸索如何搭建公众号。但由于自己对行业的陌生,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了选题→发文章→选题→发文章的小编状态。
第二、没有核心KPI,容易迷失。
入职了4个多月,从来没有接到过自己的KPI,而自己又每天忙于各种选题和内容制作,渐渐地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编。并且,产品一直没有进入正式的运营阶段,核心用户群体一直确定不下来,做的内容没有产品作为依托,做的几个小活动也吸引不了多少粉丝,公众号的阅读量一直很低,导致自己有一段时间在怀疑人生。
第三、团队沟通不足,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一直听说初创公司的工作氛围很好,按道理来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其实我们的工作氛围还蛮不错的,但运营团队搭建得比较晚吧(相对来说),我是最后一个进入运营团队的,加上我、上司和产品经理,一共6个人。每周一次例会,仅仅只是沟通工作进度,对于一些运营问题,每次想要深入的探讨,都会被制止。最终,导致我们做了一个又烧钱又没有效果的线下活动。
综上所述,阻碍互联网创业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可能是缺乏新的东西。
企业家精神,顾名思义,就是创新。这是市场所没有的。例如,如果有人要预约汽车或叫外卖,很有可能他们无法与滴滴和美团竞争。如果你回顾一下过去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几次创业热潮,你就会发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公司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至少在当时的中国不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