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确实有效,别人知道我们了,网上一搜就能看到,淘宝也能排在前几页,可是我们从开始做品牌起,钱花了不少,销量愣是没涨。消费者是知道我们的,但是买的时候还是不买我们。之前只要被知道,就会买,但是好像越来越没效果了。”
正如大多数企业境遇一样,为什么过去只要一上央视、一打品牌,产品就能卖爆,经销商就能排到桥头,消费者就能提着现金到店前排队。现在钱花的并不少,可是效果却只有一点点,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铆足了劲儿发展工业化。
我们很多企业在这股浪潮中获得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并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分销。这个阶段,我们的目标就是: 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最多的产品,然后把它们卖出去 。
于是,生产和营销成了企业的两项核心工作。
对于生产过程,借助流水线与管理制度,我们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功能大体相似,核心在于成本与效率的控制,产品同质化就成了必然。
同质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选择”,如何能让消费者快速识别并选择我们的产品,那就只能靠“品牌”了。
品牌,恰好是营销的落脚点。
通过营销,除了让消费者了解我们的产品,更要记住我们的品牌,这成了营销成功的关键。于是乎,我们很自然地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品牌营销上。在同质化市场中,曾经这确实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
这样一来, 产品只是一个交付物 。
我承认我做不出差异来,不比别人家的差就行了。卖出去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要做好品牌,品牌响了,产品就好卖了。
我们曾经做的事情 根本不是在满足用户的需求 ,根本不是有价值的,而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交付物,交给别人就完了。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企业根深蒂固的“ 产品观 ” 。
可是现在,我们的“真理”却遇到了挑战,好像没什么用了。
就拿牛奶来说,当别人让你快速回答中国有哪些牛奶品牌,你脑海里一定首先浮现的是蒙牛和伊利。
是的,蒙牛和伊利这两家是奶制品数一数二的大佬,品牌算是非常响亮了。但是当你在超市拿起他们的产品,却不知除了名字,它们还有什么区别?
包装你有我也有
代言人你有我也有
赞助节目你有我也有
品牌再响也出现了消费者选择难题,依靠品牌的产品观好像没有那么好用了。
我们作为企业的老板,大家都想着打品牌,只要出名就能把东西卖出去。于是,大家考虑的事情都是相差无几的,用得都是同一种套路。
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却没几个能真正被记住。
不单单产品一模一样的多如牛毛,品牌相差无几的也比比皆是,消费者还是不知道自己该买哪家的什么产品。
我们的信仰,我们前辈的经验,先辈们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这么不管用了?
李总遇到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正在经历,为了弄清楚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三个问题,一起与曾经的思维碰撞。
1、没有产品的支撑,品牌能立得住吗?
2、产品真的只是一个交付物吗?
3、产品真的没办法差异化吗?
一、没有产品的支撑,品牌能立得住吗?
我们企业家都有一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产品的销售员。
东西再好,要是没有一个好的销售员,再香的酒都只能藏在深巷里。
这真的是对的吗?
产品谁都会做,就算你能做出来不一样的,隔没几天就有仿品了,而且仿造技术让你目瞪口呆。还不如多把精力放在营销上,做出来一个品牌,比什么都强。
现代企划的鼻祖史蒂芬金曾说过:“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要购买的东西。产品是可以被竞争者模仿的东西,品牌却是独特的。产品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长久不衰。”
鼻祖都是这样说的,而且太多企业都赚的盆满钵满,咱能不照做吗?
于是,我们在品牌营销上可谓是一掷亿金,但是在产品研发上却扣扣索索。在短期内,确实能砸出不少“知名品牌”。
但是,然后呢?未来呢?
消费者因为品牌有名所以买了产品,结果拿回来一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体验惨不忍睹,实力远比不上名气。消费者对产品失望,更会对品牌失望。
一次失败的用户体验,很可能会令用户投向对手的阵营。
所以我常说, 没有产品支撑的品牌宣传,就是向世人宣告:“来看,我有多烂!” 。
没有产品的支撑,品牌是立不住的!
品牌当然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产品的“姓氏”、符号、识别标志。用户认可的品牌,自然而然会优先选择该品牌的产品,但产品必须是能光宗耀祖的,而不是让家族蒙羞的。
产品必须是为品牌加持的,而不是品牌为产品输血的。
三、产品真的只是一个交付物吗?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品牌想要有效,一定要有产品做支撑。
一个及格的产品,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出来,这仅仅是基础。大家的产品都能用,这个时候打广告,能解决退货和投诉的问题,但是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让我们再一起回顾曾经的产品观。
我们是一个生产的厂家,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卖给消费者,获得我们的利润。
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把产品生产出来,把产品当作生产的交付物,当作进行销售的交易物,只是纯粹的“我做出产品,能拿去用了就行”。
这个产品观是从我们企业的视角来定义的 。
我们负责生产和交付,并不会搭建真正与用户沟通的渠道。你只要买就行了,做售前就是为了让你更快地买,做售后就是为了让你不给我抹黑。
我们很难知道是谁买走了产品,更不会花心思去考虑用户消费之后,是如何去使用产品的,自然也不知道用户用的好不好,有没有满足需求,或者还有什么新的需求。
只会自我安慰说:我们有产品评价,我们有客户反馈电话。但 这一切只是为了不给自己一个差评,为了不让产品抹黑,为了更多人能买单 。
这种放养式的产品观,让企业永远是在黑暗中摸索,很难做出好产品。
这样下来,当我们想做新产品的时候,经常找不到突破的方向,最后在办公室里拿起调研公司的报告,走走两圈市场就拍脑袋,做一些不痛不痒的升级,或者跟着对手走。
人家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这样的产品,必然是同质化严重,必然是极易过时落伍,必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在这种产品观里, 企业与用户是脱钩的,企业的认知是片面的 。
由于产品观的不全面,产品往往存在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导致产品销量低迷。
所以,我们必须刷新一下曾经的产品观: 我们的产品不再一个交付物,而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使用物 。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产品观,善于去探索“超级产品”。
我之所以称之为“超级产品”,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传统认知中的产品。超级产品观认为 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是能够跟随用户需求持续进化的,是能够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的 。
它并不是以交易为终点,而是 以交易为起点,深入到用户使用过程,在使用中发现需求,收集反馈,进而发现产品创新机会,形成不断进化的未来产品 。
三、产品真的没办法差异化吗?
当我们做着用户想要的产品,持续地洞察他们的需求,是不是都可以把品牌做起来,是不是就能让消费者都选择我们?
不,这还不够!
别人都是这样做的,你有我也有。所以,要找一些不一样的点。
我们都尝试过做与众不同的产品,但是各行各业发展了这么多年,能找到的差异点都被挖完了,很难做到独出心裁的产品。
这时候,我们往往仰天长叹:产品真的没办法差异化吗?
面对这样的灵魂发问,我想告诉你:不要气馁,办法还是有的!
产品之所以同质化,本质上是因为我们都瞄准了所有用户的最低需求在做的产品 。
生产出来的产品仅停留在及格的水平,是普适化的中庸产品: 人家有的我都有,但是也没有什么特色 。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困境,通过自己的臆测,加入一些无用的功能特性,除了增加自己的成本,并不会增加销量,消费者并不买单。
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了解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 产品差异的基础不是产品,而是用户群体的差异 。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选择服务特定的用户群,才能发现特定的需求,对产品做出差异化的改造,产生独特的产品,差异化地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这样才是真正具备了人无我有的优势。
优秀的产品,本质上与品牌的背后逻辑是一样的 。
例如我们谈到某个品牌,就会联想到该品牌下产品的某些特性,谈到某个产品的特性,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某个品牌,这是产品与品牌之间的良性影响。
品牌需要产品的支撑,好的品牌形象也更有助于产品的推广销售。 如果品牌没有自己的独特调性和对受众的选择,也必然会面临同质化,乏善可陈的中庸产品,并不利于品牌的建设。
因此真正好的产品是产品与品牌统一的,都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针对自己的特定用户群的特点与需求,精心设计精心打磨,并且不断进化,以保持自己与用户变化的同步,产品解决了用户的痛点,这也促进了用户对品牌的认可。
四、总结与延伸
我们从李总的经历中发现一个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打品牌好像越来越没有用了。
按照我们之前的做法,无非就是换了渠道、换个广告。可是,这些我们都尝试了太多遍,往往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在这个各行各业同质化严重的时代,我们的产品观需要顺应时代的刷新。
我在文章中提到的产品观,我将其定义为“超级产品观”,具体描述为: 将产品视为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构建用户体验闭环,覆盖用户最长生命周期,一切形式的价值载体 。
只有重新认识产品,才能获得企业全新的发展格局,才能依靠产品和品牌合力创造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蓝海战略》对于现在来说不会过时。十大畅销营销类书籍排行榜:
NO.1 影响力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NO.2 定位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这本管理战略的圣经、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著作,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广告和营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NO.3 引爆点
本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NO.4 引爆流行
《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畅销书 产品、设计、主张、行为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其实就和病毒一样。在特定的流行风潮中一切都可能在突然之间令万人跟从、风靡街巷,格拉德威尔把这种时刻称作“引爆点”。他研究出流行的三大原则,配以几十位专家的理论和实例,告诉你如何找到“引爆点”,从而可以引发流行风潮,实现无限可能。 本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
NO.5 蓝海战略
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 然而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你所熟知的一切战略成功的定律提出挑战。他们认为,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作者基于对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提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 《蓝海战略》为企业甩脱竞争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
NO.6 输赢
捷科公司的销售精英周锐,发现自己被逼上了绝路:亲手带出来的销售团队被划走,却被要求完成遥不可及的销售指标。面对顶头上司的排挤,周锐的唯一生机就在银行的超级大单上,而竞争对手为了这个大单,早在一年前就布置好了战场,周锐腹背受敌。更糟糕的是,周锐发现对手竟是自己的初恋情人骆伽。骆伽一边处处设障,一边温情脉脉,周锐应如何抉择?他将何去何从?
NO.7 营销管理
全书围绕理解营销管理、抓住营销视野、联结顾客、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塑造市场供应品、传递价值、传播价值、创造成功的长期成长八个方面展开。每一章的内容也有了较大调整,加入了更多新概念、新观点,同时更新了相关的案例和补充材料。每章内容包括章前导入、营销视野、营销备忘、教学案例、章末练习几个方面。 自1967年科特勒推出第1版的《营销管理》后,历经40年的发展,《营销管理》的理论体系愈加成熟,案例也更加丰富,全书信息量巨大但不庞杂,观点鲜明又力求全面。这些使得本书深得全球各地营销学者和从业人员的信赖,有了“营销圣经”的美誉。
NO.8 圈子圈套
本书是作者的“中国现代商道三部曲”的第一篇。虽是一部文艺小说,但小说中所涉及到的IT行业的残酷商战和外企圈子内幕均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基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生动描写了在华外企高层的各地各色人物。各行各业的广大从业人员及外企白领们,都会觉得小说真实而深刻、生动而亲切。 本书以两个大型项目的销售商战为主线,环环相扣,机变迭出,计谋重重,故事精彩,情节扑朔迷离。更因基于真实案例,令人信服,完全可以称得上供各行业广大营销人员研读的营销“胜经”
NO.9 顾客为什么购买
到底是什么触发人们的购买欲?顾客又是如何改变商店?为什么网上购物不会取代大型购物中心?本书中作者帕科·昂德希尔依据大量实地调研数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消费行为学家帕科·昂德希尔,是一家研究公司的CEO,其客户包括麦当劳、星巴克、雅诗兰黛、花旗银行等诸多知名公司。昂德希尔被《旧金山纪事》盛赞为“零售业的福尔摩斯”,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购物中心、杂货店跟踪观察购物者,分析购买行为与消费心理的搏奕关系,花费20年时间深入研究消费者和销售环境的互动,凭借着自己福尔摩斯般的精确推理,为读者描绘了商人、市场营销人员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对于从事零售和市场营销的人员,《顾客为什么购买》不愧为一本很有新意的实战指导书!
NO.10 新定位
在推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定位》15年之后,作者又出版了刷新之作《新定位》。
本书主要围绕三大核心话题展开:
一、“如何寻找好的定位”。作者借鉴心理学及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提出营销定位的诸种心理原则及其误区。
二、“如何进行再定位”。竞争与变化的需要,你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为自己定位,在适当的时机“再定位”是成功的保证。书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具体展示和讨论“再定位”的要素与方法。
三、积25年的营销企划与咨询经验,作者总结了一整套的“商业诀窍”,其直面问题的实用性和布满例证的实战性,让你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受用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