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多年,市场营销团队的量化考核指标,都比较软性,比较间接,例如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产品组合、市场花费的投入产出比等。
而在非量化的指标上,则考核市场营销团队做了多少重要的事情,如发布了多少个新品、组织了多少个整合营销活动、公关事件营销等等。这些事情对于市场营销团队,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幸福感、成就感,只会让营销团队和销售团队带来冲突,典型的说法像“业绩好的时候,说明销售团队做得好,业绩不好的时候,说市场营销团队乱花钱没效果……”
如何改善营销团队不被重视的状况?
时代的发展,给予了营销人新的答案。
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变得可被追踪,从客户接触广告、下单、复购、推荐等一系列行为都能够被数据化追踪,并衔接起来。市场营销团队有能力对最终销售和利润的结果负责了。
有3项指标,需要组合起来考核:潜客数量、销售额、市场投入产出比。
这3项指标,不能单独只考核一种,而需要结合,否则会出现偏差。
1.潜客数量
潜客数量用于考核营销团队,很容易理解,因为单纯做数量,而忽视了潜客的质量,会导致销售团队的转化率不佳,引起市场和销售团队的冲突。因此,不能单纯考虑潜在客户的数量。
2.市场投入产出比
考核市场投入产出比,也是营销团队和公司管理层比较认可的考核指标之一。但同样不能单独考核,因为投入产出比这项,是可以通过“以销售效果付费”的广告购买的方式获取潜客名单,这样ROI就容易达成,但是单纯的ROI高,可能由于销量规模不大、这类潜客的质量不高,转化率也低,进而导致销售团队人均效能降低,拉低整体销售业绩。
3.销售额
过去为什么没有对营销团队直接考核销售额指标,而只考核销售团队?
因为过去市场营销团队工作的内容距离达成销售还有一段距离,如销售人员、网点的充裕程度、销售人员的转化能力等。
但这不是单向的,销售人员也需要市场营销团队对价格政策的合理调整、促销政策的吸引程度、产品包装、组合的优势等,这些都能为销售团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达成销售额,需要两部门通力合作,所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把销售额指标作为考了营销团队的关键指标之一。
可以分别赋予指标权重,如每项约33%的权重,这是相对平衡的一种方法。
例如:综合达成率=潜客数量达成率x34%+销售额达成率x33%+市场投入产出比达成率x33%
这是公司对于整个营销团队的考核,一般由CMO代表整个团队去扛。
那么, 营销团队下属的个人如何考核呢?
可以给每个子团队负责人和个人一个“下一级综合达成率”,把“总销售额”、“总潜客数量”、“总市场投入产出比”拆解到子团队和个人。
市场营销团队的工作,一半做流量,这部分可以量化,另一半做品牌,这部分的贡献并不容易量化,因此CMO在推动市场营销团队的结果考核的时候,多把结果往前走一步,让市场营销和销售团队都能够为最终结果负责,这样才能距离终极的公司目标更接近。
核心观点来自《极简市场营销》
设定什么“量化指标”并用什么数据报表体系进行“追踪结果”,很大程度上反应了CMO和下属市场营销团队的格局、执行力,以及对“事”、“钱”、“人”的把控力。
市场营销工作的量化指标可以分为“顶层量化指标”和“市场营销内部关键指标”两类。
顶层量化指标,是CEO对市场营销工作的期望,以及CMO对CEO的承诺。
CEO最关心CMO负责的市场营销顶层量化指标有3个:
1.市场营销工作花多少钱;
2.带来了多少效果(如带来了多少潜在客户、转化了多少销售额);
3.投入产出比如何。
CEO、市场营销负责人、销售负责人,这是一组铁三角关系,驱动了销售和利润的增长。
其中,CEO会对董事会和股东承诺公司的利润额和增速;CMO负责提升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带来足够多的潜在客户;销售团队负责人则跟进把潜在客户转化成销售额。
如何精密地监控执行过程,从而完成顶层量化指标?
这就需要有“市场营销内部关键指标”,用于细化过指标,评估和优化各个职能的每一件事情。这些每一件事情的过程指标,有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在数据量的形态上,类似一个漏斗(或沙漏),因此,营销人称之为 “市场营销内部关键指标漏斗” 。
市场营销工作的本质有两大块:品牌和流量。
品牌, 很多企业会把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搜索引擎搜索指数、品牌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作为反映品牌的相关工作量化指标。
流量, 近年来因为技术的进步,所以当市场营销团队开干后,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的行为,都可以被追踪和量化了,如广告曝光量、点击量、流量人数、停留时间、跳出率、留名单率、转化率、初次购买、复购、推荐拉新量等等,以及投入产出比等,都可以通过“漏斗”的形式把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核心观点来自《极简市场营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