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成立的小鹏 汽车 ,虽然发展至今也就只有8年的时间,但其实力却不容忽视,是“蔚小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家 汽车 企业,更是连续三个月登顶造车新势力销冠,那其具体成绩又是怎样的呢?
小鹏 汽车 在上线之后,便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在2021年12月期间,其交付量就已经达到了16000辆 , 而这也是小鹏 汽车 连续4个月交付量超万辆 ,在2021年一整年的交付量更是高达98155辆,与2020年数据相比较还上涨了36.%。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鹏 汽车 的发展速度之快, 在这期间它还连续3个月登顶了造车新势力销冠之位 ,屡屡创下新高,小鹏 汽车 在发展过程中, 何小鹏作为其主要负责人 ,自然也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益,根据相关信息, 目前已经44岁的何小鹏,其身价高达570亿。
这570亿的身价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还是将其与同行相比较,截止到同一个时间点, 理想 汽车 的创始人李想,目前的身价也就只有390亿左右 ,与何小鹏相比较足足有180亿的差距。
不过何小鹏在带领小鹏 汽车 发展过程中,却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 因为目前小鹏 汽车 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6万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家企业,最终能否顺利存活下去,还是要看其造血能力,可在交付量上遥遥领先的小鹏 汽车 ,却也是亏损最严重的一个。
就以2021年7到9月份的数据情况为例,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小鹏 汽车 的收入达到了57.2亿,而在实际盈利方面,小鹏 汽车 却是严重亏损,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因为小鹏 汽车 的支出比较多。
在这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其研发费用就高达12.64亿 ,相较于2020年同时期数据足足上涨了99%,不仅如此还 有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支出费用也高达15.38亿。
而在支出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何小鹏依旧没有停下发展脚步,还在不断扩大发展规模, 正是在这“烧钱”的大背景下,小鹏 汽车 成功从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销量冠军。
面对自己的这份成就,何小鹏也是自信满满,曾不止一次公开与特斯拉宣战,并且还公开表示, 今后将会成功打造出中国版的特斯拉 ,可这种想法真的可以实现吗?
首先抛开业绩不谈,就以当下小鹏 汽车 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内部还存在诸多问题,在 社会 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与指责,那小鹏 汽车 内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了解小鹏 汽车 的人应该会知道, 在2021年1到6月期间旗下的门店,在没有经过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通过摄像设备采集到了431623张人脸照片 ,以此来分析消费者的男女比例、年龄等信息。
可这种行为很显然已经违反了国内的相关规定,也侵犯了旗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我国相关部门按照规定, 处罚小鹏 汽车 10万 ,此事件一曝光,小鹏 汽车 的形象也大大受损。
事后小鹏 汽车 也出面道歉,并表示会认真整改,可态度诚恳的小鹏 汽车 却依旧问题频出, 深陷“骗补”风波中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2021年12月6日,南京一位消费者购买了一辆小鹏 汽车 ,按照店内规定 先交了5000元定金,之后过来提车即可 ,可到了提车那天, 却被店内员工通知需要再交7000元才可以。
针对于此,相关负责人也主动出面做出了回应,按照他的说法, 因为一款车的价格只有低于30万,才可以领到国内的补贴金 ,所以会故意做低合同价格,之后再补齐,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补贴。
也正是这份回应,让小鹏 汽车 深陷“骗补”风波中,所以说如果何小鹏真的想要挑战特斯拉,势必还需要将这些内部问题解决完毕,之后再全力发展事业。
近期,小鹏 汽车 的“震动门”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从网传的事件来看,小鹏 汽车 在车内发生震动后,会进行推送提示车主,显示的内容为“车辆由于外力产生了震动,可能存在异常,请注意。”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个功能确实“高级”,连车辆震动都可以反馈,甚至还有小鹏车主表示,第一次知道这个功能。
实际上,这个功能并不算新奇,也就是目前新能源 汽车 比较流行的“哨兵模式”功能。当车辆停止后,通过摄像头以及相关传感器等,当检测震动异常时,并实时推送给车主,提供车辆四周的实时影像。
然而从这次事件来看,这个出发点本身是提供便利性的功能,还是对个人隐私造成了困扰。
事后,有其他品牌新能源 汽车 的车主也对车辆进行了试验,但包括特斯拉、极氪等品牌的车型,均没有提示“震动”的功能。
实际上早在2020年,小鹏就曾发布过一则颇具争议的广告,当时小鹏 汽车 为了给新车小鹏P7造势,发布了题为“有了小鹏P7,偷吃再也不怕被发现”的广告。同时,广告还配图一位女性下车的姿势。
尽管这则广告的视频内容并无不妥,仅仅是关乘客“偷吃零食”的内容,但光标题和配图,已经足以引起一定的遐想空间,也有网友表示存在“擦边球”的嫌疑。
而如今“震动门”的爆发,似乎让小鹏的广告语“一语成谶”。遗憾的是,这次车主“偷吃”被发现了。
随着新能源 汽车 逐渐火爆,入局的玩家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三巨头之一的小鹏 汽车 ,在前不久发布了2020年年报。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小鹏 汽车 的营收高达58.44亿元,其中 汽车 销售收入为55.47亿元。相比之下,2019年营收为23.21亿元, 汽车 销售收入为21.71亿元,可以说数据均实现了翻倍增长。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小鹏 汽车 仍然没有实现盈利。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小鹏 汽车 2019年、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37.188亿元、29.91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直看好小鹏的高瓴资本跟纪源资本也均在去年减持了股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投资机构早早就会减持小鹏 汽车 股票呢?是否跟企业一直处于亏损有关?
小鹏 汽车 资本市场遇冷,只是因为亏损吗?
关于小鹏 汽车 在资本市场遇冷一事,业界内部的争议还是比较多的。有业内大佬认为,小鹏 汽车 遇冷跟持续亏损有关,毕竟小鹏上市之后投资人一直在等待回报,但事与愿违。尤其在去年年底,美国做空机构就大肆唱空在美上市的中概新能源 汽车 股,小鹏 汽车 自然也深受其害。在糟糕的大环境影响下,小鹏 汽车 股价从74美元一度下跌到了25美元,市值随之大幅缩水。
不过,在资本市场受冷的小鹏 汽车 ,却在产品销量上实现了一定提升,所以小鹏 汽车 在近期的股价也出现了反d,不过距离最高的74美元 历史 股价,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谈到资本市场对小鹏 汽车 的态度转变上时,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造车本身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毕竟 汽车 跟手机不一样,不管是设计、生产等供应链环节,还是从营销、销售到售后,远远要比手机复杂的多,不过替换周期也要比手机更长。
而小鹏之前之所以能够打动众多投资人,主要在于小鹏提出要在智能化体验上寻找差异化创新,而从目前市售产品的体验来看,其实际体验效果虽然不错,不过问题是,随着入局造车的 科技 企业越来越多,小鹏 汽车 在智能化上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恐怕就不好说了,尤其在华为、百度这些 科技 巨头加入后,造车新势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品力撑不起市场表现,一切只是空谈
稍懂市场营销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句话,“销量即是一切”。虽然早几年新能源车还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补贴满天飞、竞争压力小、资本热度高,当时就算没有量产车,PPT只要写得好,一样可以让投资人排着队往里投钱。
不过,现如今的境况就大不一样了,传统 汽车 厂商也开始逐渐发力新能源 汽车 ,再加上像特斯拉这种海外造车新势力也进入到中国市场,同时跨界造车的企业跟平台纷纷加入“造车”行列,造车新势力们可谓是如临大敌。毕竟市场就那么大地方,虽然前景看似一片汪洋蓝海,但实际上从目前入局者的数量来看,已经接近饱和了。
单就小鹏 汽车 来说,如果是跟自身相比,那么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同横向和同级市场相比,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的。比如小鹏P7的销量在同级市场中优势并不明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鹏P7在今年3月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中,位居第13。而在小鹏之前的,还有蔚来、理想跟比亚迪。
要知道,当初小鹏 汽车 标榜要做新能源市场中的小米,试问小米要是靠这种销量,怎么可能成长为今天的庞然大物?要知道,从价位、空间、内饰豪华程度以及配置来讲,小鹏P7都妥妥盖过了特斯拉Model 3,甚至平心而论,小鹏推出的NGP自动驾驶导航辅助系统也要比特斯拉NOA更适应国内的道路。这点大家还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试驾视频,并非信口开河。
但是,从市场反响来看,别说Model 3了,就连比亚迪汉都比不过。市场表现如此,想必投资人心灰意冷也在情理之中。
技术优势“靠友商”,小鹏 汽车 何时才能翻身?
咱要说 汽车 销量不行,可以归结于消费者习惯尚未养成。那起码也得在技术上努力钻研一下吧,别光靠PPT“画饼”。事实上,小鹏 汽车 确实有技术,尤其在自动辅助驾驶上,但是在前段时间,小鹏 汽车 跟特斯拉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摩擦事件,引起了业界一片哗然。
这件事主要源于特斯拉前任首席计算机视觉科学家、现小鹏 汽车 员工曹光植博士。曹博士从特斯拉跳槽进入小鹏 汽车 ,并负责自动驾驶视觉感知业务。但在2019年3月,特斯拉却在美国正式起诉曹光植,认为他在将相关自动驾驶源代码库的压缩文件进行了备份、储存,并还窃取了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技术源代码提供给了小鹏 汽车 。
为此,特斯拉还要法院强制小鹏 汽车 公布其自动驾驶源代码,不过小鹏 汽车 果断选择拒绝。但据某位业内资深人士向我们透露,二者之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之前确实极为相似。不过,咱们也不能听别人的“一面之词”,对吧?不过,究竟有没有“借鉴”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想必小鹏 汽车 内部员工心里应该非常清楚。
当然,小鹏 汽车 在创新领域也不是一事无成,毕竟还搞出了“飞行 汽车 ”。不过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就连无人机飞行都有限制,这个“飞行 汽车 ”究竟何时能够商用就不得而知了。
当今之计,我们建议小鹏 汽车 应该在技术研发上尽快实现新突破,毕竟销量比不过,技术再拼不过,你让投资人相信一个不可能“飞起来”的“飞行 汽车 ”?是不是有点太想当然了。当然,如果小鹏 汽车 在技术上遇到瓶颈不好突破,那么不妨找一些合作伙伴,譬如说以技术服务商身份入局造车的华为,假设小鹏 汽车 能跟华为联手的话,相信肯定对其销量有所助益。
写在最后
从小鹏 汽车 当前的处境来看,新能源 汽车 风口迟早退热,而众多 科技 巨头却纷纷加入战局,不光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资本市场的注意力也会被最大程度分散。时间不等人,如果小鹏 汽车 也能跟比亚迪一样搞出来“刀片电池”这样的设计,即使充满争议但资本市场仍然愿意“抛出橄榄枝”,但如果不能,真不如趁早另谋退路,千万不要忘记,“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