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前瞻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
第1章:互联网对中国医疗行业的重构与推动
1.1 互联网+医疗主要解决的五大问题
1.1.1 改变健康管理方式
1.1.2 重构就医方式
1.1.3 重构医患生态
(1)从院方角度
(2)从患者角度
(3)互联网的介入让医患关系重新得到改善
1.1.4 改善就医体验
(1)预约挂号环节
(2)缴费环节
1.1.5 重构购药方式
1.2 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四大驱动力
1.2.1 国家政策利好
(1)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
(2)医生多点执业简化注册审批程序
(3)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将出台
(4)促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
1.2.2 相关技术推动
(1)传感器技术日臻成熟
(2)无线技术日益成熟
(3)互联网普及率上升
(4)机器深度学习技术发展
(5)大数据和云技术迅速发展
1.2.3 发展环境变化
(1)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2)慢性病人群进一步增加
(3)人们健康管理意识增强
(4)环境恶化致就医需求增大
1.2.4 市场资本推动
(1)PE/VC融资
(2)互联网巨头
第2章: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商业模式创新
2.1 中国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切入点及创新
2.1.1 从患者角度切入
(1)健康管理环节上
(2)自诊和自我用药环节上
(3)在院内导诊、候诊和诊断环节上
(4)医院外康复环节上
2.1.2 从医生角度切入
(1)帮助其连接更多患者
(2)帮助其提高行医水平
2.1.3 从医院角度切入
(1)建设医院信息系统
(2)打造网上医院
(3)辅助营销
(4)提高服务患者的水平
2.2 中外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及收费方向探索
2.2.1 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1)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概况
(2)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
2.2.2 向险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1)向险企收费的盈利模式概况
(2)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
2.2.3 向患者收费的可行方式
(1)向患者收费的可行方式分析
(2)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
2.2.4 向医生收费的可行性分析
(1)向医生收费的可行性概述
(2)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
1)公司简介
2)提供的主要服务
3)盈利模式
4)经验总结
2.2.5 向医院收费的盈利模式
(1)向医院收费的盈利模式概述
(2)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
1)主要产品功能
2)Vocera的盈利模式
3)经验和教训总结
2.3 中国互联网+医疗模式最具潜力的四大方向
2.3.1 在线问诊
2.3.2 医药电商
2.3.3 预约挂号
2.3.4 智能设备
第3章:互联网+医疗行业投资并购分析
3.1 美国互联网+医疗领域投资并购分析
3.1.1 投资情况
(1)投资概况
(2)细分领域
(3)重点案例
3.1.2 并购情况
3.1.3 IPO情况
3.2 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投资分析
3.2.1 投资概况
3.2.2 融资阶段
3.2.3 细分领域
3.2.4 地域分布
3.3 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IPO分析
3.3.1 企业数量
3.3.2 募资金额
3.3.3 重点案例
3.4 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并购分析
3.4.1 数量金额
3.4.2 重点案例
第4章:重点企业互联网+医疗业务布局
4.1 国际科技巨头的互联网+医疗布局
4.1.1 IBM互联网医疗布局总览
4.1.2 苹果互联网医疗布局总览
4.1.3 微软互联网医疗布局总览
(1)NExT计划:医疗创新领导者
(2)微软在医疗领域投资情况
(3)微软整个互联网医疗布局
4.2 国内互联网巨头的互联网+医疗布局
4.2.1 百度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布局特点
4.2.2 阿里巴巴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布局特点
4.2.3 腾讯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布局特点
4.2.4 京东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布局特点
4.2.5 小米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布局特点
4.3 其它上市公司互联网+医疗布局
4.3.1 卫宁健康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发展规划
4.3.2 万达信息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发展规划
4.3.3 运盛医疗
(1)互联网+医疗布局优势
(2)互联网+医疗布局举措
(3)互联网+医疗发展规划
第5章: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与潜在趋势
5.1 中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三大机遇
5.1.1 需求激增与有限供给创造行业发展大机遇
(1)让更多患者获得医疗
(2)让患者获得合适的医疗
(3)极致化患者体验
5.1.2 资本回归互联网医疗行业创造良好机遇
5.1.3 中外环境差异创造绝佳创新机遇
(1)政策差异
(2)医院差异
(3)医生差异
5.2 中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三大挑战
5.2.1 配套政策
5.2.2 标准缺失
5.2.3 信息孤岛现象
5.3 中国互联网+医疗最值得关注的四个潜在趋势
5.3.1 行业潜在趋势——从纷杂到整合,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
5.3.2 商业模式潜在趋势——从独立环节到重度服务闭环
(1)从患者角度看
(2)从医疗平台角度看
5.3.3 资本介入趋势——早期投资热度下降,中后期更易受到青睐,产业资本活跃
5.3.4 政策发展趋势——开放仍是主旋律
(1)在多点执业方面
(2)在处方药方面
(3)在民营医院方面
(4)在商业保险方面
图表目录
图表1:2011-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情况(单位:亿人,%)
图表2:204-2017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统计(单位:亿元)
图表3:2011-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情况(单位:亿人,%)
图表4:2011-2018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VC/PE融资情况(单位:亿美元,起)
图表5:2018年Q2国内医疗健康行业VC/PE融资重点案例(单位:亿美元)
图表6:BAT巨头互联网医疗布局分析
图表7:大姨吗盈利模式分析
图表8:咕咚运动网上商城
图表9:好大夫在线发展历程
图表10:好大夫患者端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就诊前服务
图表11:春雨医生商业模式
图表12:支付宝未来医院移动就医平台
图表13:中卫莱康商业模式解构
图表14:丁香园商业模式解构
图表15:杏树林商业模式解构
图表16:互联网+医疗模式最具潜力的四大方向
图表17:2011-2017年美国数字医疗领域融资情况(单位:亿美元,笔)
图表18:2017年美国数字医疗细分领域融资情况(单位:亿美元,笔)
图表19:2017年美国数字医疗领域投融资交易重点案例(单位:亿美元)
图表20:2014-2017年美国数字医疗领域并购情况(单位:笔)
图表21:2012-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投资情况(单位:起)
图表22: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阶段结构(单位:起,%)
图表23: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细分领域(单位:起)
图表24: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地域分布(单位:起)
图表25:2011-2018年中国医疗健康企业IPO数量(单位:家)
图表26:2011-2018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IPO募资金额(单位:亿美元)
图表27:2017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IPO募资金额(单位:亿美元)
图表28:2011-2017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并购情况(单位:百万美元,起)
图表29:2017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重点并购案例(单位:百万美元,%)
图表30:2018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重点并购案例(单位:百万美元,%)
图表31:IBM20世纪的重要医疗举措
图表32:IBM近年医疗健康产业布局情况
图表33:苹果公司互联网医疗产业布局情况
图表34:微软中国创业孵化园入选的医疗类企业
图表35:微软近年来医疗行业投资情况(单位:美元)
图表36:微软互联网医疗行业布局情况
图表37:百度互联网医疗布局情况
图表38:阿里“自有”医疗布局
图表39:阿里“投资”医疗布局
图表40:腾讯“自有”医疗布局
图表41:腾讯“投资”医疗布局
图表42:京东互联网医疗布局情况
图表43:京东互联网医疗投资布局
图表44:小米互联网医疗布局情况
图表45:卫宁健康创新“4+1”战略
图表46:卫宁健康生态与“4+1”布局
图表47:万达信息互联网医疗布局情况
图表48:运盛医疗互联网医疗布局情况
图表49:互联网医疗的创新机遇
图表50:中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挑战
作者:洪秀海
笔者在2018年专注传统商业的代运营,继《传统医药商业进入电商唯一之路——代运营》、《把握B2B医药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之后,很久没有发长篇大论了。然而参加完湖北电商沙龙后,又有一些感触,感慨于医药流通电商的蓬勃发展,感慨于医药行业诸多朋友的兢兢业业,更为了回答困惑于流通电商如何走得下去的问题。这篇文章邀约了很久,春节才有时间整理出来,也当做我做医药电商代运营这一年的总结和对2019年医药流通电商的展望吧。
2018年初,我带着对医药电商的敬畏之心和对医药流通电商的初心,与朋友们成立了行业内的一家医药电商代运营公司(派友 科技 )。
接触过B2C的朋友们对“代运营”这词并不陌生,而对于流通行业的人来说,很少有人清楚。这也是我这一年来跟传统商业大佬们,经常要洗脑的一个词。当然说太多电商技术方面的东西,他们不需要熟悉,这样反而会觉得电商对他们太远。
而当你换一种说法——“承包电商部”,他们立即恍然大悟。接下来就会又问到一些露骨的话:“你们三个月内能做到500万月销售吗?我有钱,产品不是问题”。
当然能问到这些问题的人,已经意识到再不行动,没准不等被政策淘汰就已经被行业淘汰了。幸好,在我服务的三家客户中,已经不存在排斥电商的事了。
我的客户是这样三类人。
第一类是走稳定现金流的市级流通企业。由于是走现金流,因而每年的销售体量2个亿。客户类型主要是诊所和小药店。产品类型为大流通和小普药为主。
该企业的亮点在于采购人员业务能力强,终端客户都是老客户,区域内客情关系比较好。实际上,从现有业务来看,该企业并不是特别渴望做电商交易。第一,客户群体维护的好,不急于开发区域外市场。第二,企业账面现金流稳定 健康 ,电商的现金交易优势并不突出。第三,采购渠道多样,产品相对稳定。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企业高层还是决定“触网”,当然是在不投入太多精力和资金的情况下。
从代运营的角度来说,用极小的风险试错,是电商服务的优势。简而言之,代运营公司投入人力,企业投入少量资金;代运营公司导入资源,企业导入产品。初入医药电商领域的企业最大风险是,大量招兵买马,好大喜功。
代运营公司投入团队协助商业公司开展电商业务,梳理传统企业内部的电商流程(财务流程、物流发货流程、首营资料备案流程),开展线上业务管理(上下架管理、订单退换货、订单正常审核、活动管理)。初期的目的是“测款”,测算电商整体利润、测算适合线上销售的商品品类、测算整体服务体系能否支撑电商交易、测算线上业务适合什么样的平台网站、测算现有业务是否适合电商自营。
虽然说,不是所有的医药流通企业都适合做电商,然而可喜的是,经过1年的代运营合作,该企业电商业务已经成型,仅通过1家电商平台开店,已经每月有100多的新客户,30万-50万的销售额,净利润达到2%,超过湖北和广东的大多数医药电商流通企业。
第二类企业,年销售额4个亿,客户群比较杂,覆盖整个市郊。老板为80后,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魄力与能力兼备,更能积极拥抱互联网。没有与我合作之前,他已经在多家A平台网站开店,每月不低于150万的销售。他的困惑在于,销售额上去了,成本反而加大。
我们知道,医药商业公司开展线上销售,所支出的费用大概分为:运输费(快递物流费、物料费)、交易佣金(平台押金、A平台交易佣金)、平台活动费,这三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随机的费用,如首营资质快递费、快递保价费、退换货费用、破损费、税费。我经过测算只要开展线上交易,在不开展引流活动的情况下,至少消耗4个点费用。这样就必然导致部分商品上线是亏本销售。于是商业公司在粗放式运营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经营成本的考核限制必然线上不敢做优惠活动。
在正确核算成本类别的情况下,有策略性的开展引流活动是有必要的。如果本身就没有太多优势品种,普药的优势又并不大,这样的情况不做活动也可以做好线上销售利润。例如,很多平台有线上聊天工具,如药师帮。这样的平台一般可以能跟踪客户浏览记录,针对这样的客户,做针对性的结合在一起做陌生拜访也是有必要的。譬如一个黑龙江客户,在年底多次访问商城里的聚瑞普锌,电商部就可以主推聚瑞普锌这类商品。
同时,在产品库存和价格定位上。线上的销售与线下共用一个ERP库存。在线上销售额小于线下交易额的阶段,只能选择优先发货。这样一旦不采取锁库存的形式,必然无法保证线上订单的正常库存。就算系统对接无误,也会导致客户体验不好。所以做电商不是销售问题,而是决策问题。可以确定的是,高毛产品需要保证有正常的库存。
解决了库存问题,就是优化产品定价了。4P理论中,价格、渠道、促销、产品缺一不可。好在细致代运营有据可循,不是盲目定价和线上顺加2%定价。我认为,这里的定价是依托在产品上。也就是上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决定订什么价。不是盲目的什么库存商品都上线,具体如何挑商品各有各的看法,这里不必赘述。从定价的角度来看,需要做一些细致的工作。比较所入驻平台的竞品价格和实际情况,而不是依据本区域内传统的定价策略。
譬如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7)最低价格为32.8元,倒数第二三的价格为33元/盒、33.1元/盒,且库存充足。我们的底价为28元/盒,在不参与促销的情况下,定价空间在28+X元/盒以上(不含税)。由此基础定价出来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商品是否紧缺、季节性、常用、可替代性等。
第三类是,具有区域资源且有90%占有率的企业。该企业库存商品12000种,有医院配送资源,有国控等国有企业背景,年销售额10亿,纯销7亿。该企业自己组建了最多8个人的电商部。做到半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电商交易规模提升不上去,一直维持在150万/月以内。同时也由于电商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部门成本,因而电商部人员缩减为3人。实际上,他们在电商方面遇到的问题是效率和会员采购黏性不高的问题。
效率的问题,派友通过工具解决。入驻多平台,造成订单和库存统计处理混乱。部分企业不得不才用增加人手来填补大批量订单开单问题。但是这样,犹如饮鸠止渴,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利润反而减少。采取对应的工作,打通A平台订单和内部erp,从新用户首营备案,到订单产生再到订单录入、订单出库,一键完成。湖北启元、千瑞铭等企业也是这样 *** 作。
同时,商品定价过程中,会遇到在售商品的定价选择问题。12000种商品,可售商品由8000种,如果按照小型商业公司人工比较不同A平台竞品价格的方法,肯定会花费大量的人力。派友在实际 *** 作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正在开发一个不同平台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匹配商品编码,抓取竞品价格,并判断是否参与促销。这样形成一个分析EXCEL,运营和商品人员就可以实现及时定价。
总结一下。这一年的代运营的确遇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医药流通电商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简单判断了。网络新渠道对任何企业都是必须的选择。在广东普宁、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新医药流通企业”。他们抓住时机,依托互联网渠道改变买与卖的简单交易,加入资金流和以量换价的理念,以最快的资金周转率获得大量的有效终端,借以向工业企业“展示肌肉”,由此来获得更多的工业支持。
在2018年底,我参加了湖北举办的一个医药流通电商分享沙龙。原本容纳50人的会场,来了120人,我深深地为与会者的激情折服,在湖北做好医药流通电商的企业是这么多,想要和正在做电商布局的企业更是多。
很久之前,我看到了个别医药电商平台烧钱的玩法,平台的真正价值落下沉不到终端,商业的服务并没有体现,工业的促销政策依旧被截留。而今我从迷茫中走出来,并通过1年的实 *** ,得出结论:深度代运营能够让电商的真正价值赋能到整个行业。
在2018年医药流通电商呈上升趋势,诸多品牌工业越来越重视线上品牌的销售和维价;不同的A平台在寻求增额到增润;越来越多的商业流通企业参与电商渠道的建设;终端也逐渐养成线上采购补货的习惯。
在走访福建商业公司的过程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线上卖的好的一种药,如小儿消积食口服液(鲁南10ml*10支)线下在福建区域并无太大销售额,产品原本也不控销,但是当在5月份线上销售额猛增,销售区域集中在江苏、山东区域,受到当地代理商的投诉后,厂家开始控销,于是造成线上也不允许销售。同样的也有聚瑞普锌这样的产品,这种治疗胃酸胃炎强度偏猛的产品在年底东北区域采购量和囤货量较大,造成区域性短缺。因而终端通过平台寻找到福建区有这样的产品,于是厂家也实行了控销限制。这样的品种太多了。
一方面,工业企业对线上销售商品控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一部分工业尝试走线上新品销售的尝试。安多惠尔抗菌凝胶是女性私处消字号产品,从产品的客户群锁定和产品的工业特性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经销商希望通过“品牌建设+线上销售”作为初期市场开拓的方式。从品牌建设上来说,引入新媒体(公众号+微视频)做线上教育和精准人群锁定。从销售渠道建设上来说,采取B2C+B2B共同搭建针对个人销售和分销商的线上渠道策略。这是传统工业企业较早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品牌的案例。当然传统工业企业内部很少有人能够开展这样跨界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品牌充当的是一个整合资源的作用。当然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B2C风风火火的时候,一部分工业品牌(以岭、通化金马)也有与康爱多、健客网深度合作。只不过全方位立体化把B2C、B2B、新媒体、互联网医院整合到一起在2018年才开始。
我们憧憬一下这样的场景:目标患者身体有恙,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疾病信息,了解患友的情况并分享;同时,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专业医师;接下来,医师了解病情,推荐某种非处方药或器械,并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如何到指定的药房诊所获取到商品;患者通过B2C渠道或者线下020渠道购买商品;同时B2B渠道内药品预先完成铺货和渠道建设。这样完成了一个药品新零售的小闭环。
由工业品牌牵头布局新零售是2019年的新变化,药品品牌企业再也不能忽视电商对他们的重要性。
流通商业在2019年考虑的更多是增量和增润。因而需要摆脱以前的粗放式线上运营方式,转为精细化运营。这个在上一部分已经提到多次。一分部商业定位新流通商业,一部分商业坚持以传统带互联网销售,另外一部分有资源有实力的商业更多在布局全产业链。
无论何种变化,都不是以前的粗放思维,仅仅把电商当做一个工具和新渠道已经不行了,是更多的有理性的结合自身特点融合互联网。湖北的中泽商业,从自身出发只做新特药和处方药的批发;成都拜欧在现有销售网络基础上,新增到26000种产品、开发终端SAAS工具布局产业链、山东医邦人锁定高毛利OEM产品做深度控销。
在2019年,纯粹的A平台和纯粹的B商业已经越来越淡化。也就是说,平台思维有区域化自营商城的变化,做的好的商业有做虚拟平台的思考。
药师帮、1号药城等平台重点扶植交易量大、终端活跃度高的商业公司,采取收购、入股、并表的形式,参与平台的深度服务建设,强化终端的可控、商品的可控,进而实现利润增长和持续。而做的好的商业公司已经尝到线上交易的甜头,看清楚了资金流对传统企业的价值,转而寻求跨区域的商业联盟,从工具角度实现统一管理、产品库存的共享、商品的利润可控。
从医药A平台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医药流通电商,也是适合“理性”。在2018年业内有两个比较大的融资,一个是岗岭集团的美国IPO,另外一个是药师帮的4.2亿人民币C轮和1.33亿美元D轮融资。作为三方平台,D轮融资金额反映着市场和资本方对A平台模式的态度。我认为,融资不算多。
目前还没有出现一家流通电商行业的独角兽与现在的盈利模式不清晰有很大关系,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跟平台规模和产业基础有关。在我国11000亿药品市场里有30%在院外销售,70%在医院内。
也就是说3000亿在流通市场,发达国家33%的市场渗透率是医药电商的平均水平。因而,在未来我国医药流通电商市场体量约1000亿左右。如果再按平均利润率1.5%为标准测算,整体流通市场每年产生15亿的利润。这里说的医药A平台目前还是集中在大普药产品的销售上。
而大 健康 领域另外一万亿是属于保健品、器械、日用品市场。相信在2019年会有一部分以主营这样一类差异化产品的平台出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阿康 健康 ,它成立于2005年,有超过13年的处方药经营基础,业务范围从最初的院内处方药市场延伸到如今的院外和2C市场,模式上也从药品B2B拓展到以病种为核心,DTP+CDC结合,2B+2C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集成供应链体系,拓展“医疗+病种+药物+保险”的生态闭环。
纯粹的抢地盘并不能代表获取终端的黏性强,商业的趋利性是不可回避的法则,一方面来看,比价形式的平台企业有存在的价值,差异化品类平台也有很强的冲击性。希望在不远的一两年,会出现一家千亿级的医药电商独角兽。
前两年,“赋能”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在我看来,只有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才能给予更多的价值。换句话来说,赋能,一方面是,广度的升级。譬如买与卖的交易过程中,一方将产品的主要属性变成必要属性,将产品变成服务,从而把原本的行为变成多频次、高价值、不可替代。另一方面,赋能是深度的价值重构。A平台除了搭建交易的环境,撮合商业公司与终端的买卖,更增加了SAAS服务,让买卖更便利、通顺、节约;增加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让资金更高效。
在赋能的过程中,拿A证平台来说,已经在更加注重大数据的作用,这也是平台真正的价值。海量订单数据可以分析出商品的销售排名(按通用名销售排名、品牌名销售排名、区域销售排名等等)。如果这些数据开发,就可以供买方优化产品结构、提前备货降低商品价格,同时,也可给商业公司合理定价合理备库存。
实际上,很明显的是,赋能是依托于向产业链的基础上,对某些环节或整个链条的合理优化。深度的赋能是促使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可惜的是,现在的部分平台迫于生存压力,并没有开放数据,因而并没有专业的数据分析队伍,进行经营数据的分析。还有几个平台不约而同做起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事。一些商业公司销售人员反馈,入驻了一些平台商城,商品正常有销售一段时间后,某些热销的高毛商品就卖不动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平台有意识的控制商城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高毛利商品已经没有优势了。因为其他商业竞品公司和平台有意识的通过别的手段拿到了更有价格优势的产品。
同样,工业在整个医药电商环节更需要发挥赋能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做专科类产品的功能工业和CSO队伍,他们以往的精力在医院,维护医生客情。随着相关政策的改变,还有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新启,必须要重新审视市场了。有一些工业的做法是,借助互联网医院开辟品牌专区,工业直接做起了专业的患者教育。如果患者需要药品和大 健康 服务,再由医师引导至线下渠道,或者O2O直配。这样既给终端引流也给患者提供方便。
由此可见,赋能已经不是一个空词,赋能是产业链的联动,赋能是更深度更专业的服务。
医药流通电商在2018年后,如果要有更强的终端、商业公司、品牌工业的归属感,需要更大的胸怀拥抱2030战略,积极应对4+7政策、处方外流、一致性评价带来的市场变化。
近1年来,笔者在药品市场看到的种种变化,结合相关医和药的政策,分析到2019年医药流通电商可能有以下趋势。
1.用 健康 的经营数据连接上下游。
健康 的数据需要基础,需要海量的终端用户数据、供应商数据、商品数据、交易订单数据。这里的“ 健康 ”是指数据真实、完整,能够记录整个行业交易的数据。而不是平台的造假数据。
从行业态度上来说,平台型企业需要树立责任和担当。我一直主张平台要开放部分数据,当然商业的数据也有隐私的,譬如某某商业的交易数据、品种结构、品种数。顺便说一句,从代运营的角度来说,商业公司能够接受,有偿购买平台的相关数据成品。通过数据可以为会员管理提供新老会员政策的有效设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商品如何上新,如何合理定价做判断;也可以给运营人员做策划或开展平台活动的时候,给予直接支持。
在我看来,任何真实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而很多商业流通公司做电商的时候,不缺数据,缺乏的是分析数据的工具和思路。
数据的价值是多维度比较出来的,但是前提是,在统一的环境下比较。举个例子,医药A平台的销售数据只能代表线上全国范围的销售情况,而不是小范围。线上和线下采购的习惯和用户不一致导致了销售数据的差异。在互联网销售的冲击下,商业公司用本区域的销售排名,来定位线上渠道销售能够卖多少,是很没有意义的。
同样,平台范围内商品销售排名,需要参考不同平台的销售差异,需要参考不同区域的销售差异,需要参考季节性用药,需要参考不同药品的招投标价格等等。以上这些,这就需要运营人员持续不间断进行数据的分析,做出采购预判。
当下的医药平台战略重点在布局,这就造成了缺乏像B2C平台(淘宝、天猫、京东)那样的分析工具。在不成熟的平台里,极大的工作量只能由商品数据分析人员来做了。
另外,SAAS软件能协助终端科学管理库存、降低采购风险、提高采购效率,而受迫于终端数据的保密限制,它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掘。从工业的角度来看,更不缺乏收集商品数据的工具和渠道。随着政策的改变,营销思路的选择,厂家会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借以指导商品定价和销售任务。
2. 用大 健康 产品销售解决方案赋能终端。
乍一看,可能很多人以为是做产品和项目输出。的确,这样的做法是CSO公司和代理公司的做法。然而,现在悄然兴起了另外几种平台,一种是OEM商城,二种是DTP商城,三种是非药品商城,四种是专科商城。这几类从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纯粹比价的平台模式,在保证终端利益的基础上,用服务带动采购,商城只是输出产品的工具。更大的差异是,以专业服务为核心驱动线上销售。
如果说在器械商城上,商城方输出一整套可复制的顾客引流、客单价提升、客户教育的套家用医疗设备销售服务解决方案,用来解决终端销售的后顾之忧问题,终端一定会被牢牢锁定。某一终端在平台上,采购了全套家用设备,到一定的额度的时候,平台商会在当地派驻小团队,协助店员教育、商品专区陈列。同时,在售中阶段,相关服务人员会指导个人用户使用和关联销售其他产品;在后期遇到器械回收和维修的时候,平台还会协助解决。这样以服务带动商城销售,实现了多方共赢。
另外,当一个品类被锁定的时候,其他附属品种终究会在商城上采购。换句话说,作为平台今后主要盈利点,可能是多个专业产品解决方案的服务平台。而这样的大 健康 产品销售方案连锁企业和终端同样需要。
2018年,“互联网医院”无疑是医疗圈的热门词汇之一。从政策角度看,“互联网+医疗 健康 ”终于尘埃落定,各地也出台多项政策扶植和鼓励。平台型网站有能力和需要搭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平台,而互联网医院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起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有利于面向终端和个人之间的药品的引流服务。个人通过互联网医院咨询问题,并由医生引导到药房购买药品。从而完成简单的就医问诊和用药服务。虽然这部分看似与B2B交易并无关联,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平台为终端提供的一个增值服务。其次,针对慢性病相关的疾病,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引流,可以增加终端慢性病关联方面的品类销售。增加药店的销售额。再次,互联网医院实际上搭建的是小连锁和单体药店的“医师+药师”服务系统。最后,针对新品的顾客教育和店员教育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来完成。工业品牌只要给予互联网医院足够的支持,其新品就可以通过B2B商城输出到药房,再通过药房卖给个人。
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两个因素。
1. 平台型网站生存:做商业、控商品、增佣金。
2018年,虽然传出不少平台又融资了,又有一些企业要做平台了,市场依旧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没有一家平台拥有超过半数的终端数。这里的终端包含药店、诊所、卫生院。第二,没有一家平台整体销售额市场份额超过60%。第三,行业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成熟。总体来看,医药电商平台的寡头还没出现。
静观2018年的A平台公司,药师帮、1号城依托规模优势,收购与参股多个商业公司。借此希望用产品实现流水。其实早在2016年,药品终端网在成都也尝试了自营商业。这样做的目的,不说大家也都看得懂。依托大数据挖掘高价值商品实现变现,进而实现正向资金流、自我造血,摆脱纯资金投入的尴尬,这样既能重点扶植核心商业,又能养活大批的地推人员。
但是这样做的风险也存在。平台改卖商品会失去平台型企业的公平性属性,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很多商业公司已经发出了埋怨声,因为商业公司在平台的热销商品,转手就会被平台挖去。
另外商业公司诉苦的地方还有佣金的提高。部分平台向商业公司的收费标准是:除了保证金、年费,还有本省的交易流水1%佣金,外省区域交易流水的3%佣金。虽然说,平台收费天经地义,因为平台付出了系统、搭建了交易平台、地推队伍协助推广等等。但是,商业公司现在在平台上交易基本是挣不到钱。前面文章已经说到这个利润的问题。于是,商业公司也在积极应对这样的变化。
2. 传统商业公司升级成新医药电商商业公司。
做普药流通配送的商业公司进入电商领域,其利润很难控制。当然新医药商业公司在电商销售环境下,看到了与传统企业经营不同的亮点。
简单地来看,这个已经不是坐商和行商的差异了。新医药商业公司是通过电商渠道和手段,快速实现有效用户的累计,资金的快速流转。目的是获取长远的商业价值提升和企业估值提升。
从销售渠道上来看,新医药商业公司会与多个A平台尝试合作,最终形成1-3个稳定的平台合作关系。虽然说他们对电商每一单的纯利并不看重,会有亏有赢,但是为了控制风险,很多新医药商业公司开始建立稳定的、能自行把控销售渠道的商城。这从药品线上交易政策上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阻碍,只是从 健康 运营的角度,新医药商业公司还稍显经验不足。
从整体市场的变化来看,还有跟一些新医药商业公司老板聊天中,他们对商业公司用“B证”做“A证”的尝试,很感兴趣。拿一个老板的原话来说,“我的兄弟都在其他省开公司,用我的商城把他们的库存卖出去。”
暂且不知道这样的 *** 作,可 *** 作性有多强?各地政策上有没有违规?这个“B证”做“A证”的思路是符合互联网思维的。
值得确定的是,2019年医药电商流通市场依旧“春秋战国”。可能在医药电商领域,还有很多我们看不透的地方,然而“春秋战国”时期从思想上来看,却是多个思想的爆发期。默守陈规会让传统业务越来越难做,而管中窥豹会让医药电商走向死胡同。如果用一篇文章全面说清楚医药流通电商怎么走,肯定也说的不全面,甚至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从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角度,在2019年,我个人也希望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供有志于投身医药流通电商事业的伙伴们交流学习。
所以,别管那么多,干吧。
华东医药相关阅读:
《华东医药:“颜值经济”时代来临,医美业务激发公司新活力》
《手握最强医美产品线+ADC双抗组合,这家被低估的龙头上限到底在哪里?》
华东医药我们已经梳理过好几次已经我分享过其他优秀文章了,这真的不是推荐,仅供参考讨论。
先来说我们的观点:
对华东医药的期待是价值发现(医美)到价值重估(医药工业+商业)到价值创造(创新药+医美)的过程,结果留给市场验证,这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优质观点:
短期的涨幅,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清华东医药背后“创新药+医美”所包含的各个资产包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其敢于双向全面布局的底气和可行性,从而分析其潜在的内在价值。
今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华东医药, 公司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以医药工业为主导,积极拓展医药商业和医美产业 ,已发展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公司。
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共同特点:1)内部产品线聚焦且丰富;2)外部需求旺盛;3)行业壁垒高筑 。
1)医药工业:收入占比 30%,毛利率 83%,公司利润主要来源,深耕专科、慢病用药及特殊用药领域。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续深耕慢性肾病、糖尿病、移植免疫、消化等四大产品线,拥有阿波卡糖、百令胶囊等明星产品 ,2019 年中美华东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 105.08 亿元 。
医药工业:深耕于专科、慢病用药及特殊用药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形成慢性肾病、移植免疫、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领域为主的核心产品管线 。拥有多个在国内具有市场优势的一线临床用药, 重点在抗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及高技术壁垒仿制药进行研发布局 。 此外医药工业拥有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重点建设城市社区地县级基层市场及药店,覆盖全国 2400 余家三甲医院,约占全部三甲医院的 92%,覆盖二级及以下医院 9000 余家、基层医疗机构 50000 余家、零售药店约 18 万余家。
1)成长期: 1993 年-2003 年,华东医药进行“二次创业”,提出“百令胶囊进军全国,赛斯平走向世界”的策略,逐步形成了华东医药专注专科特殊用药的产品观。
2)快速成长期: 拥有百令胶囊、卡博平两个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核心品种,4 个免疫抑制剂系列产品年销售累计超 10 亿元 。
3)龙头稳固期 :2016 年至今,华东医药第五个三年规划全面启动,目标是打造“两个百亿”的华东梦。2019 年,公司医药工业销售首次突破 100 亿元,构建了以中美华东为中心的全球化研发战略协作生态圈。
内分泌类药物之糖尿病:在糖尿病临床重要用药靶点形成了创新靶点和差异化仿制药产品管线全线布局。 当前已上市产品主要为传统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吡格列酮二甲双呱、吡格列酮、伏格列波糖等。 1)挑战: 面对阿卡波糖片国家集采失标,公司积极开展全国医院市场的销售工作,有信心通过对阿卡波糖片和阿卡波糖咀嚼片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力争销量稳定。 2)展望: 储备 DPP-4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GLP-1 受体激动剂、胰岛素及生物类似物等 10 余项在研产品。 其中公司重点产品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糖尿病适应症已基本完成Ⅲ期临床试验,预计 2021 年第 2 季度末完成全部临床工作并提交注册申请;减肥适应症预计在 2021 年 Q3 完成临床工作,年底前提交注册申请 。
利拉鲁肽注射液为重组人胰高血糖样肽-1(GLP-1)类似物,通过增加饱足感来调节血糖,并降低饥饿感,从而减少食物摄入。 2017 年 8 月,中美华东与杭州九源基因工程签订《新药技术转让合同》, 中美华东以 8000 万元受让对方拥有的利拉鲁肽新药技术(糖尿病适应证) 。 中美华东成功受让利拉鲁肽新药技术并上市后的前 6 年里,每年需按相关产品销售净额的 3%提取并支付给杭州九源技术使用费。2019 年 5 月,中美华东与杭州九源签订了《新药技术转让合同》, 中美华东以 2500 万元受让对方拥有的利拉鲁肽新药技术(减肥适应症) 。
免疫领域创新产品管线: 2021 年 2 月,中美华东与美国 Provention Bio 达成独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协议, 中美华东获得 Provention Bio 在研产品——双特异性抗体 PRV-3279两个临床适应症: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美国临床 1 期)、用于预防或降低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美国临床前研究)在大中华区的独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中美华东将向Provention Bio 支付 600 万美元首付款,1150 万美元的研发和生产支持经费,最高不超过1.72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约定分级的、两位数的净销售额提成费。
华东医药3亿美金引进的MIRV是全球首个针对FRα阳性卵巢癌的ADC在研药物,用于治疗叶酸受体高表达的铂类耐药卵巢癌,属于全球首创产品(FIC)。 该管线主要开发的适应症卵巢癌,发病率居我国妇科肿瘤第三位 ,近10年来我国卵巢癌的发病率增长了30%,死亡率增加了18%,5年生存率仅为46.5%。另外,FRα靶点也在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高表达,拥有极大的拓展潜力。根据公司最新公告显示,该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
2)医药商业:收入占比 69%,毛利率 7.7%,公司收入主要来源,模式创新进行中。拥有中西药、医疗器械、药材参茸、 健康 产业四大业务板块 ,涵盖医药批发、医药零售、以冷链为特色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医药电商、医院增值服务及特色大 健康 产业。2019 年公司的医药商业板块营收达到 251 亿元, 继续保持浙江省龙头地位 ,疫情负面影响正被产品结构调整和运营效率提升逐步消化。
医药商业:拥有中西药、医疗器械、药材参茸、 健康 产业四大业务板块。 涵盖医药批发、医药零售、以冷链为特色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医药电商、医院增值服务及特色大 健康 产业,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医药商业业务网络已实现浙江省全覆盖,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为浙江省内龙头,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十强,并积极通过特色产品代理业务拓展全国市场。 已和全球前 50 强制药跨国公司中的 31 家、国内前 100 强制药企业中的 80 家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快速增长期: 2004 年起连续十数年位列浙江省同行业第 1 名,并在全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中连续多年排名稳居前 15 位。2012 年,医药商业板块营收突破百亿大关,拥有中西药、医疗器械、药材参茸、 健康 产业四大业务板块。
2)创新发展期: 2019 年,华东医药商业公司积极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发展,运营效率持续提升,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251 亿元,在浙江省内继续保持医药商业龙头地位。
3)医疗美容:并购+战略合作布局多项轻医美,积极抢滩高端医美蓝海。 2013 年公司从代理韩国LG 公司的玻尿酸(伊婉)切入医美领域。伊婉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华东宁波代理销售。2018 年收购全资子公司Sinclair,布局长效微球、玻尿酸以及面部提拉埋线等产品,Sinclair是公司全球化的医美运营平台。2019 年公司入股美国R2 公司,布局医美领域冷冻祛斑和美白相关医疗器械,获得其F1、F2 光电医疗器械及其未来改进型在中国大陆等34 个亚太国家的分销权。2019 年公司获得九源基因利拉鲁肽开发技术(减肥适应症)。2020 年公司与韩国Jetema 公司达成合作,获得其A 型肉毒素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代理权。2021 年Sinclair 收购西班牙能量源型医美器械公司High Tech100%股权,High Tech 公司业务覆盖身体塑形和皮肤修复两大医美领域,已有相关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市。
医美板块:聚焦于面部微整形和皮肤管理领域最新的产品和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采用“全球化运营布局,双循环经营发展”策略,将中国市场作为公司医美业务一个特殊市场,将国际一流的、 科技 含金量高的产品陆续引入国内,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
伊婉:2013 年起独家代理韩国伊婉品牌,并将其打造为中国玻尿酸市场市占率最高的品牌 。
1)入局方式: 华东医药 2013 年成功取得韩国伊婉品牌独家代理权,由控股子公司华东宁波公司总代理其玻尿酸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销售,2018年伊婉销售规模超6亿元,2019 年保持稳定发展并有小幅增长。
2)产品特点: 伊婉系列目前在国内上市 4 款产品,分别为伊婉 C、伊婉 V、伊婉 CPlus(致柔)、伊婉 V Plus(致美),以性价比高和用户口碑好而著称。根据 Frost&Sullivan数据,伊婉以 22.6%市占率(按入院价金额统计口径)成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玻尿酸品牌。
3)进展: 自 2013 年至今,独家代理伊婉玻尿酸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MaiLi:含利多卡因高端玻尿酸系列,维持时间长,丰盈效果佳。
1)入局方式:第一步:签署合作协议,合作 MaiLi 系列。 2020Q1,全资子公司 Sinclair与瑞士专业医美研发公司 Kylane Laboratoires 签署合作协议,获得其 MaiLi 系列新型含利多卡因玻尿酸产品的全球独家许可。 第二步参股 Kylane20%股权,锁定后续产品优先谈判权。 英国全资子公司 Sinclair 与 Kylane 达成股权投资和产品合作开发协议如下,①股权投资协议:Sinclair 公司出资 600 万欧元受让 Kylane 公司现有股东持有的所有普通股,交易完成后 Sinclair 公司持有 Kylane 公司 20%股权,成为其第三大股东;②产品合作开发协议,Sinclair 公司每年将向 Kylane 公司支付一定金额支持其研发活动,并有权以约定对价获得 Kylane 公司在面部和身体填充剂领域两款重点研发产品的 IP(知识产权)及其全球权益。同时根据协议约定,Sinclair 公司将拥有 Kylane 公司未来其他后续研发产品的优先谈判权。
2)产品特点:MaiLi 系列产品定位高端市场,内含的利多卡因成分减轻了消费者注射时的疼痛感,大大提升了使用舒适度。 MaiLi 系列产品通过差异化配方可适用于面部不同部位,为消费者提供了面部美容填充的整体解决方案,注射后维持效果可达 12-18 个月,今后有望成为公司医美产业的核心产品。
3)进展: MaiLi 已于 2020 年 6 月获得欧盟 CE 认证,计划 2021 年上半年将在欧洲市场上市,并准备 2021 年下半年启动中国市场注册工作。
玻尿酸是入门级医美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注射玻尿酸具有安全性高、价格实惠、效果显著等多重优势,广受医美消费者青睐。目前国内已上市注射用玻尿酸产品约有40 个,竞争十分激烈。 2019年玻尿酸医美市场的TOP3依旧由国际巨头占据,分别为韩国 LG(22.6%)、美国艾尔建(19.7%)、瑞典 Q-Med(14.5%),合计 56.8%。爱美客、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是 TOP3 国货公司,市占率分别为 14%、8.1%与 6.0%。 公司在玻尿酸领域中,以伊婉锁定中端市场,以MaiLi进击高端市场,组合拳出击未来有望抢占更多玻尿酸市场份额 。
新型胶原蛋白刺激剂 Ellanse:俗称“少女针”,被认为“玻尿酸+童颜针”的结合体。
1)入局方式:2018 年公司以 1.69 亿英镑价格收购英国医美公司 Sinclair 全部股份。 Sinclair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一家拥有全球领先的医美技术并全球化运营的专业医美公司,业务涵盖从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拥有超过 200 人的国际化的管理及运营团队。 Sinclair 的核心产品 Silhouette 埋线系列、Ellanse 注射用长效微球其技术水平均属于行业领先地位 。
2)产品特点: Ellanse 是由聚己内酯微球(PCL)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制成的可吸收性高端填充物,具有“填充+修复”双重功效,通过刺激患者自身胶原蛋白生成,产生自然、安全、持久的效果,被认为是“玻尿酸+童颜针”的结合体。CMC 是一种拥有上好的黏度和d性的凝胶载体,能够迅速改善肌肤皱纹和皱褶,恢复肌肤d性,通常在注射 8 周之内,会被人体逐渐吸收;PCL 能够持续刺激胶原蛋白生长,新生的胶原蛋白会逐渐地取代 CMC 凝胶载体,形成一个维持时间可长达至少 1 年以上的“支架”,有更持久的治疗效果。Ellansé 具备多规格的系列产品,最长效果持续时间可达 4 年。
3)产品进展: 该产品已获得 FDA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CE 欧盟合格认证,尚未取得 NMPA 中国食药监局认证。 公司根据 CMDC(中国医疗器械质量认证中心)要求,已提交了该产品在中国的注册申请并获受理,有望 2021 年上半年拿到上市许可。根据上市时间,公司也已做好了营销团队建设、品牌和市场传播、与机构沟通等上市相关推广准备工作 。
4)竞争格局: 我国大陆地区未批准合规Ⅲ类医疗器械的少女针和童颜针上市,华 东医药有望获批首款少女针,爱美客有望获批首款童颜针 。
少女针使用效果区别于初代童颜针和交联玻尿酸产品。 1)注射后少女针后,CMC 凝胶即时填充,支撑起褶皱、凹陷部位。2)一段时间后,CMC 凝胶体被代谢,皮肤饱满感稍微变弱。3)PCL 微球刺激胶原蛋白再生,新生胶原蛋白逐渐增多,皮肤变得饱满、有d性。
埋线 Silhouette Instalift:可吸收埋线通过创新的双向锥体悬挂技术,用于面部及颈部塑形,可直接实现组织提升。
1)入局方式:同胶原蛋白刺激剂 Ellanse,通过收购英国 Sinclair 进行布局 。
2)产品特点: Silhouette Instalift 是目前美国 FDA 批准的唯一一款用于面部组织提拉埋线产品,已在 60 多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注册认证或上市准入,该产品具有即时见效、微创、生物可吸收、效果持久等突出优势。市场竞争格局良好。①3D 椎体悬挂技术:其形状特征为锥形或者 3D 铃铛形状,能 360 度实现 3D 立体提拉,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都只能单点提拉或者平面提拉,不能做到 3D 提拉,因此从提拉效果上来说,Silhouette 具备较大优势。②PLLA 线材刺激胶原蛋白:其材质为 PLLA,目前市场上大多埋线的材质为 PDO 蛋白线,PLLA 具备蛋白线不具备的刺激胶原再生的作用,既能起到提拉作用也能起到填充作用。
3)进展: 公司已启动临床工作,预计 2023 年有望获批。
肉毒素:合作韩国 Jetema
1)入局方式:2020 年 8 月,华东医药与 Jetema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其 A 型肉毒素产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 韩国 Jetema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美器械领域全品类研发以及医美生物制药的上市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全球,主要经营产品包括肉毒素、医疗设备、透明质酸钠凝胶等。
2)特点: Jetema 拥有符合全球标准的原始菌株,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获得 A 型、B 型和 E 型肉毒毒素的公司。
3)进展: 该项目于 2020 年启动在中国境内的注册报批工作,估算报批周期 5-7 年,预计 2025 年前后有望获批。
医疗器材 F1 用于冷冻祛斑、F2 用于全身喷雾美白,此外公司还引入生活美容版本仪器亮白焕肤仪 F0。
1)入局方式:入股 R2 公司 26.6%股权,获得医疗器械 F1(冷冻祛斑)和 F2(全身喷雾美白)的亚太独家分销权。 美国 R2 公司成立于 2014 年,主要开发美容和医疗皮肤疾病的医疗设备。2019 年,华东医药投资 R2 公司,目前持有其 26.6%股份并获得其医疗器械 F1 和 F2 及其未来改进型在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等 34 个亚太国家的独家分销权。
2)进展: 医疗器材 F1(冷冻祛斑),已获得美国 FDA 批准的 510(k),预计 2021 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并即将启动中国注册工作。医疗器械 F2(全身喷雾美白),正处于研发阶段。
High Tech 公司:冷冻溶脂和激光脱毛
入局方式:全资子公司 Sinclair 收购西班牙能量源型医美器械公司 High Tech 公司100%股权,布局冷冻溶脂及激光脱毛。 2021 年 2 月,Sinclair 向 Cocoon 公司支付 6500 万欧元股权对价款及最高不超过 2000 万欧元销售里程碑付款,收购 Cocoon 公司持有的西班牙能量源型医美器械公司 High Tech 公司 100%股权。High Tech 公司业务覆盖身体塑形和皮肤修复两大医美领域,拥有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 主要产品包括冷冻溶脂及激光脱毛等系列产品 。
一、工商一体医药龙头,抢滩高端医美蓝海
华东医药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杭州医药站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杭州医药站与华东医药进行资产重组;1999年更名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上市之初以百令胶囊为主打产品;2001年投资建设阿卡波糖基建技改项目,并于2002年独家受让阿卡波糖和盐酸吡格列酮的新药证书及相关技术,正式进入糖尿病领域;2010年至2015年先后受让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伏格列波糖及阿卡波糖咀嚼片技术,在糖尿病领域持续做大;2014年9月公司以8.97亿元收购中美华东25%股权实现完全控股;2016年公司定增,远大集团和华东医药集团分别认购,持股比例变更为41.77%和16.46%;2018年10月以14.95亿元收购Sinclair进入医美业务;2019 年公司入股美国R2 公司,获得其F1、F2 光电医疗器械及其未来改进型在中国大陆等34 个亚太国家的分销权,同年公司获得九源基因利拉鲁肽开发技术(减肥适应症);2020年公司与韩国Jetema 公司达成合作,获得其A 型肉毒素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代理权;2021年收购西班牙能量源型医美器械公司High Tech100%股权,High Tech 公司业务覆盖身体塑形和皮肤修复两大医美领域,已有相关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市,同年从美国Provention Bio 公司获得了全球在研创新药 PRV-3279 两个适应证在大中华区独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以及预防或降低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进一步丰富了公司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创新产品管线。
二、业务分析
2014-2019年,营业收入由189.47亿元增长至354.46亿元,复合增长率13.35%,19年同比增长15.60%,2020Q3实现营收同比下降7.70%至255.01亿元;归母净利润由7.57亿元增长至28.13亿元,复合增长率30.02%,19年同比增长24.08%,2020Q3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06%至23.9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由7.38亿元增长至25.74亿元,复合增长率28.38%,19年同比增长15.12%,2020Q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36%至20.3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由7.41亿元增长至20.02亿元,复合增长率21.99%,19年同比下降1.85%,2020Q3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增长109.21%至19.02亿元。
分行业来看,2019年商业实现营收250.98亿,占比68.79%,同比增长9.82%,毛利率7.69%,减少0.16pp;制造业实现营收108.65亿,占比29.78%,同比增长26.73%,毛利率83.41%,增加1.28pp;国际医美业务实现营收5.09亿,占比1.43%,同比增长569.81%,毛利率72.41%,减少1.90pp。
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实现营收55.67亿元,占比15.71%,其中第一大客户实现营收25.74亿元,占比7.26%。
三、核心指标
2014-2019年,毛利率由21.98%提高至32.05%;期间费用率由15.31%上涨至至19.45%,主要是由于销售费用率的上涨,其中销售费用率由15.31%上涨至19.45%,管理费用率17年上涨至高点3.84%,18年下降至低点2.56%,19年上涨至3.09%,财务费用率维持在低位变动;利润率由4.98%提高至8.25%,加权ROE15年提高至高点42.98%,16年下降至低点22.19%,随后逐年提高至25.29%。
四、杜邦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由图和数据可知,利润率稳步提升,资产周转率略有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主要 权益乘数而变动 。
五、研发支出
公司秉承“以科研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丰富创新药研发管线布局,2019年公司医药工业研发投入10.55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49.14%,占比10.04%。
六、估值指标
PE-TTM 22.70,位于近10年30分位值下方。
根据机构一致性预测,2022年华东医药业绩增速在18.29%左右,EPS为2.21元,17-22年5年复合增长率16.83%。目前股价38.80元,对应2022年估值是PE 17.53倍,PEG 0.96。
看点:
公司积极抢滩医美蓝海市场,在产品差异化和稀缺性、以及项目储备方面可圈可点,未来医美领域看点多多,潜力大空间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