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程序员的你了解国企、私企、外企吗

作为程序员的你了解国企、私企、外企吗,第1张

工作:大数据

杭州工作:

北京(上海,深圳):10K+ (10K - 13K)[8k]

新一线 杭州(75k - 8k ~ 13K)

二线(大连,苏州,南京)[5k - 10k][75k]

国企 :

技术陈旧(系统稳定性)

清闲

私企

:小型创业公司(累,主动性,薪资少一些)

:中型公司(不会特别累,薪资还可以,人才培养制度

,福利,规章不会很全面 ,

技术可以全面自由发展:自律)

:大型公司(加班,福利待遇,月薪,专注一个工作,后期逐渐接触别的事物

压力有点大:晋升(KPI),工作量比较大,成长的很快)

接触到很多有趣的同事

外企:

新加坡企业体验

欧美企业 人性化

日韩企业 加班

加班文化,是很多技术管理者绕不过去的困惑,到底应不应该加班,怎么衡量加班的成果,怎么加班才不会让团队的兄弟们反感?

来, 听大佬说

启赟金融的技术团队规模近100人,当前实施996的工作时长。我个人工作时长除了和团队一起996之外,还会有非坐班时间的支持工作,比如融资支持,商户谈判支持和战略讨论,实际工作时长远超996。

支撑员工接受高强度的工作时长无外乎是工作内容的高度认可,有温度的管理氛围,高度协同的工作同事,当然还有合理的物质回报。

长期加班必须在工作产出的有效性上,判断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研发项目是否符合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销售业绩,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能够符合公司未来战略布局,符合度的高低和工作产出的有效性成正比。重复劳动和返工对一线员工影响很大,这块需要技术负责人来把控,保证技术团队接收到的需求是正确的。

任何工作投入和产出都是成正比的,加班实际上是一种时间投入,内外培训和员工分享同样是投入,是在效率提升上的投入,在身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合理提高时间上的投入,肯定在产出上会有正反馈。当然有个前提是加班要建立在工作需要上,提高工作的有效产出上。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建立主人翁意识,认为是公司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很多抱怨和不解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同时,公司后勤要跟上,比如下午茶,加班水果等体贴式福利还是要到位,让马跑,还要让马吃草。

我目前刚刚离开WeWork加入今日头条。之前在WeWork时的团队分散在亚洲各地包括澳大利亚,规模在50人。可以在家完成工作, 生病可以MC。

我自己没有固定工作时长,也没有特定的休息日,毕竟作为亚洲和美国的枢纽,我是单点链接, 累计时长应该在50小时一周,如果加上因为工作需要的应酬和洽谈,应该在60小时左右。

工程团队由于没有特别可以量化的指标(KPI),所以我们都是OKR驱动的,而OKR是自上而下的传输,为了达到公司的短期/中期目的而努力,所以这个作息只适用于工程团队,我们的销售等团队的工作时间也会比工程团队多一些。

我觉得加班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是必须的,比如release出问题了,比如吃鸡要一个月上线等。可是加班不应该上升到一种文化,更不能宣传这种奉献,因为我们都清楚IC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而公司的利益是有明确的保障的。

我们都知道,有流水线程序员(code monkey),有程序员(engineer)。我不否认,流水线必然会战胜小手工作坊,可是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流水线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部件都是可以随时被取代的,当AI升起,流水线程序员肯定是会被直接淘汰的,我希望我们能发现和培养出更多的程序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些对我们这个技术产业增值的事情。

爱因互动目前属于较早期的创业公司,技术团队只有30人左右。我们不实行996也不实行987,而是五天工作制,d性上下班时间,全公司实行,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是这样。2017年全年离职率为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一家慢悠悠的养老型公司,相反,虽然我们没有实施996,但无论是夜晚还是周末,大家热情高涨加班冲刺的情况比比皆是。作为一家高速增长的创业企业,事情多,期限紧是常态,碰到事情做不完的时候必然需要依靠加班。但我们不把延长上班时间作为工作进度的保障,而是依赖频繁公开的进度沟通,依赖对交付物的质量要求,使得团队成员无论是否加班,都把产出作为首要目的,避免“为了加班而加班”的情况出现。

软件开发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工作,为了提高产出,相比于简单粗暴的延长工作时长,我们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增强技术平台、完善工作流程、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上,以及更重要的,精挑细选有足够强的自驱力,能融入到团队文化中的人上。

“我们认为用在办公室出现的时间长短来评价一个工程师的产出是缺乏逻辑的。需要加班的场景,一定是因为有事情需要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只要事情完成了,大家应该充分享受闲暇的时光。”

这个是我们的招聘文案,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我从955(偶尔还需要倒时差)的工作(4年)到创业公司955、996、987的工作(10年)都经历过。

首先我认为,不要用“自己的认知”来看待和定义问题,对于创业公司的初创阶段来说,不管是955、996、987都是种工作模式,暗扣在企业文化这个大主题下面,只是种表现形式罢了。

创业公司在初创阶段,创始人的性格和工作模式会很具备代表性,所组建的核心团队和对公司认可的初期成员也是对公司、创始人、工作模式的认同。

不能抛开客观条件谈这类开放式的话题,客观前提条件是:创业公司(初创阶段)、核心小团队、企业文化和创始人风格、高效且高度认可的团队成员,在超出劳动合同规定工作时间范围以外的工作,是否界定为加班或加班文化,这一点因人而异了,毕竟每个人的三观和认知并不相同。

我自己目前987半年了,依然不认为很辛苦或过于劳累,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虽然每天八点看似很晚,但要考虑到北京的交通问题,很多时候七点半晚高峰才退去的时间点,八点以后有选择性的文体活动,比如说我可以保证每周2次篮球2次健身1次纯娱乐放松,并未感觉到时间不够或工作严重挤压生活时间。只要这样的生活模式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家庭、朋友、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种不错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平衡。

二维火的技术团队大概在400人以上,去年我们实行了大半年996,因此离职的技术人员大概有3%。

衡量技术人员绩效,当然不能用工时。时间确实不重要,有质量的进度才是重要的,毕竟竞争对手有时候强大到不拼命不行,比如我们的对手是美团,融个资都比公司估值高十倍,你想想有多让人绝望。也招不起百把个博士或架构师,只能用勤奋弥补了。

行业不一样,客户不一样,战略也就不一样。我所处的行业很大一部份是传统软件,我们的客户这些餐饮老板,在见面第一件事不是看你的产品有多好用,而是给我们一张五六页的纸,上面写着几百条功能列表,如果我们的产品覆盖了80%,才谈下一步。所以,我们对功能量有很大的要求。

任何所谓好的体验,大数据带来的价值,节约了多少成本带来了多少客流,都要建立在整个产品体系的完善上。所以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996其实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个动员,其实在具体控制上,大部份员工都是早上10点左右才到,晚上8点半左右离开,这样就行了。还有一些基础要做好,比如绩效奖励,晚餐宵夜零食打车,再加上项目的各种庆祝,中午休息时间加长。非996的时候多一些活动和调休,比如周五周六晚上不加班,。实施方法如果得当,996也不是万恶的。

公司业务快速增长,才是最好的团建。最终还是要回到结果上。如果结果好,那就都好。

我们公司目前现状是99N(N=2~4),每周平均会有两三天的加班。在项目或业务需要的时候才会长期开启996模式。特殊制度执行时长一般根据项目周期来。高强度情况下最多有过连续2个月的996状态。

加班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哪种手段是万能而不可替代的。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和自我价值,但凡能用的手段我们都应该用到极致,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加班。毕竟世间唯一公平的是时间,要追求更多,加班已经是我们能选择的成功率较高的手段了。

对于提升团队产出,首先是团队的使命感培养,只有团队有一致的目标及使命感,非常清楚“Why?What?How?”这三个经典的问句的答案,这样的团队一定能在相同条件下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其次是建立透明公开的奖惩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对典型情况及时快速的进行奖惩及团队宣导,尤其是奖励这块,能极大地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大家的激情和竞争意识。在肯定其工作成果的同时也要不断的给予其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最后是做到足够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去关心员工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在组织有能力的情况下帮员工去解决些后顾之忧或者帮助员工来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当员工能平衡好身心、家庭的关系时,必定能爆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团队产出。

你所在的团队,工作时长是怎样的?你对加班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欢迎留言交流。

前言

2017年初,我通过一整天的笔试及面试加入一家(某一线城市国资委全资控股)某集团的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任职高级软件工程师;在这边工作了整整一年,目前已经跳槽到乐字节公司,在回头看看这一整年,感受颇深,只好一吐为快,以便对想进入国企的程序员帮助及借鉴。

入职考试

笔试部分:国企面试与其他企业并没有太大区别,首先是笔试,一般都是前面50道选择题,后面两道是开放性的大题,大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拿到满分,选择题是关键,全部都是技术题,需要答对40题以上,才有可能进入下一轮面试。

面试部分:面试分三轮,首轮是程序员面你(你未来的同事),他们会问你一些技术相关问题,例如:选举算法,redis的应用场景,如何处理高并发,如何保证高可用,是否关心Nodejs新发布的版本,deno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很杂。

第二轮面试是由副院长来面(也就是你未来的直属上司)。他会问你项目相关的问题,例如:做过哪些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在项目中的角色,项目是如何管理的,又是如何进展的,使用了哪些技术栈,为什么挑选这样的技术栈,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这些问题。

第三轮面试是由HR来面,这个面试就很简单了,简单说一下你的情况,聊聊家常,然后他会向你说明组织结构,与一些待遇问题。

PS:进国企最重要的素质是文凭,我们研究院硕士以上学历人数比本科要多,而且大部分毕业于国内一流院校(交大生是整个研究院的主体)。

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还是蛮大的,产品并不像私企由市场导向,而是政策导向;国家说人工智能热,那我们就去做人工智能的项目,说区块链热,我们就去搞区块链的项目,反正我在研究院一年以来,搞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好处就是你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紧跟市场热度。坏处就是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

吐槽: 为了迎合政策做一些不具市场价值的产品(这里面不存在腐败,现在国企很难贪腐,30万RMB以上的项目就要求公共招标)。

举个两个例子,我们也开发OCR AI识别系统,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完善的产品,而且很廉价,我们依然花钱去开发这种产品,市场价值基本没有,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产品的识别率依然不如市场上的几个主流产品(阿里,百度)。

第二个例子,便是私有云,这个我们做得真的还不错,但是市面上最强的是华为,他们是卖服务器送私有云,也就是传统的卖硬件送软件,与他们相比,我们的产品就不具竞争力了。

工作强度

工作强度真的还好,一般都不需要加班,至少我是不加班的。

这就意味着可以放羊了吗?当然不是,我加入的项目组,大多都是以2个星期为周期进行开发的,每两个星期要举行一次组内讨论会,如果完不成任务或者bug太多是需要加班处理的,因为国企是不可以出错的,一次出错可能直接招致点名批评(包括这个项目的所有相关人员),一次kpi黑记录,会直接影响你以后的升迁前途。

组内都是协同工作,可能因为你的原因导致项目没法按时上线,发生一两次你就会被边缘化,最终要么离职,要么下放到子公司。就算是副院长级别,如果完成不了集团的KPI,也是会被下放的。

但是相比互联网公司,国企的压力相对小一些,互联网公司实行的是不能胜任就走人的策略,所以每个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只有拼命的工作来争取自己有安全感。国企,特别是大国企,公司的人事权一般都在公司总部手里。

工作环境

国企办公环境一般都是比较好的,我们有自己的园区,自己的办公楼,空间很大,硬件配置都是很不错的,有健身器材,有空气净化器,有自己的食堂,有自动售货机。

有自己的产品展厅,有自己的公司纪念馆。

晋升空间

这部分只剩下吐槽了,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不走,也不会让出这个坑。在国企表现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口头表扬,你获得不了任何实际好处。

好的人脉要比努力重要,如果上面没人认识你,就算你的领导大力推荐你,你也不会得到提拔,空降长官在国企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

PS:组织人员要比群众晋升快(群众进不了总部)。

福利待遇

如果说国企15年前的待遇是一流的,那么如今的国企待遇最多只能算是二流的,特别是对于IT行业来说。以我所在公司为例,待遇采用工资+福利(洗漱产品,**票,接近1500RMB的补助等)的方式,工资增长比较慢,相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待遇至少是被腰斩的,鄙人也是迫于生活压力,为了生计而离开国企,跳槽去了互联网公司。

吐槽 :国企没有奖金,国企没有奖金,国企没有奖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工作稳定性

国企的稳定性应该是最被人人称道的,特别是中字头企业。一方面是国企的社会责任感几乎不太可能会裁员;另一方面公司的人事权几乎都是在公司总部手中,下面的分部门是没有权利做出裁员决定的。

以研发为例,如果有人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和其他人工作合不来,部门领导会想总部申请调岗,调到行政人力或其他部门,不会出现领导向总部申请把你开除的事,所以国企给了员工很大的安全感。

互联网公司则不同,裁员是家常便饭,领导一高兴或一生气甚至一拍脑袋就裁员,经常一年就会裁员几次,员工几乎是没有安全感的。

互联网公司很多都是靠融资生存,一旦融资间隔比较大或融不到资就会裁员,生存的压力巨大,让它们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职业道德感或无耻去考虑员工的感受。

国企则不同,国企的业务本来波动就很少,国企营收相对稳定,再说也不差钱,没有生存的压力。

技术栈

实际大部分国企使用的技术一般都是商用的,比如Oracle,SQL server等,极少使用网上的开源框架。

一方面是因为商业软件系统稳定,有大公司做技术支持;另一方便开源软件稳定性有待加强,到了线上因为开源框架的bug导致的系统故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毕竟对于国企来说不差这些钱。

但是我们不同,我们毕竟是研究院,以研发为主,所以更多地使用开源技术。

国企软件开发版本迭代比较慢,系统测试时间比较长,毕竟对于国企来说,不怕慢,就怕系统出现问题,系统出了问题比系统开发不出来更严重。

PS:给大家推荐个很不错的SpringBoot+Vue前后端分离项目实战自学课程、B站:BV1zN411f7ha

一、先列三个常见的开发场景:

1、拿到一个模块详细设计文档,大部分程序员的通常做法就是开始搭建界面代码,然后从第一个按钮点击事件或页面Load事件开始写第一行业务代码。写的差不多了,就运行一下,发现哪里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就改改,直到改到是自己预想的那样。

2、做完了一个功能模块或几块相关联的功能模块,输入111asd,发现新建正常、保存正常,就提交给测试人员。测试员用测试用数据、测试场景用例来测试,发现有问题,就登记bug。对于严重的影响下一步测试的BUG,测试员就用内部IM通知这个开发人员。对于不影响继续往下测试的BUG,测试员就登记下来,等程序员有空时处理。

3、程序员一般工作不希望大家打扰,所以开发起来就是开发。等手头开发告一段落,就看看BUG库。发现有与自己有关的BUG,就从第一个BUG开始看起。就开始通过IM和测试员掰扯起来(这不是个BUG啊、业务逻辑不是你想的那样啊、我这里不能重现啊、你给的信息描述不清晰啊),于是IM几来几往,甚至跑过去当面交流一番,甚至会拉扯上产品经理一起讨论,更甚者需要项目经理或产品经理发起一个会议来集体讨论一下

这是不是很熟悉呢?这就是大部分程序员开发的三个步骤:写代码、自测、修复BUG。

二、说好的代码设计、代码测试呢?

代码设计?那不是都有开发平台么,已经固化了啊。那不是维护旧功能做完善修改呢么,又不是写新代码,只能在现有代码基础上修改啊,你又不能大幅重构。

代码测试?你丫需求讨论期、产品设计期、设计评审期那么长,都把研发项目时间占光了,就留下2个星期让我们写代码,我们哪里有时间搞那么深的测试。还想让我们搞结对编程?还想让我们搞测试驱动开发?

而且你看测试,什么功能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安装部署测试、升级测试、迁移测试、UAT测试,一大堆测试,测试也需要很多时间。

一个项目,需求讨论、产品范围规划与评审、产品设计与设计评审占了一个半月,开发+自测就一个月,测试占了一个半月,这就4个月了啊。

三、为啥程序员写代码总是写写测测?

刚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大部分程序员都是从界面代码开始写起,而且写一写,就运行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是这种开发方式?

那是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缺乏在脑子中的整体建模能力。只能做出来一点,真实的感觉一下,然后再往下。

有些是产品经理的上游就有问题,没给出业务流程图(因为产品经理也没做过业务),也没画清楚产品功能 *** 作流程图。

为啥没给出业务流程图?因为产品经理不熟悉业务,另外,产品经理也没有流程建模能力啊。为啥没画清楚产品功能 *** 作流程图啊?因为不会清晰表达流程啊。

很多产品经理、程序员,都缺乏分类、分层、相关、先后能力,更别说总结、洞察能力。

这是基本训练,是一个做事头脑清醒的人必备的技能,这不是一个程序员或产品经理或测试员的特定技能要求。

我经常看书就梳理书的脉络,每看一本就写一篇总结。我过去闲扯淡还梳理过水浒传、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呢,其实就在事事上训练自己的关联性、层次性、洞察性。

我经常面试一个人时,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复述一遍,另外你再回答一下我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我就在看一个人的细心记忆、完整梳理、重现能力,我也在看一个人的梳理、总结、洞察能力。

我个人写代码就喜欢先理解业务流,然后理解数据表关系,然后理解产品功能 *** 作流,大致对功能为何这样设计、功能这样 *** 作会取什么表、插入或更新哪些表,哪些表的状态字段是关键。

然后我写代码的时候,就根据我所理解的业务流、功能 *** 作流、数据输入输出流,定义函数,定义函数的输入与输出。

然后,我会给函数的输入值,赋上一些固定值,跑下来看看能否跑通这几个关联函数,看看还需要怎样的新增函数,或者看看函数的输入输出参数是否满足跑通。

剩下的事,就是我填肉写详细逻辑代码了。

当然,大部分人没我这样的逻辑建模能力。怎么阅读理解也想象不出来,也没法定义函数。毕竟有逻辑建模能力的程序员都很少,100个人里有10个,已经是求爷爷告奶奶好幸运了。

那怎么办呢?

我建议是分离分工配合,这就是现实中没办法的办法。让有逻辑建模能力的人来设计函数框架、来设计工具来设计代码模板,然后让没有逻辑建模能力的人来填肉写详细逻辑代码。

我们可以先从最紧要的模块开始这么做。不紧要的模块,还让它放任自流,让熟练手程序员继续涂抹。

我曾经还让有头脑的程序员做榜样,给大家分享他是怎么规划函数的,怎么做维护性代码的代码结构改善的。但是发现效果并不佳,其他人并没有因此能做代码设计。可能逻辑建模能力是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从小到大训练成型的,不是你一个大学已经几年的人能够短时间内可以训练的。

所以啊,还是让能走的人先走,让从最紧要的模块开始这么做。

不必担心这样做后,因为过去一件事被分工(一个做代码框架一个填肉)成两个人做了会降低工作效率。我们很多的工作效率低就是因为半瓶子醋搞出来的,来回反复修改。

真是应了刘德华在**里说的那句话:说你又不听,听又听不懂,听懂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还不服气。

四、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做代码测试或白盒测试或单元测试呢?

还是因为没有代码设计。因为没有函数啊。所以,一个按钮功能有多复杂,代码就有多长。我见过2000行的函数,我也见过1000多行的存储过程和视图SQL。怎么做白盒测试啊,这些代码都粘在一起呢,要测,就得从头到尾都得测。

所以啊,先学会设计函数,先写好函数,这就求爷爷告奶奶了。很多开发了5年的熟练手程序员,可能都未必会写函数。

函数的输入输出值就很有讲究。很多人都写死了,随着版本迭代,发现过去定义的函数参数不够用了,于是就新增了一个参数。然后,相关性异常就爆发了,其他关联的地方忘改了,到底哪些有关联,怎么查啊,本系统没有,没准其他系统就调用你了,你根本不知道哪个神经人曾经COPY过你的代码修吧修吧就改成了他的功能呢,而且里面的很多代码他看不懂也不敢删,只要他实现的功能正常了他也不管了。于是,你改了你这个函数,他的系统就莫名出错了。

所以,我一般会定义几个对象来做参数。另外,我也很注重函数的日志、函数的异常保护、异常抛出、异常返回。另外,我也很注重参数输入值的合法性校验。

所以啊,应该开发Leader们先制定函数编写规范最佳实践,输入输出参数怎么定义比较好,函数的返回值如何定义比较好,函数的日志记录应该怎么写比较好,函数的异常保护、异常抛出、异常返回如何写比较好。先教会一般程序员,先从会写函数开始啊。

当然,你光有一份规范,程序员们还是不理解、不实际应用啊。所以,还得Leader们做好典型的代码模板,里面是符合函数规范的代码框架,只有这样,一般程序员们才会照猫画虎适应了函数设计的编程习惯。

所以啊,我专门重新定义了leader的明确职责,其中第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负责工具/框架/模板/规范的制定,并且负责推广且普及应用落地。

你不明确定义Leader的这个重要职责,你不对这个职责做明确的KPI考核,谁尿你啊。你以为好的工具/框架/模板/规范是靠人们的热情、自发产生的么?我们还没有那么自觉高尚啊。

五、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写注释啊?

我经常说一句话,千万别多写注释。为啥?

因为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注释,而是更糟的是,注释和事实代码逻辑是不相符的。这就出现常见问题了:残存下来的设计文档是一个逻辑、注释是一个逻辑说明、真实代码逻辑又是一个,钟表多了,你也不知道正确时间了。

所以啊,产品文档、注释、真实代码,三者总是很难一致同步。我为了几百人研发团队能做到这个同步花了大量心血和办法,但我最终也没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把Leader们、总监们、我都搞的精疲力尽。

索性回归到一切一切的本源,代码,就是程序员的唯一产出,是最有效的产出。那么,让代码写的不用注释也能看懂,咱得奔着这个目的走啊。

为啥看不懂,不就是意大利面条式代码么,又长又互相交杂。

OK,我就规定了,每个函数不能超过50行。用这一个简单规定和静态代码检查插件,来逼迫大家尝试着写函数。有的函数属于流程函数,是串起其他函数的,有的函数就是详细实现函数,实现一个且唯一一个明确作用的。

有了流程函数和功能函数,而且每个函数不超过50行,这就比过去容易看懂了。

六、为什么大部分程序员不抽象公共函数啊?

我经常说一句话:千万别抽象公共函数啊。为啥?

因为大部分程序员缺乏抽象洞察能力。特别是有些积极热情有余、爱学习爱看书、半瓶子醋晃悠的二杆子,看了几本UML、重构、设计模式、整洁代码之道,就跃跃欲试了,还真敢给你抽象公共函数了。

一开始,他觉得80%相似,20%不相似,于是在公共函数里面简单写几个ifelse做个区隔就可以。没想到,越随着版本迭代,这些功能渐渐越变越不一样了,但是这个代码已经几经人手了,而且这是一个公共函数,谁也不知道牵扯多少,所以谁也不敢大改,发现问题了就加一个ifelse判断。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个本来当初公共的函数,现在变成了系统最大的毒瘤,最复杂的地方,谁也不敢动,除非实在万不得已,手起刀落。

所以,我平时告诫程序员,纯技术的、纯通用的,你们可以尝试搞搞抽象公共函数,对于业务的,你们还是简单粗暴的根据Leader们做的代码模板代码框架,乖乖的复制、修改、填肉吧。

你们啊,先从做模板做代码片段开始吧,咱们放到咱们内部代码片段开源库里,看谁的代码片段被别人复制的多,说明你的代码抽象设计能力越好了。那时候,我就大胆放心让你撒丫子跑了。在没有学会跑之前,给老子乖乖的复制、修改、填肉吧。

对于大多数运维程序员来说,时时刻刻都需要关注服务器和系统程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解决。今天我们就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一下,运维程序员如何快速处理线上问题。

任何一旦掉进坑里,明智的做法一定是:跳坑_>填坑_>避坑,线上故障处理的过程也一样,优先级从高到低,线上故障处理的目标如下:

跳坑

‘跳坑’——快速恢复线上服务,或者将对线上服务的影响降到低。

线上服务的可用性决定着服务者的客户利益,影响着公司的收益。一旦线上环境不可用,无法服务用户,给公司/团队带来经济利益损失的同时,更为严重的会给公司/团队带来恶劣的名声。所以一般公司都会对线上环境提出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也是团队乃至部门的kpi。为此,遇到生产故障后的一要务是:恢复生产服务,即使不能完全恢复线上服务,也要想尽办法将对线上服务的影响降到低。

填坑

‘填坑’——找到问题原因,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恢复线上服务,尽大限度减掉对用户/公司/团队带来的影响后,我们需要彻查问题,搞清楚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填坑’和‘跳坑’是同步在做的,完成‘填坑’也就意味中‘跳坑’成功,但是也有一些紧急情况下的特别‘跳坑’方法,比如重启服务,或者服务降级/熔断等等,实际并未在当时完成‘填坑’,而是先采取非常规手段‘跳坑’,之后再慢慢‘填坑’。

避坑

‘避坑’——举一反三,消灭隐患。

找到了根本原因,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们需要举一反三,以此及彼,想想在这个故障排查和处理过程中,那些环节存在弱点那些流程/规范/制度需要优化这类问题是否在其他系统或者团队中也存在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自我批评,形成一份线上事故报告,不断完善流程,避免再次踩坑,也在团队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线上故障处理的思路

依据线上故障处理的目标及目标的优先级,线上排障的一目标是恢复线上服务或者降低对线上服务的影响,关键点在于快速二字,在‘跳坑’-‘填坑’之后,再行回溯总结,以便‘避坑’。因此,可以将线上故障处理的步骤分为:

故障发现

故障定位

故障排除

故障回溯

其中前三步是‘跳坑’行为,后面一步包含了‘填坑’和‘避坑’。

上述步骤并不是说要从上到下顺序进行,建议在不乱阵脚的情况下,并行去做,因为通常线上故障后会紧急启动故障处理程序,运维、开发、测试、产品各个角色都会参与进来,这时候分工下去,并行去做,不断汇总消息,做出判断,以求快速排障,恢复服务。这个思路类似于 *** 作系统的fork/join设计思想,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在无法快速找到故障原因的时候,需要果断跳过故障定位环节,直接进行故障排除,比如采用服务降级、服务器扩容等手段,确保对线上服务降到低且可控。昌平北大青鸟建议可以等到线上服务’撑’过去之后,我们再慢慢定位故障原因,根本上解决问题。

程序员开始脱离大厂投身制造业

程序员开始脱离大厂投身制造业,曾经被年轻人、高学历人群忽视的工厂,最近又迸发出“吸引力”。一大批研究生、博士生、程序员走出大厂“囚笼”。程序员开始脱离大厂投身制造业。

程序员开始脱离大厂投身制造业1

程序员应该是一帮专业型人才,虽然,现在人工智能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底层代码并不为人所了解。面对繁复的代码,很多人如同看天书,望而却步,更不要说从事这项工作了。

程序员是高收入群体,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也是加班最多的一类群体,经常有报道,程序员猝死在工作岗位上。透过光鲜亮丽的外表,程序员的“底层逻辑”看起来有些“寒酸”,如果将加班时长和较短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程序员那点高工资恐怕无法弥补。

35岁是一道坎,社会上存在年龄焦虑,对程序员尤其如此。最近,大厂(大型互联网公司)刮起“裁员风”,爱奇艺、字节跳动、腾讯等都传出了裁员消息。特别是年龄大的程序员,首当其冲成了裁员“牺牲品”。在某大厂工作十多年的A先生告诉本网记者,他最近被公司材料了。

对于37岁的A先生,无论是生活现实,还是职业打算,他都决定牺牲一点薪酬福利,再找一家公司去从事程序员的职业。不过残酷的现实让A先生不得不妥协。

A先生被裁员后,他开始把简历投到大厂,结果因为自己年纪大(37岁)被拒绝掉,找了3个多月工作,没有一家公司肯给A先生面试机会。眼看“d尽粮绝”,房子要还月供、孩子奶粉钱、一大堆账单,A先生有点喘不过气了。他开始妥协,准备牺牲一部分薪酬,只要有小公司肯招他,他愿意“屈尊降贵”到小厂(小型互联网公司)上班。

让A先生万万没想到的是,小厂的人力竟然嫌弃自己的工作能力,这完全接受不了。现在,职场中的“大龄”人员往往被贴上“好好先生”“缺乏上进心”“工作态度懈怠”等标签,特别是程序员,35岁如果还未到管理层,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基本就结束了。互联网公司更喜欢“年轻血液”,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张白纸,好调教,能胜任“5+2”“白加黑”,更重要的是工资给得低。

A先生离开大厂,生计何在?35岁真的是一道坎吗?

最近,本网记者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曾经被年轻人、高学历人群忽视的工厂,最近又迸发出“吸引力”。一大批研究生、博士生、程序员走出大厂“囚笼”。前几天,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在四川宜宾举行招聘会,吸引大批求职者。

高学历、程序员重返工厂,反映出我国新兴产业崛起的旺盛势头。工厂不再是人们眼中技术含量低、工作内容枯燥、待遇差的“工棚”,数字化、物联网、人工智能大量进入工厂,生产线需要工人的智慧和专业知识。这样科技含量高的工厂将给新就业创造巨大空间。

程序员开始脱离大厂投身制造业2

近年来,工厂似乎被年轻人抛弃,平均每年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转身成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

不过如今潮流再次改向:研究生、博士生开始青睐工厂,程序员离开大厂走进工厂。

12月3日,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在宜宾开展招聘,吸引了大批求职者,现场人山人海,热闹程度堪比春运。

有网友表示,目前来说,宁德(四川)时代在宜宾待遇仅次于五粮液,工资反正高,也是让很多人不用外出务工了,家门口的`工资就能媲美沿海城市了。

最近一段时间时间,国内互联网公司遭遇“寒冬”,无论是在线教育、在线支付、网约车、游戏等行业都遭受到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风口,新兴产业的崛起,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以1145GWh的装机量,继续排名国内企业第一,市场占比55%,一己之力扛起国内动力电池的半边天。

最近,宁德时代市值也是节节高升,目前接近15万亿,总市值在A股排名第三,仅次于茅台和工商银行。

程序员开始脱离大厂投身制造业3

今天上午的热搜除了清一色的公祭日之外,还有一个很诡异的词条: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加入制造业!一边是某大厂程序员跳楼,大家都在为年轻的生命逝去痛心疾首,另外一边就是宁德时代四川宜宾分公司招聘现场火热,堪比春运。记者是这么形容的:33岁高龄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厂。

诡异吗?很诡异!奇怪吗?不奇怪!

现在的年轻人多聪明,你以为年轻人那么好忽悠的吗?体制内我倡导进厂年轻人就要积极响应吗?就要去?如果对人生对理想还有追求,就不要加入制造业。别拿新闻来举例,那可是宁德时代,咱们有几个宁德时代?也不要拿制造业比互联网好来欺骗自己,没得选的时候可以进制造业,可以进郊区。

但要知道自己是没得选才去的,不就是因为本科和硕士专业差,又没有互联网实习经验,想考功没岗位才去的工厂吗?真有得选谁愿意去郊区?真话往往不好听,别看别人说了什么,要看他们做了什么。看他们愿意让亲戚朋友的孩子去互联网还是去宁德时代这样的工厂,就知道答案了。

综合起来就五个点:

1、说明工厂是真的缺人了

2、说明高学历人才越来越不好忽悠了

3、说明他们真的急了

4、说明新媒体我的kpi越来越高了

5、正经来说,程序员可以完美向下兼容,在经济下行时期,确实可以考虑去一些环境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降维打击。你进厂汗流浃背007 ,人家进工厂冬暖夏凉965 ,更说明计算机是唯一真神。

以上就是关于作为程序员的你了解国企、私企、外企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作为程序员的你了解国企、私企、外企吗、996、987,程序员加班文化你怎么看来这里看看几个互联网大佬的观点、国企的程序员是如何工作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315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