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和tftp区别有以下几点:
一、二者的含义不同:
1、ftp:
文件传输协议(英文:File Transfer Protocol,缩写:FTP)是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议,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它属于网络传输协议的应用层。
2、tftp:
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个用来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进行简单文件传输的协议,提供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输服务。端口号为69。
二、二者使用方式的不同:
1、ftp:
TCP/IP协议中,FTP标准命令TCP端口号为21,Port方式数据端口为20。FTP的任务是从一台计算机将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不受 *** 作系统的限制。需要进行远程文件传输的计算机必须安装和运行ftp客户程序。
在windows *** 作系统的安装过程中,通常都安装了tcp/ip协议软件,其中就包含了ftp客户程序。但是该程序是字符界面而不是图形界面,这就必须以命令提示符的方式进行 *** 作。
2、tftp:
TFTP使用UDP,而UDP使用IP,IP可以还使用其它本地通信方法。因此一个TFTP包中会有以下几段:本地媒介头,IP头,数据报头,TFTP头,剩下的就是TFTP数据了。
TFTP在IP头中不指定任何数据,但是它使用UDP中的源和目标端口以及包长度域。由TFTP使用的包标记(TID)在这里被用做端口,因此TID必须介于0到65,535之间。TFTP头中包括两个字节的 *** 作码,这个码指出了包的类型。
三、二者所使用的网络端口号不同:
1、ftp:使用的端口号为 20和 21 。
2、tftp:用于 UDP 的端口号为 69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ftp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ftp
如何使用Tftp:
TFTP 自带的帮助信息:
TFTP [-i] host [GET | PUT] source [destination]
-i Specifies binary image transfer mode (also called
octet) In binary image mode the file is moved
literally, byte by byte Use this mode when transferring binary files
host Specifies the local or remote host
GET Transfers the file destination on the remote host to
the file source on the local host
PUT Transfers the file source on the local host to
the file destination on the remote host
source Specifies the file to transfer
destination Specifies where to transfer the file
说明:
-i选项是以二进制模式传送文件,很多Exploit代码就需要用这种模式来传送。
Host是开启了tftp服务的主机,可以是本地主机也可以是远程主机。
get就是到当前运行的目录里面下载,而put就是把文件上传到了开了tftp服务的机子。Source是你要上传或者是下载的文件名称。
下面举几个列子:
C:Longker>tftp -i 202xxxx165 get scexe
tftp -i 202xxxx165 get scexe
Transfer successful: 63248 bytes in 1 second, 63248 bytes/s
这个是从开了tftp服务的主机下载scexe程序,速度不错吧 :)
C:Longker>tftp -i 202xxxx165 put scexe
tftp -i 202xxxx165 put scexe
Transfer successful: 63248 bytes in 1 second, 63248 bytes/s
上面是把scexe上传到tftp服务器。
修改/etc/xinetdd/tftp ,把disabled设置为no,server_args=-s /tftpboot,其中tftpboot为默认目录,你也可以自己修改。你说把/mnt/aaa上传tftpboot目录,完全没必要,我不是太明白你的意思。直接把/mnt/aaa 拷贝到/tftpboot 目录下就可以了。 然后重启tftp服务。/etc/xinetd restart 用tftp下载,比把zImage拷贝到/tftpboot下,板子上电,打开超级终端,假如你的bootloader是UBOOT,板子是2410或者2440,可以:tftp 0x30008000 zImage ,就可以下载了。不懂的话再找我。Q:372687917
简单地说,BootLoader就是在 *** 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映射图,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状态,以便为最终调用 *** 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在嵌入式系统中,通常并没有像BIOS那样的固件程序(注,有的嵌入式CPU也会内嵌一段短小的启动程序),因此整个系统的加载启动任务就完全由BootLoader来完成。比如在一个基于ARM7TDMI core的嵌入式系统中,系统在上电或复位时通常都从地址0x00000000处开始执行,而在这个地址处安排的通常就是系统的BootLoader程序。
在专用的嵌入式板子运行GNU/Linux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一个嵌入式Linux系统从软件的角度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 引导加载程序。包括固化在固件(firmware)中的boot代码(可选),和BootLoader两大部分。 2、 Linux内核。特定于嵌入式板子的定制内核以及内核的启动参数。 3、 文件系统。包括根文件系统和建立于Flash内存设备之上文件系统。通常用ramdisk来作为rootfs。 4、 用户应用程序。特定于用户的应用程序。有时在用户应用程序和内核层之间可能还会包括一个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常用的嵌入式GUI有:MicroWindows和MiniGUI等。 引导加载程序是系统加电后运行的第一段软件代码。PC机中的引导加载程序由BIOS(其本质就是一段固件程序)和位于硬盘MBR中的OS BootLoader(比如,LILO和GRUB等)一起组成。BIOS在完成硬件检测和资源分配后,将硬盘MBR中的BootLoader读到系统的RAM中,然后将控制权交给OS BootLoader。BootLoader的主要运行任务就是将内核映象从硬盘上读到 RAM 中,然后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去运行,也即开始启动 *** 作系统。 通常,BootLoader是严重地依赖于硬件而实现的,特别是在嵌入式世界。因此,在嵌入式世界里建立一个通用的BootLoader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对BootLoader归纳出一些通用的概念来,以指导用户特定的BootLoader设计与实现。
编辑本段常见bootloader
Redboot
Redboot是Redhat公司随eCos发布的一个BOOT方案,是一个开源项目。 当前Redboot的最新版本是Redboot-201,Redhat公司将会继续支持该项目。 Redboot支持的处理器构架有ARM,MIPS,MN10300,PowerPC, Renesas SHx,v850,x86等,是一个完善的嵌入式系统Boot Loader。 Redboot是在ECOS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继承了ECOS的简洁、轻巧、可灵活配置、稳定可靠等品质优点。它可以使用X-modem或Y-modem协议经由串口下载,也可以经由以太网口通过BOOTP/DHCP服务获得IP参数,使用TFTP方式下载程序映像文件,常用于调试支持和系统初始化(Flash下载更新和网络启动)。Redboot可以通过串口和以太网口与GDB进行通信,调试应用程序,甚至能中断被GDB运行的应用程序。Redboot为管理FLASH映像,映像下载,Redboot配置以及其他如串口、以太网口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命令行接口,自动启动后,REDBOOT用来从TFTP服务器或者从Flash下载映像文件加载系统的引导脚本文件保存在Flash上。当前支持单板机的移植版特性有: - 支持ECOS,Linux *** 作系统引导 - 在线读写Flash - 支持串行口kermit,S-record下载代码 - 监控(minitor)命令集:读写I/O,内存,寄存器、 内存、外设测试功能等 Redboot是标准的嵌入式调试和引导解决方案,支持几乎所有的处理器构架以及大量的外围硬件接口,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
ARMboot
ARMboot是一个ARM平台的开源固件项目,它特别基于PPCBoot,一个为PowerPC平台上的系统提供类似功能的姊妹项目。鉴于对PPCBoot的严重依赖性,已经与PPCBoot项目合并,新的项目为U-Boot。 ARMboot发布的最后版本为ARMboot-110,2002年ARMboot终止了维护。 ARMboot支持的处理器构架有StrongARM ,ARM720T ,PXA250 等,是为基于ARM或者StrongARM CPU的嵌入式系统所设计的。 ARMboot的目标是成为通用的、容易使用和移植的引导程序,非常轻便地运用于新的平台上。ARMboot是GPL下的ARM固件项目中唯一支持Flash闪存,BOOTP、DHCP、TFTP网络下载,PCMCLA寻线机等多种类型来引导系统的。特性为: -支持多种类型的FLASH -允许映像文件经由BOOTP、DHCP、TFTP从网络传输; -支持串行口下载S-record或者binary文件 -允许内存的显示及修改 -支持jffs2文件系统等 Armboot对S3C44B0板的移植相对简单,在经过删减完整代码中的一部分后,仅仅需要完成初始化、串口收发数据、启动计数器和FLASH *** 作等步骤,就可以下载引导uClinux内核完成板上系统的加载。总得来说,ARMboot介于大、小型Boot Loader之间,相对轻便,基本功能完备,缺点是缺乏后续支持。
U-Boot
U-Boot是由开源项目PPCBoot发展起来的,ARMboot并入了PPCBoot,和其他一些arch的Loader合称U-Boot。2002年12月17日第一个版本U-Boot-020发布,同时PPCBoot和ARMboot停止维护。 U-Boot自发布以后已更新6次,最新版本为U-Boot-111,U-Boot的支持是持续性的。 U-Boot支持的处理器构架包括PowerPC (MPC5xx,MPC8xx,MPC82xx,MPC7xx,MPC74xx,4xx), ARM (ARM7,ARM9,StrongARM,Xscale),MIPS (4Kc,5Kc),x86等等, U-Boot(Universal Bootloader)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在GPL下资源代码最完整的一个通用Boot Loader。 U-Boot提供两种 *** 作模式:启动加载(Boot loading)模式和下载(Downloading)模式,并具有大型Boot Loader的全部功能。主要特性为: -SCC/FEC以太网支持 -BOOTP/TFTP引导 -IP,MAC预置功能 -在线读写FLASH,DOC, IDE,IIC,EEROM,RTC -支持串行口kermit,S-record下载代码 -识别二进制、ELF32、pImage格式的Image,对Linux引导有特别的支持 -监控(minitor)命令集:读写I/O,内存,寄存器、内存、外设测试功能等 -脚本语言支持(类似BASH脚本) -支持WatchDog,LCD logo,状态指示功能等 U-Boot的功能是如此之强大,涵盖了绝大部分处理器构架,提供大量外设驱动,支持多个文件系统,附带调试、脚本、引导等工具,特别支持Linux,为板级移植做了大量的工作。U-Boot111版本特别包含了对SA1100和44B0芯片的移植,所以44B0移植主要是针对Board 的移植,包括FLASH、内存配置以及串口波特率等等。U-Boot的完整功能性和后续不断的支持,使系统的升级维护变得十分方便。
Blob
Blob(Boot Loader Object)是由Jan-Derk Bakker and Erik Mouw发布的,是专门为StrongARM 构架下的LART设计的Boot Loader。 Blob的最后版本是blob-205。 Blob支持SA1100的LART主板,但用户也可以自行修改移植。 Blob也提供两种工作模式,在启动时处于正常的启动加载模式,但是它会延时 10 秒等待终端用户按下任意键而将 Blob 切换到下载模式。如果在 10 秒内没有用户按键,则 Blob 继续启动 Linux 内核。其基本功能为: 初始化硬件(CPU速度,存储器,中断,RS232串口) -引导Linux内核并提供ramdisk - 给LART下载一个内核或者ramdisk -给FLASH片更新内核或者ramdisk -测定存储配置并通知内核 -给内核提供一个命令行 Blob功能比较齐全,代码较少,比较适合做修改移植,用来引导Liunx,目前大部分S3C44B0板都用Blob修改移植后来加载uClinux。
Bios-lt
Bios-lt是专门支持三星(Samsung)公司ARM构架处理器S3C4510B的Loader,可以设置CPU/ROM/SDRAM/EXTIO,管理并烧写FLASH,装载引导uClinux内核。这是国内工程师申请GNU通用公共许可发布的。 Bios-lt的最新版本是Bios-lt-074,另外还提供了S3C4510B的一些外围驱动。
Bootldr
Bootldr是康柏(Compaq)公司发布的,类似于compaq iPAQ Pocket PC,支持SA1100芯片。它被推荐用来引导Llinux,支持串口Y-modem协议以及jffs文件系统。 Bootldr的最后版本为Bootldr-219。
TFTP服务器是指使用TFTP协议的服务器。
TFTP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个用来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进行简单文件传输的协议,提供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输服务。端口号为69。
TFTP作为一个传输文件的简单协议,是基于UDP协议而实现的,但是也不能确定有些TFTP协议是基于其它传输协议完成的。此协议设计的时候是进行小文件传输的。
因此它不具备通常的FTP的许多功能,它只能从文件服务器上获得或写入文件,不能列出目录,不进行认证,它传输8位数据。
扩展资料:
TFTP服务器的有点:
1、TFTP可用于UDP环境;比如当需要将程序或者文件同时向许多机器下载时就往往需要使用到TFTP协议。
2、TFTP代码所占的内存较小,这对于较小的计算机或者某些特殊用途的设备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些设备不需要硬盘,只需要固化了TFTP、UDP和IP的小容量只读存储器即可。当电源接通后,设备执行只读存储器中的代码,在网络上广播一个TFTP请求。
3、网络上的TFTP服务器就发送响应,其中包括可执行二进制程序。设备收到此文件后将其放入内存,然后开始运行程序。这种方式增加了灵活性,也减少了开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FTP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是一种用来传输文件的简单协议,运行在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上。 TFTP 的被设计为小而简单容易的运行,因此,它缺乏标准 FTP 协议的许多特征。 TFTP 只能从远程服务器上读、写文件(邮件)或者读、写文件传送给远程服务器。它不能列出目录并且当前不提供用户认证。
当前 TFTP 有 3 种传输模式: netASC11 模式即 8 位 ASC11 ;八位组模式(替代了以前版本的二进制模式),如原始八位字节;邮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输给用户的不是文件而是字符。主机双方可以自己定义其它模式。
在 TFTP 协议中,任何一个传输进程都以请求读写文件开始,同时建立一个连接。如果服务器同意请求,则连接成功,文件就以固定的 512 字节块的长度进行传送。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一个数据块,在发送下一个包之前,数据块必须得到确认响应包的确认。少于 512 字节的数据包说明了传输的结束。如果包在网络中丢失,,接收端就会超时并重新发送其最后的包(可能是数据也可能是确认响应),这就导致丢失包的发送者重新发送丢失包。发送者需要保留一个包在手头用于重新发送,因为 LOCK 确认响应保证所有过去的包都已经收到。注意传输的双方都可以看作发送者和接收者。一方发送数据并接收确认响应,另一方发送确认响应并接受数据。
后面的映射也是必须的
以上就是关于ftp和tftp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ftp和tftp区别、tftp到底怎么使用、armlinux下tftp上传和下载目录如何设置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