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怎么保证电算结果的准确

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怎么保证电算结果的准确,第1张

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下述9大指标全部pass的话,整个结构方案应是合理的

1、轴压比;2、剪重比;3、刚度比;4、位移比;5、周期比;6、刚重比;

7、参与振动质量比;8、倾覆力矩比;9、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具体规范条文详后附件

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复核一些特殊构件:柱轴压比、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

另外,“三分计算,七分构造”,对楼板大洞口周边梁板、转角窗房间楼板、不能贯通框架梁之间楼板、楼梯间休息平台梁处短柱、地下室顶板、大底盘顶板等电算结果反映不出来的部位只能通过构造措施加强,使之和计算模型相符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复杂,构件很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来判断计算模型简化是否合理,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从而决定该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计算结果的大致判断可以按以下的项目进行。(不包括含有多塔、错层等 特殊结构)

151 自振周期

对于比较正常的工程设计,其不考虑折减的计算自振周期大概在下列范围 中。

框架结构: T1=(012--015)n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 T1=(006--012)n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结构: T1=(004--006)n (式中 n为建筑层数)

第二及第三周期近似为:

T2=(1/3--1/5)T1

T3=(1/5--1/7)T1

如果计算结果偏离上述数值太远,应考虑工程中截面是否太大、太小,剪力墙数量是否合理,应适当进行调整。反之,如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正确,无特殊情况而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以上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来提出的,考虑扭转耦连振动时,情况复杂很多,首先应挑出与平移振动对应振型来进行上述比教,至于扭转周期的合理数值,由于经验不足尚难提出合理的数值。

152 振型曲线

在正常的计算下,对于比较均匀的结构,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附图一),不应有大进大出,大的凸凹曲折。

第一振型无零点;第二振型在(07-08)H处;第三振型分别在(04-05)及(08-09)H处。

153 地震力

根据目前许多工程的计算结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比较正常的结构,其底部剪力大约在下述范围内: 8度,二类场地 FEK=(003-006)G

7度, 二类场地 FEK=(0,015-003)G

式中, FEK为底部地震剪力的标准值,G为结构总重量。

层数多、刚度小时,偏于较小值;层数少、刚度大时偏于较大值;当其他烈度和场地时,相应调整此数值。但计算的底部剪力小于上述数值时,宜适当加大截面、提高刚度、适当增大地震力以保证安全;反之,地震力过大,宜适当降低刚度以求得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154 平位移指标

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是合理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是说:合理的设计,水平位移应满足限值;但是水平位移满足,还不一定是合理的结构,还要考虑周期、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条件。 因为,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刚度直接相关,当刚度小,结构并不合时,由于地震力也小,所以位移也有可能在限值范围内,此时并不能结构合理,因为它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新《高层规程》位移限值放松较多,较容易满足,所以还应综合其他因素。

其次,将各层位移连成位移曲线,应具有以下特征:

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怔,位移越往上增大越快,成外弯形曲线(图二A);

框架结构具有剪切梁的特怔,越往上增长越慢,成内收形曲线(图二C);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处于两者之间,为反S形曲线,接近一直线(图二B);

在刚度较均匀的情况下,位移曲线应圆曲光滑,无突然的凸凹变化和折点。

155 内外力平衡

平衡条件程序TAT本身已严格检查,但为防止计算中的偶然因素,必要时可检查底层的平

衡条件:

∑Ni=G

∑Vi=∑P

Ni为柱、墙在单组重力荷载下的轴力,其和应等于总重量G,校核时,不应考虑分层加载。

Vi为风荷载作用下的底层墙、柱剪力,求和时应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

坐标的方向的不同,∑P为全部风力值。注意不要考虑剪力调整。

对于地震作用不能校核平衡条件,因为采用SRSS法或CQC法进行内力组合后,不再等于总地震作用力。

156 对称性

对称结构在对称力作用下,对称的内力与位移必须对称。TAT程序本身已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对称性。如有反常现象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正确。

167 渐变性

竖向刚度、质量变化较均匀的结构,在较均匀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其内力、位移等计算结果自上而下也均匀变化,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

158 合理性

设计较正的结构,一般而言不应有太多的超筋截面,基本上符和以下规律:

1: 柱、墙轴力设计值绝大部分为压力。

2:柱、墙大部为构造配筋。

3:梁基本上无超筋。

4:除个别墙段外,剪力墙符合截面抗剪要求。

5:梁截面抗剪不满足要求,抗扭超限截面不多。

符合上述八项要求,可以认为计算结果大体正常,可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用。

计算机和人是不能比的,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出错的,但是当你结构布置不合理,不能给她比较明确的传力途径的时候他可是胡来的,就比如说超筋的构件的配筋你一定要主意,一定要复核的。我一般对电算总有点怕怕,但完全复核真是没那时间和精力,我处理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第一次生成配筋的时候只控制钢筋的间距,不控制他的直径,这样一看他的配筋就知道他配的是不是合适,这样就基本可以判定你的结构布置是不是让它晕了,然后在间距和直径一起控制,出施工图。

我参加过2005新版PKPM的研讨学习,PKPM软件在结构基本梁,柱构件上的计算已经非常成熟,只要用户模型,荷载输入正确,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软件在板式构件,剪力墙上的计算没有梁,柱构件的成熟。

在计算结果中,我们要注意检查计算书,判断有效质点,结构位移,平动周期和扭转周期的情况,如果觉得有很大的问题,就去检查荷载输入是否有误,检查办法是逐一删除风荷载等,看计算结果有无变化!!

在做柱子的截面设计时,我们一般是先手头算一下,再用电脑计算,一般用PKPM算出来的柱子的轴压比和手算出来的会相差不大,但是柱子的配筋和我们实际做的:在地下室和一层会相差一些,一般的我们把一层和地下室的提高一个等级,因为做过很多工程,发现底层的柱子,PKPM算出来的比较小,不是配筋不够,而是和我们实际的做法有差别;在板的计算上与梁的计算上,基本上和手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挑梁的比较有出入,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输入有错误,不过不管做那一个工程,每个挑梁的支座钢筋都很大,而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大!

这些就是第21楼说的:正确性=结构设计原理+设计经验+对所使用软件的熟练了解,我感觉要学习+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才能判断计算出来的是否正确!

1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计算一般是没有错误的。计算机肯定比我们手算精度高。而且使用的规范和结构理论都是一样的。

2电算产生的错误有3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人输入的各个参数和荷载是否准确。第二方面是我们选择的结构模型是不是合理,主要体现在计算结构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等。另一方面是来之计算程序的问题:有些计算的理论比较复杂,在设计程序时并没有完全的模拟准确等等,比如现在争论比较大的JCCAD等模块,我们院基本不使用,而是用手算来代替它,一方面其参数输入复杂,费时,还是手算来的方便快捷。

3计算机在选筋的时候,比较乱。就是两个设计人员给你相同的钢筋量选的钢筋也不一样的,计算机这方面很乱来的。我们院的做法就是读取其钢筋量,自己人工选筋。

4一般的模型我们是用satwe 和tat各算一下,然后对于还有疑问的地方自己手算。

PKPM计算也常有出错的时候,特别是做底框的时候,平面较复杂,节点距离小于150mm时,很多地方的数据都很悬殊,PKPM最经常把框架梁(一端与柱固结,另一端与框架梁固结)默认为挑梁,计算出来的负弯矩相当大,这样的情况在做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还有梁跨数有时也会出错。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手算和电算的差别。手算通常是解析解或近似解,对于超静定结构,我们使用的计算手册是解析解,我们自己做的弯矩分配法是近似解。而电算,特别是有限元,是数值解。电算和手算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三大定律:平衡,本构,变形协调。所以,在规

则的情况下,电算和手算是基本一样的。

其次,手算的时候,由于人能力有限,不可避免的要大力度的简化问题,这里面就包含大量的假定,包括对边界条件的假定。而电算中,梁、柱、墙是通过刚度和变形协调互为边界的。电算是更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也必定比手算准确。

再次,GB 50010-2002第516条 要求“结构分析所采用的电算程序应经考核和验证,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对电算结果,应经判断和校核;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JGJ 3-2002 第5113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第10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这些要求本质是防止我们盲目的相信电算结果,而不是要我们再手算后,一根一根的和电算比较。什么是“合理”,我们通过经验来判断。怎么样的经验呢?其实个人体会,还是要应用结构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当我们发现从属面积大的柱轴力小过从属面积小的柱,这就是异常。当底层轴力不等于总竖向荷载,这也是异常。判断是否合理,就是要发现有没有异常。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电算的结果是合理的。我们应该总结这些“异常”,来作为对将来项目的提纲。

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手算和电算即使是结构都十分吻合,但是两个方法的荷载取值相同但都偏小了,我们又能校核出什么呢?

教你如何做出合格的结构设计?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以供参考。

一结构设计或审查的基本原则

符合规范、安全可靠、合理经济、施工方便

1、结构体系、结构布置、荷载、强度、刚度、构造、计算,等等,均应符合规范要求(规范用词为“宜”、“可”的,也应尽可能执行,有不少设计人员认为可不执行,是不对的),不能只要求不违反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都规定:“设计单位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的”,要“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我国的国家设计规范都是强制性标准。

2、规范未列入的结构体系(如异形柱框架结构,当地已有地方规程的除外)及超高超限建筑应进行专项审查。

3、要安全可靠,但不要太浪费保守,要合理经济,在正常施工条件下,按我国规范设计是能够保证工程安全的。曾经设计5层砖混结构办公楼,非抗震,条石基础,用钢量只有46kg/m2,至今完好无损。

4、要方便施工:如混凝土强度等级种类不要太多(商品混凝土1个强度等级级差,价格约差10元/m3,大约影响建筑造价2元/m2,在一个构件内配筋不要太复杂(钢筋直径及根数不要有太多种)。

5、设计要考虑施工质量等因素,如民工素质、压价竞争、行贿送礼、偷工减料、伪劣建材(如地条钢屡禁不绝)、垂直度偏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差,等等,施工的结果与设计的理论条件是有较大差距的,切不要太理想化。

二做好设计或审查工作的前提条件

1、“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力的概念、传力途径、基本计算公式等应掌握。

1)梁上起柱,是否要加附加横向钢筋?可以不加[1]。

2)有楼梯计算程序在计算梯板的负弯矩时取M=qL2/24,没有根据。

3)偏心受压基础计算:除考虑柱脚弯矩外,还应考虑柱脚水平剪力V产生的附加弯矩,不少设计人员就未考虑,使基础面积、配筋偏小。

2、熟悉规范,并应正确理解规范的含义及意图

(如梁附加横向钢筋的作用及设置),规范也有不少不妥之处,规范之间也有矛盾,对规范就高不就低,按“大规范”不按“小规范”。

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审定人、施工图审查人员必须熟悉规范,一个小单位有一个人熟悉规范,就好办了。

3、结构方案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讨论、集思广益,然后定案。

4、施工图设计开始前应由专业负责人会同审核人、审定人确定设计技术条件或措施。

5、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设计人、制图人、校核人、专业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均应由本专业人员担任,注册工程师签章宜是专业负责人,起码是参与本工程的,图纸、计算书至少“三签字”,签字不要滥竽充数(审查过的工程,就有结构校核人由建筑专业人员担任的,也有所有岗位的签字为同一人的笔迹,也有大型专业设计院的总工程师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通动等所有专业的审定人,制图人甚至签字为“CAD”,这样的签字有什么意义?);有的设计单位不设置“专业负责人”岗位,不妥。

6、工作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对自己的签名(名字)负责。设计人自校最重要。

7、设计经验非常重要:老中青,传帮带;学习、汲取别人、前人的经验(包括订杂志);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施工图审查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审定人、审核人、施工图审查人员如果对规范不熟悉又缺乏设计经验,怎么能审查别人的设计?

8、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听任建筑专业、业主的无理要求,进行违规设计。

9、对建筑(土木)工程设计是高风险行业应有充分的认识。

结构设计担负房屋安全的大部责任;终生责任制;全额索赔;严重的负刑事责任。但不少设计人员对此并没有真正认识。我们应正确对待:不害怕,精心设计。推行设计保险。

1)建筑(土木)工程事故会造成群死群伤、财产损失巨大。国内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故,国外也有不少事故。除施工方特别恶意的严重偷工减料外,房屋垮塌可以说都是设计不当造成的。

2)房屋倾斜,墙体、楼板开裂经常发生。

3)设计不管施工,施工质量设计人无法控制。

4)结构设计受制于建筑专业、业主;建筑专业、业主又大多不懂结构;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谁来把关?建筑说了算?结构说了算?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应该由结构专业定案,但在国内实际上往往无法实施。

国际大师林同炎设计的尼加拉瓜马那瓜市18层美洲银行采用对称布置的剪力墙核心筒结构,在1972年12月23日65级地震(9度)中只有8~17层核心筒体的连系梁上有轻微的斜裂缝,其它都完好,而相距很近的15层中央银行采用双柱框架(框架梁跨度达1250m)结构并将两个电梯井筒偏置在一端,破坏严重,修复费用高达房屋造价的80%,这充分证明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5)施工质量出问题,牵连设计、勘察单位,如上海某工程楼面浇注混凝土时支模跨塌死13人,施工、设计、勘察单位均被吊销执照。

6)中国规范安全度远低于发达国家。

7)结构专业需学习、掌握的知识太多。中国有关结构设计及施工验收的规范(规程)多达数百本,既细又不细,熟悉不容易,互相矛盾的也不少,对规范理解各人不同,执行起来千差万别。

8)主管部门设计质量抽查及发生质量事故时对设计单位及执业人员的处罚: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照。

9)火灾:消防是由建筑、水、电设计负主要责任,但结构专业也可能受牵连,衡阳大火垮楼即是明证。

10、正确认识计算机及设计、计算软件的作用。现在的设计或计算软件远未达智能化,它只是一个设计或计算工具(相当于古老的算盘、计算尺)而已,你输入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不管是什么样的(包括违反规范规定的),也不管你的电算总信息是否牛头不对马嘴,它都能计算,判断正确与否还是要靠人的大脑。特别是现在年轻的一代设计人员,不少人盲目信赖计算机,而不重视概念设计,是不可能作出合格的结构设计的。

三关于电算问题

1、总信息取值:前提条件、很重要,否则计算无意义。虽然各种电算程序对总信息的取值都有详细的说明或规定,但不少设计人员并未充分了解其含义,取值不妥屡有发生。

1)混凝土容重宜取27~30:梁、柱、剪力墙等考虑粉刷或装饰面层后的容重应大于25kN/m3,如考虑粉面20厚砂浆,柱400×400:γ=(4402-4002)×20/4002+25=42+25=292,柱600×600:γ=(6402-6002)×20/6002+25=27555+25=278,柱1000×1000:γ=(10402-10002)×20/10002+25=1632+25=26632,梁250×500(板厚按100mm计):γ=(290×420-250×400)×20/(250×500)+25=3488+25=285,梁300×800(板厚按100mm计):γ=(340×720-300×700)×20/(300×800)+25=29+25=279,剪力墙厚200:γ=40×20/200+25=4+25=29,剪力墙厚300:γ=40×20/300+25=267+25=2767,可见,梁、柱、剪力墙截面尺寸越小容重越大,如贴面砖、花岗石,容重还要加大,设计人应综合考虑本工程梁、柱、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大小及面层材料,确定一个较合适的混凝土容重值。

2)周期折减系数Tc:必须折减,否则使地震作用偏小,应根据本工程填充墙的多少来确定周期折减系数值,填充墙多取小值,填充墙少取大值,《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3316条规定“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是强制性条文,一般框架结构取06~09,剪力墙结构取09~099,框剪结构取07~09,高规3317条规定剪力墙09~1是不妥的,应09~099,1就是不折减了,算不算违反强制性条文?但如是全剪力墙(即无非承重墙体的)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1是应可以的。

3)计算结构的周期、位移、层刚度比时,应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如楼板开有大洞或楼板不连续,应再按d性楼板计算结构内力。

4)振型数: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平动≤计算层数,耦联≤计算层数×3。一个计算层数为10层的框架结构,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不考虑耦联分析,振型数填12,输出的第11、12振型周期竟达1465、566秒,说明第11、12振型周期本来是不存在的,计算机只得随机抓取数据填充,这样的计算分析结果自然是不能采用的。当按d性楼板计算时,振型数可超过上述限值。

5)梁刚度增大系数:中梁2、边梁1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522条规定13~20),否则使地震作用偏小。

6)梁端弯矩调幅系数:08~09(《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522条),一般可填085。有些设计人员(包括大型甲级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规定梁端弯矩不调幅,是不大恰当的,因为更容易引起梁端负弯矩钢筋过大、根数过多,影响混凝土浇筑,且配筋率更容易超过25%(强制性条文)及梁下部钢筋与梁端负弯矩钢筋的比值不满足规范要求(强制性条文),再者,梁端负弯矩一般均比梁跨中下部弯矩大得较多,试举一例:梁端负弯矩800kNm,梁跨中弯矩400kNm,如取梁端弯矩调幅系数085,则梁跨中弯矩应为400+800×015=400+420=520kNm,如不考虑梁端弯矩调幅,梁跨中弯矩增大12倍,则梁跨中弯矩为400×12=480<520kNm,使梁下部钢筋偏小,不妥。

7)梁端弯矩考虑柱宽影响标志:当已填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则不宜再考虑柱宽作为刚域对梁端负弯矩的折减。

8)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1~14,一般可填1,配筋时再酌情加大12~14倍。如程序设定为“梁弯矩增大系数”,即正、负弯矩都增大,则应填1,程序设定考虑负弯矩调辐后又将负弯矩增大是没有道理的。

9)梁扭矩折减系数:04,填扭矩刚度折减对梁扭矩的折减效果较小。

1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5~05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6213条2款、《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521条都规定不宜小于05)。

11)02Q0力调整:框剪结构对框架柱必须调整。

12)小塔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SATWE、TAT:平动时3~5振型:≤3,6~9振型时:≤15,耦联时9~11振型:≤3,12~15振型时:≤15;TBSA:不放大。

13)基本风压:取50年一遇,高≥60m及对风敏感的结构取10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见荷载规范。注意:新规范没有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即对高层建筑取11倍基本风压)的说法了。

14)地面粗糙度:D(4)类(密集高层市区)慎用,只有当本工程的四周均有高于本工程的建筑物时,才可填D(4)类。

15)风载体型分段数:应分段,一般可每隔3层左右分1段,如多、高层建筑,只填1段,则风载偏大。有些电算程序(如SATWE、TAT)规定最多只能分3段。1幢12层的房子,分1段,最高层数错填为8,上面4层无风载,属不安全。

1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25(混凝土C20时30),柱30。

17)P-△效应:高层建筑应考虑(《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多层建筑要考虑,应是可以的。

18)偶然偏心:高层建筑计算单向地震时应考虑偶然偏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按双向地震计算时就可不考虑偶然偏心了。

19)活载应考虑不利组合。

20)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SATWE等程序本意是对钢柱):宜填“有侧移”,因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都是有侧移的,如填“无侧移”,似乎无道理。

21)平动与耦联:一般取耦联,但有时平动也有可能比耦联不利。

22)柱配筋计算原则:单偏压与双偏压,二者计算结果有时差别较大,应分别按单偏压、双偏压作两次计算,按大值配筋。

23)当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时,计算地震烈度不提高,但抗震措施应提高1度,如抗震等级应按提高1度查表,轴压比限制值也减小了,抗震构造措施也提高了,如砌体拉墙筋长度也增大了,等等。

24)地下室全连在一起,上面设缝分为几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可不按多塔结构计算。一幢房子的屋面上有几个出屋面的楼、电梯间,更不是多塔结构。

2、形参:即梁柱平面布置

1)应合理简化、应与建施图吻合,应与结施图一致(结构布置、截面大小),电梯机房错层应算2层。

2)基础梁可作为1层输入电算(宜填1层地下室,否则风荷载会偏大),也可另行单独计算。

3)地下室墙:可输墙,也可输深梁(梁高等于层高)。

4)层高:应取楼板面至楼板面(独立基础:应算至基础顶面)。

5)混凝土结构上面有钢结构构架等,应参与整体分析,不能只输入重量,结果差别大(特别在地震区,边稍效应影响更大)。

3、荷载(是强制性条文):

1)静、活,面载、线载、集中力。

2)荷载要合理:偏大无必要,偏小更不行。楼面装修面层(除找平层、板底抹面外)1~15kN/m2,消防楼梯35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是否太小?《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强制性条文)

注1:

不上人的屋面,当施工或维修荷载较大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建议按施工荷载15~2kN/m2取值;轻钢结构的刚架>60m2才可用03kN/m2,檩条仍是05kN/m2(强制性条文),《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321条(强制性条文)注:“对支承轻屋面的构件或结构(檩条、屋架、狂架等),当仅有一个可变荷载且受荷水平投影面积超过60m2时,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应取为03kN/m2”,檩条的受荷水平投影面积怎么会超过60m2?

4、电算结果打印:

1)总信息、周期、周期比、位移、剪重比、刚度比、超筋超限信息、底层轴力等。

2)形参平面图。

3)荷载输入平面图(不必打印荷载的中间结果)。

4)配筋结果平面图。

5)剪力V包络图(用于配置梁的附加横向钢筋),不必打印弯矩M及其他数据文件。

6)JCCAD计算结果:不能所有的柱脚都打印,应选取与J1、J2、……对应的计算结果,且应考虑Nmax、Mmax、Vmax三种组合,如打印JCCAD计算的所有组合计算结果,简直是“天书”。JCCAD计算结果未显示是否读取柱脚剪力V,如未考虑柱脚剪力V,则基础面积及基础配筋偏小。如基础梁未作为1层输入电算,则不能用JCCAD计算基础,因为还要考虑基础梁传来的荷重(包括隔墙)。

7)钢结构、网架等电算结果不能都是数据文件,应有图形文件。

5、对电算结果要分析,不能不管对不对。

四地基基础设计

1、正确使用地勘报告,基础选型由自己定,而不能地勘报告建议什么基础型式就用什么型式,总的来说,结构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设计比地勘人员内行。

2、冲击振动沉管灌注桩慎用:缩颈现象较普遍。

3、人工挖孔桩:在砂夹卵石层内施工(特别是扩孔)跨孔的可能性较大,施工有危险。桩太短(如小于6m),不能按桩算,应按墩算。

4、地基处理:换填、振冲、CFG桩(应算沉降,地基处理规范913条)。

5、地下室底板不按筏板设计,而采用所谓“抗水板”,其厚度不宜小于300,除地下水浮力,还有地基反力,应计算其配筋及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6、伸缩缝、抗震缝处可不必设沉降缝。有一砌体结构6层住宅,设有100mm宽抗震缝兼沉降缝,因此抗震缝两边的条形基础为大偏心基础,极为不妥。

7、地下室底板下的垫层应采用C15混凝土(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5条)。

8、地下室墙竖筋及水平筋应注意最小配筋率ρmin。

9、地下室墙应有水平施工缝。

10、超长地下室只留后浇带不能解决使用期间的温度及混凝土收缩问题,应采取加强配筋、加防裂剂、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等措施。地下室外墙、底板、顶板的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11、沉降观测点应布置并应有观测点大样,观测方法应有说明,不能只说按某规范。

12、地基软弱下卧层验算:可用《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但Es1/Es2<3时查不到θ,也可用基底应力公式计算。

13、桩基(包括桩身质量、单桩承载力)检测,应有检测方法、检测数量等说明,不能只说按某规范。

14、无上部结构的纯地下室在地震区应不应该进行抗震设计?这个问题本来规范已有明确说法,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也规定“……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15、其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讨论(五)》。

五关于框架结构设计

1、柱、梁截面应合理:由位移、轴压比、配筋率等控制,梁大跨取大截面,小跨取小截面,连续跨梁截面宽度宜相同。柱截面应每隔3层左右收小一次,以节约投资,每次收小时应每侧不小于50mm,以方便支模,也不宜大于200mm,以免刚度突变,最上段(顶上几层)可用300mm×300mm(应满足计算要求)。收小柱截面,也可相应增加使用面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用截面法计算轴力时假设轴力方向为外法向,算剪力时假设其内微段中的一点矩必须顺时针来假设方向,水平梁弯矩按下部受拉列假设,列平衡方程即可算。竖杆弯矩没规定正负(你转90度变成水平梁)就有了。轴力,剪力图正值一般画于外侧。M图则不同教材有差别,土木类画于受拉侧,机械受压侧

以上就是关于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怎么保证电算结果的准确全部的内容,包括: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怎么保证电算结果的准确、教你如何做出合格的结构设计、材料力学问题 做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的轴力图 剪力图 弯矩图 求轴力剪力 弯矩的时候正负怎么判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696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