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通知窗口、拥塞窗口、有效窗口、门限窗口

名词解释:通知窗口、拥塞窗口、有效窗口、门限窗口,第1张

通知窗口就是将一般的窗体附加上一层皮肤,这里所谓的皮肤就是一张位图,该位图通过窗体的OnPaintbackground事件被绘制到窗体表面,在附加位图之前需要调整窗体的可视属性,由于绘制 *** 作是针对于窗体客户区域的,所谓客户区域就是指窗体标题栏下方以及窗体边框以内的所有区域,所以需要将窗体的边框和外观属性FormBorderStyle调整为:None,这样所绘制的图像就会填充整个窗体。

窗口一个既抽象而又具体的名字。窗口就是在TCP传输中使发送方和接受方能够协同运作的一种机制。对于发送方而言,不可在接收方没有缓冲区的时候还继续发送,否则数据不就丢失了吗?而且重发机制会进一步加重网络负担。所以这个时候发送方需要知道接收方的通告窗口是多大。另一方面,发送方自己还有一个拥塞窗口,只要重发了数据,就将此窗口变为1,限制后续发送数据段的大小,然后拥塞窗口在网络正常时又会自动增大。记住,拥塞窗口和通告窗口,这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窗口哦。

IP网络之上的TCP

1端到端的TCP协议和IP协议之间的矛盾

端到端的TCP只能看到两个节点,那就是自己和对方,它们是看不到任何中间的路径的。可是IP网络却是一跳一跳的,它们的矛盾之处在于TCP的端到端流量控制必然会导致网络拥堵。因为每条TCP连接的一端只知道它对端还有多少空间用于接收数据,它们并不管到达对端的路径上是否还有这么大的容量,事实上所有连接的这些空间加在一起将瞬间超过IP网络的容量,因此TCP也不可能按照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机制很理想的运行。

势必需要一种拥塞控制机制,反应路径的拥塞情况。

疑难杂症15:拥塞控制的本质

由于TCP是端到端协议,因此两端之间的控制范畴属于流量控制,IP网络的拥塞会导致TCP分段的丢失,由于TCP看不到中间的路由器,因此这种丢失只会发生中间路由器,当然两个端点的网卡或者IP层丢掉数据分段也是TCP看不到的。因此拥塞控制必然作用于IP链路。事实上我们可以得知,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拥塞控制才会起作用:

a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其中一个一定要是TCP,另一个可以是任意连接)经过同一个路由器或者同一个链路时;

b只有一个TCP连接,然而它经过了一个路由器时。

其它情况下是不会拥塞的。因为一个TCP总是希望独享整条网络通路,而这对于多个连接而言是不可能的,必须保证TCP的公平性,这样这种拥塞控制机制才合理。本质上,拥塞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想独享全部带宽资源,结果导致拥塞,这也是合理的,毕竟TCP看不到网络的状态,同时这也决定了TCP的拥塞控制必须采用试探性的方式,最终到达一个足以引起其“反应”的“刺激点”。

拥塞控制需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公平性;2拥塞之后退出拥塞状态。

疑难杂症16:影响拥塞的因素

我们必须认识到拥塞控制是一个整体的机制,它不偏向于任何TCP连接,因此这个机制内在的就包含了公平性。那么影响拥塞的因素都有什么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起初TCP并没有拥塞控制机制,正是TCP的超时重传风暴(一个分段丢失造成后续的已经发送的分段均被重传,而这些重传大多数是不必要的)加重了网络的拥塞。因此重传必然不能过频,必须把重传定时器的超时时间设置的稍微长一些,而这一点在单一重传定时器的设计中得到了加强。除此TCP自身的因素之外,其它所有的拥塞都可以靠拥塞控制机制来自动完成。

另外,不要把路由器想成一种线速转发设备,再好的路由器只要接入网络,总是会拉低网络的总带宽,因此即使只有一个TCP连接,由于TCP的发送方总是以发送链路的带宽发送分段,这些分段在经过路由器的时候排队和处理总是会有时延,因此最终肯定会丢包的。

最后,丢包的延后性也会加重拥塞。假设一个TCP连接经过了N个路由器,前N-1个路由器都能顺利转发TCP分段,但是最后一个路由器丢失了一个分段,这就导致了这些丢失的分段浪费了前面路由器的大量带宽。

2拥塞控制的策略

在介绍拥塞控制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拥塞窗口,它实际上表示的也是“可以发送多少数据”,然而这个和接收端通告的接收窗口意义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流量控制用的窗口,而前者是拥塞控制用的窗口,体现了网络拥塞程度。

拥塞控制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试探性的拥塞探测,另一类则是拥塞避免(注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拥塞避免)。

21试探性的拥塞探测分为两类,之一是慢启动,之二是拥塞窗口加性扩大(也就是熟知的拥塞避免,然而这种方式是避免不了拥塞的)。

22拥塞避免方式拥塞控制旨在还没有发生拥塞的时候就先提醒发送端,网络拥塞了,这样发送端就要么可以进入快速重传/快速恢复或者显式的减小拥塞窗口,这样就避免网络拥塞的一沓糊涂之后出现超时,从而进入慢启动阶段。

23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所谓快速重传/快速恢复是针对慢启动的,我们知道慢启动要从1个MSS开始增加拥塞窗口,而快速重传/快速恢复则是一旦收到3个冗余ACK,不必进入慢启动,而是将拥塞窗口缩小为当前阀值的一半加上3,然后如果继续收到冗余ACK,则将拥塞窗口加1个MSS,直到收到一个新的数据ACK,将窗口设置成正常的阀值,开始加性增加的阶段。

当进入快速重传时,为何要将拥塞窗口缩小为当前阀值的一半加上3呢加上3是基于数据包守恒来说的,既然已经收到了3个冗余ACK,说明有三个数据分段已经到达了接收端,既然三个分段已经离开了网络,那么就是说可以在发送3个分段了,只要再收到一个冗余ACK,这也说明1个分段已经离开了网络,因此就将拥塞窗口加1个MSS。直到收到新的ACK,说明直到收到第三个冗余ACK时期发送的TCP分段都已经到达对端了,此时进入正常阶段开始加性增加拥塞窗口。

疑难杂症17:超时重传和收到3个冗余ACK后重传

这两种重传的意义是不同的,超时重传一般是因为网络出现了严重拥塞(没有一个分段到达,如果有的话,肯定会有ACK的,若是正常ACK,则重置重传定时器,若是冗余ACK,则可能是个别报文丢失或者被重排序,若连续3个冗余ACK,则很有可能是个别分段丢失),此时需要更加严厉的缩小拥塞窗口,因此此时进入慢启动阶段。而收到3个冗余ACK后说明确实有中间的分段丢失,然而后面的分段确实到达了接收端,这因为这样才会发送冗余ACK,这一般是路由器故障或者轻度拥塞或者其它不太严重的原因引起的,因此此时拥塞窗口缩小的幅度就不能太大,此时进入快速重传/快速恢复阶段。

疑难杂症18:为何收到3个冗余ACK后才重传

这是一种权衡的结构,收到两个或者一个冗余ACK也可以重传,但是这样的话可能或造成不必要的重传,因为两个数据分段发生乱序的可能性不大,超过三个分段发生乱序的可能性才大,换句话说,如果仅仅收到一个乱序的分段,那很可能被中间路由器重排了,那么另一个分段很可能马上就到,然而如果连续收到了3个分段都没能弥补那个缺漏,那很可能是它丢失了,需要重传。因此3个冗余ACK是一种权衡,在减少不必要重传和确实能检测出单个分段丢失之间所作的权衡。

注意,冗余ACK是不能捎带的。

疑难杂症19:乘性减和加性增的深层含义

为什么是乘性减而加性增呢拥塞窗口的增加受惠的只是自己,而拥塞窗口减少受益的大家,可是自己却受到了伤害。哪一点更重要呢我们知道TCP的拥塞控制中内置了公平性,恰恰就是这种乘性减实现了公平性。拥塞窗口的1个MSS的改变影响一个TCP发送者,为了使得自己拥塞窗口的减少影响更多的TCP发送者- 让更多的发送者受益,那么采取了乘性减的策略。

当然,BIC算法提高了加性增的效率,不再一个一个MSS的加,而是一次加比较多的MSS,采取二分查找的方式逐步找到不丢包的点,然后加性增。

疑难杂症20:TCP连接的传输稳定状态是什么

首先,先说一下发送端的发送窗口怎么确定,它取的是拥塞窗口和接收端通告窗口的最小值。然后,我们提出三种发送窗口的稳定状态:

aIP互联网络上接收端拥有大窗口的经典锯齿状

bIP互联网络上接收端拥有小窗口的直线状态

c直连网络端点间的满载状态下的直线状态

其中a是大多数的状态,因为一般而言,TCP连接都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而且是大量的,比如Web浏览,电子邮件,网络游戏,Ftp下载等等。TCP发送端用慢启动或者拥塞避免方式不断增加其拥塞窗口,直到丢包的发生,然后进入慢启动或者拥塞避免阶段(要看是由于超时丢包还是由于冗余ACK丢包),此时发送窗口将下降到1或者下降一半,这种情况下,一般接收端的接收窗口是比较大的,毕竟IP网络并不是什么很快速的网络,一般的机器处理速度都很快。

但是如果接收端特别破,处理速度很慢,就会导致其通告一个很小的窗口,这样的话,即使拥塞窗口再大,发送端也还是以通告的接收窗口为发送窗口,这样就不会发生拥塞。最后,如果的TCP连接运行在一个直连的两台主机上,那么它将独享网络带宽,这样该TCP的数据流在的情况下将填满网络管道(我们把网络管道定义为带宽和延时的乘积),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存在拥塞的,就像你一个人独自徘徊在飘雨黄昏的街头一样

24主动的拥塞避免

前面我们描述的拥塞控制方式都是试探性的检测,然后拥塞窗口被动的进行乘性减,这样在接收端窗口很大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这样,网络拥堵,分段就不会轻易到达接收端,导致接收端的窗口大量空置)就可能出现锯齿形状的“时间-窗口”图,类似在一个拥堵的北京X环上开车,发送机发动,车开动,停止,等待,发动机发动,车开动听声音也能听出来。

虽然TCP看不到下面的IP网络,然而它还是可以通过检测RTT的变化以及拥塞窗口的变化推算出IP网络的拥堵情况的。就比方说北京东四环一家快递公司要持续送快递到西四环,当发件人发现货到时间越来越慢的时候,他会意识到“下班高峰期快到了”

可以通过持续观测RTT的方式来主动调整拥塞窗口的大小而不是一味的加性增。然而还有更猛的算法,那就是计算两个差值的乘积:

(当前拥塞窗口-上一次拥塞窗口)x(当前的RTT-上一次的RTT)

如果结果是正数,则拥塞窗口减少1/8,若结果是负数或者0,则窗口增加一个MSS。注意,这回不再是乘性减了,可以看出,减的幅度比乘性减幅度小,这是因为这种拥塞控制是主动的,而不是之前的那种被动的试探方式。在试探方式中,乘性减以一种惩罚的方式实现了公平性,而在这里的主动方式中,当意识到要拥塞的时候,TCP发送者主动的减少了拥塞窗口,为了对这种自首行为进行鼓励,采用了小幅减少拥塞窗口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拥塞窗口减小的过程中,乘积的前一个差值是负数,如果后一个差值也是负数,那么结果就是继续缩减窗口,直到拥塞缓解或者窗口减少到了一定程度,使得后一个差值成了正数或者0,这种情况下,其实后一个差值只能变为0。

疑难杂症21:路由器和TCP的互动

虽然有了524节介绍的主动的拥塞检测,那么路由器能不能做点什么帮助检测拥塞呢这种对路由器的扩展是必要的,要知道,每天有无数的TCP要通过路由器,虽然路由器不管TCP协议的任何事(当然排除连接跟踪之类的,这里所说的是标准的IP路由器),但是它却能以一种很简单的方式告诉TCP的两端IP网络发生了拥堵,这种方式就是当路由器检测到自己发生轻微拥堵的时候随机的丢包,随机丢包而不是连续丢包对于TCP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随机丢包会使TCP发现丢弃了个别的分段而后续的分段仍然会到达接收端,这样TCP发送端就会接收到3个冗余ACK,然后进入快速重传/快速恢复而不是慢启动。

这就是路由器能帮TCP做的事。

其它

疑难杂症22:如何学习TCP

很多人发帖问TCP相关的内容,接下来稀里哗啦的就是让看《TCP/IP详解》和《Unix网络编程》里面的特定章节,我觉得这种回答很不负责任。因为我并不认为这两本书有多大的帮助,写得确实很不错,然而可以看出Richard Stevens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喜欢用实例来解释一切,《详解》通篇都是用tcpdump的输出来讲述的,这种方式只是适合于已经对TCP很理解的人,然而大多数的人是看不明白的。

如果想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两本书都很烂。我觉得应该先看点入门的,比如Wiki之类的,然后看RFC文档,793,896,1122等),这样你就明白 TCP为何这么设计了,而这些你永远都不能在Richard Stevens的书中得到。最后,如果你想,那么就看一点Richard Stevens的书,最重要的还是写点代码或者敲点命令,然后抓包自己去分析。

疑难杂症23:Linux,Windows和网络编程

我觉得在Linux上写点TCP的代码是很不错的,如果有BSD那就更好了。不推荐用Winsock学习TCP。虽然微软声称自己的API都是为了让事情更简单,但实际上事情却更复杂了,如果你用Winsock学习,你就要花大量的时候去掌握一些和网络编程无关但是windows平台上却少不了的东西

1总结

TCP 协议是一个端到端的协议,虽然话说它是一个带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的协议,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控制才导致了TCP变得复杂。同时这些特性是互相杂糅的,流量控制带来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最终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解决的时候都只考虑了端到端的意义,但实际上TCP需要尽力而为的IP提供的网络,因此拥塞成了最终的结症,拥塞控制算法的改进也成了一个单独的领域。

在学习TCP的过程中,切忌一锅粥一盘棋的方式,一定要分清楚每一个算法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每一个问题和其他问题到底有什么关联,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之间有什么关联,另外TCP的发展历史也了解一下,这些都搞明白了,TCP协议就彻底被你掌控了。接下来你就可以学习Socket API了,然后高效的TCP程序出自你手!

基于包丢失检测的 Reno、NewReno 或者 cubic 为代表,其主要问题有 Buffer bloat 和长肥管道两种。和这些算法不同,bbr 算法会以时间窗口内的最大带宽 max_bw 和最小 RTT min_rtt,并以此计算发送速率和拥塞窗口

RTProp : round-trip propagation time BtlBW : bottleneck bandwidth,bbr 算法关于拥塞窗口的核心就是计算 BtlBW 和 RTprop,根据这两者值计算 BDP

bbr 算法输出 pacing_rate 和 cwnd 两个数据。pacing_rate 决定发包速率,cwnd 为窗口大小

TCP Tahoe 和 Reno

这两个算法是根据其第一次加入到43BSD的时间回溯命名的,两个名字对应自其第一次出现时BSD的代号,而代号分别取自太浩湖(Lake Tahoe)和其附近的城市里诺市

• Tahoe:如果收到三次重复确认——即第四次收到相同确认号的分段确认,并且分段对应包无负载分段和无改变接收窗口——的话,Tahoe算法则进入快速重传,将慢启动阈值改为当前拥塞窗口的一半,将拥塞窗口降为1个MSS,并重新进入慢启动阶段

• Reno:如果收到三次重复确认,Reno算法则进入快速重传,只将拥塞窗口减半来跳过慢启动阶段,将慢启动阈值设为当前新的拥塞窗口值,进入一个称为“快速恢复”的新设计阶段

Fast recovery

是Reno算法新引入的一个阶段,在将丢失的分段重传后,启动一个超时定时器,并等待该丢失分段包的分段确认后,再进入拥塞控制阶段。如果仍然超时,则回到慢启动阶段

TCP Vegas

至1990年代中期,TCP量度延迟和RTT都是以传输缓存中最后一个被传送的分段包为准。vegas通过度量传输缓存中每个传送分段包来代替只量度一个分段包,通过每次度量的平均值来增加拥塞窗口。该算法取名自内华达州最大的城市拉斯维加斯。不过由于一些资源公平性原因,该算法并没有在彼得森的实验室之外广泛部署。一些研究认为该算法和其他拥塞算法混合使用,可能会导致性能竞争不及其他算法。在各种TCP拥塞算法的比较研究中,Vegas被认为是最平滑的控制算法,其次为CUBIC

TCP New Reno

TCP New Reno是对TCP Reno中快速恢复阶段的重传进行改善的一种改进算法,其定义于RFC 6582,覆盖了原有在RFC 3782和RFC 2582的旧定义。

在Reno的快速恢复中,一旦出现3次重复确认,TCP发送方会重发重复确认对应序列号的分段并设置定时器等待该重发分段包的分段确认包,当该分段确认包收到后,就立即退出快速恢复阶段,进入拥塞控制阶段,但如果某个导致重复确认的分段包到遇到重复确认期间所发送的分段包存在多个丢失的话,则这些丢失只能等待超时重发,并且导致拥塞窗口多次进入拥塞控制阶段而多次下降。而New Reno的快速恢复中,一旦出现3次重复确认,TCP发送方先记下3次重复确认时已发送但未确认的分段的最大序列号,然后重发重复确认对应序列号的分段包。如果只有该重复确认的分段丢失,则接收方接收该重发分段包后,会立即返回最大序列号的分段确认包,从而完成重发;但如果重复确认期间的发送包有多个丢失,接收方在接收该重发分段后,会返回非最大序列号的分段确认包,从而发送方继续保持重发这些丢失的分段,直到最大序列号的分段确认包的返回,才退出快速恢复阶段。

New Reno在低错误率时运行效率和“选择确认”(Selective ACKnowledgement,SACK)相当,在高错误率仍优于Reno

TCP Hybla

TCP Hybla旨在消除由于高延迟地面线路或者卫星无线链路下导致的RTT过长而对TCP链接的影响。它通过对拥塞窗口动态分析来修改,来减少对RTT的性能依赖

TCP BIC 和 CUBIC

TCP BIC(Binary Increase Congestion control)旨在优化高速高延迟网络(即根据RFC 1072所定义的“长肥网络”(long fat network,LFN))的拥塞控制,其拥塞窗口算法使用二分搜索算法尝试找到能长时间保持拥塞窗口最大值的值。Linux内核在268至2618使用该算法作为默认TCP拥塞算法。

CUBIC则是比BIC更温和和系统化的分支版本,其使用三次函数代替二分算法作为其拥塞窗口算法,并且使用函数拐点作为拥塞窗口的设置值。Linux内核在2619后使用该算法作为默认TCP拥塞算法

TCP Westwood和Westwood+

TCP Westwood改良自New Reno,不同于以往其他拥塞控制算法使用丢失来测量,其通过对确认包测量来确定一个“合适的发送速度”,并以此调整拥塞窗口和慢启动阈值。其改良了慢启动阶段算法为“敏捷探测(Agile Probing)”,和设计了一种持续探测拥塞窗口的方法来控制进入“敏捷探测”,使链接尽可能地使用更多的带宽。Westwood+使用更长的带宽估计间隔和优化的滤波器来修正Westwood对ACK压缩场景对带宽估计过高的问题。通过以上改良,TCP Westwood系列算法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拥塞控制上获取平衡,尤其研究中针对于无线通信网络上

Compound TCP

复合TCP(Compound TCP)是微软自己实现的TCP拥塞控制算法,通过同时维护两个拥塞窗口,来实现在长肥网络有较好的性能而又不损失公平性。该算法在Windows Vista和Windows Server 2008开始广泛部署,并通过补丁的方式回溯支持到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在Linux上也有一个旧版本的移植实现

TCP PRR

TCP PRR(TCP Proportional Rate Reduction )是旨在恢复期间提高发送数据的准确性。该算法确保恢复后的拥塞窗口大小尽可能接近慢启动阈值。在Google进行的测试中,能将平均延迟降低3~10%,恢复的超时减少5%。PRR算法之后作为Linux内核32版本的默认拥塞算法

TCP BBR

TCP BBR(Bottleneck Bandwidth and Round-trip propagation time)是由Google设计,于2016年发布的拥塞算法。以往大部分拥塞算法是基于丢包来作为降低传输速率的信号,而BBR则基于模型主动探测。该算法使用网络最近出站数据分组当时的最大带宽和往返时间来创建网络的显式模型。数据包传输的每个累积或选择性确认用于生成记录在数据包传输过程和确认返回期间的时间内所传送数据量的采样率。该算法认为随着网络接口控制器逐渐进入千兆速度时,与缓冲膨胀相关的延迟相比丢包更应该被认为是识别拥塞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基于延迟模型的拥塞控制算法(如BBR)会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延迟,可以用BBR来替代其他流行的拥塞算法,例如CUBIC

QUIC 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s

QUIC旨在提供几乎等同于TCP连接的可靠性,但延迟大大减少。它主要通过两个理解>

以上就是关于名词解释:通知窗口、拥塞窗口、有效窗口、门限窗口全部的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通知窗口、拥塞窗口、有效窗口、门限窗口、当网络发生拥塞,即发生超时,此时的拥塞窗口是立即变成1还是经过一、2015软件水平测试:TCP协议的部分解析(3)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785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