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与皇帝的贴身侍婢哪个大

刺史与皇帝的贴身侍婢哪个大,第1张

刺史与皇帝的贴身侍婢哪个大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贴身太监

公公是对太监的尊称,因为太监,特别是高级太监最接近皇帝,权势极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为官者有些时候不得不依靠太监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借助大太监的权势往上爬,要是直呼其为太监,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称为公公,以示尊敬。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称谓。

曾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寺人”之得名,是因其已如寺院中斩断情缘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寺人的称谓早在西周时代即已出现,当时中国境内尚无佛教,更无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两者类比得名的情形。

以“太监”作为宫中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

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

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

宫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间一般都以“爷”互称,姓张称张爷,姓李称李爷。

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宦者应称“师父”,对外人则通常自我谦称为“刑余之人”。

姚勋是清朝哪一个皇帝的贴身太监州牧刺史分别是什么级别的官,两者之间谁更大,职权上又有何区别?

先谢谢您的邀请,在《三国演义》,州牧和刺史是经常会出现的两个官职,很多朋友弄不明白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从本意看,“牧”是管理人民的意思,“州牧”就是指一州之长,“刺”即检核问事,“史”为御史。

“刺史”则是监察御史之意。

刺史之职始于秦代,汉初得到发展完善,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一刺史。

其主要职权是“监察”郡一级官员。

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才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得以最大化。

但此时“刺史”的官职并未消失,而是与“州牧”并存。

州牧和刺史同属州一级行政长官,级别上应该算是平等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1、职权不同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设立刺史是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守备城池。

3、中央控制力度不同汉朝时州牧不仅实现了对行政事务的统管,还掌握了地方军队权力,实际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央对地方维持微弱的控制;刺史则加强了地方控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简单概括一下,州牧和刺史同级别,但州牧好似刺史的升级版。

如果放到现代作比较的话,我认为刺史=省委书记 州牧=省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

以上是我的理解,如有疏漏或偏差,还望指正。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这两个职务以东汉为准,毕竟隋唐时期的州已经不是省级行政区,而是大约郡级。

两汉时期,大体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设置刺史。

刺——侦查。

史——御史。

所以刺史就是州监察官,对辖区各郡的官员及行政流程进行监督。

但地位低下,俸禄只600石,与普通县令相同。

面对2000石的郡守国相,无法统筹军政。

所以184年黄巾暴动沉重打击冀豫兖青,刺史位卑言轻,辖制军队少,郡国长官有区域限制,原有郡县二级行政区划不再适宜镇压黄巾。

188年,宗正刘焉急切想逃离洛阳,因为此时宦官与外戚的决战即将爆发。

他向汉灵帝说...地方郡国官员卖官鬻爵,刺史已不能制约,建议恢复西汉曾经的牧伯制,派元老重臣或者宗亲去坐镇各州,统管军政,绥靖地方,以为中枢屏藩。

并以身作则请求去交州那个边远地方任交州牧。

汉灵帝很高兴。

后面刘焉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转而请求去益州。

汉灵帝又封黄埔嵩为冀州牧,黄琬为豫州牧。

所以州牧是真2000石高官。

比郡国长官2000石还高,统管军政。

相当于明清时期总督+本省巡抚,而刺史只是省监察御史。

当然,汉末混战,官职同样混乱,如刘表最初只是朝廷派遣的荆州刺史,匹马入荆州被地方豪强蔑视,依靠蒯蔡家族杀地方宗豪55人后控制荆州,就自称荆州牧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82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