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校科研处工作总结

2017年学校科研处工作总结,第1张

2017年学校科研处工作总结 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有没有中年危机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中年危机肯定有。

只不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中年”危机,在时间上来说,有可能会更晚一些。

一般职场上说的“35岁”危机,我觉得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45岁”危机的说法可能更合适。

一些人才计划和基金项目也会卡45岁这个门槛。

一般来说,博士毕业再做一期博士后,最年轻的也要30岁左右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才像小学徒一样刚刚出师,能拿到长期稳定职位的很少。

很多高校是要求非升即走的,而一些研究机构现在也纷纷改制,建立下属公司。

如果比较幸运的话,再用5到10年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编制(或者叫终身职位)。

这个时候一般是介于35岁到40岁之间。

但是,幸运的总是少数,如果到时候没有拿到长期职位(或者叫铁饭碗),很多人还需要再到国外镀金或者再做一期“特聘研究员”。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最惨的是40到50岁这个阶段,遭遇裁员或者无法续聘。

这个时候一般家里的老人都多多少少开始出现身体不好的迹象,小孩子又没有成年,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

由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专业方向往往很窄,社会需求很小。

而且一般知识分子,多少都有些清高且眼高手低的毛病,让他们送外卖或者快递他们基本也做不来。

所以,一旦在四十几岁被裁员或者强制提前退休,再想做专业的工作,往往就意味着要拖家带口,搬离所在的省市,甚至是国家,相当悲惨。

什么职业都会出现中年危机,不同的是,有人面临的是向下坠落的危机,而有人面临的是向上无门的危机。

有编制铁饭碗的高校教师普遍属于后者。

当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人,大多数都是博士毕业。

这些人经过十年寒窗,把自己的职业下限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不能留在高校,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最差也不至于去工地搬砖或者进流水线。

所以,大多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大会为了失业、衣食温饱等问题所困扰,也不大可能掉到底层圈子。

但他们这些人会面临来自其圈子内部的压力,因为他们所在的圈子往往智商更高、能力更强、资源也更多。

他们的邻居可能身价上亿,孩子同学家长可能是某某长某某总,和自己一个酒桌上的人可能在北京有两三套房子。

这还不算可气的。

他们最怕的是听到和自己一年进校的同时评上教授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本科毕业,现在是上市公司高管,自己的硕士师弟在企业已经技术总监。

只有自己,还只是一个讲师。

职业上的差距带来的是收入上的差距,和朋友聚餐,大家已经不让你结账了。

和朋友一起自驾游,同行都是BBA,而自己10万代步。

打肿了脸给孩子报高端的辅导班,送孩子去夏令营,别人说:大学老师有钱又懂教育。

你心中卖了十万马匹。

当然,这也还谈不上中年危机,但凡你还有一丝向上的希望,就还算不上危机。

而真正的危机是学校提高职称评审条件,没有自然基金不让评副教授,可你已经40好几了,青基没资格,面上又太难。

还有学院的绩效,论文不多成果不多,只能拿个“低保”。

职称进不了、工资涨不了,辞职怕更差,只能调整心态,躺平接受现实,也许这才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中年危机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576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2
下一篇 2022-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