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的作用

对偶的作用,第1张

对偶的作用 一副对联中的对偶一般规则是什么?

谢邀!在对联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联的产生众说纷纭,有一种传说,它起源于“桃符”,是贴在寝室门板上的,预示美好、吉祥。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对联延伸到各个领域,如春联、喜联、行业联、寿联、丧联等,在发展过程中,对联的一些规则和表现手法固定下来。

下面我说说对联的对仗,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语句更有韵味,增强表现力的一种写法。

它的具体要求有: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其中对平仄的要求可以宽松,现在人们只要开心,随心而对,一笑而过,但一些基本规则应该知道,如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有兴趣的朋友也以读读《笠翁对韵》、《楹联丛话》这些书,可以提高自已的水平。

对联从字面上解就是对仗的联句。

对偶句式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很早就出现在诗词歌赋里面,到了初唐,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整理,把对偶严格化,对仗作为一种规则加入到近体格律诗中。

在近体诗中的律诗中,颌联和颈联都是对仗的联句。

也就是说,咱们把律诗中对仗的颌联、颈联提出来就是对联。

所以格律诗要遵守的平仄规律,对联也要遵守。

具体下来,对联大概有以下几条规则:上仄下平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

这和律诗里中二联的规则一致。

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

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是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

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

所以,如果大家分不清对联上下联,直接看最后一个字就行。

发仄声的肯定是上联。

平仄相对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

上联是“山色攒文气”,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那么下联“湖光澄读心”平仄为“平平仄仄平”,这里“读”是入声字,发仄音。

而“攒”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uan二声”,是平音,是“聚集”的意思。

而“澄”也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deng四声”,是仄音,是“澄清”的意思。

而首字“山”和格律诗平仄一样,可平可仄。

所以“山色窜文气,湖光澄读心”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对联。

不能失替这个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比如“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这种联句,虽然上下相对,也符合上仄下平,但是这在格律诗中是“失替”,自然在对联中也不行。

同样也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这些都是从格律诗规则直接过来的。

词性相同这一点不是平仄关系,就是上下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是要一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个是不能乱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还有就是上联和下联不能重字,但是在单联中可以,不过上联的重复字在哪里,下联对应的位置也要重复字,反正是必须相对。

比如“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上联“片片”,下联“声声”这样才对。

这几点就是对联的基本的平仄和用词规则。

再讲点对联小知识。

对联作为单独的形式出现则比较晚,大约是在五代十国的后蜀。

第一幅楹联是后蜀孟昶所写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有点神奇的是,北宋灭了后蜀,把孟昶抓走,于新春之际往成都派了自己的官员。

这个官员就叫“吕余庆”,正是“新年纳余庆”。

而赵匡胤后来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全国的法定节日,好巧不巧,就叫“长春节”,正是“嘉节号长春”。

这真是一联成谶啊。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36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