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理论

玻尔理论,第1张

玻尔理论 什么是玻尔理论?在物理中

玻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理论。

1913年由玻尔提出。

是在卢瑟福原子模型基础上加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后建立的。

要点是: (1)原子核外的电子只能在某些规定的轨道上绕转,此时并不发光; (2)电子从高能量的轨道跳到低能量的轨道时,原子发光。

具体来说,玻尔理论包括三条假说 1、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的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原子能级的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原子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3、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

由于原子的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运动的轨道也可能是不连续的,即电子不能在任意半径的轨道上运动 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N·Bohr提出了一个假设,成功地解释了H原子光谱。

1、基本思想:① 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② 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③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 2、玻尔的三条假设:① 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E1、E2、E3···),在这些状态中,电子绕核作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统的稳定状态(定态)②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发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 只有当原子从一个较大的能量En的稳定状态跃迁到另一较低能量Ek的稳定状态时,才发射单色光,其频率: 反之,当原子在较低能量En的稳定状态时,吸收了一个频率为n的光子能量就可跃迁到较大能量Em的稳定状态。

③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假设1 是经验性的,它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假设2 是从普朗克量子假设引申来的,因此是合理的,它能解释线光谱的起源。

假设3 表述的角动量量子化原先是人为加进去的,后来知道它可以从德布罗意假设得出; 结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能量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的优点: 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不连续的特点,解释了当时出现的"紫外灾难".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这个理论本身仍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且其理论又与经典理论相抵触.它只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在解决其他原子的光谱是就遇到了困难,如把理论用于非氢原子时,理论结果与实验不符,且不能求出谱线的强度及相邻谱先之间的宽度.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等)看作是经典力学中的质点,从而把经典力学规律强加于微观粒子上(如轨道概念)而导致的. “玻尔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揭示微观世界基本特征的前景,为量子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不愧为爱因斯坦的评价--玻尔的电子壳层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玻尔能级理论的优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39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