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淮入海

夺淮入海,第1张

夺淮入海 历史上有据可查的黄河夺淮入海一共有几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黄土高原裹携大量泥沙,到下游后水势放缓而沉积下来,天长日久淤塞河道而造成黄河频繁决口改道

据文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东周定王五年)始,黄河决口近1600次,较大的改道26次。

有史可查的黄河改道入淮河现列举如下: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折向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

杜充决黄河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游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

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入海。

南宋末期元代初年。

金国将亡,蒙古军攻归德府(今商丘),在今商丘县西北决黄河,河水夺濉入泗。

后又在今开封北决黄河,河水夺涡入淮。

这次改道后不久,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

当时的黄河在原阳县城内分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内折西南流,经尉氏的、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安徽北部的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决口,东经开封府北五里,折向东南,流经陈州、项城、太和、颜上,在寿州正阳镇入淮。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过张秋,至张沙湾,破坏运河航道,东流入海。

其后又在荥阳孙家渡口,洪水漫流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颍、郾城、陈州、商水、西华、太和、沿颍水入淮河。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在沙湾黄河改道淤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北,沿归德、徐州旧河道,经宿迁、淮阴入淮河。

明隆庆六年(1572年),潘季驯治理黄河,使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河(即今明清黄河故道),行水280年。

历史上的黄河水患严重,溃坝现象是家常便饭,严重之时常常会河流改道。

千百年来,在北起海河,南到淮河的广阔区域中,黄河多次改道,抢占其他河流的河道入海。

黄河的频繁改道不仅为华北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泥沙沉积,也让海河与淮河的河道泥沙淤塞,深刻的影响了华北平原的历史发展进程。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高原,土质相对疏松,容易被流水侵蚀。

农业社会以后,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让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之后含沙量迅速增加。

进入下游后随着地势迅速降低,黄河流速降低,中游携带而来的大量泥沙沉积,造成河床的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悬河,水患十分严重。

黄河下游地上河农业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面对着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除了不断的加固堤坝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

在国家相对太平的时期,统治阶级会动用人力与物力不断的加固黄河堤坝,控制黄河水患。

但是如果遇到战乱的年代,或者水灾比较严重的时期,黄河大坝常常会溃堤,严重之时水往低处流,河道会发生明显的改道。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河道在海河与淮河之间频繁的改变,大多数的改道都集中在黄河以北,向南改道的次数相对较少。

而因为人为的原因,黄河也两次向南改道,淮河甚至因为黄河改道的影响,入海口淤塞一度靠着长江出海。

黄河夺占淮河河道历史上黄河夺占淮河河道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南宋初年。

1128年,为了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黄河向南改道,夺占淮河河道入海。

其后的几百年里,黄河河道虽有向北改道的现象,但是由于人力的阻挡,基本上维持原状。

清代黄河改道1855年8月,适逢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

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改道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军队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

黄河再次改道向南,夺淮河入海。

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黄河河道变迁。

大片的黄泛区不仅造成了成千上万的灾民,也使得皖北和苏北地区一度土壤泥泞,经济凋零,百姓困苦。

小浪底水利枢纽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黄河的治理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除了对黄河堤坝进行现代化的加固之外,中上游的水利设施修建和水土流失防治也是工作重心之一,历史上水患不断的黄河从此进入了安定的时期。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2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