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怎么读

洪仁玕怎么读,第1张

洪仁玕怎么读 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他的治国理政水平如何?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最有远见的军政人物,他参加太平军时太平天国就也衰败,最终没有挽救太平天国。

仔细回顾洪仁玕回到天京后的作为,他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就一目了然了。

在这成败得失背后,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一点启发。

踌躇满志的洪仁玕1859年4月22日,漂泊香港的洪仁玕历尽险阻来到了天京城。

此时的洪仁玕,完全有理由充满信心。

尽管以拜上帝为名的太平天国已经震动天下,但其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受过洗礼。

洪仁玕,却是正经八百受过洗礼的人物。

在香港期间,他不仅开阔了视野,对当时世界各国情况都有了认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人脉。

当时,他也算是“往来无白丁”,结交了许多当时十分有影响力的传教士,而“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也和他成了朋友。

因此,洪仁玕踌躇满志地认为,他可以为太平天国带来真正的福音。

1859年的太平天国,已经走向被动。

天京事变,王杀王,石达开出走,实力大损。

战场上,尽管刚刚取得了“三河镇大捷”,但太平军形势依然被动。

他们已经丢掉了武昌、九江,天京的屏障安庆直接暴露在湘军的船队前;另一方面,天京门口的江北、江南大营也虎视眈眈。

洪仁玕此时回来,显然不是回来“享福”的,他此时回来,一是因为母亲去世,已无后顾之忧,二是因为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干,可以改变局面。

《资政新篇》,惊世骇俗的纲领回到天京的洪仁玕很快就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

而洪仁玕,也很快整理了一份《资政新篇》,确立了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

这份纲领的内容,相信大家都多少了解,小编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两句话:1、近代化国家该有的,我们都要有。

2、这份文件的水平确实很高。

《资政新篇》,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许。

湘军方面的赵烈文看到后,感叹“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中外各界人士看到《资政新篇》后都赞许不已。

由《资政新篇》可以看出,洪仁玕确实拥有同时代最广阔的视野,具有很强的近代思维。

可是,为何他似乎完全停留在纸上呢?您别急,失望的不是洪仁玕一个人。

《资政新篇》,几乎成了洪仁玕的标志。

失望的容闳1860年,洪仁玕的好朋友容闳也来到了天京。

作为史诗级海龟,容闳回来也提出了组织军队、设立武备和海军学校、颁布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极有前瞻性的主张。

这些主张,不管是洪仁玕,还是洪秀全都极为认可。

容闳先生,也曾把中国的希望放在太平天国身上,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可是,和《资政新篇》一样,当提到落地时,大家还是非常“民主”:等各地征战大将回来商议后,再开始推行。

容闳失望了,他没有接受洪秀全的爵位,离开了太平军。

为什么得到天王认可的决策都无法落地呢?不被信任的“主将”这些好的想法无法实施,除了因为“高深的东西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了也不知道怎么做”以外,也是因为太平军将领们不信任这位“主将”。

虽然洪秀全曾强调洪仁玕和南王冯云山一样,是最早一批的老革命,既有资历又有才干,但陈玉成、李秀成们显然有理由质疑。

对于这些新一代的青年将领们来说,早年洪仁玕的贡献他们没怎么见过,但洪家人(洪仁达、洪仁发等)无尺寸之功上位,限制石达开、李秀成的事情都还历历在目。

洪家兄弟的作为,太平军众将都记忆犹新。

因此,这些将领们打心底里不喜欢洪仁玕。

所以,当李秀成经营苏浙时,宁可依“古法”,也不愿意推行什么《资政新篇》。

在天京活动的洋人形容,当时的政令出不了天京城!燃烧的村庄和失败的将军在面临质疑时,最好的做法就是证明自己。

因此,洪仁玕开始了“正名”之旅。

作为“军师”,他和李秀成等人一起策划了围魏救赵之计。

通过攻略杭州,调动清军,一举解了困扰数年的天京之围。

可是,似乎大家都认为这是李秀成的功劳。

看来,正名还得亲自动手。

于是,悲剧发生了。

洪仁玕到安徽“传播宗教”。

结果,洋人们在商船上看到了“冒烟和燃烧的村庄”;洪仁玕亲自领兵到安庆解围。

结果,被打得大败。

李秀成被俘后,没有认为洪仁玕和洪家其他庸王们有何不同。

他们都一样,都是李秀成“天朝十误”中,洪秀全任用亲族的反面典型。

在天京陷落后,洪仁玕找到幼天王,要移兵会和其他将领,再图大业。

可是黄文金坚持要先打败叛将蔡元隆再走,不惜延误时间。

显然,洪仁玕在具体办事能力上的缺乏,使他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众将领的认可。

攻上海,洪仁玕难以理解的洋人可是,众将并非从来没理会过洪仁玕。

洪仁玕的一个妙论,就曾经让李秀成在攻上海时吃过亏。

熟悉洋人的洪仁玕曾经就中外关系的本质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咱们和洋人的关系,就好像是我们各开一个店,他有租,我没有租,他东西贵,我东西便宜,他工人多,我工人少。

洋人来这里都是来赚钱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和他们做生意,即使吃点亏也没关系,他们至少不会为难我们。

因此,洪仁玕建议李秀成攻上海,洋人应该不会为难太平军。

在攻下上海后,用重金购买洋人的船只,组建一支强大水军,再回去西进,灭了曾国藩。

李秀成在攻打上海时(第一次攻打),和洋人作了充分的说明,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洋人居然攻击太平军。

意外的太平军甚至在刚遭到炮击时愣了好一阵子,最终,不愿得罪对方,退兵了。

对于洋人的敌对态度,洪仁玕似乎一直不理解。

他曾反复和天京传教士表达这个困惑。

而到了最后兵败被俘后,也把西方侵略者的干涉列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洪仁玕说对了一半,洋人来中国来寻求利益的。

可是,《北京条约》签订后,洋人从大清获得了远远多于“自由贸易”的利益,又怎么会容忍你攻打洋人利益汇集的上海呢?要知道,甲午战争前,“不要到上海附近作战,影响帝国利益”,是英国不干涉日本开战的底线。

“懒惰”的洪仁玕除了缺乏将领们的支持,在洋人们看来,洪仁玕的失败,还在于“他的志向被他的疏懒抵消了”。

洪仁玕的懒惰,使他不能排除万难地实践自己的理念。

可是,如我们前面所说,洪仁玕在香港时苦心学习西方,结交人物,冒险来到天京,怀抱远大志向,应该不是一个“懒惰”的人。

我认为,洪仁玕的“懒惰”,更可能是一种迷茫。

他曾与外籍友人吐槽:天王沉迷宗教,不理会实务;各地将领不服从他的指令。

而在他自己亲手实践时,也多遭遇挫折。

因此,曾经雄心万丈的洪仁玕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

没有人生来懒惰。

懒惰,总是伴随着迷茫。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理想,总是与现实有着不小的距离。

牛逼的执行者,总是能从实际出发,找到接近理想的步骤,并从最切合实际的地方做起。

洪仁玕,能否写出《资政新篇》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纲领,对于“太平天国往何处去”,有一定认识。

可是,不要说太平天国当时岌岌可危的战乱局面;即便是相对稳定的时代(如戊戌变法),要进行这种级别的改革都是有着巨大风险的。

因此,洪仁轩虽然有大略,但他不具备针对现实一步一步拆解任务,执行计划的能力;也没有人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即便他身居高位,又有何意义呢?顺便说下洪仁玕的好朋友容闳。

在洪秀全这里遇到挫折后,他去了曾国藩手下办事。

曾国藩先是让他参与筹建江南制造局,采办机器;随后,他又建议,并支持曾国藩设立兵工学校,培养机械人才;他还建议并参与负责了留学生公费赴美,为中国近代培养了大批人才;最后,他还利用自己在美国的资源,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

由于他的贡献,清末反清组织甚至提议他作大总统。

容闳利用自己在美国的资源,支援反清运动。

没有一个“天王哥哥”的容闳,没有条件一上来就大干一番。

他只能脚踏实地,从采办机械开始,却一 步步干出了大成绩。

对于洪仁玕的治国理政之才,我认为他有大略,无实策。

如果遇到好的平台,好的领导者,或许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国际视野,干出一番事业。

遇到太平天国当时的摊子,他虽深居高位,却始终施展不了。

虽有大略,但大略落不了地。

实策弱,却始终找不到人支持。

最终伴随太平天国一起陨落。

要实现自己的想法,深居高位未必是好事;“被迫”从小作起,一步一步作,未必是坏事!祝各位都能找到帮助你接近理想的贵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2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