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意思

如梦令的意思,第1张

如梦令的意思 从本义和引申义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两首有名的如梦令,大多数人都能熟诵,前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写的是兄妹几个游览历城大明湖的情景,表现了少男少女心情愉悦的欢快情怀,和平环境,少女天真烂漫的激情充分流露出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活泼可爱少女“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跃然纸上。

可见词人记忆犹新,留恋青少年时光。

第二首“作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写的是因战乱避难江南,丈夫离世,心情忧郁的孤独苦闷。

借酒消愁,不胜酒力,昏昏欲睡,一觉到天明,外面的风雨怎么样,还没有看到,尽管佣人回答海棠树和昨天一样,词人却说“应是绿肥红瘦”,虽然是想象,却合情合理,这一千古名句,把一些红花谢落,绿叶得到雨水长得大一点儿的情景写得精妙逼真,千百年来,倍受称道。

此时此刻,作者也盼望天下太平,返回家乡,可是南宋王朝腐败,陷害忠良,抗金名将岳飞等被害,谁敢说个不字,这些词人多少也有耳闻,也只能说红花瘦了,绿叶肥了。

暗含热血英雄被害,奸佞得势。

可以说风雨、花叶为双关语,南宋王朝此时在风雨飘摇之中,隐得较深,使人很难看到词人同情岳飞,指责奸佞,只能看到丧夫的孤独苦闷。

谢邀!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原文如下: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下简称《常记》) 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下简称《昨夜》)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此为两词的共同之处。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

《常记》写女诗人和一群的姑娘们荷湖荡舟、风雅脱俗的郊游,以空灵飞动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少女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这也说明了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昨夜》写女主人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

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意,更通过女主人公与卷帘侍女的一问一答,暗示出这个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伤春的内心感受。

在这一个层次上,作者曲折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这一丰富细腻的内心变化。

首先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

这里,词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句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

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梦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

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

《常记》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33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得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有特色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做了铺垫。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又使这画面弥漫着紧张、热烈、欢愉的气氛。

“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画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

“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可谓张弛相间,疏密有致,情与景会,“意与境浑”,造成迷人的意境,充满醉人的情趣。

《昨夜》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

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

其一,词中对话写得非常巧妙。

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

如“雨疏”与“风骤”,“浓睡”与“残酒”,“试问”与“却道”,“绿肥”与“红瘦”。

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

这一“肥”、一“瘦”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

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

“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

此两词皆有叠句,叠得工巧、自然,既无造作之态,又无斧凿之迹,信手拈来,轻挥彩笔,便神态毕现,意趣盎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005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