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意思,第1张

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意思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什么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篇》,说此话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不是孔子。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原文通释]曾子说:“我每天常常反思自己:替人谋划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守信用了吗?不按老师的教导去做吗?”[注释] 曾子:姓曾(Zēng),名参(Shēn),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曾晳之子,鲁国人;他们父子都是孔子弟子。

曾参的弟子也尊称他为“子”。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常常反思自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多次,虚数,不是实指。

省,音xǐng,反省,反思。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不忠诚吗,犹言“替人谋划不尽心竭力吗”,再进一步解释就是“替人谋划尽心竭力了吗”。

为,音wèi,介词,替。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道理不践行吗,犹言“不按老师的教导去做吗”。

传,音chuán,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老师的教导。

[解读与点评] 曾子是《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人物,所以有必要对他予以较详细的介绍。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

可以说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曾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被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以在家孝敬父母为由,辞而不就。

曾子提出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9章)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本章)的修养方法。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有人就用《大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论语》。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Chéng)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是“经常的反思”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后刚好列举了三点“省”的内容,仔细揣摩,此“三省”依然是“多次的反思”“经常”的反思之意。

关于“传不习乎”,有人认为是曾子自己传授自己实践,这就要看曾子这番话的背景,看曾子这番话是对谁说的了。

一定要注意,“习”字是“见习”“践行”之意。

曾子可是最听老师话的人,天天反省自己做没做到“忠”“信”,有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

儒者的自我反思是理性的,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些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曾子听老师的话是不打折扣的,“传不习乎”的“习”字,是将所学付诸实践,且立竿见影。

常常从自身找缺点,然后反思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三省吾身的说法,并非孔子说的,而是他的得意弟子曾子说的。

意思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在儒家学说中,孟子是最强调反省精神的思想家。

孟子经常说,你爱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爱别人,你敬一个人,别人不敬你,那你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敬别人,你管理别人,别人不听你的,你要反思自己,是否理智和聪明。

总之,一件事情做不好,那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叫做反求诸己。

这种反思自己的方式,让中国人更加理性和务实。

当然,一味地找自己麻烦,也造成了中国人有时候胆小畏缩不前的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44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