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什么体

战国策是什么体,第1张

战国策是什么体 《战国策》是讲什么的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题的史学著作,主要记载着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一些事,最主要的是各国的游说之仕,纵横家的言论策略,显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特点。

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唐睢不辱使命》等。

这个题目,最简约的回答——《战国策》是讲战国的。

再说详细点儿——《战国策》的书名,是西汉末年刘向起的,书也是他编的。

刘向,原名“更生”,是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7年。

汉宣帝时,刘向任谏大夫;元帝朝,任宗正;成帝即位,得到重用,改名“向”,任光禄大夫。

任上,刘向奉诏校书,下了很大功夫,出了不少成果,这些就不去多说了。

其间,他发现皇家藏书中,有六种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说辞的“写本”,据说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不同名称,作者不详。

有人推测为蒯通。

刘向据此“写本”,依其“国别”,以时间“编次”,得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不必解释了。

“策”,本义同“册”。

《礼仪.聘礼》注:“策,简也”,连编诸简谓之策,就是把竹简连编成书。

这么说,《战国策》就是“战国之书”。

不过,“策”,又是一种文体,是对君王提出问题的“应对之策”,因为战国“纵横家”们游说诸侯,刘向发现的是这些人的“说辞”,这里的“策”,也包含“应对策”之义。

《尚书.多士》云:“为殷先人,有典有册”。

“典册”含有“史书”之义。

《战国策》,亦有此义,只是与《春秋》《太史公书》等编年史书和纪传体史书相区别而已。

《战国策》的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

后人将其列为460章,亦有分为497章。

书中所记史事,起于公元前490年“知伯灭范”、“中行氏”(见《赵策一》),迄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记录了这270年间的重要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至现代,意见比较一致地认为,此书中记载,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是早期作品说辞,总体符合历史事实,史料价值较高,书中许多中短篇说辞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晚出的拟作,拟作者对史事真相已很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书中许多长篇说辞属于这一类。

东汉,人们已在认真研究《战国策》。

高诱,是东汉研究《战国策》的佼佼者,为书作序作注。

此本隋代已残缺不全,今仅存10篇。

北宋,曾巩对残缺不全的《战国策》做了补校。

南宋初年,曾巩的补校本演变为两个版本——一种,剡川(今浙江嵊县)姚宏续校,忠于原作,今通称姚本。

同时,缙云(今浙江缙云)鲍彪亦作注,但改动原文,重新编次。

至元,吴师道对鲍本释疑解滞,订误补缺,今通称鲍吴本。

目前所见的《战国策》,多以“姚本”为底本,汇集鲍吴注文于内,并将清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内容集入,如上海古籍出版社之本。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从中整理出一部和《战国策》很类似的书,整理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此帛书共27章,有11章收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16章为首次发现,可知当时此类“策书”有不少流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战国策》,亦收录了上述帛书译文。

《战国策》内容来说,刘向《战国策书录》概括得不错。

其云——“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故孟子、荀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在社会剧烈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战国策》充分表现了那些“游说权谋之徒”的思想特色。

一是宣传“重士”思想;二是推举“崇实尚利”观念;三是强调“重权借”“尚时势”理论。

这里面,既记载了坚持道义大义凛然之士,也宣扬了不顾信义只为名势之徒;既赞扬不畏强暴的耿介精神,又推崇唯利是图的投机技巧;既歌颂赵武灵王那种富有革新精神的诸侯,又揭露“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贵族的腐败。

总之,儒道法名,诸子集陈,倒是体现了战国百家并存的时代特征。

《战国策》除有重要史料价值,亦有很高文学成就。

尤擅论说;善作比喻;恣肆驰骋;文辞富丽。

就不多说了,多篇被选入课文,就是最好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55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