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第1张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李典、马谡、志愿军的做法与不同结局,应该不难发现这种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

李典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曹 *** 大胜袁绍后,又准备攻打袁谭、袁尚驻守的黎阳,因此命令屯军安民城的裨将军李典和谋士程昱负责用船筏输送军粮。

当时,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领军驻扎河流上游,已阻断水道运输线路。

曹 *** 得知后,便下令李典、程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

”意思是说,如果水路被阻,就从陆路运粮。

但是,李典又发现高蕃的部队不但装备较差,而且因为身处上游军心懈怠。

他同将士们商量后认为:“如果突然袭击高蕃的部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定可以击败敌军。

而且军队打败不应受到朝廷制约,只要有利于国家,也可以灵活决定。

”对此,程昱也是较为认可。

因此,李典迅速出兵,攻打高蕃的部队,并一举将其击溃,完全打通了水上的便捷运粮通道。

其实,这也就是典型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只是事后曹 *** 不但未对李典处罚,反而还给予了嘉奖。

但是,如果李典攻打高蕃失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为行是否又会变成抗命不遵的处罚理由。

马谡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相继反魏附蜀,关中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出兵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以解祁山之危。

当时,诸葛亮力排众议,重用马谡为街亭主将、王平为副将,要求他们于街亭险要处当道扎寨,阻截张郃,为蜀军开辟祁山根据地争取时间。

可是,马谡到了街亮后,不听王平再三相劝,放弃街亭险要当道于不用,反而将部队驻扎于南山之上。

结果,马谡部队被张郃大军团团围困,断绝水源,进而造成军心溃散,大败而回。

这时,马谡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自然也就成了不遵军令,成为大败的祸首,因此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以明军纪。

假如,马谡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大败了张郃,是否会成为用兵如神的经典,诸葛亮还会斩杀他吗?志愿军180师的“将在外,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命令各部安全撤收。

但是,60军却将“运走伤员之后再行撤收”的命令,误解为“60军需要掩护全兵团伤员运走后再撤收”,并命令180师负责阻击敌军,掩护兵团伤员全部转运。

不久,180师便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危局,但是全体指战员依旧死战不撤。

其实,师长郑其贵也曾数次向军部上报伤亡战况,得到的答复却是等待突围命令。

结果,等到突围命令下达时,180师全体指战员几乎全部战死,伤亡人数高达到了7644人,成为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的最大损失。

表面看,师长郑其贵“执行命令过于死板”,但是他却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作风发挥的淋漓尽致。

假如,每逢战争,各军将领都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想法,又谈何团队精神,岂不成了一团散沙。

所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行为,说他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是不能用是或否来简单界定,因为这句话也是个“政治用语”,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有道理。

胜了,说你用兵灵活;败了,说你不遵军令;有猜忌了,又以此来进行约束。

但是,若单纯以战场而论,这句话适合于在外独立领军的主将,而不适合于配合团队作战的其他将领,也不适宜于后方不明战争实情的指手画脚,更不可成为相互攻讦的“政治借口”。

反之,将成为了相互牵制的“绊马索”,损伤了自己,便宜了敌人。

图片来源网络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

“途有所不经,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有所”两字。

它给“不受”限定了范围。

既善于用兵的大将应具有根据战场形势,“在不违反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随机应变,临机处置的能力。

而不是一些一知半解的“网吹”笔下的动辄“抗命”“违令”取胜云云!英明的主帅都有给麾下将领一定的审时度势临机处置权力的胸怀度量。

这一点在人民解放军的统帅和将领之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经典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统帅专权疑心太重不行,属下龇毛撅腚不服从领导更不行。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包含的辩证法。

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它是不矛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181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