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帚自珍的意思

敝帚自珍的意思,第1张

敝帚自珍的意思 成语“敝帚自珍”和俗话“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有冲突吗?为啥?

成语“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

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

刘秀定都洛阳后,各地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依仗四川险要地势,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次年,刘秀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

大获全胜。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杀死了公孙述全家杀死,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处分。

“敝帚自珍”和俗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看起来似乎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前者是对一件用旧的扫帚十分珍惜,都舍不得丢弃;后者则认为,不丢了旧东西,就不会拥有新的东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实则是反映了一种对事物的认知、观念。

无关对错。

世间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做法。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同为一件事物,而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形成的。

这种认知,是与每个人的年龄、经历、性格、环境、文化等息息相关的。

一把旧扫帚,老年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过日子仔细的人、甚至是喜欢收藏旧物的人,都会视它为“珍品”,不到彻底报废是舍不得扔掉的。

这是一种为人所固有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可能会有改变,但比较难。

一把旧扫帚,年轻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比较喜欢时尚的人,会把它随手扔掉。

他们会认为,天天要用的东西,要看着舒服,用着顺手,绝不会因为一把旧扫帚,影响居家的美观或者生活的质量。

对于两种不同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都是源于用扫帚之人的认知。

很难判定为谁对谁不对。

其实,世上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有绝对共同的认知。

都会因人而异的,可能有“英雄所见略同”,也可能有“截然不同”。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因为如此,你才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语汇中,会出现词义不同或词义相反的情况

"敝帚自珍"是汉语成语,它出自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家有敞帚,享之千金。

”宋.陆游诗《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敝帚自珍”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说:物力维艰,持家不易,旧帚虽敝,也要珍惜。

但是,纵观古代成语,无不都是被古人借词言志,在成语中溶入了深刻的内涵。

古人在借“敝帚自珍”的成语道出自已的心声:珍惜自已最初的劳动成果,哪怕是这个成果并不完美、并不被别人看好,但毕竟是自已的初心,是自已的处女作,是自已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步,是倾注了自已的心血换来的,所以要“敝帚自珍”。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尽管意思相同,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实际上人们大都习惯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来表述。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俗语的出处无从考证,但在建国之初就已流行。

当时人们是形容不推翻蒋家王朝旧政权,就不能建立人民新中国。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形象解释就是新衣服没做好,旧衣服就不能丢去,新居未住进,旧屋就不能卖。

往深处说就是人总要有创新精神,总要有新的追求,不能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只要新的追求,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就会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就不至于老是原地踏步走。

“敝帚自珍”和“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应无冲突,这两个词语都是起一个提示作用的。

“敝帚自珍”提示我们:要珍惜初心,珍惜自已的劳动成果。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是提示我们:要有新追求,要有创新精神,敢于“破旧立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10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