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矛者

持矛者,第1张

持矛者 金兀术说“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惧”,那么这个重斧到底有多妙?

之所以金兀术会这么说,原因是绍兴十年他的四路大军分攻陕西和淮南时,皆被宋军击败,更悲催的是,完颜宗弼最倚重的具装骑兵浮屠,在这两个战场一共损失了近7000人,这是金国铁浮屠建军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打败。

故而完颜宗弼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是跟岳飞交手后,估计还得加个“季者扎马刀”)。

两宋时期,整个东亚地区都开始了重装甲路线,无论步骑。

通常来讲,宋军的破甲武器很多,鞭锏斧大刀还有神臂弩,鞭锏是短兵器,要贴近了给骑兵使用,而宋军最缺的就是骑兵,尤其是南宋政府。

大刀破甲也是一绝,但是面对铁浮屠60斤的重札甲,也是没了用武之地。

那最好剩下的就只有大斧和神臂弩了。

在陕西战场,吴璘领导的西军已经让金军铁浮屠体验过了神臂弩的可怕。

而在东部的顺昌城,守将刘琦也让铁浮屠体验了一下宋军的另一大破甲神器——大斧。

中国人使用斧子作为主战武器的时间很长,早在夏商时期,斧钺便是贵族武士最青睐的武器。

西周到大秦时惯用的短戈长戈也是斧钺的一种变种武器。

唐末开始,随着士兵甲胄覆盖率的上升,大斧有重新活跃在了军事舞台。

根据《武经总要》的记录和后人还原的图画,宋军的这种大斧应该是1.5-1.7米长,重20斤左右,由精铁打造。

大斧对于使用者力气都要求很高,不服的话各位可以找个二十斤的杠铃会动几次,看看你能挺多久。

其实单凭大斧的力道,即使劈不开铁浮屠的盔甲,也足以砸死铁浮屠了。

但是刘琦为了提高杀伤率,减小伤亡率,就用了一套兵种配合的办法,即先由持鸦项q的士兵用长q挑掉铁浮屠的头盔,一方面使铁浮屠视觉混乱,来不及攻击大斧兵,另一方面褪去铁浮屠的头部保护,保证了大斧可以100%的杀死敌人。

就凭借这种办法,刘琦在顺昌战役的多次会在中共歼灭了近4000铁浮屠士兵,大大的打击了金军的士气,鼓舞了宋军的军心。

说起来的话,看到中世纪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兵器,各位游戏玩家应该感觉十分熟悉,每一种特殊的防具都会选用不同的兵器来进行破甲,比如说破甲凿。

或者是当时的骑兵会选择一种特殊的武器,叫做狼牙棒,这个武器更多的并不是用来破掉对方的装甲,而是用巨大的力气砸在敌方的装甲上面,因为力量的传递是没有办法防御的,其实说实话,重骑兵在战场上面并不是那么无敌的,相反由于它本身的局限性,重骑兵使用是有很多限制的,这种限制也让接下来如何对付重骑兵成为了可能。

铁浮屠身上的装甲很重,连战马上面都只留下两个眼球,这样的防御,很显然,一般的武器是破不了假的,也就是说通过什么破甲凿之类的东西,也打不穿铁浮屠的铠甲,要想破除掉这种武器,那只能够选用一些特殊的办法。

在这其中宋朝的军队想起来两种比较实用的办法,你是铁浮屠牺牲掉了机动性,才造就了如此强悍的防御力,那你本身的装甲防御是有一定的极限的,也就是战马本身是有一定的承载力,如果我以更加强悍的力来突破你的装甲,你只有等死因为铁浮屠,为了能够作战便利,同时防止铁浮屠退却,踩伤自己,本镇的士兵铁浮屠,三匹战马绑在一起,而且后方还有拒马槽。

铁浮屠的机动能力差到了一定的几点,一些人简直就是活靶子,所以宋朝的士兵一开始是使用神臂弓,神臂弓的概念是什么?三弓!三把弓放在了同一个板床上面,然后将三把弓的力传递到同一根弦上,这样的话,拉动一根弦,实际上有三把红同时替他序列,且这些工都是人力无法打开的硬弓,需要用脚车在发射之前把弓给拉开。

这样的弓能够射多远呢?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可以射到几百米,现如今有人根据这种武器进行仿制,使用的是软弓,其射程就达到了150米,甚至上了中央十套的我爱发明栏目,可以想象,这种武器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这种武器制造起来特别困难,而且激动起来也特别麻烦,所以为了应对铁浮屠,当时的部队选择一种更加实用的方法,就是使用这种重斧,这种武器很早就有,大家在看古代社会的话,会发现只有那些专门的伐木工人,他们使用的就是斧头,伐木的时候不是像我们现在那样所想象的一把斧头,直接砍价去数就断了,而是需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进行斧凿以后,才能把树给砍下来。

这就形成两种破解方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第一派敢死队上去把那马腿或者是士兵头上的那个头盔给挑下来,然后这些斧头士兵冲上去,直接照准脑袋和手往死里砍,那种冲上去拿着斧头当锤子网,那些骑兵身上砸。

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很高的效果,而且铁浮屠特殊的作战性质,导致只要有一匹战马遭受重创,剩余的两匹呀,动都动不了。

宋朝的士兵手里的武器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尤其是他的远程武器和盔甲,但是很明显,宋朝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人的作战意志的培育上面,装备决定战争,可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仍然还是人本身,当官儿的不想打仗,当官儿的逃避打仗,最终造成你即便是武器装备天下无敌了,你面临敌人仍然还是只会吃败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29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