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第1张

张冠李戴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张冠李戴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而罗贯中是尊刘贬曹的,自然会多替刘备讲话。

为了塑造刘备的伟大形象,就将很多别人的光辉事迹,移花接木给刘备这边的人。

那么《三国演义》有哪些张冠李戴的故事呢?一、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虚构的,事实上根本没有可 *** 作性,十万只箭二十只船,每只船承受五千只箭,每只箭二百五十克,那么一只船承受三千斤重量,不沉船才怪。

而且曹 *** 也没那么傻吧,假如射一阵火箭,诸葛亮岂不成了烤乳猪。

不过,正史上倒是有孙权借箭的记载。

说是孙权乘轻舟到江对岸观察曹军部署,曹 *** 发现后,令军队射箭,很快孙权的船因为一侧负重太多倾斜了,于是孙权下令将船掉了个头,很快两边平衡了。

二、火烧博望坡火烧博望坡这事其实是刘备干的,刘备混了大半辈子很少打胜仗,唯一一次打了胜仗还被罗贯中挪给了诸葛亮,刘备泉下有知,不气死才怪。

刘备博望坡放火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当时还在隆中种地呢,要等五年之后,才出来找工作。

三、三英战吕布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最有名的桥段,吕布以一敌三,勇不可当,最后虚晃一招,还能轻松逃离,不愧三国第一猛将。

当时关羽、张飞和刘备刚刚崭露头角,还没什么名气。

事实上三英战吕布根本没有发生过,当时刘关张三兄弟依附公孙瓒,刘备是个小队长,关羽和张飞只是小小弓马手,而公孙瓒根本没参加讨董卓行动。

其实打吕布的另有其人,他就是孙权的爸爸孙坚,三国里面能单挑的过吕布的,也只有孙坚一人。

四、空城计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独自一人在城楼装神弄鬼,司马懿愣是被绝妙琴声感化,主动退兵三十里。

这个太离谱了,司马懿如此聪明的人,难道不会先派五千军马攻城试探一下,或者让弓箭手万箭齐发,如果这样,诸葛亮还不被射成筛子。

曹 *** 倒是对吕布使过空城计,吕布有勇无谋,谋略比司马懿差十万八千里,以他的智商确实能上当。

罗贯中确实是个乾坤大挪移高手啊!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讲到,《三国演义》虽然是用来消遣的话本,但是人们的历史认知得自此书中的实在不少。

但是话本毕竟是用来说书的,有些说的多的,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却大都是经过了文学渲染,可靠性不足;但是讲的少的一些地方,却完全是实质性的记载,简直和正史没啥区别;这段话说的很有意思,其实正如同吕先生所讲,《三国演义》中改造最多的,恰恰是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

老百姓最喜欢三国中的谁呢?诸葛亮、关羽啊!所以这三人的记载大都是经过了许多年层层的文学渲染,逐渐导致诸葛亮和关羽的事迹从真实到虚构,这两位也逐渐走向了从人至神的历程。

一、关羽关羽的许多故事都是虚构的。

1、温酒斩华雄历史上诸侯酸枣会盟的时候,袁绍远在河北,刘备职位低微,吕布是骑督还得听命于董卓任命的大督护胡轸,华雄更是董卓军中一个普通的都督。

各诸侯讨伐董卓时,只有曹 *** 和孙坚二人真正和董卓打了一场硬仗。

曹 *** 遇到了董卓部将徐荣,一战下来跟着曹 *** 起兵的五千人损失殆尽,要不是曹洪让马,曹 *** 第一战怕是就OVER了。

孙坚遇到的是大督护胡轸,孙坚毫无悬念也遭遇了惨败,逼得孙坚只带了十几个人逃命,要不是祖茂带着孙坚的帽子引开了追兵,孙坚也差不多OVER了。

结果胡轸和吕布不和,竟然帅大军自己撤了,孙坚这才收拢残军,抽冷子击败了董卓军断后的军队,斩了华雄。

所以说华雄和关羽压根没关系,小说中为了描写关羽的勇猛,借用了华雄的名字和孙坚的功劳罢了。

2、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不论怎么形容关羽降汉不降曹,关羽毕竟是投降了曹 *** 。

在官渡之战中,颜良的确是关羽所杀,而文丑也的确是曹军所斩,但是否是关羽所杀实在无法考证了。

而且文丑是和刘备一起领兵来追杀曹 *** 的,关羽在曹军中估计看到了刘备的消息,于是记关羽知道了之后就逃归刘备去了。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三国志中这一行短短的记载,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就变成了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保二嫂;夜读春秋……等等知名的故事情节。

其实曹 *** 和袁绍在官渡对抗,位置是在黄河边上,要投奔在袁绍军中的刘备,直接过河就完事了。

但是在演义中,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和勇猛,硬生生的把关羽塑造成了路痴:关羽从许都出发不向东北方向走,反而走向西北,到了西北的洛阳。

到了洛阳关羽斩了韩福之后,估计才发现走错路了,这才改道向东北,在黄河渡口又斩了秦琪,这才过了黄河投奔了袁绍。

其实这事怪罗贯中也不怪罗贯中。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最早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本子上写的是曹 *** 定都长安,所以关羽要投奔袁绍必须从长安出发先到洛阳,在一路向东北投奔刘备。

罗贯中虽然地理不好,但历史好啊,他一寻思,这曹 *** 啥时候定都过长安?这不是扯吗?然后大笔一挥,把曹 *** 从陕西长安拉回到了河南许昌。

但是罗贯中虽然改了曹 *** 大本营,但是关羽这段故事却忘了改地点,于是乎,曹 *** 哪怕搬家到了许昌,关羽还得接着往洛阳走,不然韩福的戏份咋办?二、诸葛亮诸葛亮的故事里,虚构的成分就更多了。

1、博望坡首先小说中诸葛亮出山三把火,先烧了博望坡,给了曹军一个大惊喜。

但是不好意思,这把火是刘备自个放的,这个时候还没有诸葛亮啥事呢。

三国志记载:(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2、其次是舌战群儒。

史书中诸葛亮是刘备使节,更多的是说服孙权,在史书中没有关于诸葛亮和张昭等江东名士辩论的记载。

但是通过三国演义的这一情节,完美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对于江东儒生不同特色、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儒生也刻画十分到位。

虽然本故事是虚构成分较多,但依然不失为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

3、赤壁奇谋:草船借箭与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其实是借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濡须口之战中的孙权。

孙权乘船夜探曹营,结果被曹军发现,于是乱箭齐发,孙权急忙命令回营,但是船只一面插了太多的箭支,平衡有问题马上要翻船。

孙权灵机一动命令船只掉头,让另一边也插满箭,等船只平衡了,就赶紧回去了。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另一个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名将张巡;张巡被安史之乱叛军围困,箭支很快用完。

于是张巡在晚上,命令士兵们制作数百个稻草人,吊在城墙上,装作要出城偷袭。

故意让叛军看见。

于是叛军争相放箭打算射杀唐军,从晚上射到早上才发现射的是假人,张巡白天一数,白得了十万余支箭。

把叛军气的要死。

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晚上,叛军又发现张巡把草人挂在墙上,于是叛军都嘲笑张巡贪得无厌,还想骗我们射箭。

结果第四天,张巡真的派五百勇士下了城墙,半夜突袭叛军大营,叛军顿时大乱,十几万人被五百人追杀了十几里。

借东风更不用说了,这基本上属于是志怪小说、神话小说中的桥段了。

4、羽扇纶巾从宋朝候开始,诸葛亮羽扇纶巾,坐个小车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实际上羽扇纶巾的却是周瑜。

宋朝野史《类说》中,有一个小故事讲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战前司马懿一身戎装主持军务,而间谍报告说诸葛亮“乘素车,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军。

”司马懿叹曰:‘真名士也。

’”宋代诗人苏轼著名的赤壁赋中说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说的就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5、空城计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也是非常著名的桥段,可惜这个故事也是假的。

在三国中,倒是还有一个类似空城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依然是孙坚。

孙坚在鲁阳城当豫州刺吏的时候,打算带兵讨伐董卓,于是准备派自己的长史带人去督促军粮。

然后鲁阳大小官员都在城门口搭好了帐篷,准备欢送长史。

结果董卓听到孙坚要来打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派兵去打孙坚。

正在孙坚举行欢送仪式的时候,董卓军的几十名骑兵前锋已经到了。

孙坚命令文官都坐好了接着喝酒,不许乱动。

命令士兵整顿兵器,排列整齐,也不得妄动。

眼看着董卓的兵马越聚越多,孙坚才慢慢结束酒席,缓缓引导文官和士兵回城。

进城之后孙坚才说:我不让你们起来,是怕你们一慌士兵就更慌了,到时候被挤在门口互相踩踏,谁都进不来。

董卓兵看见孙坚的队伍都准备好了,也不敢攻城,就干脆撤兵了。

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

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

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

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

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

”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所以说,三国演义是非常经典的小说,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可千万不要弄错哦。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3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