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逾矩

不逾矩,第1张

不逾矩 《论语》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怎么样?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是孔子修养一生所达至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境界,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即自由的境界。

这种境界之所以难以达成,是因为内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规矩完全吻合很难做到。

我们知道欲望从属于人的生物属性,具体表现为占有欲、攻击欲、表现欲、偷窥欲、破坏欲,这些便是人的本性,具有天然的恶的特性,连孔子也承认:食色,人之性也。

所以,人后天修养的过程便是节制人内在的欲望以顺应道德要求的过程,是按照文明的要求满足欲望的过程。

它要求个体的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欲望,也充分认知道德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通过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个人的欲求,并谐调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另外,通过克制欲望淡化欲念也可以减轻内在欲求和外部道德的冲突。

前者是儒家修养的路径,后者则是佛家修炼的路途。

孔子经由求知一一而立一一不惑一一知天命一一耳顺等环节,最后达至内在欲念和外在规矩完全吻合的境界,可见达成自由的境界,何其困难!但孔子也为我们指出了修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相较于庄子的逍遥游,孔子的自由观显然更接地气,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的励志宣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儒生和士大夫,对现代公民同样有启发意义。

孔子的这句话出现在《为政篇第二》中,全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7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起越礼的准则。

从前面的话中,可得知,孔子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是在了解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胡作为,乱作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规矩办,也就是不违背礼的准则。

如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得到自然的惩罚,做事不懂现矩就会遭到社会遣责,就会处处碰壁,就谈不上办事随心所欲了。

孔子是儒家学说集大成者,对客观规律和礼的准则轻车熟路,所以做任何事都能左右逢源,从心所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68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