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第1张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谁的影响最大?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所谓“百家”只是概数。

百家之名始于《庄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语,下面我们就谈谈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他们各自的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我查了一下,:价值观是基于人类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或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儒家儒家的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学而优则仕,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但是他正式安下心来授徒,哪是60岁后的事了。

在这之前孔子一直想把自己的思想理论用之于实践,因此,他一直有强烈的做官愿望,始终想从政。

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先后在三个国家做过官,鲁,卫,陈三国,做过做大的官是鲁国的大司寇。

全部加起来,孔子做官的时间共14年,看来,他做官的时间少,碰钉子的时间长。

即使做了官,他做官的三个目的:实施政治蓝图;实践学术主张;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也没达到。

更多的时候,是失望地离开(易中天先生语)。

最后没办法,只好去教书。

孔子做官没有成功,但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信条,一直影响着从皇帝到读书人到下层百姓。

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孟子的浩然正气,到立德,立功,立言,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学而优则仕。

不管是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还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都把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士人举子毕其一生想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名青史。

二,道家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完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

老子的中心思想是道,主张“道法自然”。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道之自然无为,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返璞归真,要求“致虚报,守静笃”,排除杂念私见,保持虚静清净的心态。

在道德思想教育上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应以自然无为为道德规范,故而理想品德是上德若谷,含德之后,比于赤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思想是对强梁世界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类社会在混乱时的自解自慰的心理状态,以柔能克刚的辩证思想,他主张不作为就是有作为,自然演进就是规律表面看老子不关心国家大事,像一种隐士的处事观念,实际上老子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国家大事。

只不过与儒家的入世观点不同。

老子认为在天下礼崩乐坏的现实下,爱护天下,首先爱护自己,要想拯救天下,先要拯救自己。

这个社会也就会被拯救,“天下治矣”。

通过个人的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以出世为名,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治理国家,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三,法家法家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为代价,以权,势,术为武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法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现在不如过去,所以必须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因此他给国家治理献的药方是“仁爱”。

道家思想是逃避的,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跟人竞争,奉行清静无为,无为无不为,道家献给治理国家的药方是“无为”。

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

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制),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使国家强大。

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当上霸主,因此,法家献给国家严格说来是献给君主的药方是“杀人的刀”,刀出鞘,要见血,不杀别人,就杀自己(易中天先生语)而这把刀的名称就叫“势,术,法。

韩非就是势,术,法的集大成者。

所谓法家就是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

”势“就是”权势“,由地位和权力形成的力量;”术“,”权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就是国家机器。

法家的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这把刀只为君王服务,二是这把刀对百姓严酷。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申不害,李斯。

而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法家坚定自己的治国理念,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

客观的说,在当时诸子百家的各种治国学说中,只有法家在治理国家中通过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有力的例子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正是由于法家治理国家的严酷性,使得法家献给国君的这把刀,在使国家称霸的同时,也杀了自己。

商鞅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韩非死于自己的法家学说。

虽然他们死了,但却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为以后的历朝历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在治理国家时,基本上实行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

儒家,道家,法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最大。

清·刘一明《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

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

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由上可知,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的“中”,作为笛卡尔十字坐标原点、源点、中点的“中”,至少已经成为儒释道三家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古人论“中”,常以中庸之道强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乃至“执两用中”为思想核心。

今人则比较熟悉的相关概念有凡事适当、适度、适宜、适中、适合或合适,以及差不离儿、八九不离十等俗语。

严格地讲,如果我们一定要追究,导致人类社会“第一果”产生的“第一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由于“中”或者不“中”所致!(盖出于适当不适当,适度不适度,适中不适中等涉“中”原因。

)最后,讲到法家,它与儒释道三教不在一个层次。

或者说,法家的社会影响力还不足以与儒释道相提并论。

在此从略。

至于儒释道三家谁的影响最大,看一看入世过着平凡小日子的芸芸众生(老百姓),应该就一目了然了。

希望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81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