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上一句

不问苍生问鬼神上一句,第1张

不问苍生鬼神上一句 不问苍生问鬼神,为何说李商隐的《贾生》是他反差最大的作品?

贾生(即贾谊)唐•李商隐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①宣室,末央前殿的正室。

史记贾生传:“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从为过之,今不及也。

”②无伦,无比也。

【作意】此诗系讽刺汉文帝虽能用贤而不能尽其才,並为贾生叹息,虽遇明主,不能有为。

【作法】逐臣指贾生,因贾生曾出为长沙王太傅。

“访逐臣”见得求贤之切,竭力为贾生一扬。

二句“才调无伦,”暗用文帝赞贾生语,又是一扬。

三句“可怜”一转,是一抑,四句“不问”又是一抑。

扬贾生,即所以抑汉文帝,其讽刺之意自明。

贾谊遭贬长沙,可以说是历代才子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最多的题材之一,所以,想把这一题材写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上的顶尖人物,也曾以《贾生》为题目写过贾谊,但是,李商隐独辟蹊径,选取了一个特殊的情景,写出了全新的内容。

李商隐不写贾谊遭贬之事,而是写贾谊从长沙回来,得到汉文帝宣室召见。

据《史记》中记载,贾谊被召回后,汉文帝刚刚举行过祭祀,于是在未央宫前殿正室里(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谊只好“具道所以然之状”,两人一直聊到后半夜,把汉文帝激动得直往前移席,聊完后,汉文帝感慨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贾谊身负大才,汉文帝不问国计民生,却一直对鬼神之事感兴趣,可以说是极大的讽刺了。

在一般文人眼中,被皇帝单独召见,无疑是极高的荣耀了,是君臣遇合的盛事,但是在李商隐眼中,却将关注点,放到了“问鬼神”之事上,因此翻出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

李商隐的这首诗,一说写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正月,李商隐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另一说是,此诗写于大中二年春天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所作,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便显出了李商隐对晚唐国事的一种关心和感慨。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一首托古讽时的作品,旨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发内心怀才不遇、朝政日非的感慨,诗人选取了汉文帝在宣室中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事件,揭露了汉文帝不能用贤,并且批判了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思想,这其实是辛辣的讽刺,与晚唐时皇帝整日寻仙问药,荒于政事的昏聩是吻合的。

首二句正常铺叙,丝毫没有任何贬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读完这两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求贤若渴,殷勤接待贤才的皇帝形象,他态度谦恭、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可见其爱才之心。

并且汉文帝对贾谊用“更无伦”来评价,足见其对贾谊的赞叹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贾谊议论风生、光彩照人的风貌。

李商隐真的是太“狡猾”了,因为单看前两句,这就是一篇赞美君臣际合的诗歌!然而,正是这种结构,致使后两句一出,让人感到很大的落差,末二句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第三句是转折之句,说汉文帝听到精彩之处,不自觉地移动膝前的坐席,这种虚心、凝神、专注的倾听之态,当真是惟妙惟肖,仿佛我们就在旁边,充满了画面感,但李商隐在前面加了“可怜”二字,就另有一番韵味了,因为“可怜”有可惜的意思,这就带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既然汉文帝都这样求贤若渴了,为什么还要可惜呢?末句给出了答案,原来李商隐可惜的,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此句一出,讽刺意味十足,而且举重若轻,反差感极大,引发读者的思考。

原来,汉文帝宣室召见,虚心请教,夜半前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的策略,不是为了寻求强国富民的方法,而是咨询鬼神之事!如此一来,求贤问政,成了一场笑话,李商隐的笔锋,当真是锋利至极,讽刺也辛辣之极,围绕“求贤”一步步升级,最后一个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便是反跌手法的妙用,抬得越高,摔得越重,李商隐此诗,可谓典范。

李商隐其实并非在故弄玄虚,而是蕴藉丰富,有所指代,表面上讽刺汉文帝,实则是在讽刺晚唐的当权者,因为晚唐的皇帝们,大都崇佛崇道,服药求仙,寻求长生,对民生不闻不问,更不可能任用贤才了,诗人矛头所指的,是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当然,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李商隐那种深深地怀才不遇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26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