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第1张

光禄大夫 宋朝为什么会有光禄大夫?

宋朝当然有会光禄大夫了,因为光禄大夫自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有了。

至于光禄大夫为什么不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说起来话就长了。

首先科普一下光禄大夫的发展历史光禄大夫,官名。

大夫就是皇帝的近臣,战国时期就有了大夫这一官名,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没有固定的名额,也没有固定的职务,就是说,皇帝叫干啥就干啥。

汉武帝太初元年把中大夫改为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在大夫中是一个肥差,地位最为尊贵。

西汉后期,九卿等高官大多都是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的。

东汉时期,由于宦官权臣当道,光禄大夫也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闲散之职。

曹魏及两晋时期,光禄大夫又变成了加官与褒赠之官。

谁有功劳,皇帝没什么给的,就拿这个光禄大夫当奖品一样随便送了。

到了隋朝,隋炀帝把大夫根据官阶的高低分成了九大夫。

九大夫即: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正议大夫,正四品;通议大夫,从四品;朝请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从五品。

唐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正三品,银青从三品。

宋光禄大夫从一品,紫金光禄大夫正二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二品。

到元明时期,光禄大夫的职位又提了两阶,升为从一品。

清代顺治年间,文职的正一品和从一品都称光禄大夫,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阶官,相当于现今的国策顾问。

宋太宗自己的名字都怎么改的?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宋太宗赵光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赵光义原名叫赵匡义,为了避赵匡胤的名讳,宋太祖赵匡胤赐给弟弟赵匡义一个名字就叫了赵光义。

可是后来,赵光义接哥哥的班也当了皇帝。

好了,这一下热闹了。

宋太祖还好说,“匡胤”二字比较生僻,其他地方也很少用到,所以也很少有人犯愁为避皇帝名讳而改名字。

宋太宗即位后,麻烦啦,本来“匡义”二字只有“义”字比较常见,这下可好了,哥哥赐了一个名字“光义”,这又多了一个常用字“光”。

你说还让不让人活了,于是朝野上下凡是带有“光”和“义”的名字全都得改。

避皇帝名讳是头等大事,其他一切事情全部暂停。

一时之间,改名之风在全国闹得是沸沸扬扬,鸡犬不宁。

宋太宗赵光义一看,这样不行啊!刚执政就搅得臣民不安生,那不是被百姓骂成“昏君”了吗?宋太宗还真是个好皇帝,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立马改正错误。

于是宋太宗下旨:你们都不要改名字了,还是朕改吧。

改什么名字呢?宋太宗脑袋还真好使,就叫赵炅,“炅”这个字可够生僻的,而且就用一个字,看还有没有人跟朕用同一个字的。

所以说,宋太宗赵光义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叫他宋太宗赵炅才对。

不是吗?人家上台执政后就改叫赵炅了,叫赵光义那会儿不是还没当皇帝吗。

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改过名字纵观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偶尔一两个开国皇帝霸气点,他们不改名字,其实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即位之后都会改为单字名,不改名的寥寥可数。

所以皇帝即位后改名为生僻字而且是单字,其实算是个传统了。

另外各朝皇帝起名也都有点特色,夏商开始爱用天干起名。

汉朝到唐朝,前后不用相同部首的字。

宋太宗用了“炅”字,不曾想却直接影响了金朝皇帝的起名(大部分也都带“日”字,比如完颜旻 、完颜晟、 完颜亶 、完颜璟 、完颜珣、 完颜守绪)。

到了明朝起单字名的规矩被破坏了,不过另一条规矩,也就是尽量挑生僻字还保留着,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一辈儿人用一个偏旁部首的字,都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字,生僻的很。

说白了,古代皇帝起名和改名大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找那些生僻古怪的字,其目的也是为了臣子和百姓好起名字,不至于犯了帝王的名讳。

尽管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为避宋太宗名讳而改名的呢?陕西省下辖的宜川县,河南省下辖的信阳市和江苏省下辖的宜兴市,在历史上都因为避皇帝名讳而改名,而这位皇帝就是北宋赵光义。

陕西省宜川县,本名义川县,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更名为宜川县。

河南省信阳市,曾经名为义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

江苏省宜兴市,在那时叫义兴县,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宋太宗名讳,改为宜兴县。

以上那些地名改改还好说,最可笑的是有一个人,他的改名之路那才真的是坎坷啊!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

赵匡胤赐他一个名字叫赵光美,赵光义继位后,他又要避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就又改名为赵廷美。

你说,这不是俩哥哥欺负一个弟弟吗?难怪人都想当大哥呢。

从以上几个改名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在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的名字。

宋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宋太宗登上皇位到下旨决定自己改名字,那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改的名字。

等到宋太宗颁旨自己改名字的时候,他们已经改过了。

于是,只好作罢,改了就改了,也不用再麻烦重新改回去了。

好了,到此为止,大家是不是已经找到本问答的答案了呢?对了,光禄大夫这个官职名号就是得到了宋太宗的同意才保留下来的。

还有后面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的大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司马光能够用到“光”这个字,他还真得感谢宋太宗赵炅才是。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看到宋太宗的良苦用心。

为了免去自己的臣民麻烦,也为了后世人们好取名字,不必规避那么多的皇帝名讳。

自己甘愿做出牺牲,舍弃皇帝哥哥赐的名字“光义”,而用一个生僻的“炅”字。

作为一个人,谁愿意三番四次地改名字啊?宋太宗能做到如此,真的值得我们后人给他点赞,喝彩了。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挺奇怪的!不过宋朝的官员品级发一个!宋朝官员品级 诸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

(全为加官,不是常职。

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郎,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0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