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中国关系

新加坡和中国关系,第1张

新加坡和中国关系 新加坡由华人建立,华人占74%,为啥他们拒绝承认自己是华人国?

你这是什么问题呀?自己都没搞明白,问的问题就不对!华人占70%或80%的就一定要自称华人国?那中国汉人占了90%以上,也没有自称汉人国呀。

我们叫中华民族,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

新加坡也一样,他们自称新加坡人,因为还有不少马来人,印度人等。

你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

‬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一般提起新加坡,都会强调他们是一个华人国家。

实际上新加坡和咱们是两回事。

东南亚唯一的近代移民国家实际上不仅在东南亚,放眼整个东亚,新加坡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近代移民为主体人口的国家。

这就导致他与中国的历史侧重点很不一样。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近代移民国家,他的历史应该如何解读?新加坡历史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英国殖民的历史意义。

将西方殖民者多多少少塑造成了建设者,而不是单纯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现。

这和他的定位密不可分。

新加坡的定位是西方公司在亚洲的管理,研发,代工中心。

他之所以普及英语,也和他的定位有关。

话说回来,以新加坡的体量,能做到这个程度也已经是不容易的事。

新加坡与印度这两个国家同样脱胎于英属殖民体系。

所不同的是,印度并非移民国家。

而东南亚的殖民开发则离不开南洋华人的代工与贸易体系。

东南亚是半岛、群岛组成的世界,在大帆船时代,这里更容易被西方的海军势力占领。

南洋的华人移民在这段时间开始与殖民势力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当然不仅有合作,也有对抗。

这是一段独特的历史。

明季海商集团的历史新加坡高级代工的定位,不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早有其传统。

从明朝中业开始,闽粤乃至东南沿海一带,伴随着东亚海洋贸易渐渐纳入西方殖民体系,一股势力悄然兴起,这就是华人海商集团,最典型的就是郑氏家族。

海商集团的创立者虽然都是中国人,但是,他们并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一部分中国人,而是以商业贸易为传统的那一部分中国人,当然,随着贸易发展、活动区域的扩大,他们渐渐成为一个多元的混血集团。

中国地缘的优势,就在于中华文明可以在控制超大体量的亚欧内陆中心地带的同时,深入便于通商的海洋贸易线,形成人口、经济上的内陆、海洋双向辐射,海陆兼备,这在整个亚欧大陆上几乎独一无二。

也被其他势力深深忌惮。

从制衡角度出发,其他势力必然会想方设法打击中华文明深入海洋的力量,并且竭力将这股力量控制、分化、瓦解。

而海商集团,就是中国海洋辐射带的先驱。

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与西方殖民者合作,因为他们的核心不是农业,是商业。

而清朝历史上恰恰是排斥通商的。

以郑芝龙为例,他曾经投靠西班牙人的势力,后来又投降清朝。

到了郑成功的时代,华人海商集团势力达到鼎盛,不仅富可敌国,兵力上也可以与清朝、荷兰相抗衡。

郑成功的军队甚至差一点克复南京。

但是这一股势力最终被绞杀了,一个重要原因是郑成功的英年早逝,因为家里人不太争气,演绎出了一幕家庭伦理剧,郑成功气郁而终。

如果他不死,很可能对菲律宾群岛发动进攻,如果是那样,东南亚的历史将被改写。

海商集团的历史最终随着清朝的崛起而衰落,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海商集团的影响力不只限于中国本土,从西南日本直到印度尼西亚,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他们有能力跨海运输,建立海外贸易基地,也受到西方技术的深刻影响。

这就标志着他们可以作为一支独立势力存在下去。

从明季海商集团的船队中,已经可以看到新加坡模糊的影子。

‬清代的海洋政策清朝的矛盾显而易见。

清朝作为一个北方游猎民族,是不熟悉海洋的,甚至是敌视海洋的。

清朝和德川幕府一样,都把海上势力视为威胁自己统治的力量,因此,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些禁海措施。

也导致了他们在近代落伍。

清朝对于南洋华人,基本上是漠视的,因为本身南洋华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忠于明朝的势力。

清朝统治者的潜意识里,对他们是不信任的,不支持的。

清朝将他们视为化外之人。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在东南亚的稳固与清朝的衰落,南洋华人悲惨岁月开始了。

而这种悲剧又加深了他们对于西方殖民体系的依赖——因为他们无法依靠清朝。

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殖民者希望的。

于是,南洋华人和西方殖民者达成了合作,渐渐掌握了东南亚的贸易权力。

而在东南亚南岛诸族的眼中,他们是移民。

和印第安人看欧洲人差不多少。

中国人是东方的犹太人——这句话实际出自泰国人之口,是褒是贬,老铁们自行体会。

总之以后不要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了,没啥好骄傲的……‬新加坡建立如果新加坡留在马来西亚,那么华人的人口比例就将超过马来人。

所以,新加坡的独立实际上牵扯到南洋华人的未来格局。

可以说,这是一个缩小版的印巴分治。

在这样的态势下,南洋华人,或者说原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华族势力实际上是被削弱的。

大家都看到了新加坡的小而富强,却没设想过——如果华族掌握了整个英属海峡殖民地的政经体系、又成为当地多数族裔、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受教育移民储备,以此三点,华族几乎会建设出一个东南亚的以色列。

不要忘了,新加坡独立之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国家。

而新加坡的富强,实际上是海商集团体系演进数百年的必然结果。

‬多民族统一国家新加坡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政策的翻版,只不过是民族不同而已。

他强调的是融合开放性,而不是华族的主体地位。

体制上,他为少数族裔保留一定的席位以确保制度公平。

宣传上,则着力打造娘惹文化,即一种华人与当地人的混血文化。

这也和他的定位、周边环境有关。

东南亚和西方实际上都对南洋华族势力抱有微妙心态,可以说是既离不开,又不想放手,介乎于利用与遏制之间。

一波波的X浪潮即来源于此。

以普通现代中国人独立富强的历史记忆,较难理解南洋华族历史上夹缝求生的恐惧与伤痛,也很难看清他们的复杂面目。

具体到新加坡来说,他几乎是个没有国防纵深的国家,尽管他在域外的中华区内部署了一定数量的部队,但仍恐无济于事。

这样的国家最大的可能是中立化,像瑞士那样,实际上新加坡最近的表态就具有很强的中立色彩。

但新加坡周边的微妙态势又导致他实际中立可能无效。

这就要求新加坡必须淡化周边的反对势力,同时找自己的上家儿——西方,来稳定周边关系。

从西方角度看,新加坡又是一个完美的击球甜点——他的体量很小,无论如何发达都不可能形成控制区域的力量。

而扶持他又可以让他成为进入华人贸易体系的一个完美入口。

从东亚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太多这样的地区——小而富裕,承担着转口贸易的经济重任,却在军事上对西方没有任何威胁,甚至是西方的盟友或是占领区。

从新加坡的角度讲,倾向西方、深度介入贸易体系是一种战略背书,所以,开放与融合才是新加坡的重点宣传导向。

新加坡会着力强调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会特别强调他们是华人,这也是新加坡作为一个近代移民国家,其定位的微妙之处。

以新加坡的体量,他不太可能另起炉灶脱离华人经济圈。

所以新加坡的策略是东西逢缘。

有时他会刻意强调自己所谓的中立色彩,扮演上帝视角,那也是出于角色需要。

‬试结语一个大体量的国家被遏制是很正常的事,一个小体量的国家被扶持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是相对关系。

大体量国家不用对小体量国家的左右逢缘红眼,他们的难处未必少、选择未必多。

同样,一个大体量国家也不必幻想左右逢缘,因为你真靠过去,别人跟本招架不住。

所以,虽然是华人,但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中国地大物博、追求天下一统的潜意识,在新加坡华族那里是不存在的。

儿童节快乐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3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