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野人家有感

过野人家有感,第1张

过野人家有感 古人怎样称"故乡”?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了解中国古代对故乡的雅称,非常有历史意义。

古人对故乡的称呼常见的有桑梓、家山、古国等。

称呼“桑梓”的来由。

古代人常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

因为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食用和酿酒,枝杆可编制器具,皮可用来造纸,叶、果、根、皮皆可入药。

而梓树的嫩叶可以食用,皮也是一种中药材,梓树的木质轻软耐用,可以制作家具乐器等。

除此之外,桑树梓树分枝再生能力极强,被称为生命之树,人们将它视为灵木。

另外,从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中可以看岀,桑树梓树在古人心中的位置。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通俗些的叫法是老家;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不管走多远,故乡不可忘。

历代文人骚客更是歌吟咏叹,赋予了故乡更多的情感色彩。

流传最广的当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打动人心的应该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出处“故乡”一次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荀子•礼论》中“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

之后《史记•高祖本纪》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再之后《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再往后,“故乡”一词大量出现在诗歌中。

故乡的别称那么,古人怎样称“故乡”?就是说,古时“故乡”还有什么称谓?我查找了一下,古时意思等同于“故乡”的词语有许多,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带“故”字的:故园、故国、故里。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清•纳兰(这是故园)“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国云帆万里归”——唐•刘长卿《送杨於陵归宋汴州别业》(这是故国)“故里淳风比结绳,归耕况遇岁丰登”——宋•陆游《故里》“漏尽钟鸣有夜行,几个故里得归耕”——宋•宋祁《怀故里偶成》(这是故里)第二类是带“家”或“乡”字的:家乡、家园、家山;乡关、乡土、乡井、乡邦、乡国、乡曲、乡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香暖会中怀岳寺,樵鸣林外想家园”——唐•薛能《新雪》“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宋•陆游《过野人家有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江山隔中州,遥遥望乡土”——元•王冕《李侯其二》“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同为龛”——宋•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客人多”——宋•苏轼《游寒山寺》“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唐•张籍《南归》第三类是字面上看和“故乡”没关系的:桑梓、梓里、梓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看到父母亲手种下的桑梓树,必须要恭恭敬敬地立在树前。

桑树和梓树是古代家宅旁常栽的树木,所以后来借指故乡。

唐•柳宗元《闻黄鹏》“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至于“梓里”和“梓乡”是从“桑梓”衍生出的词,也是“故乡”的意思:五代•翁承赞《奉使封闽王归京洛》“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清•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如竟以经造册充数,则流毒梓乡,百世无已”。

总结语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古人称“故乡”的另外的称谓,以及其来源出处。

现在社会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却不均衡,使得许多人背井离乡,让故土成为故乡;故乡,成了许多人回不去的地方,也成了更多人梦里最柔软最易触动的地方。

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故乡,都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游子远客的心上。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63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