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读音

陈寅恪读音,第1张

陈寅恪读音 陈寅恪的「恪」念kè还是què?

陈寅恪的“恪”这个字,被普遍读作“que4”,据说是因为陈寅恪先祖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客家人读“恪”作“que4”。

但是这恐怕不实。

陈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恪”字辈济济一堂,同名同姓的也有,“恪”这个字,也是读“koh”的古音,这个入声字在北方统一读作“ke4”。

而且据金文明《守护语林》考证,客家话中根本没有“q”这个声母,普通话中声母为“q”的字在客家话里倒是大多读作“k”。

据说清华图书馆元老毕树棠先生曾经问过陈先生,他的“恪”究竟怎么读,陈先生自己说在普通话中应当读作“ke4”,毕树棠先生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确’,你不予以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据他的助教王钟翰回忆,陈老的英文署名是Tschen YinKo,他在瑞士、美国、德国留学和发表论文的署名,以及1956年在中山大学《本校专家调查表》上填写的名字拼音均为ChenYinKe或ChenYinKoh。

显然也是取“ke4”的音。

据说,根据陈先生的回忆,是在清华园时开始,有人叫他陈寅恪(que4)的,到了西南联大、成都燕大时期,已经约定俗成了。

这个叫法,据说和他的夫人唐筼不无关系。

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自幼依母在天津长大,母音为平津一带的语音,“恪”这个字,在平津一带另有一个读音是“qie4”,读顺了可能就读成了“que4”,唐筼把恪读成“que4”。

所以她经常纠正别人,说要念“que4”,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道理。

在普通话中,“恪”字也的确没有“que4”的读音,而各地方言,粤语:kok3、闽南语:khak4、客家话:[客英字典]kok7、[台湾四县腔]kok7、[客语拼音字汇]ged5、kog5、[海陆丰腔]kok7、[梅州腔]gok7、[宝安腔]kok7、潮州话:戈安4 [饶平],也都没有“que”的音。

所以,应该读作“陈寅恪(ke4)”,而不是“陈寅恪(que4)”。

平时聊天中,有时候难免发错一些字音,本来也是无伤大雅。

不过,某些读错名人的名讳却难免格外尴尬,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定能稳居前三名。

以本人为例,就曾经不下三五次被别人“纠正”。

本来嘛,我读的也就是新华字典上的发言:“ke”,自以为是没啥问题。

然而,总是被人纠正为“que”,我就问你有啥凭证这么读呢?不要欺负我齐东野语的腔调哈。

每次获得的回答,无非是看到一些科普文章,称这个字“陈寅恪的朋友、同事、学生、家人都有读作que”,你不这么读就是乡下人,不懂得文化圈里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心想,现在不应该以新华字典为规范读音嘛,咋还出来个异读音呢?!国庆期间,做了个小小的索引,发现即便是陈寅恪大师本人在老家和私下环境里读作“que”,当下的我们也应该读作“ke”。

为什么不从主人呢,这期间的逻辑很简单粗暴直接,“que”是陈寅恪老家的方言读法,而“ke”则是普通话、国语、正音、雅言。

陈寅恪的朋友圈里有许多大名人,不管是胡适、季羡林,他们其实都读的不够准确,口音表达时错了也没啥。

然而21世纪的很有一些人,一本正经跟着陈老的方言读下去,这就有些不应该,现代有些名人包括一些主持人再错,就说不过去了。

毕竟陈寅恪的英文名字写作“Yinko Tschen”,如何发音还是很明确的,显然陈寅恪本人觉得在标准读音就是“ke”,即便在社交场合他觉得两种读法都没必要非此即彼。

“恪”这个字,并非生僻字,读音自古至今没发生争议,无论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的反切、《新华字典》的拼音以及各种韵谱中都不起眼,一直是与“客”保持同步。

少数二十世纪的词典曾经收入异读音,比如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中,加了一个注解,称“旧读que”,却又没有引例和出处,估计就是来自于文化界某些人对陈寅恪的误读,否则谁给解释下这个音是怎么来的呢。

1985年12月,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则明确规定:恪统读为“ke”。

因此,除非是陈寅恪的老乡或亲近的友好,再读作“que”,就是强行帖近乎。

毕竟,各地方言缤纷多彩,实在是没有必要去读方言的发音。

普通话推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方便,如果忘记了这个初心而去标新立异,那么社交场合就鸡同鸭讲吧,几乎每个字都是南腔北调,尤其是明明读对了还要被“纠偏”,其实尴尬的是一知半解无事生非的人。

人云亦云要不得,我们还是要从陈寅恪本人的家世来找。

陈寅恪是客家人,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其六世祖始由闽入赣,落户江西义宁,起码这支客家人将恪读作“que”。

那么,陈寅恪大师的名字如何而来呢?众所周知,陈寅恪祖孙三代都是晚清民国时代的名人,作为陈宝箴的孙子、陈三立的儿子,陈寅恪的名字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简单地说,恪是辈分字,而寅字说明他属虎,出生于1890年。

陈宝箴老先生为后代创制辈分字排行,“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颁行,显而易见陈三立和陈寅恪父子的辈分字就沿用下来。

“三恪封虞后”其实就是“陈”姓由来做了阐释,陈国的先祖传说中便是虞舜,商朝时代便有。

据《春秋》记载,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封前三代王朝虞、夏、商的后裔为三恪,建于陈、杞、宋。

三恪,意为向前朝表示恭敬,这便是陈氏始祖以诸侯国名得姓的由来。

这也是儒家经典《论语·尧曰》的核心要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陈寅恪念念不忘的春秋大义,便是如此。

既然陈寅恪的恪,就是从三恪而来,那么读作恪合情合理。

对于我等并非客家人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再去套近乎读作“que”,尴尬的其实是现代人,以及古人。

谨以此小文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958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