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什曼虫属介绍

关于利什曼虫属介绍,第1张

关于利什曼虫属介绍

[拼音]:lishimanchong shu

[外文]:Leishmania

原生动物门肉鞭动物亚门动鞭毛纲动体目锥虫科的1属,通称利什曼虫。种类多,寄生于人、哺乳动物(犬、鼠等)和某些爬行类(蜥蜴等)。生活史有两个时期:一是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结、粘膜等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并在其中进行繁殖。细胞破裂后,逸出的虫体可再侵入新的巨噬细胞。该期虫体呈椭圆或圆形,平均大小为(2.5~5.0)×(1.5~2.0)微米,无超越虫体的游离鞭毛,所以这一阶段的虫体又称无鞭毛体(图1)。另一时期寄生在白蛉的消化道中。如果利什曼虫无鞭毛体被吸血的白蛉吸食,便可在白蛉的中肠变成前鞭毛体,随后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不断地移到咽和喙部;待白蛉下次吸血时,再把虫体接种到新的宿主。这时虫体前端有一根游离的鞭毛,但无波动膜,动基体在虫体前部(图2)。

不同的利什曼虫种类的鉴别不是靠形态特征,而是通过它们对宿主的致病特点、抗原结构、同功酶、动基体 DNA(KDNA)和核酸等的分析来决定。寄生在人体的利什曼虫主要有杜氏利什曼虫、热带利什曼虫、巴西利什曼虫和墨西哥利什曼虫,寄生在蜥蜴的有鬣蜥利什曼虫和避疫利什曼虫等。

杜氏利什曼虫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欧洲南部和南美洲,由它引起的内脏利什曼虫病或称黑热病。杜氏利什曼虫致病性很强,患者如不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热带利什曼虫主要见于中东、非洲西部、地中海、中亚细亚、印度等,该虫能引起皮肤损害,因而又称皮肤利什曼病或东方疖。巴西利什曼虫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与阿根廷北部之间的地区,该虫除异致皮肤损害外,尚可引起粘膜发生病变。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分布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部山区,该虫既不侵犯宿主粘膜亦不损害内脏,通常患者只出现皮肤病变,引起溃疡,但可自愈。中国仅有杜氏利什曼虫1种,分布在长江以北,是中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但到1958年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

所有寄生人体的利什曼虫都是动物源性的,它们的贮存宿主为犬、狐、啮齿类等哺乳动物以及某些爬行类如蜥蜴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06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