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鱼介绍

关于金鱼介绍,第1张

关于金鱼介绍

[拼音]:jinyu

[外文]:goldfish

硬骨鱼纲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鲫属(Carassius)。 是野生红鲫在长期人工饲养及选育下家化而成的观赏鱼。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品种繁多,世界各国都有饲养,但以中国和日本最为普遍。中国金鱼的品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许多是特有的名贵品种,每年大量出口。金鱼也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实验材料;国际上测定各种药物对鱼类的毒性指标常以金鱼为试验对象。由于金鱼喜吞食孑孓,在公园、宾馆、庭院的喷水池、人工小河和小湖中放养金鱼,还可以控制蚊子孳生,保持水质清新。因此,饲养金鱼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科学、经济价值。

家化和传播

金鱼起源于中国。它的家化经历了漫长的年月,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

野生时期

中国早在北宋年间,杭州兴教寺等寺庙的水池内已有红鲫饲养。这可认为是原始的金鱼,但其体型仍与野生鲫相似。由于红鲫被古人视为神物,故长期被作为佛教的“放生”用鱼而得到保护。

池养时期

至公元1163年(绍兴三十二年),南宋皇帝赵构在杭州德寿宫内大造金鱼池,一些士大夫竞相仿效,养金鱼成为一时风尚。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鱼活儿”的养金鱼技工,他们用水蚤喂养金鱼,熟悉繁殖金鱼的方法,还出售金鱼。如吴自牧《梦粱录》曾记载:“金鱼……今钱塘门外多畜养之,入城货卖,名鱼活儿。”由于人造池中只养金鱼,既没有与野鲫杂交的可能,又避免了种间斗争,因而繁殖较易,繁殖中出现的一些性状变异,经金鱼爱好者的不断挑选、保存,无意识地起到了人工选择的作用。此时金鱼的颜色已有红色、白色、黑白相间的花斑色和淡棕色,但体型尚无多大变化。

盆养时期

经辽、金、宋、元诸代,金鱼的性状变化不大。至明嘉靖时期,1548年在杭州“生有一种金鲫鱼,名曰火鱼,以色至赤故也。人无有不好,家无有不蓄。竞色射利,交相争尚,多者十余缸,至壬子(1552)极矣”(《七修类藁》)。“火鱼”的出现,进一步引起爱好者的饲养兴趣,杭州、苏州等地开始用缸饲养。至1579年,用缸、盆饲养已较盛行,时称“盆鱼”。这一时期金鱼的体形、鳍、体色等又出现许多新的变异。如出现了五花(彩色)和水晶蓝(玻璃鱼)两种颜色,新增了透明鳞和网透明鳞两种变异。当时张谦德的《硃砂鱼谱》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论述金鱼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的专著。

有意识的人工选择时期

到了清代晚期,金鱼饲养进入有意识选种阶段。如句曲山农所著《金鱼图谱》(1848)认为“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拙园老人所著《虫鱼雅集》(1904)提出“出子时盈千累万,至成形后,全在挑选,于万中选千,千中选百,百里拔十,方能得出色上好者”,都说明当时对金鱼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已是事实。此时金鱼的品种约有20余种。姚元之著《竹叶亭杂记》中载“龙睛鱼中不仅有身黑如墨,至尺余不变的墨龙睛外,尚有纯红、纯翠,又有大片红花者,红碎红点者,虎皮者,红白翠黑什花者”。这一时期可称是金鱼家化史上的盛期。

从清末到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间,由于遗传学的发展,人们采取杂交方法获得了一些新品种,增加了蓝色、紫色和紫蓝色金鱼,也出现了翻鳃、水泡眼品种。1935年时中国约有70余品种,其中新品种有龙睛球、珍珠龙睛、龙睛水泡眼、硃砂眼、蛋种翻鳃、朝天龙球等。到1941年前,在上海一带出现了珍珠翻鳃、珍珠朝天龙、珍珠水泡眼等新品种,以及虎头翻鳃、水泡眼翻鳃、狮子头翻鳃、蛤蟆头翻鳃等。此外还有一种扇尾金鱼。抗战期间原有的金鱼品种遭到损失,是中国金鱼发展史上的一个衰落时期。

1949年以来,中国各地大量培育金鱼,不仅恢复了过去的品种,而且还出现大量新品种,如黄高头、彩色蛋球、元宝红及灯泡眼和珍珠鳞的大量变异品种,著名的朱顶紫罗袍也是在此时期选育而成的,这是金鱼发展史上的最盛时期。

中国的金鱼于1502年由福建泉州传入日本。1611年前后被运往葡萄牙;1691年前流传到英国;17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繁殖了后代。此后,金鱼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喜爱饲养的观赏鱼。19世纪中叶,金鱼经由美国传到美洲其他国家。

形态和变异

金鱼的体形有纺锤型、长身型、短身型及介于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而各型在头部、鳞片、体色、鳍等方面还存在众多的变异。

头部

一般略呈三角型,通称平头。其中虎头和狮子头头部较宽大,头顶和两颊皮肤上有肉瘤;珍珠鱼的头狭而呈尖形。口均位于头的前端,有些品种则因面颊上的肉瘤发达且凸出而显得口部内缩。鼻孔通常有一皮肤褶即鼻瓣。有的品种的鼻瓣特别发达,形成一簇肉质小叶,犹如绒球。眼睛位于头部两侧的中央、呈圆形、角膜透明的,称正常眼,如绒球、珍珠鱼等;眼球特别膨大,且凸出于眼眶之外的,称为龙睛,如红龙睛、墨龙睛等;眼球膨大外突、瞳孔朝上转90°的,称为朝天龙;眼球腹部眼眶中膨大成为一个小泡,游动时小泡不动的称蛤蟆头;若膨大成大水泡,游动时水泡会晃动的称水泡眼。鳃盖有正常鳃盖、透明鳃盖和翻鳃盖之分。多数品种是正常鳃盖。翻鳃盖是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后端游离、外卷,部分鳃丝裸露所致。

鳞片和体色

鳞片有正常鳞、透明鳞和珍珠鳞之分。正常的鳞片因有反光组织和色素细胞的存在而呈各种颜色。透明鳞缺少反光组织和色素细胞。珍珠鳞的边缘部平正且颜色深,中央部分凸起且颜色浅,故呈珍珠状。体色有灰、红、黄、黑、白、紫、蓝等色之分。此外还有2种色彩相间的色斑和3种以上色斑相混的五花。

胸鳍形状因品种而异。燕尾、 龙睛、 文金的胸鳍略呈三角形;蛋金的胸鳍呈椭圆形。蛋金、龙背金缺少背鳍。大多数品种有正常背鳍。金鱼有成对的臀鳍。同一品种有具双臀鳍的,也有具单臀鳍的,通常具有双臀鳍是优良性状。尾鳍有单尾鳍和双尾鳍之分。除金鲫种为单尾鳍外,其他品种均为双尾鳍。按双尾鳍长度,又分为短尾型、长尾型和中间型。双尾鳍的形状变异很大,有的背叶相连,腹叶分离,称为三尾;有的背、腹叶都分离,称为四尾;尾鳍下垂的称为垂尾。尾鳍伸展呈蝴蝶形的称为蝶尾;尾鳍特别长大的称为凤尾。有的品种尾鳍边缘镶有不同颜色的纹理或鳍上有色斑。

分类和品种

金鱼按中国习惯分类法可分为金鲫种、文种、龙种、蛋种4大类。

金鲫种(草金)

体形象鲫,单尾鳍。主要类型有:

(1)红鲫。又名金鲫。适合室外大池饲养,若喂以食物,则群集于水面争食,且能随人的拍手声列队而游。品种有红鲫、银鲫、花色鲫等。

(2)燕尾。尾鳍特别长,超过体长的一半以上。品种有红燕尾、红白花燕尾、彩色燕尾等。

文种(文金)

体型较短而宽,具背鳍,各鳍发达。主要类型有:

(1)文鱼。原名纹鱼,体短,头尖,呈三角形,为文种的原始品种。1772~1788年经台湾省传入日本。以尾鳍超过体长而闻名。名贵品种有红文鱼、彩色文鱼、桃花文鱼等。

(2)虎头。或称“堆玉”,头部有肉瘤,从头顶一直包向两颊,眼和嘴也陷入肉瘤内。若肉瘤厚实,中间又隐现五字花纹的更属上品。名贵品种有红虎头、黄虎头、红顶白虎头等。

(3)高头。亦称帽子。它和虎头极相似,但其肉瘤只限于头顶部,并不包向两颊。名贵品种有紫高头、彩色高头、紫蓝花高头等。日本称紫高头为茶金。

(4)朱顶紫罗袍。全身为深紫色,头顶有肉瘤,唯整个头部呈鲜红色,而眼、鼻膜和嘴均呈黑色。非常稀少,极其名贵。

(5)鹤顶红。全身银白,头顶生红色肉瘤,又称一点红。其中肉瘤位正、色泽鲜红者尤为名贵。日本称为丹顶。

(6)珍珠鱼。又称珍珠鳞。体形呈梭形,两头尖,腹部圆,全身具有珍珠鳞。若头部尖、腹部膨大呈球形,则称为球形珍珠鱼,系名贵品种。其他名贵品种还有红珍珠鱼、墨珍珠鱼、彩色蝶尾珍珠鱼、红球形珍珠鱼、白球形珍珠鱼、彩色球形珍珠鱼等。

(7)翻鳃。鳃盖骨卷曲生长。名贵品种有红文鱼翻鳃、红白花珍珠翻鳃、彩色珍珠翻鳃等。

龙种(龙睛、龙金)

眼球发达,凸出于眼眶外。主要类型有:

(1)龙睛。体形短,凸出的眼球有各种形状,如圆球形、梨形、 圆筒形等。品种有红龙睛、 蓝龙睛、紫龙睛等。

(2)墨龙睛。全身色泽浓黑如墨,或如乌绒,背部尤其显著。若2~3年不变成红色,则为名贵品种,如有大尾墨龙睛、蝶尾墨龙睛等。

(3)玛瑙眼。全身银白色,闪闪有光,而眼球色彩为红白相间,犹如玛瑙。以尾鳍长、身上无色斑者为名贵品种。

(4)龙睛球。龙睛带有较大的绒球,日本称为鼻房。名贵品种有紫龙睛球、虎头龙睛球、红龙睛四球等。

蛋种(蛋金)

体型粗短,似鸭蛋,无背鳍。通常各鳍短小。主要类型有:

(1)蛋球。又名绒球蛋,体稍长。品种有红蛋球、蓝蛋球、红白花蛋球、虎皮蛋球等,其中以虎皮蛋球较为名贵。

(2)蛋凤。又称丹凤。与红蛋球极相似,唯尾鳍长而薄。品种有红蛋凤、蓝蛋凤、彩色蛋凤、银色蛋凤等,其中以蓝蛋凤的尾鳍特别长。

(3)元宝红。全身银白,具反光,唯头顶具有红色斑块,形如元宝。以斑块位于正中为上品。

(4)水泡眼。在眼球下生有一个半透明泡,凸出于眼眶之外,泡内充满液体,故名水泡眼。当游动时,水泡左右晃动,姿态动人。名贵品种有红水泡眼、红白色水泡眼、彩色水泡眼、朱砂水泡眼、墨水泡眼等。

(5)狮子头。亦称虎头,公认的名贵金鱼。体粗短,头部甚大,肉瘤发达,从头顶一直包向两颊,眼和嘴均位于肉瘤内。尾鳍短小者为上品。名贵品种有红狮子头、红白狮子头、蓝狮子头、彩色狮子头等。在日本,因体形和颜色的差异,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纯白色的名为富士峰,纯红色的名为红叶等。

(6)狮子滚绣球。狮子头带有大的绒球,每当游动时,左右摆动,酷似狮子戏绣球,逗人喜爱。以绒球大而圆为名贵。

(7)鹅头。和狮子头相似,肉瘤只限于头顶。日本称为江户锦。名贵品种有红鹅头、花鹅头等。

(8)朝天龙。中国北方称为望天眼。眼球向上生长,体形较龙种细长,北方饲养的多为短尾型,南方多为长尾型。品种有红朝天龙、白朝天龙、蓝朝天龙等。

(9)蛤蟆头。头似蛤蟆头,眼球微凸出,并具有类似水泡眼的硬泡。品种有红蛤蟆头、彩色蛤蟆头、玻璃花蛤蟆头等。

中国目前共有金鱼品种160个左右。

饲养

整个饲养过程分鱼苗饲养和幼鱼、大鱼饲养两个阶段。

水和容器

一般用井水或自来水饲养。井水冬暖夏凉,但溶氧少。自来水因含有一定量的氯,使用前必须贮存48小时以上,否则可加入硫代硫酸钠6.8~14ppm消除水中余氯。适宜水温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5℃。饲养鱼苗时换水温差不宜超过 2℃,饲养幼鱼和大鱼时换水温差以4℃内为宜。水中溶氧量至0.8毫克/升时,鱼开始浮头,此时应换水或送气,否则易造成窒息死亡。适宜pH6~8.5,以7.5~8最适。

大规模饲养多用水泥池,其大小、式样依需要而定,面积一般为1×1米、2×2米或4×4米,深度为0.2~0.5米。池底有一直径 0.3~0.5米、深5~10厘米似锅底的深窝,便于捞鱼和排水。中国北方习惯用直径0.7~1.5米、高0.3~0.5米木盆。此外,还有用黄砂缸、天津泥缸、宜兴陶缸等饲养金鱼的,以口部宽敞的浅水缸为宜。缸的内壁力求光滑,以免擦伤鱼体。容器宜置向阳通风处。

鱼苗饲养

金鱼卵粘在水草上孵化。初孵鱼苗附在容器壁或水草上,仅偶尔作垂直活动以腹部的卵黄囊为营养来源。2~3天后鱼鳔充气,能作水平方向游泳,卵黄囊消失,可开始喂食。这时鱼苗可吞食15~50微米大小的食物。每天上、下午各喂熟蛋黄浆 1次,也可投喂原虫、轮虫、硅藻等。经7~8天后的鱼苗已能吞食小水蚤。孵化后10~15天,需进行第 1次换水,通常是连鱼带部分陈水一同倒入新水中。此时如鱼苗规格相差过大,应分缸饲养,全长0.5厘米左右的鱼苗,每1立方米水体可放养1万尾左右;全长1厘米左右时每1立方米放4~6千尾为宜。以后每隔15天进行换水。经3次换水,鱼苗长到全长约2厘米时,可转入幼鱼饲养阶段。

鱼苗孵出时,体为青灰色,饲养1个月后,开始生长鳞片,体色变化,有白色、淡黄色、肉红色和黑斑出现,以红色出现最迟。 这是金鱼特有的变色现象。 因品种、水温和光照强度不同,变色亦有早迟。

由于金鱼的变异性大,即使纯种交配,子代也形态各异,因此需及时选鱼。第 1次选鱼在孵化后10~15天、鱼苗全长约1.5厘米时进行,用白瓷汤匙进行选择。一般是单尾一律淘汰(单尾品种例外)。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1次。第2次在鱼苗长至全长2厘米、 尾鳍已分离时进行,凡不具三四复尾的一律淘汰。第 3次将背鳍发育不全的淘汰。第 4、5次时鱼已经长成幼鱼(全长3厘米左右),主要结合品种形态特征进行选择。通常大鱼和留种亲鱼至少经过 5次选择方可达到要求。

幼鱼和大鱼的饲养

凡短身、短尾鳍的金鱼如狮子头、球形珍珠鱼等宜在盆(缸)中饲养,而长身、长尾鳍的品种如龙睛、鹤顶红、蓝蛋凤等则宜在水泥池或土池中饲养。每立方米水体的放养密度,3厘米以上的幼鱼和当年鱼为200~250尾,2龄以上的为80~100尾。有增氧设备的,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饲养名贵品种的密度应减低。

金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饵料中动物性占70~80%、植物性占20~30%最为适宜。最好的饵料是活水蚤、摇蚊幼虫、孑孓和水蚯蚓。大鱼经常喂些芜萍、小浮萍等, 对生长、 发育有益。投饵前应充分洗净或用药物消毒。每天投喂1~2次。每天的投喂量,当年幼鱼和1龄鱼相当于头部大小,2龄鱼相当于头部的一半;人工配合饵料,约相当体重的5%。

换水次数依鱼的饲养密度和季节而定。夏季每天或2~3天一次,春、秋季每4~5天一次(繁殖时除外),冬季每 7~15天一次。露天饲养的在雷雨和下雪后应及时换水,不然因水温降低或雨雪水带进污物和臭氧,对金鱼生长不利。换水方法有 2种:一是将金鱼捞出,全部换上备好的新水;另一种称为注水,是用橡皮管吸除底层污物和陈水,然后徐徐注入新水。注水的数量与次数,完全视水质情况而定,每次换去原水量的一半左右。水面的污物和外来的杂物等每天要用细眼网捞去,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有利氧的交换。夏季水温超过30℃时,需要遮荫。在冬季,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要将金鱼移到室内越冬,南方地区也应采取防寒措施。

金鱼常见病有粘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寄生虫性车轮虫病、 鱼波豆虫病、 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等。防治时可将鱼在食盐水中浸洗 5~15分钟。对细菌性打印病、竖鳞病、蛀鳍烂尾病等可用呋喃西林 20ppm浓度浸洗20~30分钟,或遍洒全池使池水成 1~1.5ppm浓度加以防治。小瓜虫病用2ppm的硝酸亚汞浸洗1.5~2小时(水温15℃以上时)或2~3小时(水温15℃以下时),疗效较佳。

在水泥池中饲养鱼苗如放养密度适宜、 饵料充足,经2个月全长可达5厘米,到年底可达12厘米。在缸盆中饲养鱼苗,到年底全长可达 8厘米左右。2龄鱼原长8厘米左右的,年底为12~14厘米;原长12厘米左右的,年底全长可达16~18厘米。

繁殖

在中国长江流域一带,1、2龄金鱼多数即能成熟产卵;在北方地区,一般以2、3龄作亲鱼。金鱼繁殖季节中国南方地区在春节前后,长江流域一带在清明前后,北方地区在谷雨以后。金鱼产卵的温度为16~22℃。雌、雄鱼的配合比例为2∶3或1∶2。如缺少雄鱼,1∶1也可。产卵量和鱼体大小、营养和发育情况有关。通常1龄鱼产卵300~5000粒;2龄鱼产卵4000~10000粒。其他繁殖特性和鲫、鲤相似。

参考书目
  1. 陈祯:《金鱼的家化与变异》, 科学出版社, 北京,1959。

参考文章

  • 金鱼度夏须五防水产/渔业
  • 春季饲养金鱼的水质控制水产/渔业
  • 春养金鱼需防感冒水产/渔业
  • 金鱼常见病:三代虫水产/渔业
  • 金鱼在冬季的管理要点是什么?水产/渔业
  • 金鱼的水霉病水产/渔业
  • 金鱼概述-分类水产/渔业
  • 提高金鱼抗病能力办法水产/渔业
  • 养金鱼慎防水霉病水产/渔业
  • 金鱼的夏季管理水产/渔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15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