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1009~1059)是什么?

李觏(1009~1059)是什么?,第1张

李觏(1009~1059)是什么?

[拼音]:Li Gou

中国北宋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字泰伯,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少年时,家境衰落。两次应试,均不中。平生以教授为业,创建旴江书院,学者又称旴江先生。晚年由范仲淹等人举荐为太学助教,后升为直讲。李觏的著作主要有《礼论》、《易论》、《删定易图序论》、《周礼致太平论》、《庆历民言》等。这些著作反映了他改革社会的主张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学、教育等思想,其中《易论》和《删定易图序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李觏反对孟子、董仲舒“贵义贱利”的观点,认为孟子言“何必曰利”是偏激;孔子七十“所欲不逾矩”也还是欲。他提出 “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的功利观,指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从而,把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外交、道德、文化,乃至一切封建秩序,全部放置在“财用”的基础上,比较注意实际。

在宇宙观上,他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阴阳二气会合而成的,万物在气的作用下,孕育、萌发、成长、壮大。他一反传统的“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的观点,指出“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用之得其宜,则虽相克而吉;用之失其宜,则虽相生而凶”。他强调事物转化的条件性和每一事物所具有的限度,指出离开了具体的条件,事物不能发生转化;超过一定限度,事物的性质便遭到破坏。“相生”、“相克”者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实质在于不违背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他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认识论上,他指出:“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从而,强调感觉对于思维的作用,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力。他又提出“权者,反常者也”的命题,探讨了事物的常规和变动的关系,反对因循守旧,袭故蹈常,表达了改革的愿望。

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反对佛教、道教,并对神仙方士、巫医卜相、图谶五行、鬼神迷信等,进行了广泛的批判。他对儒家的经注,也尽力洗刷其迷信色彩。

李觏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出的功利观,是王安石和后来陈亮、叶適功利思想的先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362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