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丨续写雷锋日记,90后女生与她的两个“雷锋爷爷”

追寻丨续写雷锋日记,90后女生与她的两个“雷锋爷爷”,第1张

追寻丨续写雷锋日记,90后女生与她的两个“雷锋爷爷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了全国人民数十年来学习的榜样。他的名字,也成了乐于助人的代名词。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今天讲述雷锋生前最亲密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原型乔安山,一家三代人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ntent="">

我和雷锋精神

乔婷娇:雷锋对我来说很具象,我们家里面就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两名解放军战士在汽车驾驶室里面读毛著,一个是我的爷爷乔安山,而另一个我叫他雷锋爷爷。我原来是在北京工作,雷锋学院一建成我就来了,回到了宣讲雷锋精神这条道路上来。其实我不管在哪,我做什么工作,我都会是一颗雷锋精神的种子。

△乔婷娇家的墙上,挂着乔安山与雷锋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辽宁抚顺雷锋学院的新学员,在参加了“雷锋入列式”后,开始了一天的培训生活。雷锋的名字,陪伴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乔婷娇便在其中。她是雷锋学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培训学员参加“雷锋入列式”(总台央广记者孙永 摄)

沉默33年,爷爷最终从幕后走到台前

在最需要雷锋精神的年代,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让雷锋重回人们的视野,也把影片的主人公乔安山,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乔安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正是乔婷娇的爷爷。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左为乔安山扮演者(来源网络)

入伍前,乔安山和雷锋同在弓长岭矿山当工人,住同一间宿舍。之后同期入伍,在同一个班,开同一辆车。

乔安山:雷锋拿我当亲弟弟一样,教我学习文化,我们年轻小伙子都挺调皮的,不太爱学习。他就把木板放地下,拿锤子把钉子钉到里头。他说钉子有两个长处,钻劲和挤劲,我们学习也得像钉子一样。

△乔安山宣讲雷锋精神(来源网络)

和雷锋最后一次出车的经历,成了乔安山心中永远的伤痛。1962年雷锋去世后,乔安山沉默了30多年。

乔婷娇:离开部队之后,就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很多人也不知道他和雷锋是战友。但是离开雷锋的日子这个电影,让我爷爷隐藏这么多年,这种伤疤要揭开给全国人民看,我觉得我爷爷真的是相当有勇气。

但乔婷娇知道,隐姓埋名的这30多年里,雷锋,一直都是乔安山这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亲人。

乔婷娇:别人认识的雷锋都是从书本上认识的,我认识的雷锋就和我亲人一样。过年过节,都会给雷锋准备一个碗筷,每年清明节的时候,爷爷都会带着我们全家去给雷锋扫墓。别人都叫雷锋叔叔,像我父亲就是叫雷锋大爷,我叫雷锋爷爷。

△乔安山祭扫雷锋墓(来源网络)

与爷爷走遍全国,宣讲雷锋故事

离开雷锋至今,乔安山在全国各地宣讲雷锋故事4000多场次,担任16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捐款1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学。有时候,乔安山做宣讲,会带上孙女乔婷娇。

乔婷娇:基本上全国各地都走遍了。我爷爷常说1000个人要听他(讲座),他要去讲。100个人要听,他也去讲,就算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和我说,给我讲讲雷锋的故事,我更要去讲。

在爷爷的影响下,乔婷娇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给更多人讲雷锋爷爷的故事。2009年,正在读大学的乔婷娇,报名应征入伍,成为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纪念馆的一名解说员。

“接好爷爷的班,我还可以再讲半个世纪”

2015年底,乔婷娇退伍后到清华大学科研院从事行政工作;2019年,雷锋学院成立,乔婷娇回到抚顺,在雷锋学院承担对外联络工作。

乔婷娇:我这一代人,我离雷锋是最近的,我爷爷把我送到部队的时候,他在那个时候就说担心自己年龄大了,真怕有一天走不动了,他觉得他孙女能来接这个班,能继续去宣讲,他觉得真的是挺欣慰的。我才30岁对吧,我还可以再讲半个世纪。

时代,向前飞奔。怎么让自己熟知的“雷锋爷爷”,在更年轻一代人那里,也变得更亲切,让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在宣讲的过程中,乔婷娇也一直在摸索。

乔婷娇:你就得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去讲解。之前就会有小朋友就来问我说,雷锋叔叔是什么星座的?我说雷锋是射手座的,然后他就特别感兴趣,说射手座的人都性格开朗,喜欢追求梦想,怪不得雷锋这么优秀。

△乔婷娇在雷锋学院宣讲(总台央广记者孙永 摄)

志愿服务,在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

在雷锋逝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些缅怀雷锋的人们,不远千里来到抚顺,追寻雷锋的足迹。

在学院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前来学习、参观的团队络绎不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学院安静了下来。乔婷娇说,在那段时间里,学院的工作由培训转移到了疫情防控,自己与家人也投身到了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

乔婷娇:像抗疫期间,我会到每个路口做志愿者,帮助检查车辆,测量体温。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面有一个学雷锋基金,我爷爷老两口把工资都捐出来了。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乔婷娇发现,无私地帮助别人,在不同年代的人认识里,有不同的叫法。

乔婷娇:像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把自己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叫学雷锋,像80后90后他们更多的叫志愿服务,其实志愿服务就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延续。

△乔安山一家所获部分荣誉(总台央广记者孙永 摄)

新时代青年续写雷锋日记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

中国志愿服务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实名志愿者人数已经突破了2.06亿人,服务志愿项目达572万个。

△乔婷娇与爷爷乔安山、奶奶张淑芹(来源网络)

越来越多像乔婷娇这样的青年,续写着雷锋日记。在乔安山的家中,那个存放了十多年,擦得锃亮的雷锋塑像,微笑着,看着这一切。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孙永。半面墙的照片,满屋子的奖杯,乔安山家里几乎所有的布置,都跟雷锋有关。采访中,说起战友,乔安山时不时地望一眼摆在客厅一角的雷锋半身塑像,那眼神,格外亮。塑像,把雷锋的微笑,定格在22岁,而80岁的乔安山,和他的子孙们,用行动,定格着雷锋精神的年轻。在抚顺,这个雷锋曾经工作过,并永远留下来的地方,有雷锋小学、雷锋班、雷锋路、雷锋学院。在全国,还有数不清的像乔婷娇一样的年轻人,用青春续写着雷锋日记。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那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直在。

△乔婷娇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纪念馆讲解(来源网络)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牢记初心使命,回望精神谱系,赓续精神血脉,开创美好未来;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追寻》,追寻一代代“赶考者”的精神密码,聆听新时代“赶考者”接续奋斗的心声。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刘钦

审稿丨肖源 栾红

记者丨孙永 郭威

制作丨孙永

播音丨林溪

鸣谢丨抚顺市委宣传部 抚顺雷锋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05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