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藏画一生,爱画一世

老舍:藏画一生,爱画一世,第1张

老舍:藏画一生,爱画一世

老舍先生爱画,爱看画,爱买画,爱收藏画,爱挂画,爱和画家交往,爱讲看画的心得,总之,是个‘画儿迷’。”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如是说。

01

藏画一生,爱画一世

2013年4月24日上午,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画展,“老舍、胡累青珍藏字画捐赠展”。老舍的子女将父母珍藏了60多年的一批极有艺术价值的中国美术代表作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这批画作共有13幅,其中8幅是齐白石的,3幅是傅抱石的,1幅是林风眠的,1幅是黄宾虹的,都是早已闻名天下的杰作。其中有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的《桐荫图》以及齐白石以苏曼殊的四句诗为主题创作的《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带雪红》等精品。

在同年5月10日的嘉德春拍上,“老舍胡桨青藏画”专场上拍了16件作品,包括齐白石8幅、黄宾虹4幅、吴昌硕2幅、傅抱石1幅、于非閣1幅,最终全部成交,成交额为1.676亿元。舒乙代表老舍的4位子女表示,所得资金将全部用于建立老舍文艺基金,赞助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市老舍文艺基金会、老舍文艺奖、北京老舍纪念馆、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重庆四世同堂博物馆等。

老舍对画的痴迷是出了名的,此前,在不少文章中,或多或少看到过老舍收藏的小故事,零零碎碎,难以梳理。于是,笔者与舒乙先生相约到他家采访,专谈老舍先生的藏画。

02

老舍收藏书画是种“幸福”

在一篇名叫《恋》的短篇小说里,老舍这么写道:“在北平的琉璃厂,我们都常常可以看到两种人。第一种是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与常人无异的。他们假若有一点异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们喜欢收藏字画、铜器或图章什么的。这些人大致都有点学识。他们手中一有了余钱,便花费在使他们心中喜悦而又增加一些风雅的东西上;第二种人便不是这样了。他们收藏,可也贩卖。他们看着似乎风雅,可是心中却与商人没什么差别。他们的收藏差不多等于囤积。”

老舍对自己的藏画不叫收藏,而叫“积藏”。老舍说,他喜爱画,“但不是收藏”,原因有三:一是“不会鉴别古画的真假”,二是“没有购置名作的财力”,三是“不爱那纸败色退的老东西”。在他的“积藏”里,“没有苏东坡与王石谷”,几乎都是中国现代书画家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还收藏了大量京剧名伶所画的扇子,“这逐渐成为老舍的一个专项收藏,而且,这个专项很难找到第二人”。舒乙介绍道:“他和这些演员非常熟。其中有几位是莫逆之交,包括梅兰芳、马连良、荀慧生等。他们经常在一起,下小馆喝喝酒。由于这种接触,他知道这些人都会画画。这些京剧老演员有一个特点,在他们学徒以及成名的过程中,都有很多大文人帮助过他们,有的帮助写剧本,有的帮助排演。由于受这些大文人的熏陶,他们的文化素养都比较高,文人气质很浓。于是,老舍开始特意收集他们所画的扇子,多数能叫得出名字的名家、名角的都有。”

尽管老舍与名伶们关系密切,但他却不向他们求画,而是自己去收集。“费很大的劲儿去淘换,这是乐趣!然后,出其不意,向表演大师本人出示这些作品,看着他们惊讶的样子,老舍那份得意就甭提了。”舒乙回忆道。

有一次,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给老舍送来了一把梅兰芳画的扇子,是一幅牡丹。原来,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时,必在上台之前,亲笔精心画一张扇面,带到台上表演时撕掉。徐先生知道老舍收藏扇子,散戏后偷偷把撕掉的扇子捡回来,请裱画师贴好送给老舍。老舍为梅先生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而赞叹不已,多次向朋友出示这把扇子,高度评价梅先生的认真勤奋。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收集,老舍收藏了163把名伶的扇子。其中有梅兰芳、王瑶卿、陈德霖、奚啸伯、裘盛戎、叶盛兰、侯喜瑞等,足够开一个名伶扇画展。老舍晚年的一大爱好便是请朋友们来家中观看这些扇子,大家也把这种参观当成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推荐阅读

《着迷:那些有态度的收藏家》

收藏不应是一蹴而就的投机行为,它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衡量的事业。本书集中讲述了崔永元、邹静之、姜德明、吴欢家族、田家英、王世襄、老舍、冯克力、米景扬、樊建川、安思远等多个领域收藏家的故事。他们不是职业收藏家,不以赚钱为目的,搞收藏,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诉求,在收藏的世界里,他们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收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不起眼”的小物件起步,埋首钻研几十载,藏品渐成规模,蔚为大观,他们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艺术价值,并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821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