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治学?

什么是政治学?,第1张

什么是政治学? 该方法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对政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要求在进行价值去除的同时,在现象和数据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得出明晰的结论,从而达到对政治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行为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形态主要有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等。

2.政治系统论名词解释: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政治系统论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使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名词解释:首先,确定系统和环境的边界,然后从系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来具体分析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

3.结构功能主义名词解释:西方政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之一,着重以政治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强调分析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源自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帕森斯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提出。美国政治学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政治学激起西方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热潮。一般来说,结构功能主义所谓的政治结构是指政治角色之间固定化关系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模式。所谓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或影响。阿尔蒙德将整个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分为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政治政策结构三个层面。从功能上分为

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策功能三个类别。

4.政治沟通理论名词解释:沟通理论原理是动力工程学的一种理论。美国政治学学家卡尔-多伊奇最先把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发表了代表作《政府的神经名词解释: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沟通理论。政治沟通理论是政治系统通过对信息的沟通达到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的适应和控制环境的理论,它也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信息沟通。

5.政治文化理论名词解释:主要研究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各因素中的文化因素。行为主义研究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对其进行抽象的研究,而是运用行为主义的实证调查的方式来抽查特定政治体系中的文化因素。如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悉尼-维巴。

6.理性选择理论名词解释:理性选择理论的源头是公共选择理论。M-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W.赖克的政治理论等构成了理性选择理论已经发展出诸如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层决策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之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和行动方案,由于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了形式逻辑的原则、数学语言和经济学概念来分析政治现象,他们所做的政治分析为政治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做了重要的贡献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虽然在现实中难以进行严格验证,但在很多分析场合都达到了与现实非常相近的程度。

7.新制度主义名词解释: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动态的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运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在新制度主义看来,政治科学的任务,在于解放政治行动及其后果。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名词解释: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下的基本要素,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一方面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和变迁。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名词解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

8.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名词解释: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在研究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性。理性选择主义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折制度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名词解释:D.诺斯。其理论要点名词解释: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理性全能。制度选择和激励,经济人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受到特定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政治租金最大化,即在既定制度的约束下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政治租金最大化。

9.历史制度主义名词解释:历史制度主义致力于分析和解释制度对政治行为的重大影响,因而侧重于分析既定社会的制度对历史发展道路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名词解释: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制度是推动历史沿着某一条道路前进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性要大于经济制度。特定的制度能力和过去的政策选择对当前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政治研究必须结合政治行动者所处的制度背景制度起点及其历史变迁,制度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和制度运行的特定问题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互动过程中去探求政治行动的基本模式。

10.社会学制度主义名词解释:科学制度主义扩展了制度的外延,将特定社会的文化结构也看成是既定社会的制度,因而认为个体政治行动的动力不是来自个体的偏好,而是来自既定社会制度的塑造。偏好本身也受到了制度的塑造,特定制度的采纳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提高了某一组织的运作效率,而在于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体现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问题。因此,对合法性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成了社会制度主义的两个重点。

11 政治社会学名词解释:政治社会学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个科学领域。作为研究方法,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开创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纪,确切的说是二战后。代表人物主要有名词解释:帕累托,莫斯卡。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并不等同于社会学政治观,但受其影响较大。它采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乃至词汇来研究述说政治现象;尤其是在二战后受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推动,政治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社会学坚持“人的社会性和政治的社会性”观点。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即在一定的社会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的,产生的政治权威又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其主要研究的课题名词解释:政治的社会起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与政治体系、政治对社会的反作用等。

12 政治权力名词解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具有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工具性的特征。

13 大众主义名词解释:大众主义的根本观点就是主权在民。大众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尽管实行代议制民主,但权利本质上依然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少数统治者,所以多数人一定要对少数人统治加以控制,一旦政治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那将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威胁,尽管古希腊式的直接民主制在现代社会难以有实现的可能,但人民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政治权力加以控制。

14 杰斐逊模式名词解释:美国总统杰斐逊在晚年提出的“将权力细分到街区”保证人人都可以参与政治,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政府”。这是基于美国立国的经验而提出来的,因为美国立国前提是在殖民地的市政厅会议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权力又无损于州权,这样在每一层次上,人们都可以相应地参与政治,这一模式的重点是自治和逐级遴选的机制。

15精英主义名词解释:精英主义认为,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太过庞杂、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一小撮精英人物手中。他们认为,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总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权力,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和荣耀,绝大多数群众沦为被统治者,很难去控制政治权力的运作。他们充其量只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手段。但精英主义同时存在着问题名词解释:如果从政治精英看来的话,民主与专制也就不存在什么本质区别了,那“主权在民”的意义又何在呢?此外根据很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组织中寡头统治不可能是纯粹的,相反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统治者不得不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

16 多元主义名词解释:多元主义处于大众主义和精英主义之间,多元主义的前提是人们主权,但是实现民主的路径或曰对政治权力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途径则是多元主义的,即通过众多的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多元主义的把利益集团看作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关键,在多元主义看来,基于相同利益的人可以组织起来形成政党、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等社团,通过国会游说等方式向政府施压,迫使其采用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当不同的集团都提出自己的诉求,就进入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均衡,而这个均衡也就是最能反映民意的政策。而其存在问题是,多元主义的前提是集团之间存在平等的竞争,万一集团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利益竞争,或者这种竞争严重不对称,都会有损于多元主义的分析结论。

17寡头统治铁律:由意大利政治学家R.米歇尔斯提出。该原理认为“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结合19世纪末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主义政党组织的发展实践,米歇尔斯发现,即使强烈信奉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政党也难逃走向寡头统治的命运。寡头统治是任何试图实现集体行动的组织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有良好愿望的人们无法改变的铁律。寡头统治铁律成为现代政治行为、政党以及代议民主制的主导框架,从而奠定了米氏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内经典作家的稳定地位。

18 传统型合法性名词解释:韦伯指出,这种合法性类型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之上。传统型合法性中,风俗习惯、传统惯例具有无上的权威性。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传统之中,他就得无条件恪守这一传统,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来自这个传统。从而让人无条件去服从。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19法理型合法性名词解释:韦伯指出,这类合法性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规定的制度和指定权利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相信法律是对的”。在这种权力体系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由于法律是人们长期以来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磨合而形成的,所以能最大限度体现人们的基本权力与利益。又这一法律所产生的结果,就应该得到无条件的遵从。

20 克里斯玛型名词解释:韦伯指出,克里斯玛型建立在献身于一个人以及有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基础之上。统治者除了依靠传统或者法律来求合法性,他还可以凭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赢得被统治者的支持。古今中外无数的领袖人物都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或者英雄气概。去吸引他的追随者。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相信他是对的”

21自由主义国家名词解释:自由主义者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利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尤其是竭力反对国家对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理想秩序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为原型的,坚持充分自由的市场秩序。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的作用主要勘定在对一般性规则的实施上,即为个人自主选择创造最佳的环境,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有限国家”模式不仅主张限制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张,而且主张限制一切国家权力。

哈耶克认为,民主政府并非是保护自由的充分条件,重要的并不在于政府是否由人民选择,而在于政府的权力是否受到限制。

22 多元主义国家 多元主义的早期代表是美国学者本特利和英国学者拉斯基,晚近的代表人物是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多元主义主张“国家权力的多元性”,反对传统的一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不能独占主权,国家从性质上不过是人类社会形式众多的团体之一。国家与其内部其他的团体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国家也不能垄断社会的全部权力,政治权力是在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和政治结构之间广泛分配的,任何社会团体都只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才有决定权,一旦超越这一领域,其权力就失去了意义。

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利益集团占据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当代国家的多数决策都是国家与各种利益集团协商的结果,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的体现,表现为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实质所在。

林达布罗姆和达尔都认为,民主的程度表现为民众对政治过程的控制程度。林达布罗姆认为,多头政治是以决策权掌握在实业界为前提的,实业家侵蚀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威,在多头政治过程中担当主要领导,故民主政治一定是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民众才有可能通过实业家的多头控制去控制政治。

23 精英主义国家 代表人物名词解释: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熊皮特、赖特-米尔斯、托马斯-戴伊、诺德林格等。

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纯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政治职能,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利益。相反,被统治者是绝大多数群众,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据此,精英主义者激烈地反对民主理论倡导一种民主精英政治。

代议民主制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必然会存在一个有极少数政治精英组成的统治阶级,他们总是倾向于运用权力控制各种事务,以便摄取个人利益。因此,代议民主制不过是专制制度的现代翻版。以为为由,精英主义者从根本上修正了民主的定义。熊皮特将民主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认为民主是公民通过竞选而取得科层化和集权化的特征,在性质上具有工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总而言之,现代国家实质上被 *** 纵在少数职业官僚手中,这些职业官僚利用其专门的知识和手段中的政治权力,驾奴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使后者服务于本阶层的特殊利益,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则难以控制国家政权。

24 绝对主义国家 产生背景,中世纪晚期,战乱使欧洲民众渴望和平与统一,即使是君主的专制统治者也要好于乱局。教会的世俗力量示微,君主开始将自己视为更高更广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所谓的绝对主义国家,是指这些国家之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合法性源泉。

25守夜人国家 亚当斯密意义上的“守夜人”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早起的民族国家形态,它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分,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逐渐获得了完整的财产所有权和独立的经济活动权,形成了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所调节的自发秩序,即所谓的私人领域。国家以宪法的形成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构成了对公共领域政治权力的勘定,即公共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为限度,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目标。

专制君主逐渐成为虚伪君主,或者通过革命的方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人民主权为原则的现代代议民主制。与代议民主制相适应的三权分立的政府制度,作为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最为重要的联系机制的现代政党逐渐走向成熟。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理想形态。1870年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即古典自由主义遭到民族主义的严重挑战,资源争夺和市场掠夺使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体制面临威胁,两次世界大战及德国极端政体的建立,从根本上摧毁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理想。

26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二战前的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之所以所称之为“晚期”,一方面是相对于“早期”而言,另一方面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有有机化合最终成熟。资本主义国家从早期形态步入晚期形态,尽管保留了原有的宪政体制。但从整个国家政权形态看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型。

福利国家最初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在福利国家,早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截然分界不复存在,不仅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私人领域事务。而且私人领域的个人幸福也成为了公共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相应地,公民权如普选权参政权和公民各项社会经济权力都进一步扩大,由此而使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从带有浓厚贵族制的代议制转变成为平民大众参与的代议制。

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给国家政权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政府内部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三权分立名存实亡,呈现出行政集权民主制的结构特征。而一向被视为对政府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重要机制——政党也逐渐呈现相互“政策趋中”的倾向,越来越成为一个为竞争之目的而存在的功能性组织。这种情况下,政党不仅无法控制国家政权,相反成为国家政权的合法工具。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是一个高度同质化和有机化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制已高度完善。但这也意味着走向衰败。福利国家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面临严重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危机。

27 威权国家 二战以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威权主义统治。

威权国家独立之时,统治者将殖民地的旧有统治机器不加改造就直接占用,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国家机器对民众的强权统治。同时,他们在宗主国的政治压力之下被迫模仿宗主国的政治制度,也往往因为不符合国家实际情况而显得有名无实,虽然威权国家具备了西方民主的制度框架,但这些制度却放功能,无法实现运作,真正在威权国家中掌权的是单一的领袖或是少数寡头组成的寡头集团。

2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形态一般是在专制统治相当成熟的国家中通过革命的方式而建立的,社会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都面临着变革既有社会经济结构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权的作用,从而强化了国家政权和政府的权力。股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处于国家覆盖社会的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形态自我改革的推进。社会力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垄断社会资源的格局逐渐转变为了政府以宏观调控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核心,强调的是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均质化条件下的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均实行议行合一的共合体,以民主代议机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党制度一般是一党制和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共产主义政党是执政党。

29 二元君主制 在二元君主制下君主的权力尽管受到宪法的限制,但仍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名词解释:君主与议会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权力系统。君主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他不仅有权任命内个,而且有权任命议会中的部分议员。其行政不受议会的约束,有权否决议会决议,甚至解散议会;国家宪法有君主钦定。这一政体一般产生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势力比较强的国家。如名词解释:摩洛哥、约旦、沙特阿拉伯、以及一战前的德国和二战前的日本等国。

30 议会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的主要特征在于名词解释: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严格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利的中心,而君主只是礼仪上的象征性元首,政府内阁由议会多党制和政党联盟产生,向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失去了议会的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组织选举。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一般都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但仍然保留了君主制的某些传统的国家。如名词解释:英国、荷兰、西班牙、以及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31 总统制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其特点是名词解释: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要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实际权力非常广泛。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不会对国会负责,只对总统个人负责,总统有权接受部长的辞职或解除其职务。内阁由总统指定的官员组成,只是总统集团顾问。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完全分立,权力相互制衡,议员和政府官员不得相互兼任,国会无倒阁权。政府也无解散议会的权力,但国会行使立法权受总统的制约。如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可行使否决权。但国会再以2/3多数通过,不经总统批准即可成为法律。总统的权力也受到国会的制约。如总统对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要得到参议院的认可,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违宪犯法,国会可提d劾。

32 议会制 议会制的主要特征在于名词解释: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它由选民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组织和监督政府或内阁的权力;总统虽然由选举产生但其权力仅限于任命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或多党联盟领袖担任政府总理,在礼仪上代表国家,是国家的"虚伪元首",总统如有违宪行为,也会受到d劾和审批;内阁掌握一切行政大权,是各种内阁外交政策的制定,并向议会负责,如内阁提案遭到议会拒绝或否决,必寻集体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组织选举,目前实行议会制的典型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

33委员会制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委员会,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委员会提出不信任案,委员会也无权解散议会。在委员会内部,各委员地位完全平等,国家元首由委员会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得连任。各委员同时担任政府各部首长,主管所属部门的行政工作,一切政务均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瑞士是推行这一制度的典型国家。

34半总统制 半总统制起先是法国政治学家迪威尔热针对1962年以来法国第五共和国的政治结构特点提出来的。它是介于内阁制与总统制之间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名词解释: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拥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帅武装部队等大权。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或拒绝政府提出的施政纲领而迫使政府想总统提出集体辞职;议会无权d劾总统,总统向选民负责,由于民选总统与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支持的总理,和属于另一党派的总统共治现象

在实践中,半总统制由于实施这一制度的国家的宪法远着。传统和现实情境以及党派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名词解释:有时更接近总统制,如现在的俄罗斯、戴高乐、蓬皮杜、密特朗领导下的法国。有时更接近议会制,如名词解释:印度、奥地利、冰岛、爱尔兰或者在总统和总理之间做出明确的权力分化;如名词解释:战后的芬兰,总统享有各种行政规章的制定权,在对外政策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而总理和内阁一般负责制定国内政策。

35 民主政体 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如谢茨施耐德认为,它毋宁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各种方式确定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西方学者往往以英美法等主要发达国家为蓝本判断民主政体,认为,民主政体必须建立在一下原则基础之上名词解释: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与传统民主观念区别开,称这种民主政体为“自由民主政体”。即在个人拥有某种不可侵犯的权利的同时,社会应当确保所有人在影响其生活的决定中有平等的发言权。

一般认为民主政体有如下基本特征名词解释: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36 极权政体 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该词是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在20世纪20年代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用以涉指法西斯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强大的控制能力。战后,西方学者继续沿用这一概念。不过早已去除了其原有的褒义色彩。主要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布热津维斯基和弗里德里克提出的极权政体特征如下名词解释:推行一个无所不包的渗透于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在某一个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实行有组织的恐怖政府垄断大众传媒实行统制型经济。

这些特点可以进一步简化成为三个方面名词解释:一个全能主义的官方意识形态,以一个严密的警察系统为依托的政党,对于社会权力的垄断性控制。

37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这一类属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针对亚非拉主要后发展现代化国家提出的,是一种用以涉指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一个概念。

J-林茨对这一政体形式作了如下经典性的概括名词解释:“我们把各种非民主和非极权的政治体系定义为威权政体。它权力有限,不负责任,政治多元化,缺乏一套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除了在特定发展时期,这种政治体系没有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政治体系的统治权掌握在领袖一个人手中,但偶尔也可能由少数统治集团行使,尽管权力的行使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可预测性。”

威权政体的基本特征名词解释:首先,从对社会的控制程度看,威权政体要明显弱于极权政体。其次,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缺乏较系统的现代思想体系,威权政体下的权力精英往往借助民族主义,同时辅之以本土化的某些资源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自身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手段。最后,威权政体下的经济发展常常采用非市场和超经济的手段。

38 联邦制 通常指一个国家内按照地域分配权力的法律和政治结构。作为一种政治形式,联邦制需要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政府。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上两者相互不隶属,联邦和各成员单位都拥有各自的宪法,法律、立法机关和政府。两者之间的权限由联邦宪法规定,各成员单位的公民同时又是联邦的公民。联邦最高立法机构通常有一个院以成员平等选派代表为原则组成。

39 邦联制 每个国家均保持独立性的有限国家联盟,一般以全体会议一致的决策机制来保障这种独立性。联邦制中主权权力归属边缘机构,只形成了最松散和分权程度最高的政治联盟。邦联原则最常以“府际主义”形态被实际应用,在北约、联合国、非统、英联邦等国际组织中有所体现。

40复合制 与“单一制”相对,国家结构形成的一种,由若干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按这种形式组成的国家称复合制国家。各成员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有独立自主权限。而对整个国家也有一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近代复合制国家有联邦、邦联、君合国、政合国等形式。

41 单一制 与“复合制”相对,国家结构形式的一种。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的主权国家的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称为单一制国家。它只有单一的宪法和一个最后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法总的单一主体,其中公民只有一种国籍。

42 司法审查权 又称违宪审查权,主要指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如果政府机构的法律法令或官员的行为与宪法条文相抵触则宣告无效。甚至要追究法律或政治责任。司法审查权由普通法院或专门的宪法法院履行。一般都以审理具体案件的方式来进行违宪审查。司法审查是法院监督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有力工具。不仅可以防止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防止行政机关只注意其职务本身所使用的法律,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法律。如今,司法审查已经已经成为现代立宪政体的重要司法制度。司法审查的范围包括地方性的冲突,公民自由,甚至包括对选举制度和选举法的公正监督,以及对政党内部自治管理的协调。

43干部型政党 最初意指“显要人物组成的政党”,由很少重视建立群众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团体所支配。这类政党无出例外地由选举权受限制时的一会派别或小团体发展而来。如英国的保守党和自由党。美国的联邦大和反联邦党。现在干部型政党主要指那些由具有高度献身精神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先锋队党员通过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政党,例如名词解释:共产党、印度国大党等

44 群众型政党 高度重视扩充党员和建立广泛的选民基础。这类政党的关键特征是对人员的录用和组织的重视甚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信念。尽管这种政党形态常有民主组织,但除了少数活动家外,党员通常很少进行参与,只是一般地赞同党的原则和目标。例如,英国共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45 全方位政党 由奥托-基西海默提出。二战后,在许多西欧国家内,那些战前涌现的大众整合型政党陆续转型成为“全方位型政党”这类政党大幅度减轻其意识形态的包袱。以期吸引尽可能多的选民,使自己在选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胜利。这类政党与典型的群众型政党的区别在于,它们重视领导与团结。降低个体党员的作用。努力建立广泛的支持者联盟,而不只依靠特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群体。

46 政党制度 所谓政党制度,一般是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政党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名词解释: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47 两党制 一般是指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相互竞争选票或席位而轮流上台执政。这里两党仅仅是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并不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实际只存在着两大政党。事实上,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中,除了轮流执政的两大党外,往往还存在着其他若干小党,只是其政治力量弱小而一般不能成为主要的政党单独上台执政,而只能以其他的方式影响国家的政策。两党制起源于英国,目前比较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有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

48一党独大制 在一党独大制下,虽然各政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但有一党占有绝对优势而长期执政。其他政党虽然也是合法而正当的政党,也可以与大党角逐选票和席位。但是,大党的超强地位使得其他小党很难单独上台执政。也只能以其他方式影响国家的政策。此时,党与党的竞争也就很大程度上变化为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竞争。

49 法西斯主义一党制 是一种一党独裁制,即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命令禁止法西斯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存在。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明确取消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制度。以党魁独裁的形式垄断国家政体,并以暴力手段和恐怖方式维持这一体制,典型代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意大利和弗朗哥统治时期的西班牙。

50民族主义一党制 大多存在于二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新建的国家中。这些国家尽管形成一党制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国家都试图通过一党制来对国内外事务进行集中领导,以稳定社会秩序并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主义一党制的最大特点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只有单个政党执政国家政权。但同时又建立了议会等现代民主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公民的民主权利。民族主义一党制主要存在非洲国家,其典型有马里、莫桑比克等。

51 一党领导制 一党领导制主要发生在前苏东国家和越南、朝鲜、古巴等国。这种体制下,共产党或工人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国家政权由单独存在的政党来领导。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通过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先的妇女、工人、青年组织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来加以协调和综合。也就是说,共产党不仅仅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而且还是各种政治性社团的领导力量。

52 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在这种体制下共产党既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也是各种社团的领导力量,同时还与多个参政党展开合作,与纯粹的一党令导制有所不同的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这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53 代表型政党 将自己的基本功能定位成是确保在选举中获胜的选票。因此,它们在选举中的主要活动就是尽量地反映民意。在这个意义上,代表型政党有些类似于全方位政党,但是,代表型政党更为强调采用实用主义策略来准确反映民意而获得选票。如,用民意调查和选举营销等手段来准确的把握民心所向。欧美议会政党多属于此种类型。

54 政党政治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名词解释: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的关系。

55政党民主 政党民主是一种人民统治的形式,政党作为民主机构而成为其运作的中介机制。关于如何实现政党民主的观点有两种名词解释:

党内民主 政党由于权力广泛且均匀分配而成为一个民主机构,这意味着在选举领导人和挑选候选人过程中应该广泛参与,政党会议和代表大会应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突出作用。

民主要求决策权应该集中在由选举产生并对公众负责的少数成员手中。根据这种观点,政党内部广泛且均匀的权力分布,将导致非选举产生的选区活跃分子的专制。

56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人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名词解释: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2、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政府活动3、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4、政治参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5、政治参与是一种体制内的非暴力行为。

57 公民不服从 这是一种根据公民良心自由的原则进行的有理有节的非暴力公共行为,它有别盲目的、情绪化的造反行为和暴动。也有别于彻底推翻现行体制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虽然,公民不服从属于非法甚至违法行为,但不服从的额公民对国家体制和法律仍然基本保持承认与尊重态度,并无颠覆一切的企图

58 利益集团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利益集团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名词解释:1、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2、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3、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集团利益的重要途径。

59 非政府组织 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一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特征名词解释: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

60 政治制度 是基于一定规则和程序之上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长期稳定的安排。它体现为各种明确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具有正式的和合法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是解决冲突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手段。通过各种规定和规则,使不同的个人和利益团体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避免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61 政治制度化 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将系统内的成员的政治能力纳入到一个经常的可预测的制度化渠道。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然难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62政治发展 广义的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例如名词解释: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式,从资本主义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等等。狭义的政治发展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例如,从政治,行政合一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63政治革命 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个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革命。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变化,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64 政治改革 是指政治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效能,改善政治关系,巩固政治系统,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和变革,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阶级接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65 政治民主 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以特定的政治系统关系的确定为前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准则,通过间接民主过直接民主的形式来实现其价值和内容,在人类历史上,政治民主是确立和巩固阶级统治推动人们广泛参与政治决策,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

66政治文化 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政治文化本身来看,其内涵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名词解释:历史继承性、民族性、阶级属性、发展性。

67 政治亚文化 指一个政治体系除了政治文化的基本倾向外,各个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所持有的特殊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还构成了政治亚文化,与政治文化相比,亚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或地方性,在存在语言差异,阶级,宗教或种姓等级长期分裂的国家里,政治亚文化给其政治制度的运作带来了诸多的隐患和问题。

68 政治心理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而言,其主要包括名词解释: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69政治思想 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依赖于人们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

70政治意识形态 在任何政治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并取得后者认同和支持过程中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花的核心内容。

71 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趋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基本的政治功能之一,作为政治系统稳定与发展的主观条件的政治文化即产生与政治社会化进程之中,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关于政治文化的形成、传递以及研究方面的知识。

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名词解释: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四、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72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提出,所谓政治文化,既不是传统的文化,也不是纯粹理性的现代工业文化,而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完全融合的文化。它是“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名词解释: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2、民主政体下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3、公民有较强的政治功效意识,自信可以成功的进行政治决策4、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5、由于公民文化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政治文化,所以,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代表臣属或狭义的地方性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并存。

73全球化 概括地说,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治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化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家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的扩展,决策框架在各个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

74 全球治理 其基本特征是名词解释:第一、在全球范围内虽然缺乏某种中央权威,但仍然能够实现某些决定的机制。换言之,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第二、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全球治理并不排斥国家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它认为国家只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众多行为体的一部分。各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次国家行为体以及社会运动等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国家政府协商合作,从地区到全球层次上解决共同问题。第三,,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是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75文明冲突及其意义 亨廷顿1993年在《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正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后连续发表了《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名词解释:独特而非普遍》等文,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主要观点是名词解释:第一、在当今世界,文明意识与日俱增,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第二、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政治的最主要的冲突。第三、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第四、文明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深化的最新阶段“非西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五、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第六、美国国内以欧洲裔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少数族群间的冲突将是文明冲突的另一个战场。

76民主和平论 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20世纪80年代兴起。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德国思想家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论”主要代表有美国学者多伊尔、鲁塞特等。认为“民主国家”很少相互打仗。其原因有二名词解释:一是自由民主制度的约束。二是相关的规范和文化造成的自律。但“非民主国家”则频繁的发生战争。“民主国家”不能回避与“非民主国家”的战争。主张“民主国家”在继续维护世界民主和平的同时要以战争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非民主国家”重建民主,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平。该理论对战后以来美国的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77“三个意象” 把国际层次上的因素作为考察国内政治运作,特别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变革,最有系统的是沃尔兹的“三个意象”,他将以往学者对战争根源于和平条件的不同观点归结为三个层次名词解释:个人、国家、国际体系。第一层次试图考察人的本性、来探究战争的原因。第二个层次试图考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也就“由内及外的方法来研究国际政治”。第三个层次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结构,也即其本质的无政府状态,来解释国际政治。

最后得出结论名词解释:理解国际政治需要把握三个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因素作为前两个层次得以起作用的背景。也就是说,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不是其领导人的偏好、意识形态与个性,也不是其国家体系、社会构成、国民性等因素,而是其在特定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78修正结构主义 克莱斯勒1985年发表了《结构性冲突名词解释:第三世界挑战全球自由主义》一书中,分析了南北关系的方方面面,该书的理论框架就是他所谓的“修正结构主义”。国际体系层次上的结果与国际政治结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弛,说明出现了新的自变量。因而,国际制度的概念被引入,他认为全面的分析同时考虑权力结构相关的国际制度与国际政治结果这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承认,国际制度是以国家权力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厨卫得到了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的支持,国际制度的创建与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本体论地位,产生独立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追求,也会由于惯性作用的缺乏替代方案等原因而长期存在下去。国际制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影响国际体系的行为偏好“社会化”。考察国内政治的国际变量,还必须考察国际制度所起作用。

79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是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思想或意识形态,其首要特征是反对“全面的”与“激进的”变革。致力于维护现存的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它是对大革命前几个世纪社会与政治变革思想批评的产物。保守主义想要说明的主要是名词解释:第一,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生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保守主义反对以政治方式寻求社会的根本变革。正如保守主义哲学家奥克肖特概括的那样名词解释:保守主义最根本特征是强调政治的有限性“政治或政府行为是一种独特而有限的行为,它制定有关行为的一般规则,这些规则并不是将某种具有实质意义的行为计划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追求自己选择的目标提供某些工具。”

80程序正义 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出版了著名的《正义论》一书,该书中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正义的三种形态名词解释: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以及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并着重对纯粹的程序正义进行了论述。在罗尔斯看来,如何设计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从而对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合理的分配,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合法期望进行合理的调节。这是正义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按照纯粹的程序正义观念来设计社会系统,“以便它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是正义的”程序正义是裁判结果的形式建立在正当的法律实施过程基础之上,这有助与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秩序,是法律制度等额实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总之,程序正义是通过法律程序本身而不是其所要产生的结果得到实现价值目标。

81 代议制民主 纵观古今中外,民主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前者是指所有公民都参与决策,而后者则指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管理国家,又称代议民主。在一些政治体系中,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同时并存是民主政体普遍采取的形式,近代代议制民主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创造的。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首次系统阐述代议制民主将产生公共利益的是英国的边心和詹姆斯-密尔。在某种程度上,代议民主是西方民主的同义词。在制度层次上,代议制度是西方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在代议制民主中,人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行使立法和统治权。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由经普选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它是西方民主政体的“中枢和支配力量”,在许多国家也被称作国会。议会议决事项如法案和决议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过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预算的通过与监督权和行政权。

82第三波民主化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长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由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国家的民主化为开端,一个全球范围的民主化的浪潮正在兴起。对此,西方的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近代化以来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简称第三波。著名学者亨廷顿在《第三波名词解释: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实际上,亨廷顿的所谓“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把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多党制作为民主的模版,将民主化看作为西方国家趋势和接近西方的“自由民主”。

83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作为重建社会主义民主思潮和发展模式,是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变化的产物,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尝试,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适应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一套治国方略和发展模式。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点,其目标是既能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能使广大中下阶层的福利逐步改善。第三条道路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新右派的新自由主义放任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性的治国道路。它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僵化的国家干涉主义。而是把经济活动中国家干预与市场的作用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在国家与市场、安全感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求某种新的平衡。

84东方主义 197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伊德在《东方主义》一书问世,以及80年代起各种不同语言的版本的出现,几乎使“东方主义”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热门话题。所谓“东方主义”是指西方根据自己的需要想象对东方所进行的认识、解释和界定。萨伊德认为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至少有三重含义名词解释:一、欧洲19世纪形成的有关东方的一套知识体系;二、该知识体系生成的将东方异类化的神话或“套话”三、东方主义话语建制的西方对东方的权力关系。东方主义是基于对东方与西方的区别之上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西方统治,重新建构和支配东方的话语。东西两极化的讨论仍然是建构在西方中心论之上的,因此,对于东方主义的批判不能简单地按照东西方对立的方式去重复东方主义的逻辑。

85 多数的暴政 托克维尔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如果多数权威是无限制的,多数的暴政就可能形成,如果没有防范多数暴政的保证措施,民主政体就会蜕变。托克维尔担忧的是由舆论对人的思想实施“统治”和“压制”而形成的民主的“暴政”。政治学的一般分析都认为,如果民主政府只实施简单多数的法则,民主政府也会产生多数的暴政,导致多数人剥削压迫少数人的格局,这样的民主政府实际上就是暴民政府,它与自由的法治的政府相比,更容易滥用权力。因此,现代政府实际上都是自由、法治、民主政府的混合物,它以自由为基础,法治为框架、民主为背景的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民主理论相信,多数人的决定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这一信念同时也表明,多数人的决定在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多数人制定的政策也可能会失败。因此,少数人应有权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自由地结社和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新的多数。少数人也有权自由地批评在政府中的代表以及他们行使权力的方式。如果只有多数统治原则,就会形成极端民主政体,少数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多数,这时民主就损害了自由,这显然有悖与民主理论的初衷。

86电子民主 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民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它将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时代”。人们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为公民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会有更多的人通过电子论坛参与政治讨论,会有更多样化的政见得以表达,选举或全民公决的投票率会明显提高。然而许多人担心信息技术回事社会出现新形势的两极分化,即社会日益分裂出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匮乏者。也有人担心新技术会成为权势集团控制和 *** 纵群众的工具。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权势集团垄断信息的情况并未出现,或至少被新的信息交流工具的积极作用所抵消。新技术有利于大众获得信息,提高了民众的知识水平,促进了信息分布的平等化和平民化。

87 法兰克福学派 于934年有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创立于德国,后迁往美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们主要致力于把马克思当作是一位哲学家来解释。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位献身革命的思想家来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回到青年马克思,并试图挖掘他们认为是他主要贡献的那一部分思想。与此同时,他们又为马克思的思想补充了一些新的要素。如弗洛伊德的升华和压抑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理论等。

88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哈耶克指出,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名词解释:1、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2、它是一套源于珍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

政治个人主义的原则包括名词解释:1、个人权利的至高无上性。2、政府的目的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力和利益。3、政治个人主义的延伸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即民主原则。经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个人通过竞争和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强调政府较少干预经济

89 公共领域 对公共领域概念阐述和分析最富有原创性贡献的人是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他的经典著作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般来说,公共领域是指私人聚集而形成的一种公共空间,是供市民阶级自由集会、讨论、沟通以形成意见的地方。亦是一种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要件是所有参与者都有同等表达意见的机会。公共领域概念描述的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规范集中体现在它对公共性的高扬与彰显,而公共性不仅以批判与开放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以自由、民主、正义为基石。因此,公共领域既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又是一个规范性价值的概念。需要主义的是,公共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额一个场所,并不指称某种特定的公共场所,而是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而形成的场合。这样的场所一经形成,它就能有效地保障人们自由地表达或公开他们的意见,不受任何教条与强制性权力的干预。

90 功利主义 又称功用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是由英国的边沁创立,密尔完善的。其核心观点是把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快乐和痛苦,把道德标准归结为功利。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保证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手段。功利主义学派一般都较赞成社会变革,认为收益从夫人转向穷人是增进整个社会富丽达额,而且他们也提供政治权利和个人自由,反对家长或干预,声称这种干预阻碍生产发展。然而,功利主义指关心能获得多少利益,而不介意公正分配、尊重个人美德、保障自由以及个人诚实。功利主义还歪曲了合理的道德判断,只主张利益而忽视义务。这就使它具有利己的性质。

91 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 作为一自由注意到的先驱,邦雅曼-贡斯当于1819年的关于《古代人的额自由与现代的自由之比较》的著名演讲。从历史的视角将自由划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继而又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对古代人的自由进行实践性质的审视,从时代精神的高度得出现代人需要的自由截然不同与古代人的自由之结论。

他所描述的个人自由是相对于政治自由而言的。政治自由实质上是指政治上的自治和参与,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公民的民主精神。在有德性的政治制度和宪政实践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被尊重和被保护的权利。把个人作为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倡导法律状态下的自由和政治权力保障的自我,仍为现代宪政国家的制度设计核心,其现实意义深刻。

92 历史决定论 是一种具有决定论性质的历史理论,它承认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存在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按照波普尔的定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历史作出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哲学,统称历史决定论。”

93 现代化理论 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统的得到美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背书的经济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应,落后的国家获得经济发展的唯一可行之道,是重复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斯托认为,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出现一个掌握了现代思想的精英领导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掌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的力量,进行文化改造,实行重点投资,推动国家和社会走上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94 亚洲价值观 倡导者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亚洲价值观主要内容是名词解释:亚洲价值的核心就是安定与和谐高于个人的权力与自由。国家权利绝对由于个人的权利。国家的安定绝对高于各人的尊严。在亚洲价值观中,最重要额不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是国家的安定。亚洲价值的支持者认为耀州价值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亚洲价值在经济方面也种下了不少恶果,如官商勾结、金权交易、贪污腐败、 *** 纵市场、垄断经营、与民争利等等,使得腐败几乎成为东亚政治的痼疾。亚洲价值观特别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

95 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它反对新自由主义以个人和自我作为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认为个人和自我最终是有他所在的社群所决定的。因此,社群才是分析政治的基本变量。在价值观上,社群主义强调集体权利优先原则,倡导公共利益优先,用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是社群主义的根本主张。社群主义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鼓励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96 蒲鲁东主义 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而得名。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名词解释: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方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97 无知之幕 这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的平等地位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的初始状态中形成的,这种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中的自然状态,但又有别于自然状态,而是为了得出“正义”概念而“纯粹假设的状态”处于这种的成员,对自己和社会都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立场和社会状况,不知道关于善的概念和自身的特殊心理倾向,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实现平等或正义,也即正义原则是建立在平等的原始协议上的。

98 后现代主义 罗尔德-英格哈特是研究政治文化中比较著名的学者,他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多国问卷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他首先提出后现代的概念。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他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福利国家的出现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概念和上一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由物质匮乏,人们看重的物质上的满足和安全感。因而产生了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强调聚集财富和个人主义。现在由于物质极大丰富,大家不再忧虑物质的不足,价值观念因之也变为后现代主义的了,人们开始更加追求自我的表现和生活的质量。

99 冰点论 有李普赛特和罗肯在《政治制度与选民组合》一书中提出,用以解释欧洲异乎寻常的稳定性。甚至在法西斯横行造成重大的灾难和破坏之后仍然如此。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政党,当时转入地下,或是经由很多抵抗运动联合展开活动的地方,战前的各政党和相同的竞争性体制迅速恢复,跟独裁出现前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两样,这表明1918--1920年间的情形已经凝结成型。在他们所给出解释“冰点论”的简单理由中,作者们集中论述了普选制是如何导致竞争被“锁定”于平衡之中;在普选权扩大前形成并参与了第一次普遍竞争的政党,成功地与它们的选民建立了组合,这种组合与由之形成的政党制度,被证明是永久的。

对此理论的公式化表述名词解释:1、社会分裂与个人的政党偏好关系的的稳定性。

2、政党选择/政党制度的稳定性。3、政党制度的稳定性。

冰点论是一个稳定规律,它预测在各种形式的多党制内的一种持续均衡,该分析并不适用于各种一党制和不成熟的多党制

100因果漏斗 由沃伦-米勒、斯托克斯等人在《美国选民》一书中提出的。他们适用“因果漏斗”作为一种类比或比喻,以说明影响个人的各种因素,漏斗指轴心代表了时间维度。影响选举结果的各因素是以一种因果顺序安排的,终止与漏斗口。漏斗的形状是选择解释任务的逻辑产品。

“因果漏斗”可以说描述了一个过程,它表明了影响个人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的增长。换言之,在实际选举时,发挥了最大影响的各种因素是认识上政治化了的。而认识政治化过程的中心行为是政治精英、政党、媒体。

漏斗中政治性因素沿中心排列

101原初状态 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模型。他把原初状态定义为名词解释:一个公平的讨价还价的过程。在原初状态之下,“无知之幕”将会隐藏所有的个人在社会中的信息,包括社会地位,智力,喜好等。但是对于社会功能方面的知识,他们掌握的却十分丰富,这就使他们具有了对原则进行选择的知识基础和理性运作的能力,当这道幕未被揭开之时,谁也不能确定他们是处在社会的最高层还是最底层,所以人们在选择治理社会的正义原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社会上不同人群的利益。由于在选择的潜在性危害后果,理性人势必接受理性选择理论提出的一种保守性策略即“最大最小”策略。

102顺风车效应与落水狗效应 由赫伯特-西蒙提出以描述民意调查结果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他首先假定一些选举结果所产生的预期会会影响到他们的投票行为。那么,如果已公布的民意调查数据会影响到这些预期,这些数据也会转而影响到这些人的投票行为。如果他们把票投给一个他们预计会赢得选举的候选人而不是预计会输的候选人就称之为“顺风车效应”,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称之为“落水狗”效应。

这两个效应有如下几个功能名词解释:1、使人撇开原来的选择而投给另一个候选人2、强化原来的选择3、弱化原来的选择

顺风车的动机名词解释:站在获胜者一般的满足感,或为防止被社会孤立。

落水狗的动机名词解释:一种对抗、或对失败者的同情。

两种动机表明名词解释:“顺风车”与“落水狗”效应会产生表达行的政治参与而不是工具行的

103 彼得原理 彼得在《彼得原理》一书中提出。内容是名词解释:在等级制中,每一个人都会升到其能力不能都的级别。

彼得原理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在等级制组织中,晋升的规则和条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根据彼得得出的结论,等级制度的基本晋升规则规定,如果个人展现他们的能力并圆满的掌握现职工作,那么他们就会得到晋升。反之,则不能。不称职的人呆在他们的不能胜任的职位上,而称职的人也会因为升职而变得不称职。由此得出“彼得推论”名词解释:经过一段时间,每个职位都会被一个不称职的人占据。

104 延斯腾定律 有赫伯特-延斯腾在《政治行为》一书中提出关于“社会中心的重力作用”的定律。用以表达名词解释:一个团体在选举参与率,以及它对“自己”的政党的忠诚度,是由它的相对社会地位多决定的。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团体在选区中相对实力的加强,团体内的选举参与率也会上升,还有一些数据显示,某一特定团体附属与某个整体上被认为最能代表这个团体利益的政党,此举会加强该团体在区域的实力。例如名词解释:贫民区的工人比富人区的工人更能一而贯之地把投票投给社会党人。在某一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团体对该区域内选民“溢出效应”,而其他非主导地位团队则没有。

105 梅氏定律 梅认为,政党组织中的观点模式反应了该组织中地位的一种曲线关系。政党中,高层精英的观点比中层群体的观点,更接近于普通成员,政党中的次级领导者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最为极端的,即他们极为强调政党本身特有的意识形态。因此,政党的次级领导者与普通公众最不契合,至少他们被认为在实际上最远离大众观点的群体。政党中高级领导者的观点会比非领导者更极端一点,但没有中层领导者那么极端。

梅还规定了此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那些为了追逐国家权力,赢得选举而公开竞争的大中型政党,只适用与充分发展了的政党制度。

106新自由主义 当代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但它强调的重点放在保证个人实现自己权力的社会公正上,新自由主义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利的极端重要性,主张国家的中立性,反对国家对社会和个人事务的过多干预,积极倡导公民的社会作用,竭力为维护社会的多元主义价值。由于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古典价值的弘扬,所以它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由于它始终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所以它也被成为新个人主义,由于它宣扬多元价值和多党政治,所以它还被称为新政治多元主义。

107 新保守主义 当代的新保守主义在秉承保守主义经典价值的基础上特别是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新保守主义一方面强调国家对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它又竭力反对国家通过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的方式推行福利国家政策,认为福利国家对个人自由具有灾难性的后果,新保守主义反对一切激进的政治理想,尤其是反对社会主义、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激进的政治思想都是促进人类文明堕落的腐蚀剂。

108新马克思主义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被认为与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同样重要的几个西方流行政治思潮之一。所谓新马克思主义,就是国外学者试图按照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实所做出的新的理论解释模式。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揭露了当代西方国家政治不平等和自由的种种事实并试图用阶级分析、经济分析和性别分析等方法去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根源,它倡导激进的政治改革,积极推动国家的进程,明确反对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

109 新帝国主义 新帝国主义是传统帝国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最新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所谓新帝国主义,实质上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无视国家主权的客观存在,在通过全球化过程中进行经济扩张和金融垄断的同时,想法设法将其文化价值、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推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主权过时”“反对恐怖”“国家失败”等为名公开谋求国际霸权。

110 解说学派 解说学派并不认为我们可以用科学原理来解释人的行为,因为人不是机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自然物体,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是在主观上互动的。所以,研究政治社会的方法应该是在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中,解释人采取的行动的意义。具体地讲,解说学派通过猜想行动者在做某一件事时的可能动机来解释这些行动。理性选择也研究行动的动机,但他们所讲的动机比较狭隘,讲得只是人的功利心,而解说学派要做的是对人的复杂动机的所谓“厚实”的描述。

111 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领域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作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时候,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研究,并不一定和什么进行比较。

比较政治学大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其研究的对象是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像,英国,法国和德国。研究的方法也局限于描述历史、人物、事件和时间,以及政府的结构,如内阁的构成等等。这些研究注意的是正式的机构和法律上的规定,比如宪法,内阁,议会等等。这也可以说是最初的制度主义的研究途径。这种研究方式和对象是与当时的世界政治生态相适应的,非西方国家在那个时候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不具备现代国家的形态或者无足轻重。

112 程序共和制 桑德尔认为,现在的共和制已经与早期真正的共和制不大相同。它是一种“程序共和制”。所谓程序共和制,桑德尔的意思是受自由主义和自我想象激动的公共政治生活,这种程序共和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共和制的创造,但其核心内容在本世纪之初才得以显现,到本世纪中叶才得以完成,导致程序共和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全国性的市场和大企业取代早先的分散性市场活动,共和制早期的额分权的政治制度也随之过时,到20世纪中晚期全国性的共和制进一步发展,除了战时的极端之外,国家的规模虽然是太大了,以致无法培养构成意义上的社群所必需的共享的自我认识,这导致从公共目的的哲学转变为公共秩序的哲学,从善治的政治转为权利的政治,从国家的政治转变为程序的共和制。

113 华盛顿共识 新自由主义在发展经济学中运用,形成了一套用以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学说,这些学说因为得到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的支持,并体现于它们中国家经济政策中,而被称为华盛顿共识。首先适用华盛顿共识一词的学者的约翰-威廉姆森,在他看来华盛顿共识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趋同”,是为所有严肃的经济学家共同拥护的信念核心,根据查尔斯-高尔的概括。华盛顿共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财政赤字以求得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2、通过贸易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使经济对外开放3、通过私有化和解除规则使国内产品和要素市场自由化。

114 依附理论 诞生于拉丁美洲,拉美的学者在反思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项目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拉美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在于其经济完全依靠出口原材料交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因为原材料的价格长期压低,所以现行的国际贸易体系必将造成落后国家的持久落后,依附理论的对现代化理论的最激烈的批判。它认为落后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完全被殖民化,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而导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则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的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依附关系导致依赖国国内分配不公、经济长期停滞、政治专政等问题。归根结底,这种依赖关系只能造成第三世界的畸形发展,不可能带来全面的现代化,更谈不上民主的实现。

115 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结构理论对民主化的解释侧重于政治社会结构和发展的历史分析,它关注的是世界不同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和各国的特殊性。摩尔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发表的《专制和民主的社会根源》被认为是开创了社会结构的民主化理论。摩尔认为,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即特定的阶级结构下才能带来民主。

116 精英转型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国家从专制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如何看待这些转型的发生,如何评价政治精英在其中的作用,是民主化理论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拉美民主化的学者提出了著名的转型理论,这一思路认为,政治转型都是专制政府内部政治精英分裂的结果。而和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公民压力等高层政治以外的因素关系不大,转型理论的一个重点论点是精英之间的合约导致成功的民主转型。这是指相互斗争的精英通过谈判达成合约,实现在各个集团之间分享权力、分配利益、形成政策,并将其他集团排斥在外的目的。

117 传播效应 又称为“滚雪球效应”对民主化的第一个阶段,即专政政权的解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格底斯认为,专制政府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支持来保持权力。当外来的冲击削弱了专制政府的经济能力,就会使专制政府无法向支持者提供经济利益,从而无力维持其强有力统治,这些都会造成对民主化有利的局面。

118 规制理论 规制理论从常规的政府组织结构和 *** 作程序入手来分析政策的决策机制和规划执行。政府的组织结构是政治学研究的传统领域,它包括政党、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治组织的结构形式。然而逐渐地政治学研究不仅仅关注这些正式的,法律上规定的组织结构、法定权力和程序规定,还注意到非正式的,在历史和传统中形成的实际 *** 作流程。这样,规制理论就同时强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影响。规制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所用的组织结构和常规行为程序都带来有利益倾向,有利于相应的政策偏向,所以说,政治规制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119 倒政治参与 所谓倒政治参与,就是指政治参与不是社会和公民从外部对政治体系的介入,而是是政治体系通过自我的扩张,把社会和公民纳入政治体系中来。倒政治参与有两种常见的形态名词解释:第一种形态体现为“层层人身依附关系”第二种形态体现为“社会中间组织的弱化”

危害名词解释:这种倒政治参与的直接后果便是,公民直接的主动的政治参与功能的不断降低。倒政治参与颠倒了政治参与的主客体关系,使得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损害。

120 复合分权 “复合分权”就是两次或三次分权,每一层次的正政府都直接面对公众个人。第一次分权是人民与政府的分权,人民交出部分权力;第二次分权是两个政府的分权,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第三才分权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分权。

美国的“复合分权”对分权理论的贡献是名词解释:1、把英国的阶级分权转变为“阶级内分权”2、把两权和三权分立发展成为复合分权3、为分权理论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即人性恶与权力的两面性。

121 市民社会 人们从不同的方面来界定市民社会一词,它最初的意思是“政治共同体”,即国家权威之下根据法律来统治的社会。更一般地讲,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区别,人们用它来指独立于国家,由个人为追求自身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私人机构",因此,“市民社会”指自主团体和社团的领域名词解释:企业、利益集团、俱乐部和家庭等。但黑格尔将家庭与市民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后者属自我和自利的领域。

122 绝对专制主义 绝对专制主义是绝对专制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最常与绝对专制君主相联系。就政府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而言,它是“绝对的”名词解释:不受外部机构的制约。不过绝对专制主义原则的落脚点不是行使权力的不可挑战性,而在于它宣称拥有无限的统治权利。理性的绝对专制权力理论认为,只有绝对专制政府才能保障秩序和社会稳定。但是我们应当将绝对专制主义与独裁和专制区别开来,由于以原则性的宣示为基础——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理性的,绝对专制主义并没有授权政府专断和无限的权力。

123自由民主 自由民主是一种平衡有限政府原则与人民同一理想的民主统治形式,其“自由”的特点,表现在有一个对政府加以外在和内在制约的网络结构,该结构旨在保障自由并确保公民免受国家侵害。其“民主”特征,则建立在以普选权和政治平等为基础的定期及竞争性原则的选举制度之上,尽管“自由民主"可用来阐释一种政治原则,但人们更常用来描绘某种政体类型。这种政体类型的主要特征名词解释:1、建立在正式规则基础上的宪政政府2、保障公民自由和个人权利3、制度化分权与制衡体系4定期选举,尊重“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原则5、政党竞争与政治多元主义6、独立于政府的组织化团体利益7、按市场路线组织的私人企业经济。

124多头制 多头制一般指现代代议民主的制度与政治过程,作为一种政体类型,多头制可与所有非民主制度相区别,也不同于建立在古典的直接参与模式基础上的小型民主体系。多头制通过一种迫使统治者考虑选民利益与希望的制度而运转,因此可理解为民主的大致或粗陋的近似物。其主要特点如下名词解释:1、政府掌握在民转官员的手里2、选举是自由和公正的3、差不多所有成年人都有投票权4参选权不受限制5、存在言论自由与批评和抗议权6、公民拥有可选择的信息来源7、团体和社团至少享有不受政府控制的相对独立性

125 神权政治 是一种宗教权威应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的原则。因此,神权政治根据某人在宗教位阶中的位置来确定其政府职位。这与世俗国家有所不同,后者的政治职位和宗教职位严格分离。神权统治在两种意义上是非自由主义的。第一、它将宗教规则和戒律当作私人生活和政治品行的指导原则,破坏了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划分。第二、它赋予政治权威潜在的无限权力,因为在这类政体中世俗权力源自圣灵的智慧,它不可能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或宪政框架内受到适当制约。

126庶民民主 是一种无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中介,而通过民众投票来确定的民主统治形态。它允许公众就政治议题直接地表达观点,因而是一种直接或参与式的民主。不过 这一类民主常因给煽动政治提供了活动空间而受到批评。这种民主形态中民众的拥戴给专制者涂上了一层民粹主义的色彩。不过,用以补充代议民主的公民投票却不同于庶民民主 。

127 民主化 指威权主义向自由民主的过渡。该过程最重要的特点是赋予基本自由,建立普遍的竞争性选举制度,进行市场改革。民主化包括三个有时重叠的过程名词解释:第一、旧政权解体,这通常伴随着与经济失败和警察、军队忠诚动摇有关的合法性丧失。第二、“民主过渡”自由民主的结构和程序建立。第三、“民主巩固”上述结构和程序已经为精英和大众真正接受,不可能被推翻。民主由此变为“唯一的游戏规则”

128新多元主义 新多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形式,仍挚信于对多元主义价值,但承认有必要按照精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新右派的观点对古典多元主义加以修订或使之与时共新。新多元主义包含诸多观点和立场,但让可以确定某些中心主题。第一、它试图解释工业社会和后资本社会的出现等现代化趋势。第二、资本主义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比社会主义更可取。但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说被视为陈旧过时。第三、西方民主制被看成“变形的多头制”大公司拥有大的不成比例的影响。

129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相信国家干预乃是解决政治问题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恰当的手段。这一观点为一种深层次和不容置疑的信念所支持,即认为国家是能够组织集体行动和实现共同目标的机制。国家因而被看成是一种伦理精神,或者服务于“公共意义”或公共利益。国家主义最明显地反映在经济生活管制与控制方面,其程度可以从选择性的国有化和经济管理,到法团主义,甚至到苏联式的国家集体化。

130 文化民族主义 一种民族主义形态,首要强调民族作为独特文明而非分立的政治共同体能够获得重生。一般来讲,文化民族主义将国家看作为边缘化的实体。政治民族是“理性的”且一般为原则性的。而文化民族主义则是“神秘性的”,因为它建基于这样的信念之上——国家乃独特、真实和有机的,且受其自身“精神"鼓舞的整体。通常来讲,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民族主义,更多地利用“大众化”仪式,传统和传说,而较少依靠精英或者说“高层”文化。尽管文化民族主义常常带有反现代的特点,它也可以通过使人民自我“再造”而成为现代化的力量。

131世界主义 从字面来看,是一种“世界国家”的信念。它由此意味着消除国家认同,确立一种统一全人类的政治忠诚。 不过,该词一般用来指较为温和的目标

——民族间的和平与融合,这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宽容以及最为重要的互相依赖的基础之上。因此,19世纪的“曼彻斯特自由主义”在鼓吹,自由贸易是曾主张世界主义,理由是这有助于国际理解和经济互赖,最终消灭战争。超国家结构的目标是促进国家间合作而不是要取代民族国家,这也推动了世界主义的里面。

132 民族国家 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理想。在前者当中,它是由公民资格和民族性的重叠纽带联结起来的自主政治共同体,因此是多民族帝国和城邦的代替物。在后者当中,民族国家乃一种原则或者理想类型,反映在马尼志的目标中就是“一族一国,一国一族”这也就承认了没有现代国家是或者能够是文化同质的。存在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观。对自由主义者和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来说,民族国家主要由公民效忠和忠诚塑造而来的。对保守主义者而言,民族国家建立在族群团结或有机一致的基础上。

133国际主义 是以跨国或者全球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它根源于人性的普通主义假定,与政治民主主义格格不入,后者强调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性。主要的国际主义传统来自自由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普遍人权最终享有比民族最高权威更高的地位和信念反映了这一点。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的基本信念,则是共同人性假定基础上的国际阶级团结。

134帝国主义 在广义上是一个国家的权力或统治逾越边界的政策。帝国主义最初用来指一种支持军事扩张和帝国主义掠夺的意识形态,通常吸取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理论。该词现在更多的用来描述上述目标追求促成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制度。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帝国主义被看作资本输出压力结果的一种经济现象。而新马克思主义则将注意力引向了更为隐晦的帝国主义形态,称为新殖民主义,即工业化大国通过经济支配来控制外国领土,但同时尊重该国形式上的政治独立,现实主义理论更多地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现象,视为大国的争夺,通过扩张和征服来取得战略优势地位。

135 府际主义 是主权独立基础上发生在国家间的所有互动。这包括条约联合以及结盟和邦联,如同国家联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决策程序是全体一致通过,每个国家都有否决权——至少在重大国家事务上是如此,主权因而得到了维系。

136超国家主义 是指存在“高于”并能够将其意志强加于民族国家的权威。因此,国际同盟可以发现这种形态主权为中心和边陲机构所分享。欧盟包含了府际和超国家主义双重要素。

137社会资本 资本指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使用中的资产。“社会资本”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来强调支撑财富创造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从此该术语就用来促进公民参与的网络,规范和信任所代表的社会联系。因而社会资本是成功社群和善治的前提条件。与经济资产一样,社会资本亦有增有减,其增强往往是因为教育和强调积极公民所致。在现代社会,据认为的社会资本的减少,在不同情况下,与“养育赤字”、个人主义增长以及社会和地理流动性有关。批评者辩称社会资本是民主政府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或者认为它忽略了培养公民忠诚中经济福祉的作用。

138 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原则要求政党在议会中的代表与其整体选举实力成正比。它们所占议席的比例等于其得票率。该词一般用来指多种选举机制,而不是单一选举方法,这些机制能够确保比理性的结果,或至少较高且可靠的比例度,最有名的比例代表制为政党名单制、单记可转移投票制和附带名额制。尽管比例代表制和多数当选制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比例代表制通常应用于欧陆国家,更多与政党而非候选人的比例性有关,在分化或多元社会更为适用。

139 党徒解盟 指人们认同某政党并与之合作的程度降低,随着政党忠诚度的减弱,选举行为很可能变得更为多变,不确定性增大,可能导致新党的崛起或老党的衰落被视为属于政党的“正常”支持减弱,越来越多的选民成为游动的投票者。党徒解盟的主要原因有名词解释:教育普及、地理和社会流动增加,以及人们愈来愈依靠电视作为政治信息的来源,有些人认为党徒解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政治幻想的破灭,以及政党制度无法适应后工业社会的要求。

140阶级解盟 指社会阶级与政党支持联系的减弱,但社会阶级依然是影响选举选择的重要因素。解盟的影响是削弱了传统上的阶级为基础的政党,特别是工人阶级政党和左翼政党,常常造成了政党制度的重新组合,有关解盟的解释通常集中在阶级结构变化方面,这些变化削弱了阶级忠诚的社会连带性。这些变化有名词解释:因生活日益富足而导致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化,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为基础的阶级分群越来越重要。

141法团主义 在广义上讲,法团主义是将组织利益纳入一个政府过程的手段。法团主义具有两个面孔。其一,威权法团主义是一种与意大利法西斯密切关联的意识形态或经济形态,其特征是对产业界施加政治威胁并破坏工会独立性。其二,自由法团则是指成熟的自由民主制中,组织化利益被给予进入政策制定过程的特权性和制度性渠道的一种趋向。由于团体整合的水平不一,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也有很大不同。自由法团主义与威权法团主义不同,它加强了与政府有关团体的地位,而不是相反。

142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同时用来描述一种独立的政治运动和某种政治思想传统,民粹主义运动或政党的特征,是主张在面对“腐败”的经济和社会精英是支持普通民众。作为一种政治传统,民粹主义反映了如下观念名词解释:人民的本能和希望为政治运动提供了主要的合法指导。民粹主义政治人物因此直接诉诸人民,宣称要表达他们最深层次的希望和恐惧,而不信任一起中心组织。尽管民粹主义可以同任何事业、运动或意识形态产生联系,但它常被认为隐含着威权性,“民粹主义”民主乃“多元主义”民主之敌。

143部门主义 指一种官僚结构内强化个别部门或机构认同的离心力。这些机构因而能够追求其独立利益,抵制政治控制和一般的行政纪律。这种政府内部的独特文化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的决策职责、官吏群体的集体利益以及它们所服务之受庇护团体的利益。某些反部门主义的尝试——如调动官吏所在机构或尽享严格的政治控制,冒着专业技术水平下降的危险。部长或高级官吏是部门化化趋向——也就是被吸收到所在部门文化中——也会削弱上述尝试的作用。

144恐怖主义 在最广义上指适用恐怖手段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它意图造成恐惧、疑虑和不稳定的氛围。尽管恐怖主义在全球的扩散可能会要求重新界定该现象,但最常见的恐怖主义行动还是暗杀、爆炸、劫持人质和飞机等。该词仍然具有高度争议性。首先恐怖主义与其他形式的暴力及战争行动区别模糊化了,因为后者的目标也是将恐怖扩散大更多的人当中;其次,由于该词具有高度贬义的内涵,它的使用往往带有选择性和主观性。最后,虽然恐怖主义一般被认为是反政府行动,但政府也可以采取针对本国或他国人民的恐怖行动。

145相对主义 是一种否定客观或“绝对”标准存在的立场,主张任何陈述都只能根据语境来判断。道德相对主义拒绝接受存在或可能存在权威性伦理原则的观念,认为个人在道德上就是自主的。认识的或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则认为不同的认识方式具有同等的有效性,因此拒绝了科学的普遍主义主张。相对主义所受的批评有两种,一种认为他削弱了社会的道德联系纽带,另一种则认为它在智识上自拆台脚,相对主义与所有形式的原教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

146 新制度经济学 代表人物名词解释:D.诺斯 R.斯科 德姆塞茨 舒尔茨 张五常 林毅夫等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看作是一种秩序,有规则所构成,他们把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认为现行社会中存在着正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不完全,通过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市场不完全造成的不确定性。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于经济制度的功能和对制度的经济功能分析。在他们看来,制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安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合作,增加个人收益等

147 路径依赖 该概念最早由诺斯提出,是为了从制度角度解释为什么多有国家并没有相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为什么有的国家长期陷入不发达总是走不出经济落后、制度低效的怪圈。“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无论其是否有效,都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它有两种方向名词解释:1、良性的路径依赖名词解释:某种初始制度选定后,其报酬递增促进经济发展,其它的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样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制度变迁。2、恶性的路径依赖名词解释:某种制度演变轨迹形成以后,初始制度的报酬递减消退,开始阻碍生产活动,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尽力维持它。此时,这个社会陷入无效制度,进入“锁定”状态。该理论表明,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带有一种自我捍卫和强化的机制。因此,路径依赖是制度演进的第一种可能方向,无论这种制度是否有效率,制度运行的惯性使它将继续存在。

148 后行为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的一种政治学革新思潮和运动。以批评、修正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政治学与现实政治相关联,加强应用性研究为要旨。代表人物有名词解释:戴维-伊斯顿。格雷厄姆等

主要观点有名词解释:1、坚持反对祛除价值、坚固规范研究2、放弃行为主义“追求科学主义的狂热”,注重研究政治与社会目标和行为的关联。3、政治学政治化4、强调事物的实质重于技术,批评行为主义定量分析的过度热衷,主张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实际政治内容,特别是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目的与方法并重。5、重建了宏观的社会科学。

149公共选择理论 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由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图洛克于20世纪60年代共同创立。代表人物有名词解释:布坎南、图洛克、尼斯坎南、唐斯、阿罗等。公共选择理论试着从研究官僚和政客的角度探索政府带来的影响。并假设这些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私利采用行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探索政治上的决策进行过程,以此揭露在政府体制下必须出现的效率地下现象。

150 最小化获胜联盟法则 赖克在《政治联盟理论》一书中提到,“在补偿性的多人零和博弈类似的社会清醒中,参与者结成了他们相信将确保胜利所需足够大的联盟,而并不是一味追求更大”赖克认为,社会法则是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更准确地说,法则适用于三个以上的零和博弈。参与者在其中可以交流和协商,这种情况下,“最小化获胜联盟”就会产生,所谓“最小化获胜联盟”既是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组参与者名词解释:1、在博弈框架内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2、有足够多的资源来赢得博弈,3、如果其中任何人退出联盟,即无法取胜。

151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由于他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斯多葛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份子,所以,斯多葛学派是唯心主义的。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谈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传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在国家观方面,斯多葛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

152 合法化危机 哈贝马斯认为,福利国家政策能有效地克服自由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经济失调的不良后果,缓和阶级矛盾和平行劳工运动。但是国家对市场社会的干预则导致了新的合法化危机,因为它从根本上侵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即个人自由权力至上的信仰。换言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合法化危机直接来源与政府过度干预社会的福利国家政策引发的危机。在经济上,行政计划不仅仅能有效的调控社会的公平和效率,而且以行政理性干预市场直接扭曲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文化上,行政力量介入了意识形态过程则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使民众在价值认同上出现断裂,而这一切都因此而反作用与政治系统,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危机。

153技术统治论 哈贝马斯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政治接管文化系统之后,如何掩盖阶级斗争的真面目,论证制度合法性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第一位的生产力

——国家所掌握的科学进步本身——已经成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而统治的这种新合法性形式,显然已经丧失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而统治的意识同旧有的意识形态相比,它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间接的表明现有制度是最好的。它往往打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名义,人们很难对此提出反抗,这是技术统治的另一个特点。

154工具主义国家观 认为一个国家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强制性工具的学说。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政治学家密利本特德提出,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有两个共同点名词解释:1、都是庞大的,极其复杂的,而且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2、大部分的经济活动为私人所有,受私人控制。这决定了极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大多数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资本主义劳动力为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被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资产阶级能够利用手中掌握到额经济权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国家机构,使国家称为其统治整个社会的工具。

155结构主义国家观 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中的统一因素,其功能就是组织统治阶级,运用暴力的和意识形态的手段,分化瓦解被统治阶级。他指出,资本主义政治结构的力量与其生存方式的功能需要是一致的,所有的国家组织都是按照当时的资本需要而最终组织起来的。奥康诺等人进一步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种基本职能名词解释:维护秩序,促进资本积累,制造合法性。他们特别地把国家的这些职能与一定的社会消费形式结合起来。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秩序是通过国家的“社会费用”政策而得以维持的;资本积累是通过由降低生产成本的“社会投资”而形成的;合法性则是通过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社会消费”而达成的。

156国家回归学派 1985年埃文斯等人编辑出版了《让国家回归》一书,标志着国家回归学派的正式形成。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名词解释:埃文斯、斯蒂潘、米格达尔等。该学派,将国家定义为对特定地域及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实行暴力控制和政治统治的组织。这一定义虽吸收了马克思国家定义的一些内容,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斯-韦伯国家定义的继承和延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蒂潘对国家的定义“绝对不能把国家等同于‘政府’,国家是一个继续不断的行政、法律和强制制度。它不仅仅试图构造政治实体内的市民社会和公共权力当局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试图构造市民社会中众多关键的关系”该学派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国家的自主性和国家能力来分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回归国家学派强调了“国家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却忽视了国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其在社会中的合法性问题,或者视国家合法性为当然,批评者认为这不免有失偏颇。

157最小限度国家 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论证了一个正当的国家应该不以上海个人权利的过程自然而然的产生,并明言反对更多功能国家的作为。因此,诺齐克有关“国家”的结论是名词解释:一种最小限度的国家,即一种仅限于惩罚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等有限功能的国家,而任何功能更多的国家都将因其侵犯了个人权利而被证明是不正当的。他援引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说明自然状态下的个人会因为相互之间冲突的不便,而聚成保护性社团;保护性社团因市场竞争而存在一个地区中形成支配性的保护性社团,最后支配性的保护性社团会转变为最小限度国家。

158发展性国家 代表国家名词解释:日本、德国、东亚“虎经济体”。发展型国家就是介入经济生活并以促进工业增长和经济发展为具体目标的国家。但这并不等于要以“社会主义”的计划和控制来代替市场,而是尝试在国家和主要经济利益集团之间,构筑一种合作关系,并常为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有限的目标所驱动,这些国家的角色是在激烈的跨国竞争的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繁荣而制定发展战略。

159普力夺 原指古罗马执政官。在这里指制度化程度低而参与程度高的政体。在该政体中,社会力量借助各自的方式,直接在政治领域内进行活动。这样的社会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社会。

160民主的经济后果 塞缪尔-布里顿认为,选举政治无异于一种自我拆台的过程,它鼓励政客为了争夺权力而向选民做出越来越不现实的承诺、选民和政客在这里都应该受到指责。选民受到更高公共开支许诺的吸引,因为他们算计着成本会扩散到全部人口,政客则一心想赢得权力,企图向选民许下无比慷慨的开支诺言而超过对手。根据布里顿的观点,民主难以控制的经济后果就是,由公共债务引起的高通货膨胀以及将拖垮企业并损害经济增长的税务负担。

161 实质民主论 1、实质民主论认为民主是一种政治状态,在这种政治状态中个人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程序对民主政治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权利的实现。由于它强调个人权利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并主张从政治过程的后果来判断政治体的民主程度,所以它又被称为“权利基本论”或“后果推动论”2、实质民主论倡导代议民主或宪政民主,对于他们来说,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宪政问题,宪政民主是实现个人权利的根本途径。3、实质民主强调统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是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或传统习惯,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依据主要是上述法规、制度或传统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162 程序民主论 1、程序民主论主张一种过程或一种程序,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只有在这种过程或程序中才能实现。后果对政治民主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民主政治的程序。它认为程序对民主而言,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绝不能由后果来判断政治体的民主程序。所以又称之为“民主的程序主义”。2、程序民主论者强调参与民主,对于他们来说,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参与过程,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3、程序民主论认为,对于民主政治而言,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不是这些法律、规章、制度和传统的内容本身,而是产生这些法律、制度和传统的程序。

163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公民的不参与行为,它是对公民来自政府或其他组织机构的政治决策、政治动员不予理睬的行为。政治冷漠属于公民的消极参与类型,它是公民消极政治态度在行为上的表现。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不关心和不卷入政治的态度,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为政治不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

164社会动员 指在传统不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一系列旧的落后的社会经济、心里习惯与传统的破坏,人民开始接受并适应新的社会化和行为类型。该概念有美国政治学家艾森斯塔特在《现代化名词解释:对抗与变迁》中首次提出。社会动员是任何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当中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也是政治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政治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动力,社会动员的重要结果是名词解释:人民不仅仅形成新的价值观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整个社会政治文化也开始更新。

165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和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是各个阶级、阶层组成的分成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的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非常稀少,而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较为普遍,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

166社会分层论 根据社会财富、权力、教育或特权等差异对社会中所有成员进行等级或阶级层次划分的理论。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分层的主要尺度是权力、声望和财富。此外,宗教、家庭及教育水平等也可以作为分层尺度。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主要探讨阶级、等级和种姓体系;当代社会分层理论则强调以职业声望,性别和种族为尺度。韦伯认为分层制度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所组成的,各个秩序分别以阶级地位和政党权力为尺度的分层。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尺度的,不同派别的社会分层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社会分层,权力理论则以社会中权力的层次或类型来解释社会分层,一个人从一个阶层进入到另一个阶层带来的地位变化即社会流动性。在开放的,即以阶级形式分层的系统中,社会流动性是普遍的。在“封闭的”,即以阶级或等级形式分层的系统中,社会流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167 软政权化 由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其著作《世界贫困的挑战》一书中提出。主要用以指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行政命令贯彻能力的弱化,行政实施效率低下和法令遭到任意破坏而引起的现象。主要特征有名词解释:1、“反法制的互利性”即社会成员各自运用自己掌握的某种稀缺资源,如权利金钱等等,在违反和抵制法规的基础之上,为一己私利进行交易。2、行政权力运用的松弛性与随意性。3、行政权力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渗透性——在软政权的环境里,不但上层阶级可以利用大量的机会来以权谋私,而且,即使是那些社会地位相对地下的人也常常可以找到各种机会为自己谋私。4、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名词解释:腐败、贪污、裙带关系等种种行为模式彼此相互关系和影响,形成一种因果循环和彼此放任和彼此诱发造成积累效应。

168选举人团制度 美国的选举制度,1987年制定的“选举人团”制度规定,选民不直接投票选举总统,而是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选举总统。选举人团以州为单位产生,其成员与各州在国会两院议员的人数相等。对选举人团投票时,采用多数代表制。所谓“胜者获全票”的票最多的选举人可以取得本州全部的选举人票。选举人团制度的缺点是获得多数选票人票的总统,未必得到了多数选民的选票。

169 团体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名词解释:梅特兰、菲吉斯-盖克。该理论认为一个有自己意义的生命实体团体虽然作为法人而出现,但它在被国家的法律认准之前就存在了,它独立于国家,不可能通过法律被创造和消灭,已经组织起来的任何团体,事实上是有义务和权利的“人”。国家是“人”,其他团体也是“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权利义务、情欲、品质和个性,而人与人之间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所以,国家与其他团体在本质上也应该是平等的。

170议会党团名词解释:起源于英国,是指一些国家议会内属于政党或属于几个政党的政治倾向相同的议员组成的团体。是政党在议会中进行活动的重要的领导和组织者,代表本阶层、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在议会中采取统一步调,有些国家、各政党主要通过各自的议会党团对议会施加影响。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全体会议。

171立方法则 指的是竞选结果中的立方比例,它揭示了单议席选区中投票与席位数之间的实证联系。立方法则的有效性受到单议席选举的两党政治现状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政党的席位比例可以根据两党的选票率计算出来。在这种政党体系中,立方法则导致大党席位过多的局面常态化。

立方法则可能带有和结构与时间条件相关的偶发性。投票人和选区数目有助于理解这种实证解读。然而,尽管我们对政治行为的理解目前并不完善,但这将构成投票人数和席位数量关系的认识基础。

172迪威尔热定律 迪威尔热是法国巴黎大学政治学教授。他在《政党》中分析了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是西方的行为主义分析范式。定律内容表述为名词解释:多数选举制倾向于导致两党制。当然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做抽象化或者单一化处理,这个理论聚焦于选举制度对政党数目、政党规模、政党联盟和代表。不过这个定律的分析中存在大量的量变,有一个必要充分的前提条件名词解释:多数选举制的存在。实证也表明这个定律基本成立,但是也有例外,加拿大和印度的多数选举制却相对应于多党制,可见影响到政党制度的因素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173均势原则 指的是国际上各国之间的无政府关系。无政府状态有多种意指,它可以指规则、权威或治理的缺乏;或者法律、准则和规则的缺乏;或者指混乱层次上的一种无序和无法无天。均势理论家们视无政府状态为与各行为体通过实力促进其利益相一致。尽管国家是追求其自我利益的,尽管在国际层面上是以无政府为标志的,但国际舞台又确定包含了某种程度的规则和秩序 ——均衡。

174戴维斯J曲线 该理论的核心是名词解释:经过持续繁荣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准突然下滑,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很容易发生。该理论最基本的思想是名词解释: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萧条,人民的期望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同步调整。根据以往的繁荣经验,人们的期望会继续发展,而决定因素即为这个标准。因此当实际发展状态和人民的预期之间的矛盾达到某一个极限时,革命就会爆发。该理论认为革命一般不会发生在欠发达和发达国家,而是常常发生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但该理论缺乏对造成革命的其他诸多因素的揭示,而且概念较松散,很难解释所谓“大众革命”等等。

175大众社会假设 根据康恩豪萨德的理论,大众社会就是群众与精英之间直接解除并极容易相互影响的社会,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名词解释:一是精英行为易受大众情绪的影响。二是大众行为容易受到精英的动员。在大众社会条件下名词解释:由于缺乏社会联系的力量,从而容易发生导致社会崩解的大众运动。大众社会的产生主要是社会联系的力量的缺失。而不是由于阶级的影响或任何其他社会地位。因为每一个阶级内,那些社会整合程度最低的人们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176 权力集中和转移理论 如果社会祥和、或价值认同具有一致性,官僚机构就会扩大它的权力。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中存在很多冲突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那些新的价值观念,被议会中大多数代表接受时,就会扩大它的权力。然后议会试图运用其获得权利控制公共官僚机构。控制了公共官僚结构以后,议会就可以改变招募官僚机构成员的标准,并且让人们认识和尊重这种标准,使其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可以用下面一个图示表示名词解释:社会经济改革——价值分化和社会组织化——利益表达——占据议会——议会价值一致化——权力集中——控制官僚机构——改变官僚机构价值观——社会价值一致化——权力向官僚机构转移——防止社会分化。

177 冲突交叉论 基本含义和原理名词解释:关于“冲突交叉”理论体系庞大笼统而无定论。政治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名词解释:冲突和组织成员资格的交叉线偏爱政治缓和和政治稳定。而冲突的协同线则导致强烈的政治对抗和政治不稳定。因为社会分为大众和精英,交叉先的存在是个人有不同的组织归属,也就是拥有不同的组织角色,各种观点面临交叉压力就会减少政治对抗的肯能性。协同线的存在使自己组织归属比较单一,自己的政治观点仅仅暴露给具有同样背景和政治观点的其他人,从而强化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增加政治对抗强度。实际上交叉线使社会趋于多元化。各种矛盾彼此中和,从而保持社会的动态稳定,而协同线则有可能是社会的裂痕拉大而分裂。

178帕金森定律 在现代组织中,行政人员工作量增加是为了填补完成该项工作所耗的时间,这项行政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点名词解释:1、行政人员希望扩大下属的数量而不是对手的数量2、行政人员彼此增加工作量,结果行政人员不断增加,机构膨胀,从而最终有可能的趋势是组织的衰退。这一定律以制约人数增长的两种因素分析为基础揭示了人数增加一般规律,澄清了工作人员增加意味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了的错误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庙越拆越大,和尚越敢越多”,人浮于事,效率地下,官僚主义盛行,腐败行为滋生的组织原因。

179 历史终结论 最早源于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历史的终点”的讲座。随后,他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论文《历史的终结》。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这篇文章。标志“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在福山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重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90年代以来,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使其理论不攻自破。

180《半主权人民》美国政治学家谢茨斯奈德在著作《半主权人民名词解释:一个现实主义眼中的美国民主》一书中,基于现实主义分析视角,提出了“半主权人民”的概念。所谓“半主权人民”,顾名思义,即从“人民主权”概念演绎而来。在谢茨斯奈德看来,政党未能有效制定和实施政策计划动员,而只局限于选人官员时,“人民主权”这一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理论前提只能说实现了“一半”,人民只是一半主权的拥有者而非全部,他们对政府未构成真正的控制力量。该概念用以强调名词解释:民主的理想与民主的实践之间总有一道难以抹去的鸿沟。

181强势民主 本杰明-巴顿坚持认为,诸如美国或英国之类的国家不是真正的额民主政体,相反他认为真正的民主“存在于一种参与的模式中,它能在参与者缺乏独立处理公共事务能力的情况之下,通过推动参与的进程,实现参与者自己直接立法,以及创立政治共同体等措施来解决纷争,进而实现从受束缚的个体到自由公民,从局部的个人利益到公共产品的转变”强势民主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过程,以及在处理公民之间的分歧是相互合作,显然,巴伯并不满足诸如代议制政府之类的现代民主安排,他坚信相互合作的个人完全能够为自己创造民主统治的最好形式。

182协商民主 就科恩而言,民主治理的基本特点是存在这样一个论坛,通过这个论坛个人可以就他们共同关心的议题持续的进行协商。协商是核心概念。它要求参与者保持政治参与的连贯性,以及相互之间合作和讨论议题的能力的信任。它要求在协商过程中把那种完全的忠诚和信任作为原则,而不是其他因素作为参与者做出共同选择的根据。最后,科恩指出协商民主的践行者的构成具有多元化的形态,而不是有清一色的信仰或者品行的人所构成。

183《政治人名词解释:政治的社会基础》作者为李普赛特,本书是一部论述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为主旨的政治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主要讨论了一下问题名词解释:民主体制所必需的社会体制;民主社会不同类型的政治冲突;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和投票行为;造成反民主倾向的某些特殊原因;参与政治的根源;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中支持政党的种种社会基础;美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转化功能等等,对民间社团也作了个案研究,分析了工会内部的政治结构及其运作的实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9420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