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剑好(旧剑)

哪里的剑好(旧剑),第1张

大约在1930年,在北京的容庚。

容庚的作品之一。

栾树。

毛丁全面展开(初始展开)。

容庚的书《金文辨》。简悦。

容庚(1894-1983),广东东莞人,本名白希,字松斋,古文字学家、收藏家、碑刻家、书法家。他一生致力于访问古代考古,研究古文字,收藏古器物,并与中国新兴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相结合。其中有的卞、商和周的《通考》等。仍然是古文字研究和金骥收藏家的经典必读书籍。作品有《宋斋书画概论》、《梁麟评传》、《飞白考》、《春华米格法贴》、《兰亭集序刻本铁》等。,都是业内人士称赞的。

得益于学术和艺术修养的滋养,容庚在收藏界享有独一无二的声誉。1956年,他两次将自己收藏的95件青铜器捐赠给广州博物馆,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37件,三级文物2件,一般文物47件。据统计,容庚及其家人共捐赠青铜器近200件,历代书画1200余件,珍贵古籍10000余套,甲骨文、拓片、丛帖、名人书信近1000件,以及大量手稿、刻本、抄本,为世界所罕见,为民族文化的收藏和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纪念为中国古文字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容庚先生,7月16日至10月24日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了“师从古人:容庚的学术与时代”大型展览。

在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期为传统学术开辟新路。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学术一方面继承了清代乾隆-嘉庆学术的遗产,另一方面又因为西学大潮的涌入,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学术繁荣时期。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观念面临着更新和挑战。传统金石学也面临这样的情况。金石学被赋予了“考据补史”的重任,成为当时许多杰出学者的探索方向,容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深圳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李飞在接受杜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选取了容庚先生的学术历程,尤其是他的金石学作为切入点。在展示容庚学术特色和成就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金石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之时是什么样的,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

据李飞介绍,容庚从金石学篆刻入手,以青铜器和古文字为研究中心,依托他所服务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古物陈列中心、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改变了金石学传统收藏中保密或小范围流传的做法。而是采用了学术期刊、学会、出版社、编辑部等现代学术机构。要不断整合金石学的学术资源,然后向社会公布,从而不断拓展金石学。他不仅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也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期为传统学术开辟新道路的探索者。

展览由四个单元组成。之一单元“家族传承”,介绍容庚的家世和在粤经历,包括邓尔雅对他金石学志向的影响。第二单元《岩斗访古》,介绍容庚在北京的经历,包括就读于北京大学国学学院、受聘于燕京大学、古物陈列中心、故宫博物院等。,基于容庚收藏的青铜器。清中叶以来,容庚得以迅速融入北平学术圈的核心,以金石学、古文字、古器物研究为媒介,依托大学、期刊、博物馆等近代新型研究机构,推动金石学的发展。第三单元“学术之友”通过历史照片、书信、书法等资料介绍容庚的学术交往,与他交往的学者群体,如罗振宇、王国维、李记、陈寅恪、傅斯年、陈垣、郭沫若等,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文领域的更高水平,与容庚有过交往的外国学者,如英国叶芝、日本滨田耕、梅原末治等。第四单元“著述成就”,通过容庚撰写文稿、编撰目录,展示容庚的学术成就、学术特色和当时的学术氛围。

容庚收藏的青铜器首次系统地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展出来自深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州美术馆、东莞莞城美术馆等207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8件,如栾树友、简、钟繇等。,还有14件是二级文物,如《奇石异鬼》。此外,还有清代陈介祺的藏式铜钟、黄士陵的篆书《桃花源记》、吴大钊的篆书《陋室铭》、《胡艾莲说》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金石趣味。

据李飞介绍,此次展览更大的亮点是容庚先生私人收藏的青铜器首次系统、完整地向公众开放。除了书法作品,深圳博物馆还特意从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地借来一些青铜器原件,让观众一方面看到青铜器原件,知道真正的铭文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可以对比名家书法、拓片全集等资料,加深对金石学的了解。

容庚先生的助手、著名古文字学家曾宪通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容庚先生从1928年收藏《窟顶》到1949年在岭南获得‘十年陈武后墩’,经历了20多年。在此期间,他不仅从传世品中取出了许多文物,还从大量‘疑似’和‘赝品’的文物中抢救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使其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据他说,到1949年,容庚已收集了近200件商周时期的彝族器物,并先后出版了《翟赋目录》、《翟赋续编》等书籍。

曾宪通教授还提到了容庚先生的代表作《商周易器通考》,首次突破了宋清以来金石学的格局,对器物铭文的形制、式样、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把鉴定、断代、解释、考证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八十多年来,这本书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奠基之作,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熟知和推崇。

容庚之一学术朋友圈全面梳理。

自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学者们经常以书信、笔记等方式交流研究成果,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评议模式。然而,开放的社会组织和学术期刊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传播。除了公共社会活动和期刊文章,传统的私人信件也被用来与容庚的学者交流,在其中交换各种信息和表达深刻的观点。他与学者的交往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更高水平。如王国维、顾颉刚、李记、陈寅恪、陈垣、郭沫若、梅原末治等著名学者。

据策展人李飞介绍,本次展览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容庚先生与同时代著名学者的原始书信往来,对其学术朋友圈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梳理,并以直观的形象在展览中展示出来,让大家走近容庚和容庚的朋友圈,对其学术特点和 *** 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容庚传》的作者之一、《容庚进京日记》的组织者夏合顺可谓是容庚先生的“铁杆粉丝”。观看展览后,他告诉南都记者,容庚先生的作品手稿和他的朋友朋友的笔记,既有历史价值,也有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据我所见,手稿中有一些手抄本,如《宋宅转秘书》、《宋宅读书秘书》、《宋宅书约》、《宋宅购秘书》、《毛对的考证与解释》等。阅读秘书已发布,采购秘书未发布。《买书记》一书,黑色硬面笔记本,之一页标有“苏米翟兰亭考”(清代翁方纲撰,买价一元),内页不详。我很感兴趣,先生。有一个斋名叫‘五千卷进士图书馆’。从此可见其收藏的一斑。同时,用《北平日记》看这个记录一定很有趣。”夏合顺说:“在我和易完成了《容庚传》之后,我就开始收集先生和他的朋友、朋友之间的通信。其中,容老生前书信保存完好,现藏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其影印本已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副研究员等学者编辑,定名为《友人与友人的书信》,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我很荣幸成为组织者之一。书信见于各地的公私藏书和公开发表的文献,很难收藏。因此,《容庚书信集》印刷版没有出版计划。”

杜南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在2单元展厅中央有一尊容庚的半身铜像“阎斗访古”。荣紧抿着嘴唇,神色凝重,像是陷入了沉思。据介绍,这座铜像是由的曾孙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罗创作并捐赠的。虽然罗从未见过他的曾祖父,但他的作品却能准确而生动地展现出晚年的形象特征和个人气质。“首先,容庚先生在我心目中很特别,我很想表达他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的性格和坚毅。再者,作为容家的后代,我更觉得有责任去传播他的精神。容庚不仅是荣氏家族的容庚,也是社会的容庚。”

采访

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前会长程存杰:

《栾树赋》和《王月简》是有故事的青铜器。

程存杰,原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文博二级研究馆员,著有《容庚先生商周青铜器藏品的流传及学术价值》。他在接受杜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近代私人收藏的古代青铜器中,容庚先生的《古代青铜器收藏》是少有的保存系统完整的个人收藏。类似时期的重要个人收藏,大多在清末至民国的社会动荡中基本流散,大部分流出国门,成为欧美国家中国青铜艺术收藏的主体,或重新组合,难以寻回旧貌。

容庚收藏的青铜器,大部分是他在北平教书时,利用业余时间逛琉璃厂或在朋友圈里以物易物买的。他用自己的知识去查自己以前用过的青铜器,只在自己觉得合适的时候进藏。他还会卖掉已经研究透彻或者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的藏品,凭他的眼力和商业头脑,他会把它们留在 *** 。据不完全统计,近200件青铜器为王先生所用,成为当代藏家收藏青铜器的“坐标”。程存杰特别强调,容庚留下的最后一批青铜器一定是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因为王先生的收藏有自己的标准,不像其他藏家,卖不出漂亮的物件,也出不起高价。他更看重学术价值,觉得有价值就收那些长相不好的。

程存杰说,《栾书》是容庚先生最昂贵、最专注、最重要的收藏。栾书福是春秋时期晋国医生栾书祭祀祖先时使用的酒器。从颈肩和上腹部看,错金铭文有五行四十字,封面内铸两行十字,从左至右,所有字都嵌金。错金铭文常见于兵器,铭文往往是几个字。像栾书这样的长错金铭文非常罕见,栾书也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青铜器。《容庚北平日记》记载:“我拜访倪玉书,买了一本金字书,售价一万五千元,可谓馀中英雄事迹。但是这本书错金了,字是40,这在古代和现代都是史无前例的。一旦我得到了它,我为一切感到骄傲。”几天后,王先生临摹了这幅碑文,送给了日本著名的青铜器专家先生。

容庚“寻回”越王宝剑也是一段佳话。1931年秋,王先生在琉璃厂古玩店式古宅买了一柄古剑。剑格上有一本刻错金的鸟书。两边各有八个大字,其中左右两个字是“王娥”。不过当时他对“王娥”这个词不太理解,以为是秦始皇那个时代的东西。他并没有真正关注这把剑。一年后,这把剑被另一位古文字学家于换了。后来容庚在一位日本学者写的书里发现了“武王毛”,才知道古剑上原来的“武王”应该读成“武王”,结果却是春秋时期越王的剑,于是后悔了。1937年春,先生又买下了师旗鼎,余对此很感兴趣,希望能割爱 *** 。这时,容庚想起越王的剑,便说:“必属余剑,鼎必出。”于喜爱越王的宝剑,视之为镇物。如果归还,你的“双剑”斋名就空了。然而,施福奇丁真的很吸引人。经过反复权衡,同意与交换,并把剑送回了。

程存杰还透露,根据容庚捐赠给广博的青铜器清单可以得知,1956年4月25日和6月30日,两次捐赠了95件古代青铜器。其中元宋文物1件,汉代文物5件,时间不详文物1件,商周文物87件,其中一级品只有9件,包括《栾树赋》、《王月剑》,其价值之高,世所罕见。

互连

金默云:看看容庚旧青铜器中的精品。

在8月5日开幕的“容庚与东莞”系列大型专题展览中,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东莞市科苑博物馆精心策划、筹备近一年的“金骥墨韵——容庚先生旧青铜器拓片展”因其学术含量高而格外引人注目。

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介绍,特别重视金石学拓片的研究和收藏,以深入研究古文字和青铜器。1998年,容庚亲属向中山图书馆捐赠了近千册石刻拓片。其中形象生动的全景式拓片更具特色,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全兴拓片是一种将水墨拓片与绘画相结合,在纸上表现物体三维形态的特殊拓片技法。它产生于清代嘉道年间金石学兴起之时。容庚旧藏全形拓片多发展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商周汉代青铜器为主要延伸对象,包括自藏物拓片和通过购买、交换、捐赠获得的藏品拓片。拓片延展性好,种类丰富,有陈介祺、周锡鼎、王秀忍等名家的作品。

本次展览,策展人从丛庚先生收藏的近千幅拓片中精选出60余幅全幅拓片,对拓片、碑刻、印章背后的历史信息进行了分类解读。

广东中山图书馆副研究员芮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容庚一直重视青铜器及其拓片的收藏和研究。在他的名著《商周彝器通考》中,有一章“拓跋”,专门论述流传和流传的历史、技术、工具和材料,可见他对青铜器拓片的重视。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收藏,自然少不了容先生本人和他的众多学术朋友的碑刻,而这些碑刻往往比拓片本身更精彩。

在“珠联璧合”单元,主要是展示民国时期著名艺术家王雪涛、罗复堪、王季麟等人的画作为辅。据芮林介绍,全形拓片出现后,受传统绘画中博古、清宫题材的影响,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始流行在全形拓片上画折枝、花卉,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容庚先生曾说:“全形拓片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原作的大小,在纸上表现出形状和图案,并作出铭文,辅以花卉,这是一轴中更好的艺术作品。”

必看展品

“木耳丁”的全方位延伸

据《容庚北平日记》记载,1928年4月28日,容庚先生陪朋友参观北京古玩厂,买下了这只鼎,这也是他自己收藏青铜器的开始。鼎是清代宫廷旧藏,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清宫藏古青铜器大型目录》中有记载。

“程不败,李候氏杯”全面展开。

根据唐兰先生和尚承祚先生的题字,1930年,容庚出生在北京琉璃厂,买了半个这种杯子。第二年,他又高价买下了另一半。器皿虽仍不全,但铭文已全:“成无敌,天下富贵”。顾先生的题词指出“厚”引“回”,而魏先生的题词更具学术价值。他指出,前人称之为“杯”是不够准确的。碑文中的“成”字一语双关,一个字表示繁荣昌盛的功能的“成”,另一个字表示成。《追忆似水年华》还说,在一面铜镜的背面发现了意思相同的铭文,“一龙公寿万年”。

“成”是全面展开的。

后记比拓片本身有更多的故事。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几位墓主对“成”的碑文有不同的看法。唐兰先生认为是“成田”,容庚先生和董作斌先生认为是“成州”,尚成佐先生说他不确定。

“毛”全形延伸(初始延伸)

陈介祺陀。毛鼎是西周晚期的重型兵器,内壁铸有32行近500字的铭文。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堪称西周青铜器之最。叙述完整,记载详细,被誉为“史书”,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毛是清代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县发现的。之一个主人是陈介祺。陈《鼎》中的碑刻,是对一批专门研究古史和碑刻的学者的提炼和扩展。王国维《毛后记》说:“此鼎小而字多,不易延墨。其余的,秦中老鼎和段家研制的鼎都不好,陈的鼎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5771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28
下一篇 2022-12-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