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loT国内有测试法规么

NB-loT国内有测试法规么,第1张

我们可以实现CE,FCC,IC等国际认证NB-IoT的测试啦!
另外,看好中国市场的朋友们,NB-IoT的入网,型号核准(SRRC)
NB-IOT测试标准
1)  CE: EN301908-1/-13(RF), EN301489-1/-52(EMC),EN60950-1(安规), EN5036, EN50566
2)  FCC: Part 22H/24E/27
3)  IC: RSS-132/133/139
4)  型号核准SRRC:
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7年第27号》参考3GPP标准:TS 36521-1, TS 36521-3

LTE-M

是对IoT和LPWAN日益增长的兴趣的回应。LTE-M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非常节能并且每天传输10个字节的数据,但也可以每秒传输一兆比特。因此,LTE-M服务于非常广泛的用例。

优势

LTE-M具有比NB-IoT更高的数据速率。这使得LTE-M具有更丰富的解决方案集,因为它将提供最广泛的蜂窝功能。虽然LTE-M允许您达到非常高的数据速率,但您可以从eDRX和PSM等新架构中受益,这也可以帮助您从与NB-IoT或Sigfox相同的功率预算中受益。

LTE-M将受益于降低的复杂性。例如,Verizon在美国拥有LTE-M的单一频谱,这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复杂的LTE-M解决方案。这允许非常简单的前端和天线配置。

窄带物联网(NB-IoT或LTE Cat-NB1)

它不在LTE构造中运行。它基于DSSS调制,

优势

NB-IoT在运行时消耗的功率最小。几乎所有物联网技术都在不运行时节省电力,因为它们都“睡觉”。但是当调制解调器运行并处理所有信号处理时,具有更简单波形的NB-IoT技术将消耗更少的功率。注意:并非所有的NB-IoT模块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有的NB-IoT模块为了尽可能多的传输信号,并且有外接电源,所以不必注重功率的问题。

NB-IoT组件的成本更低。支持NB-IoT的芯片,与支持LTE-M的芯片相比更便宜,因为它们更易于搭建。200 kHz NB-IoT前端和数字转换器比14 MHz LTE资源块简单得多。此外,在LTE中处理OFDM需要比诸如NB-IoT的更简单波形更多的功率。

NB-IoT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广覆盖。相比现有的GSM、宽带LTE等网络覆盖增强了20dB,信号的传输覆盖范围更大(GSM基站目前理想状况下能覆盖35km),能覆盖到深层地下GSM网络无法覆盖到的地方。其原理主要依靠:1、缩小带宽,提升功率谱密度;2、重复发送,获得时间分集增益。
二、大连接。相比现有无线技术,同一基站下增多了50-100倍的接入数,每小区可以达到50K连接,真是实现万物互联所必须的海量连接。其原理在于:1、基于时延不敏感的特点,采用话务模型,保存更多接入设备的上下文,在休眠态和激活态之间切换;2、窄带物联网的上行调度颗粒小,资源利用率更高;3、减少空口信令交互,提升频谱密度。
三、低功耗。终端在99%的时间内均处在休眠态,并集成多种节电技术,待机时间可达10年。1、PSM低功耗模式,即在idle空闲态下增加PSM态 ,相当于关机,由定时器控制呼醒,耗能更低;2、eDRX扩展的非连续接收省电模式,采用更长的寻呼周期,eDRX是DRX耗电量的1/16。 四、低成本。硬件可剪裁,软件按需简化,确保了NB-IoT的成本低廉,NB-IoT通信单模块成本不足5美元。

NB-IoT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广覆盖。相比现有的GSM、宽带LTE等网络覆盖增强了20dB,信号的传输覆盖范围更大(GSM基站目前理想状况下能覆盖35km),能覆盖到深层地下GSM网络无法覆盖到的地方。其原理主要依靠:1、缩小带宽,提升功率谱密度;2、重复发送,获得时间分集增益。
二、大连接。相比现有无线技术,同一基站下增多了50-100倍的接入数,每小区可以达到50K连接,真是实现万物互联所必须的海量连接。其原理在于:1、基于时延不敏感的特点,采用话务模型,保存更多接入设备的上下文,在休眠态和激活态之间切换;2、窄带物联网的上行调度颗粒小,资源利用率更高;3、减少空口信令交互,提升频谱密度。
三、低功耗。终端在99%的时间内均处在休眠态,并集成多种节电技术,待机时间可达10年。1、PSM低功耗模式,即在idle空闲态下增加PSM态 ,相当于关机,由定时器控制呼醒,耗能更低;2、eDRX扩展的非连续接收省电模式,采用更长的寻呼周期,eDRX是DRX耗电量的1/16。 四、低成本。硬件可剪裁,软件按需简化,确保了NB-IoT的成本低廉,NB-IoT通信单模块成本不足5美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4256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