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不错,高中突然学习不好了,感觉非常苦恼和绝望

初中学习不错,高中突然学习不好了,感觉非常苦恼和绝望,第1张

归纳总结一下你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心理问题-压力大,注意力难集中
二、能力问题-数学较差(我猜几何比代数更差)
三、技巧问题-延续了初中依靠死记的高分策略,高中不管用了。
下面说说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首先说,你的学习目的堪忧。既不是为兴趣学,也没看出来为啥理想而学,纯粹为学而学,为分而学,为排名而学。这种认知很难让你有动力,有信心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你的目的。
其实这只不过是个过程,就像万米跑一样,跑到一公里就开始着急,有人超过我了,我气喘不匀了,跑不动了……越想越跑不动,因为关注点就错了。任何一个优秀的长跑选手都明白自己的长处是啥,该如何分配体力,保持自己的节奏,在什么时候加速才能更好的保证到达终点的时间是自己能力的最佳体现。而你作为一名高中新生同样要首先弄清楚你的目标在哪,考虑在整个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节奏,如何合理分配体能。现在你还是别盯着成绩了,先找到自己吧!
接下来说说能力,一般初中傻乎乎的男生到了高中就轻松的能学得好了,,别不服,这就是人脑发育的特点(自己网上查资料去,太多,手机打字好累)。排除掉“瞎担心”的干扰,你要明确一下自己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散思维方面到底是咋排序的,你也就知道文科容易还是理科容易学了。
最后说你最关心的技巧。我只说两点,归纳总结,带着问题听课。
如果你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目前的成绩,而是明确目标,规划路线,确定策略的话,那么有些东西不妨先放弃,比如用在历史课上精力,历史作业不写了,先建立了有效的学习模式,以后没有哪一门课是不好补的。老师家长对你的态度还能更糟么?有舍才有得。
归纳整理下数学课的要点,不但要弄明白数学课的内容,还要分析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哪些是主要公式,哪些是推论等。就像我上来会先把你提的六个问题整理一下一样。这样内容就会成体系的存在脑子里,而不是零散的,没有关联的只有靠硬背才能记住的。用一门课来建立起一种学习模式,推而广之,你会发现你的放弃物有所值。
带着问题听课则是你在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比如你还有兴趣的物理,是和生活联系很多的,一个知识点找多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到举一反三的地步,你会发现下一个知识点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用在费心单独去记忆了。而相似例子中你想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要带到课堂上的问题。所以预习也很重要。
放弃一些东西,把自己理顺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状态要比你现在啥都要,却啥也抓不牢要好,不是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么?想把准备活动做好,你跑向终点的路程会更顺利,!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三、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四、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立即应对:狗嘴何曾出象牙。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三角如架鼓。于谦随声就应: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他年独占麒麟阁。好掺和啊,知道挑这些字我都没打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五、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字仲深,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

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第一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嘉庆进士、礼部尚书李宗昉,在贵州视学时,见乌江边上有黑神庙,灵感促使他作了一对联的上联,但是二百多年过去了,无人能对出下联,此上联是: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了北方正色?”
此联上联确实是难,难在:
1、 贵州在南方,正色为赤,北方的正色才是黑色。
2、 此联色始色终,论名设问,对比写反用了色。
3、 同写黑色,自然地用了“黔”、“乌”、“黑”不同字。
4、 由省、江写到庙,是由大到小。由于如此难,确实难倒不少文人墨客很多年!
这副上联我很小的时候便听说过,近日上网时发现一网友对除了下联: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了北方正色?
岩称红岩,水称赤水,寨称丹寨。因此天生胜地,方赢得佳景美颜。
下联作者也承认,此下联遗憾的是三处互不相干的地名,不似上联大中小统辖,但仍不失为一佳下联,特推荐欣赏。
第二副对联来自本论坛。
以下引用秦皇汉武的原文: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 东西南北 山河美
前汉前唐后宋后明 汉唐宋明 前后承
对联确实比较难,上联有东西南北,那下联就不能再出现了。并且“山”和“河”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不但上下联要对仗,下联内用字也有限制。所以楼主要求必须是地名,并且而最后行文要有一定意义,那就太难了。可以扩展到古今中外、历史人文等等。
我曾考虑用春夏秋冬、上下左右等用地名或人名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最后想到历史朝代对了此下联。
说明:
1、上联山、河相对,下联前、后相对。
2、上联东西南北相对,下联汉唐宋明相对。(汉唐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汉人建立的4个主要朝代。)
3、前汉即西汉,相对后唐来说,唐即前唐。后宋为元末韩林儿所建,此处主要说的是宋,并存在过后宋。后明即南明。
4、上联写三千里地山河,下联对五千年来家国。一横一纵。
5、下联的意思可以指两个方面:一是说汉唐宋明都先后建立过后续王朝;也可以理解为华夏历史上这几个汉人建立的朝代前后相继,华夏文明不灭。
6、上联北、美仄起,下联明、承平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433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