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的谋略并不是刘邦白登之围脱困的真正原因,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陈平的谋略并不是刘邦白登之围脱困的真正原因,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刘邦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无法脱身,这事是韩王韩信引发的,这个韩王韩信与兵仙韩信同名同姓,而且是刘邦所封的异姓王,后来韩王韩信被改封到太原郡,后来又北迁到马邑,刘邦让他抵御匈奴,那个时候的匈奴正是冒顿单于当政期间,并正是强大的时候,韩王韩信与匈奴作战,经常失败,于是韩王韩信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

刘邦知道后,担心韩王韩信与匈奴私下勾结,于是派人责备韩王韩信,韩王韩信担心自己也像其他异姓王一样被刘邦除掉,于是投靠了匈奴,匈奴派出大军,联合韩王韩信一起攻打汉朝的太原郡。

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于是率领32万大军御驾亲征,出征的军队还包括灌婴、周勃、樊哙、夏侯婴、陈平、娄敬等人,很快汉军就打败了韩王韩信与匈奴联军的主力,韩王韩信逃到了匈奴,其部下又拥立赵利为王,并与匈奴联合再次与汉军作战,但都被汉军打败,汉军收复了太原,并一直打到了广武,汉军一直在打胜仗。

随后刘邦不断派出使者打听匈奴军队的动向,除了娄敬之外,其他使者都说可以追击,于是刘邦率领手下的骑兵开始追击匈奴溃兵,直到刘邦到达白登山,然后刘邦就发现自己被40万匈奴精锐大军团团包围,随后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终是依靠是陈平提供的计谋,才逃脱出来,那么陈平的计谋是什么?

《史记 陈丞相世家》: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只知道陈平使出了奇计,派人到单于的阏氏(妻妾)那里去疏通,才得以解围。从《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来看,冒顿单于退兵主要有三个原因:

1、匈奴是游牧民族,不能在汉地居住,得到汉朝土地也没用,言外之意是杀了汉朝皇帝也没有用。

2、汉朝皇帝跟匈奴单于一样,是有神灵保佑的。

3、冒顿与韩王韩信的部下王黄及其拥立的赵利有过约定,双方一起对付刘邦,但是王黄与赵利并没有及时出现,冒顿担心他们与汉朝有勾结,所以就撤军了。

前两个原因是通过冒顿单于的妻子说出口的,后一个原因则是冒顿单于出于安全考虑的,把这些全部联系在一起看,史记中所表达陈平的计谋是:通过受贿冒顿单于的妻子,让她对冒顿说出了一番话,然后冒顿就同意让刘邦撤退,使包围圈解除一个角,让刘邦离开,就这样刘邦就离开了被围困七天七夜的白登山。

从整个史记来看,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陈平的奇计帮助了刘邦脱离险境,这也是刘邦打了这么多年仗第一次被围困,但几个理由缺乏必要的逻辑性。

一、匈奴单于冒顿是匈奴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单于,也是能力最强、野心最大的单于,在此之前,匈奴已经打败了东胡和楼烦,控制了草原大部分土地,手下能够骑马射箭的士兵就有30万以上,而且冒顿单于是靠着弑父杀弟当上单于的,并且不计较自己的千里马和妻子,曾经把妻子送给敌人,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听从妻子的话?

二、冒顿单于是带了40万军队出来打仗的,40万人可能是匈奴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了,匈奴的人口基数本来不大,也就是几百万人,冒顿单于带着倾国之兵来打仗,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就会轻易撤军吗?

三、40万大军都已经包围了刘邦,为何不能俘虏刘邦,拿着汉朝皇帝当筹码,向汉朝讨要财物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把汉朝皇帝放走,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汉朝与匈奴和亲是在刘邦脱困之后的事,是娄敬向刘邦提出的,这个时候刘邦已经脱身了,和亲只是为了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对抗做出的政治选择,并不是白登山之围放了刘邦的筹码,那么白登山之围匈奴得到了什么好处?

有句话叫战场打不赢的,在谈判桌上是不可能谈得来的,如果匈奴40万大军能够拿下刘邦的话,早就拿下了,刘邦被围困的七天七夜中,匈奴无数次冲击刘邦大军,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刘邦是在山上,匈奴的骑兵向山上进攻是失去冲击力的,再加上刘邦手上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从反秦战争、楚汉战争一路打过来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并不比匈奴士兵差,所以匈奴拿不下刘邦所在的白登山,只能包围而无法攻下。

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上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不得而知,只知道刘邦从广武出发时,手下的20万大军正好越过了雁门山,但是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上的肯定没有20万人,刘邦是带着手下的骑兵冲在最前面的,被围困的应该是刘邦的骑兵部队,包括刘邦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郎中骑兵的首领灌婴也一起被困白登山,这部分人至少有一两万人。

除此之外,刘邦还有30万大军在后面,参与平城之战,刘邦一共带了30万人,最后只有骑兵部队冲在最前面,七天七夜的时间,就算是步兵,也能走一百多里地,所以匈奴的40万大军面临着30万汉军的反包围,这对于匈奴来说,是致命的危险。

综上所述,冒顿放走刘邦应该是有三个核心原因:

一、汉军战斗力强

在白登山之战前,汉朝与匈奴及韩王韩信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几乎是汉朝军队全胜,尽管匈奴是骑兵,其战斗力并不比汉军强,汉军全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从反秦战争一直到打到统一天下,而且汉军武器装备、科技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匈奴军队,别看匈奴有40万大军,其实是攻不下刘邦的白登山。

另外,匈奴的40万大军很可能有水分,有夸张的写法,史书上记载了匈奴冒顿单于手上最多也就是30万控弦之士,匈奴本来就是全民皆兵,当时匈奴的人口还不多,还包括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士兵,比如楼烦、东胡,汉军中也有楼烦人,因此匈奴军队的人员组成应该比汉朝杂,这都会影响其战斗力。

二、汉军后援部队马上到达

刘邦此次出征一共带了32万大军,32万对40万,汉军人数虽然处于劣势,但是真打起来,匈奴占不了便宜,匈奴是包围了刘邦,然后其他汉军如果到达了,匈奴就面临汉军里应外合的打击,如果匈奴继续包围下去,不仅占不到便宜,而且双方都会两败俱伤。

冒顿说王黄和赵利没有赶到,其实是一个借口,王黄和赵利本来就没什么战斗力,就算是赶到了,也不够汉军打的,真正的原因是汉军的大部分要到了,见好就收才是冒顿单于应该做的事,放了刘邦肯定能在当时获取一些利益,比如财物,如果不放,自己会遭到损失,匈奴人本来就是求财来的,而不是与汉朝拼命来的。

三、刘邦应该做出了一些让步

所有的史书上都说刘邦脱困靠的是陈平的计谋,只字未提刘邦到底向匈奴做出什么让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多就是给点财物,双方各退一步,刘邦没有被匈奴人打败,在谈判上至少还有一点地位,有了前面两个原因的存在,刘邦只要给点财物,冒顿单于也能顺水推舟,放了刘邦,双方都有个交代,这才是合理的原因。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冒顿带了倾国之兵出来打仗,肯定要得到好处的,除非战败,从此次战争来看,除了白登山之围,在其他所有的战役中,匈奴及其仆从军都被汉军打败,这也让冒顿单于看到了汉军超常的战斗力,才会想出白登山之围这样诱敌深入的谋略,但是也正由于冒顿没有拿下刘邦,才导致了政治形势向刘邦倾斜,刘邦才能安然无恙地离开。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登山之围不是匈奴的网开一面,而是靠汉军强大的战斗力争取来的,至于后来的和亲更是一种政治手段,和亲从来就不是屈辱的,而是一种扬长避短、韬光养晦、积累实力将来再战的政治谋略。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明的光荣传统。例如龙和凤。凤是用鸡头和孔雀身躯及其羽毛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龙更具有创造性,龙是由马头、鹿身、蛇躯、鹰爪、麟体、鱼尾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再者,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d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d”,这是毒气d的雏形。“飞砂d”,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d”,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d,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著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著《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

楚汉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浓墨的一笔,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可谓是人才辈出,各路高手各显神通。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取得天下,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

谋士在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靠智慧吃饭,辅助自己阵营的主公,绞尽脑汁,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后人对于这些靠智慧吃饭的谋士可以说最为津津乐道,无论是楚汉时期的张良、陈平、范增,还是三国时期的贾诩、郭嘉、荀攸、诸葛亮、庞统、法正等等,都成为了不少历史爱好者日常谈资。

要说刘邦阵营最为耀眼的人是谁?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和张良了。这里没有提到陈平,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张良帮助刘邦主要是在建国前,而陈平真正完全进入汉王朝的政治核心是在建国后。

从最终的政治地位来讲,张良的实际地位其实是比不上陈平的。张良在辅助刘邦成功后,就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被封留侯,没有实际职位。而陈平则是在惠帝文帝时期担任宰相,位极人臣。

可尽管如此,陈平在后世的评价和历史地位上远远比不上张良。张良不仅被誉为谋圣,同时还配享武庙,可谓是风光无限。反观陈平,他的声望远远不及张良,很多不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陈平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异呢?

两人的谋略水平

两个人的谋略水平,都是处在历史顶尖水平的,根据他们两个人提出的几次重要计谋中,我们也发现了两个人风格的极大差异。

先说张良,张良一生中给刘邦提出过不少建议,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佐策入关、下邑之谋、约法三章等等。张良更擅长于在关键时刻给刘邦规划,提醒刘邦等。

再说陈平,许多人对陈平所出的计谋并不是很了解,他最为出名的是为刘邦所献的六奇计,分别是巧施反间,计除范增;金蝉脱壳,脱险荥阳;穷寇宜追,灭楚垓下;潜蹑帝足,请封齐王;伪游云梦,智擒韩信;借力阏氏,解围白登。

从两人为刘邦的献计可以看出,陈平的谋略水平其实并不亚于张良,都对刘邦夺得天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人的谋略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

张良更擅长于战略规划,为将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在刘邦犯错的时候,适时提醒。而陈平则是更加擅长于战术上的谋划,比如范增在项羽身边不好搞,于是就离间项羽范增的关系等等。

换句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张良玩儿的是阳谋,而陈平玩儿的是阴谋。张良出主意,对手即便知道了也无可奈何,明知是坑也得跳。而陈平则更多的是解读人性,利用人性的弱点打击对手,玩儿的是阴谋。

而对于中国人来讲,阴谋诡计是让人鄙视的,人们更喜欢张良式的君子计谋。这也就是陈平历史地位不如张良的原因之一。

出身对比

古人对于出身是非常看重的。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祖上世代在韩国为相。秦灭六国后,韩国虽然不存在了,但张良的贵族身份仍在。而张良前半生也以恢复韩国为终极目标,因此在项羽分封后,他果断地选择了辅助韩王成。要不是项羽脑袋一热,杀了韩王成,可能张良也不一定会死心塌地跟着刘邦。

陈平的出身就比张良低太多了。他年少的时候,家里非常穷,长大后连娶媳妇都成问题,不过由于他很喜欢读书,资质好,后来才一步一步的爬了上来。先是辅助魏王咎,后来又到了项羽那里,最后辗转到了刘邦帐下,终于被重用。

古人对于出身的看重,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特别是隋唐科举制度以前,平民想要跻身统治圈,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口碑对比

张良不仅谋略出众,其人品在史书中更是完美,几乎很难找到瑕疵。特别是在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的表现堪称完人。刘邦要给张良三万食邑,而他只选择了个留地做为封地。后来干脆来个隐姓埋名,游历天下,避开核心政治圈。要不是被吕后所迫,请他保刘盈,恐怕张良再也不会踏入政治中心了。

而陈平呢,被人指责年轻的时候“盗嫂受金”,可以说极为不堪。同时,陈平在后来的处事中,也大多是以自身利益出发,就像是在吕后掌权时,他不但没有代表功臣集团保护刘氏族亲,反而支持吕后大封诸吕,这也是他被后人诟病的原因之一。虽然在史记中记载,他说过以后恢复刘姓江山的肯定有他,但在讲究忠孝的中国人看来,实在有些牵强。

帝师张良

陈平无法与张良比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的另一重身份——帝师。我们都知道,张良早期属于愤青,刺杀过秦始皇。后来遇到个老头,传授他《太公兵法》,他这才开始一飞冲天。

不管这事是否属实,至少可以得到一点信息,张良知兵。不过张良懂的兵法在我个人看来,仅仅停留于纸上,真要领兵打仗,还是差点火候。在他辅助韩王成的时候,领着军队打了一仗又一仗,但是结果呢,城池没怎么增加,兵力也没怎么增加。由此可见,张良实在算不上优秀的统帅。

虽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的能力,但并不代表他不懂兵法,否则他也进不了武庙。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他教出来的徒弟可是非常了得的,这个徒弟就是刘邦。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草根出身,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打仗,后来却越打越厉害,这里面就有张良的功劳。张良将自己得到的太公兵法经常讲给刘邦听,而刘邦也是非常有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兵法的精髓。

有人说刘邦的军事水平不咋地,其实不然。我们去查询一下刘邦亲自领兵的战绩就会发现,刘邦是一个非常会打仗的人,之所以会觉得他不咋地,是因为项羽与韩信这两位兵家天才太过耀眼,同时期的其他人注定只能成为陪衬。

张良之于刘邦,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张良对于刘邦从来都不会表现得过于亲近,这就让后世人更加的佩服。而陈平则是刘邦的下属,臣子,虽然同样谋略超群,但面对刘邦始终无法保持张良那般超然的态度,自然也就无法引起后人对他刮目相看了。

由于当今网络上有很多错误的风向 ,导致了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有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爱情观。普通人是这样 ,明星和网红也不例外 。有一些女明星和女网红就等着找一个富豪 ,这样自己的下半辈子就不愁吃喝。而就有这么一个人,不满意4500万的分手费 ,就偷偷生下孩子捞了9亿 。你知道这是谁吗?

新晋小网红,找男朋友只为提款。

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个人就是网红韦雪。她可以说是心机女生的代表了吧,她起初只是一个小网红。而且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面,从小就想找一个有钱人 。在这之后 ,钓一个金龟婿仿佛也成了她的人生目标。

之后她便遇到了一个富二代陈平,凭借着自己出众的长相,很快两人便熟络起来。后来更是谈起了恋爱 ,之后两个人便迅速结婚 。而韦雪也为了能够稳固自己在陈平家的地位 ,先后给陈平生了两个孩子 。生了一男一女的她当然受到了陈平父母的极度重视,只可惜毕竟婚姻还是两个人的 ,后来他们两个就因为一些事情离了婚。其实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韦雪不是因为感情和陈平结的婚 。

离婚后又遇金龟婿,无奈上位失败。

虽然韦雪在陈平家一时乖巧,受到了陈平父母的喜爱,可是时间长了 陈雪就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陈平父母也看出来 他只是为了钱财 ,之后两个人更是感情不和 ,随即韦雪就被陈平一家扫地出门 。本来以为经历过一次挫折的韦雪就会见好就收 ,没想到她又开始物色起了自己的新金龟婿。

之后韦雪就混迹于各大酒吧 ,后来经人介绍 ,在酒吧认识了富二代秦奋。秦奋的有钱程度可以说是不亚于马云,这也使韦雪动了歪心思。而秦奋也是一名浪子 ,再加上怀有心思的韦雪,两个人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不满4500万分手费,生下孩子获9亿赡养费。

而韦雪看到秦奋这么有钱,自然是很想嫁给他的 。可是秦奋本身就是一名浪子,与他交往过的女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他自然没有想要结婚的念头 。韦雪也看出来了秦奋的想法,就偷偷使用了措施怀上了秦奋的孩子。而秦奋知道后自然是不愿意的,给了韦雪4500万的分手费,并让她打掉孩子。本以为会见好就收,没想到她却偷偷的将孩子生了下来,三年后来到秦奋的面前,想和秦奋结婚。而秦奋自然是不愿意的,面对韦雪的威胁,秦奋给了她9亿元的赡养费。这件事情之后 ,人们纷纷说韦雪是一个太有心机的女生 ,而她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一部传奇。

总结

韦雪从一代小网红到身价千万的女生,可以说是用了不少的心机 。但是我们要正确的看待感情,不应该让它成为我们想要有钱的基地。就比如范冰冰 ,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豪门。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范冰冰这种秉性,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靠着耍手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你应该感到自豪,不要总是去看到事物的表面, 你只看到飞机大炮,但他们是用什么组成的你有深入探究吗,就拿大炮来说,没有中国的火药术,能发展到现在的子d,烈性武器吗?再说航母,没有当年的中国指南针,能发展到现在的声纳探测吗?所有东西都是在循序渐进的。 多的不说啦,给你列举点中国发明吧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d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 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51、密封实验室:
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并建造了密封实验室。
52、传动带:
公元前1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传动带。欧洲人用传动带是1430年,比中国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动测绘仪:
中国人于公元5年发明了滑动测绘仪。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动测绘仪,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多年。同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十进位小数。随着十进位制在中国的确立,十进位小数也出现在中国。公元5年刘歆在一标准量器所作的铭文中,提到了一个长度准确到9.5个单位。公元3世纪刘徽对《九章算术》注释中,记述了一个1.355尺的直径。在运用十进位小数中扬辉和秦九韶两位卓越的数学家有很大贡献。后来,十进位小数概念由我国逐渐传给了西方。在这方面欧洲要晚于中国1600年。
54、水力风箱:
公元31年中国人发明了水力风箱。《后汉书》记载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以水为动力、用于铸造铁制农具的水力风箱(鼓风水排)的事情。并精辟评价说: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来发明家杜预对这种风箱作了大量改进,鼓风水排代代流传,越来越广泛地传遍了全中国。而欧洲直到公元13世纪,才开始使用鼓风水排,这比中国晚1200年。在大规模工业加工过程中,中国人利用水利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给中最有意义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龙骨水车:
公元80年,中国人发明了龙骨水车;而欧洲第一架方形板叶的龙骨水车制于16世纪,是直接以中国的设计为模式而制作的,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纪,发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现了舵,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晋时期的人,用高岭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烧制成洁白细密的饮食器皿。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动仪:
公元132年中国人张衡发明了地震探测器――地动仪。张衡是一位东汉时期的皇家天文学家,他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是《浑仪》。他曾设想地球是与九个大陆一起是在无限空间的球。在中国他第一个介绍了地理上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网络。这时,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浑天仪显示了宇宙中各主要星球的相对位,地动仪则可预测地震发生的地区,甚为精巧。外国人德拉·奥特弗耶于1703才设计出第一台现代地震仪。这比张衡发明的古代地震仪――地动仪要晚1571年。
59、催泪d: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催泪d。
60、船中水密舱:
中国人于公元二世纪发明了船中水密舱。至少从公元2世纪以来,无论传统的中国航船的船壳被碰破一个多么大的洞,船也是不会沉没的。这是何种绝技产生这样良好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人运用舱壁原理建造船壳的结果。舱壁又称隔壁,它是一种把船的底层舱分隔成若干个水密的立式隔板。一般典型的中型船有16个水密舱,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其中一个舱进了水,那么其他舱是不会进水的,因为水密舱彼此是隔开的并密封着,因此这船是不会沉没的。
中国人这种造船绝技由客缪尔·本瑟姆爵士从中国传到了欧洲。马可·波罗在1295年也写文章介绍过中国人的上述造船技术。但欧洲的造船者和水手非常保守,以致水密舱原理传到西方500年之后才被普遍采用。中国人是从观察竹杆的结构获得启示而首创舱壁理论的。舱壁的建造明显地为船壳提供了许多坚固的横木,这些横木能够承受的桅杆的重量,这也就是当时在航船上采用的多样的桅杆的关键所在。在中世纪,这不仅使西方人感到惊奇,而且促使了欧洲人船体上多种多样桅杆的出现。
6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平衡四角帆。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纵向帆装。公元2世纪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已经清楚地记载了使用这帆装的船。例如有些船承载700人和200吨货物,这真令人惊讶!这时中国已有四根桅杆的船。
62、定量制图法:
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张衡在公元2世纪发明了定量制图法,从而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张衡最先把矩形网格座标的方法应用于地图,这样可以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去计算和研究方法、距离和路程。他写的《算网论》一书中明显地含有精确使用地图座标的基本原理。张衡的矩形网络座标成功地应用于缩小地图的尺寸,在手法上类似于照相微缩技术。纵观整个历史,有无精确的地图,是能否在政治和军事上取胜之关键因素;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定量制图法的意义是何等之大啊!然而西方直到15世纪才出现有相当价值的地图,这比张衡发明定量制图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纺车:
中国人于公元121年发明了纺车;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纺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纯硫提炼法:
中国人于公元2世纪发明了纯硫提炼法。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此事。在公元11世纪之前得到纯硫的方法是通过焙烧硫铁矿,用升华法收集硫晶体。因为硫和硝石都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所以1067年皇帝发布圣旨禁止把硫和硝石卖给外国人,而且也禁止这种矿产品的私人交易。这个时期,中国名医张仲景于公元200年还发明了营养缺乏症治疗法。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对营养缺乏症作了生动的记述,并提出了饮食疗法,他推荐的具有丰富维生素食物,吃完之后对治疗营养缺乏症确实有效。后来营养学家勿思瑟在其《饮膳正要》中,详细地用开处方的方法,来说明治疗因缺少维生素B,而患脚气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湿脚气”的方法之一是“以马齿苋洗净取汁和粳米煮汤,空腹服之。”他并且还开了治“干脚气”处方。而西方医务人员直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脚气等缺乏症的方法。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比西方领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杆船:
公元260年中国人发明了七根桅杆船,泰康写的书中记述这一事实。我们确信,早在公元2世纪,在广州附近的南方地区,我们中国人已经知道避免船因无风而停止不动的最好办法是在桅杆后面再竖立一根桅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沿着船心的纵长竖立一排桅杆,而是横向交错地在两边竖立桅杆。这一杰出的做法西方从来未采用过。
66、车前横木: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车前横木,最初用于两头牛拉的车上,后来应用于马车。这时中国人还发明了用于骑士骑马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马灯(它不是玩具走马灯)。
67、马蹬: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蹬。西方到公元5世纪才制出马蹬,比中国晚了二百年。
68、自动控制机:
中国人于公元前3世纪发明自动控制机。
69、人造金:
中国人葛洪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人造金。
70、初级砷提炼法:
公元3世纪,中国著名炼丹家葛洪发明了初级砷提炼法。砷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国得到提炼法砷晚了几百年。
71、卷线钓鱼器:
中国人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卷线钓鱼器,当时它叫做“钓车”,它在《列仙传》书中所记载。而西方到1651年,才开始在鱼杆上使用卷线轮,比中国晚/pr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501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