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我的梦想,我的选择」小米布局海外市场 解决现存危机 56

雷军「我的梦想,我的选择」小米布局海外市场 解决现存危机 56,第1张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现已进入成熟发展期后半段。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成为红海市场。随着手机行业的头部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华为、小米、OPPO、VIVO”四家瓜分国内手机市场份额的80%。相比之下TCL、魅族之外,金立、联想等手机品牌也逐步被边缘化、甚至彻底退出。

国内市场,小米一直面对华为的虎视眈眈,OPPO、vivo等品牌持续创新能力,年轻化的营销策略与小米有着截然不同异化。小米长期强调成本,承诺硬件的利润率不超过5%。这一战略长期限制了小米手机的创新空间,也牢牢把小米锁定在低端品牌的位置上。小米的高端化产品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性价比”的理念在用户心智中己根深蒂固,2021年小米第一款高端机MIX4的推出,是否可以改变小米在用户心中的理念。

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度过了一个极不顺利的一年。国内市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依旧难言乐观,别说重回当年市场第一的高光时刻,能否保住目前的第四位置,都存有变数。在海外市场,小米是印度市场的领导厂商,占整个市场31%的份额,另外,印度市场亦受封禁中国APP的现象,在封禁TikTok、微信在内的多款中国APP后,印度正在针对另外275款中国应用进行审查,小米短视频应用Zili便在审查名单之列。显然,对于小米还有雷军而言,能取得世界市场份额第二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

小米电视的出货量也在稳步增长。不过问题在于,作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基石仍然是智能手机业务,尤其是国内智能手机业务。

只有国内智能手机业务基础打牢,小米才能持续高歌猛进,实现全球第一的目标。无论是走小米、红米双品牌,并以小米品牌冲击高端这一路线,还是陆续引入包括卢伟冰、常程、苗雷、王晓雁,还有新近加入的杨柘等手机圈大佬,都是为了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和5G技术,这对于所有的智能手机品牌商来说都是加持项。智能手机在5G时代对于人们生活消费领域越来越不可取代。到了5G和物联网时代,各种泛智能的硬件会不断涌现,随着5G通信步入商用阶段,功能更强大、技术更先进的新型智能手机才是未来市场量的最大需求。

而现在小米仍然需要面对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曾经引以为傲的生态链已经处于冰封瓦解。曾经小米所倡导的“88原则”,“参股不控股”,以及用户资源和渠道共享等策略,成就了由多大400家企业组成的“生态链”,“竹林生态”也为小米所津津乐道,如今,纷纷主动寻求剥离。

不止九号机器人想要剥除小米生态链的标签,华米、云米、石头 科技 等吃到小米红利的生态链企业,也在逐步“去小米化”。生态链企业对于小米的依赖度正在降低。究其原因,利润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纷纷逃离的重要原因。华米 科技 、云米 科技 、石头 科技 这三家小米生态链企业,在上市后纷纷加快了“去小米化”的步伐。这些逐渐“去小米化”的公司,此前都通过小米生态链获得快速发展,但小米却留不住这些企业。这背后则源于小米定下的超低硬件利润率,以及小米无法满足生态链企业更大的需求。

小米IOT业务的逐年提升,自然离不开生态链企业。小米生态链参与企业超过290家,生态链企业提供了超过4000 个 SKU,品类涵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等领域,是目前全球联网设备最多的AIoT平台。生态链的解体意味着小米的IoT布局严重受挫。面临生态链企业“去小米化”,小米正通过自研与控股的方式夺回掌控权。小米也在逐步提高生态链企业的股权占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链的掌控。

小米未来面对内外部来势汹汹的竞争者,面对国内杀红眼的战场,小米如何布局,如何创新实现持续发展,3-5年完成世界市场份额第一的目标,都是雷军团队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引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

很明显,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系统与手机行业的制造技术有密切的关联。且随着政策的扶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也具有诸多的潜力。

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最大的不同就是摒弃了燃油 *** 作的相关系统,而更大限度的在车上安装众多的电子设备甚至智能系统。雷军的小米生态链则可以完美链接了这一需求。若是能通过汽车这一重要的生产品带动生态链的发展就能更好的促进小米品牌的推广和发展。

汽车的智能化会成为未来手机行业业务扩展的新方向。

在现在的汽车制造领域里面,电动汽车会变得更加智能和易于掌控化,已经被确认为是未来的全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里面的许多智能屏幕可能会延伸出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和。而这里面的业务消费升级以及如链接广告等其他新的扩展方式,将更加容易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不仅是发展机会,更是给了其他厂商一个全新的业务方向。

两者之间的业务制造具有极大的关联重合性。

在个人与其他朋友的探讨当中,曾对于电动汽车有个极为有趣的比喻。将手机装上轮子就是现有电动汽车的雏形。从这就可以看得出,电动汽车与手机制造行业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壁垒和技术差距。这也是下一个年月里人类生活发展的新方向以及物联网的扩大化影响。

汽车的未来需求完美契合小米生态链的发展。

作为对小米有所关注的个人投资者,小米生态链的发展不仅对各领域行业产生了一定的颠覆和改变,未来也想更加扩大其涵盖范围和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电动汽车的出现也是极为必要的战略一步,其完美契合了小米生态链的发展方向,也是小米公司不得不进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月1日,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文章,预言了小米造车(《8分钟告诉你:小米为什么会造车》)。

29天后,这个预言成真了。

2020年3月30日,小米发布一则《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的公告,公告内容称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 汽车 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说到:小米 汽车 ,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他曾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如今,时间已到,雷军本人将亲自带队。

多年来坐怀不乱的雷军,或将摒弃原来对新造车只投入资金不投入真爱的策略,准备开始横跳。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 汽车 ;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2000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10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 *** 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2020年6月,小米 科技 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网站服务、科学仪器等。商标状态分别为等待实质审查、初审公告。

这些都是小米的秘密行动。

让我们再回到小米的顺为资本对蔚来与小鹏的投资。据后两者的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这意味着雷军虽然押注了新造车这一条赛道,但筹码并不够,所获收益也不够填大胃。

下一步,就该亲自上阵了。

在 科技 区混得风生水起的小米,为什么要趟造车这趟浑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球手机市场的报告,当然,这也是小米的重点业务之一。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

根据小米2019年的年报,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59%,但其毛利润却仅占总毛利润的57%;而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虽然仅占总营收的307%,但其毛利润却占了总毛利润的45%。

在资本市场眼中,小米过分依赖智能手机收入的商业模式,不够性感。这使得小米即便在坐拥368亿用户月活数据下,在估值上非常吃亏。

手机市场的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再一条路走到黑,很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内卷了。

简单来说,手机是小米发家的基石,但不是它走向新时代的垫脚石。

小米著名的“铁人三项”模式众所周知,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用雷军的话解释就是,“把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另辟蹊径、降维打击”。

为此,雷军曾为小米定下“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的目标,并把小米的AIoT业务提上很高的位置,比如2020年初,雷军发布新年全员信:确立智能时代『5G+AIoT』战略,5年要投入500亿。

所谓AIoT=Ai+IoT,也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围绕这一战略,小米投资了一箩筐各种各样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当然还包括智能 汽车 ,比如蔚来、小鹏 汽车 。

手机是小米的今天,但AIoT才是小米的未来。因此,小米需要一个新故事,一个能够成为新时代绝对流量入口的故事,这就是关于造车的故事。

从行业趋势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 汽车 。

小米的生态链战略已经很明显,无论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家居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嵌入到某些特定生活场景中,并解决相应问题。但它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全新生活的方式(当然也有这层含义),更重要的是抢占客厅、出行的流量入口,意图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生态。

普通人一整天的行动轨迹,从卧室-客厅-路上-公司,经历了多个场景的变化。产品目录的扩增,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逐步形成统一的体验生态,强化用户的粘性,从而“占领”用户。消费电子巨头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占据这些所有的场景并提供服务。

『衣食住』好解决,『行』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领域了。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为45%,而2025年该数据预计将提升到60%。而其中由于中国大力对新能源、智能 汽车 的政策扶持,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强力重视,预计2025年时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

雷军亲眼目睹,中国从零开始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 汽车 市场,且自己也曾多次置身其中。他不会忽略这个趋势:无论新能源 汽车 目前多么饱受争议,未来全面占领市场是必然的事情;无论智能 汽车 目前有多么名不副实,未来成为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大头也是必然的事情。

一旦某家产品在场景变化中被对手替换掉,这就意味着企业“被下线”,失去了一部分创造价值(利润)的在线时长,并且给了其他对手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局面,是任何消费电子巨头不能熟视无睹的,尤其是本来就强调生态的小米。

小米以及一众中国手机巨头的快速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当时苹果在中国建厂所整合起来的供应链体系。这就像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车企一样,一边打开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以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发展可能。

这一次造车的契机,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的发力。现阶段的电动 汽车 市场,由于特斯拉的引入和造车新势力的极速发展,相关供应链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最新的国产版Model 3的零配件国产率已经接近100%。再看看特斯拉的体量,上下供应链几乎一下被打通,同时价格也随着马斯克的“成本强迫症”不断减低。

原本电动 汽车 最难的那些部分,无论是像松下、LG、博世、大陆、法雷奥、英伟达、英特尔(Mobileye)等海外供应商,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百度、华为等国内供应商,现在都具有着成熟的整套解决方案。

硬件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而小米的软件生态一直就是它的长处,通过外部采购成熟的硬件,配套自己的软件层,一张造车蓝图又画好了。

当然,这么想的 科技 巨头,不只是小米一个。

2年前,中国新造车这个赛道最活跃的公司有12家: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

如今,这个格局即将要被打破。

就从最近的新闻来看,目前准备进军新造车赛道的 科技 公司有百度、阿里、华为、富士康、索尼,其中百度和索尼是造整车,富士康提供代工,华为提供技术服务,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也准备开始进行大反攻,另外,苹果造车的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说到底,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入门门槛比燃油车低了几个数量级。

在过去100年里,全世界的 汽车 工业,都是大众、通用、福特、丰田这些传统车企巨头的天下,它们掌控着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瓜分了全球市场,创业公司没有任何机会。但是在电动车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过去铁板一块的江湖格局,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做互联网的这帮人,以造车新势力的形象跑了出来。

科技 巨头有技术、有资金、有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跟智能 汽车 的资源匹配度很高。随着电动车的市场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模型越来越成熟, 科技 巨头纷纷下场想分一杯羹。

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几乎是零经验入场,在过去两年赚足了风头。蔚来的年交付量超过4万辆,创 历史 新高,股价更是涨了十几倍,市值超过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理想和小鹏也都是去年在美股上市,融了足够多的美金,销量也创纪录,坐稳了新造车的第二阵营。难说小米看了不会眼红。

其中,蔚来背后的资本阵容最为庞大。成立早期就拿到了腾讯、高瓴、红杉、淡马锡、华平等顶级机构的投资,还有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大佬站台。现在,即便是经过了多轮增发,腾讯还是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理想早期选择的是低速电动车赛道,第一个项目失败后,才切换到中大型SUV的增程式路线,并推出理想ONE。后来美团王兴力挺理想,多次公开鼓吹理想,在理想上市前,美团和王兴个人持续加码投资,成为理想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李想。

小鹏背后的的何小鹏早年创办了UC,后来被阿里收购,何小鹏加入阿里,2017年何小鹏任小鹏董事长后,阿里开始投资小鹏,并在IPO时大笔认购,成为第二大股东。

威马则是站在百度阵营。百度从2017年开始投资威马,随后威马每轮融资百度几乎都参与,成为威马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百度和腾讯,在早期同时投资了蔚来和威马,后来出现分化,2017年底蔚来和威马融资时,腾讯领投了蔚来,百度领投了威马,自此阵营形成。

可以看到,不仅是造车的门槛低了,而且背后都有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背景可寻。

从 科技 发展的 历史 来看,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问题并不在战略上,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如果小米能够打破这个魔咒,肯定也能在这个时代的关键转折点,拥抱新的市场。

有了硬件层面的模块化供应商,有了 科技 企业的软件背景,小米造车的最后的拼图是什么?

两个,钱与人才。

我们亲眼见证了,蔚来、小鹏、理想在美上市后的市值飙升,这也是新造车潜力的体验,可谓是一剂“壮阳药”。

但与此同时,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何小鹏也说过: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英国家电巨头Dyson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600人的研发团队,花光了218亿,可惜三年后还是宣布了终止造车计划。

可见造车是怎样一台“榨汁机”。

表面上来看,在手机市场中小米和苹果还可以掰掰手腕,但是论到资本积累,那就不是一个量级了,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资本储备实在是太庞大了。

庞大到什么程度?同样是2019年,其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流入了45896亿元,并且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2020年苹果投入了近190亿美元用于 汽车 研发,且约占全球 汽车 产业研发资金的20%以上,从中也能看出苹果的造车野心。

以这样“富可敌国”的资本力量,苹果完全负担得起造车所需的投入。除此之外,庞大资本背景+品牌号召力,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人才的引入,光是2020年一年,苹果从全球各大车企疯狂挖人,包括特斯拉、克莱斯勒 汽车 、大众集团等,目前,特斯拉前副总裁Chris Porritt就在苹果的Titan项目中担任重要职位。

钱与人才,这就是摆在小米造车眼前最大的两座山,想不想跨过去、能不能跨过去,这就是小米造车能不能真正落地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于现有事实的分析与推测,如今小米真的要造车了,它能够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什么呢?

小米品牌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的产品足够优秀,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每进入一个领域,总能把这个领域的价格压下来,让所有消费者受益。你会发现无论是小米旗下的哪款产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一定是在相同价位中性价比最高的之一。

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小米的支持者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当然,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像是五菱宏光MINI EV、比亚迪的低端车型都是物美价廉,它们将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阻碍。

幸运的是,小米造车,恐怕不缺投资者。

以雷军在圈内的人脉和小米产品的口碑,足以吸引大量资金的解囊相助。大疫之年货币超发,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资本往哪里避险?大城市核心区的房产、全球性 科技 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都等等。投资造车新势力,短期可吃新能源的市场红利,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况且,发布会上,雷军亲口说到 『今天小米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1080 亿现金,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说实话,还有我们亏得起。』

虽然现在的小米并不“缺钱”,但是笔者估摸着小米并不会亲自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代工的模式,就像近两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们的合作一样。

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在面临电动化、智能化的路径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对电子电器架构以及软件层面的人才缺失,以及和原本燃油车Tier1供应商之间的相生相克。而像小米这样的 科技 公司,软件层面本就是看家本领,与半导体行业也本就是亲密合作伙伴,与传统车企合作恰恰发挥各自所长。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小米的车只要便宜,贯彻着小米这个品牌一贯的口号,其销量大概率是不会差的。这一点,五菱宏光MINI EV的大卖都足矣证明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切看似华丽的产品卖点在实用和便宜面前都是“纸老虎”。

昨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说起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几个蜕变,从程序员转型到 CEO,再到天使人,最后带领小米手机部门重回世界第三。几次转变都是他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巨大的变化和翻新。如今他终于迎来第四个蜕变。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是手机,那么未来20年,人类的第一大智能硬件一定是智能 汽车 。

小米 汽车 ,你会买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590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