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集齐三大运营商,无卡时代要来临?

eSIM集齐三大运营商,无卡时代要来临?,第1张

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后,近日,中国移动上线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该业务自2019年1月23日至2019年12月进行试行。又一家运营商在eSIM推广上“松了口”意味着,随着一点点的突破,eSIM在国内的普及终有一天会到来。

eSIM前世今生

eSIM卡这一技术概念最早在2010年被提出,所谓的eSIM是指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就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本质上还是一张SIM卡,只不过它变成了一颗SON-8的封装IC,集成到移动设备当中。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繁琐的步骤拆卸SIM卡,不用去识别标准卡、micro卡、nano卡,也不用去管什么型号的手机匹配什么类别的SIM卡,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连接可靠性的问题,也可以有效缩减手机的卡槽空间,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使得手机变得更为纤薄。省去的SIM卡的卡槽和卡托等附件,可以降低这部分的成本。

eSIM是可编程的,支持通过OTA(空中写卡)对SIM卡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对于用户来说,更换网络运营商不再需要换卡,eSIM卡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多种套餐之间自由切换。这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以及信号质量实时切换运营商,像选WiFi一样方便。对于出国 旅游 或者异地出差来说尤其方便。

eSIM卡可实现一卡多设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同号同时在线,共享同样的流量服务,这使得这些设备可以不受使用场景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独立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从安全性上看,由于手机不再需要实体卡,更安全地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安全。因此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

尽管eSIM有着多重优势,但与SIM卡相比,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eSIM卡芯片损坏,更换起来可能成本较高;如果具备eSIM卡手机给他人使用,新老号码切换难度增加;如果手机出现故障或丢失,补卡、补号相关业务或者更换手机可能造成困扰。

eSIM领域巨头云集

在eSIM卡的推广中,终端厂商是先行者,尤其是苹果公司,可谓是开路先锋。

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

2017年10月,Google发布的Pixel 2与Pixel 2 XL成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机。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同样在eSIM卡上发力,包括小米、联想等多家企业已在自家的笔记本产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华为推出的HUAWEI WATCH智能手表2018版也支持eSIM功能

在终端设备商们纷纷投入eSIM怀抱的同时,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发展eSIM业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步子比中国移动迈得都快,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近日才姗姗来迟。因而,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联通、电信都推出了这一业务,使得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的态度上出现了松动。

eSIM是奶酪还是毒药?

手机卡经历了最早的SIM卡,再到Micor-SIM卡,再进化为Nano SIM卡,手机卡越做越小,从技术层面上看,eSIM技术早已成熟,eSIM卡的远程配置规范在2016年初已经正式发布。

而从需求层面上看,eSIM能实现一号多终端的功能,可简化用户的账号管理,在当下可穿戴热潮、物联网浪潮下,eSIM卡的市场需求可谓巨大。

据权威部门预测,至2020年,新增eSIM连接数将达到2亿个,全球将拥有346-864亿部内置eSIM卡的智能手机。德国电信甚至大胆预计,至2025年,eSIM将全面取代传统SIM。

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展eSIM业务,说明通信业开始启动改变SIM卡的使用模式,配合5G的升级,为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做准备。目前物联网、车联网所运用到的eSIM技术是厂商和运营商共同推进的。

既然好处那么多,为何eSIM迟迟难以普及?总的来说,运营商的利益、设备的部署、政策的落实都是e-SIM普及缓慢的原因。特别是对运营商来讲,既面临着巨大机遇,也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有沦为管道的风险。

eSIM卡使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用户通过eSIM卡直接面向手机生产商,则为终端厂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终端厂商则非常积极地推动这项技术,它们希望通过eSIM获取更多的用户控制权。

在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用户(号码)成为了运营商唯一的藩篱,一旦这个都被突破,运营商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通道了。

● 运营商原来SIM卡的采购体系、供应模式将会转变。

● SIM卡满号资源管理也将有一些相应的转变。

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上,比如预置的证书如何统一、号码与运营商的对接由谁来把控、空中下载过程中如何来保证信息安全等问题都需解决。

还有就是,SIM卡所依附的基础增值业务就会失去。小小一张实体SIM卡片,却承载着用户数据这一运营商们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以亿计用户的名字、号码、资费套餐、使用习惯等等。

此外,用户的流动性增加,运营商对用户资源争夺力度加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运营商要部署很多的远程配置管理的系统,导致它的运维服务的成本也有所提升。对于运营商来说需要对现有的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进行一定的改良和部署。

苹果曾向美国司法部提出投诉,指控AT&T和Verizon进行了合谋,阻碍苹果推广eSIM,但并未成功,而此前的西班牙就是前车之鉴。西班牙监管机构曾要求运营商将用户更换网络的处理时间缩减到24小时,结果导致用户流失率猛增。

对此,某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出于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运营商均暂不考虑eSIM进入手机,但会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有专家表示,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eSIM的应用,eSIM业务将会覆盖物联网及消费电子领域,eSIM取代实体SIM卡会是大势所趋。(小青桔)

— The End —

更多 科技 生活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晓说通信”(ID:txxxbwz)

2011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苹果称该专利可以让用户无需使用SIM卡就可以直接访问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
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又称为“Apple SIM”)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eSIM卡实际上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此外,eSIM卡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因为它已经在制造过程中被嵌入了设备之内,用户可以进行远程激活连接。这一做法将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
但是eSIM卡同样给运营商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第一,运营商原来SIM卡的采购体系、供应模式将会转变。第二,SIM卡满号资源管理也将有一些相应的转变。第三,SIM卡所依附的基础增值业务就会失去。第四,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它可能要部署很多的远程配置管理的系统,导致它的运维服务的成本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显然,eSIM卡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且也为终端厂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却会削弱运营商对用户的控制,因此eSIM一直无法普及。
3年过去了,苹果的Apple SIM卡遭遇了重重挫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运营商支持,而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更是从未听闻。中国用户接触到的最多的就是类似魅族的SoftSIM服务,而且只能在境外购买流量使用。
然而,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可穿戴的设备的普及,在智能手机终端遇挫的eSIM卡正在迎来春天。
eSIM卡在车联网的应用
实际上,eSIM业务的提出与车联网有关。捷德(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客户方案销售总监王映洲向(公众号:)介绍到,eSIM业务最早是在车联网得到了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它的技术也在车联网领域得到了检验,但为什么是车联网呢?
首先,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实际上是安全性的需求,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当车发生事故的时候,在车主无法进行 *** 作的情况下,车主要跟后台主动进行通信,那么eSIM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传统插拔卡显然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能够确保这个业务的正常的这种使用,所以一张嵌入式的卡(跟车机集成的这种卡)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车辆的进出口的跨境,它需要码号管理的服务。从车厂的角度来讲,一辆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像一个贴片的eSIM它成本是无关紧要的。但是由于车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时候,如果假设是写死码号这种SIM卡,那么他需要事先跟各国的运营商谈好,并生产出写死码号卡,然后运生产基地,生产完以后再出口到各地,那么这一块是非常的繁琐,所以从车厂角度来讲,他有必要来降低物料管理和流程的复杂度。而且,如果这张卡是写死码号的,那么出口出去以后万一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了,另一个市场会需要同样的这种车型,它就要把那些车打开,把里边的卡卸下来,重新按上本地的卡。整个工序的花费是非常的高,可能要几百欧元。
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车商是最先使用eSIM的M2M的这种服务,也就是说使用贴片卡并且进行码号管理服务。
eSIM卡在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通信和联网也在成为这些智能硬件的一项标配功能。显然,相对于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空间要珍贵的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据了解,去年3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宣布了期待已久的嵌入式SIM卡(eSIM)远程配置的规范。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代表着首个GSMA标准化版本的可重复编程eSIM标准,这一标准可用于消费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健身设备和平板电脑。
目前,三星的Gear S2、S3,华为的HUAWEI Watch 2,都有eSIM卡版,但是目前国内的运营商还不支持,这也是国内用户一直
eSIM卡在物联网领域的前景
虽然手机用户想体验eSIM还遥遥无期,但是国内的运营商正在利用eSIM卡积极部署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因为对于运营商来说,物联网对成本敏感,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传统的SIM难以满足物联网设备要求,而eSIM卡则方便许多。
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在物联网设备嵌入一张白卡,内含不同运营商的身份识别,通过单一管理平台以安全远距离空中传输(OTA)方式,完成运营商安全认证,用户不必再拔插SIM卡,就可以直接选用设备所在地的运营商网络,并使用当地资费以降低跨国漫游成本。
据中国移动相关人士介绍,中国移动以1000万用户作为样本计算,每个eSIM可节省4元左右成本,这无疑将加快物联网发展。
不过,对于eSIM物联网来说,除了eSIM卡外,SM平台(Subscription Manager)更是运营关注重点,并成为管理eSIM,更换运营商的关键。据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已完成物联网eSIM卡平台建设。
对于物联网专网,由于eSIM卡可通过远程编程管理,运营商可为自己的物联网专网建立专网写卡平台,对物联网的所有eSIM卡实现空中写卡,甚至跨运营商写卡,提供面向企业的设备管理解决方案。
面向物联网市场,eSIM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包括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智能家居、远程智能抄表、无线移动POS机、定位跟踪等等。有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将共有125亿eSIM连接,总价值约1740亿美元。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公司布局eSIM卡。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届eSIM技术与创新峰会”上,有幸采访到了国内的创业公司果通,以及国外的捷德。
据王映洲介绍,世界上的第一张SIM卡是捷德来做的,并且捷德也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eSIM的平台,未来也给常看好eSIM卡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当然,除了大公司之外,创业公司也已经入场,位于上海的果通科技就看准了eSIM卡未来的机会。在刚刚闭幕的MWC2017上,中国电信联合果通和龙尚科技展出了一个窄带物联网模组,使用的就是果通科技的SIM2free技术。此外,果通宣布还与中国联通、恩智浦合作,打造一套eSIM解决方案。
目前果通的主要产品包括ezM2M设备管理平台、SIM2free虚拟SIM技术、ezUICC连接管理平台,主要是连接终端厂商和运营商,提供turnkey的解决方案。
据果通科技CEO施成斌介绍,虽然目前eSIM卡的市场还是不够大,而且运营商对于eSIM卡在手机里的应用还有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等待机会。
据外媒报道,近日ARM以1170万英镑的价格全资收购物联网安全公司Simulity Labs。Simulity Labs致力于SIM/eSIM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嵌入式系统和服务,让物联网设备能够安全地接入网络。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收购ARM之后曾表示,20年内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1万亿台。这些设备都需要通信互联,而当前基于运营商蜂窝网络的物联网连接占比仅5%至8%。
未来,具备各种优势的eSIM卡显然大有可为。

智能手表esim的意思是eSIM卡,即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eSIM卡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用户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
eSIM:
eSIM卡在物联网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eSIM卡轻薄小巧、无需换卡和空中写卡的特性十分符合物联网连接的需求。据某研究机构预计,2022年eSIM卡市场规模将达到440亿元,而数码、车联网和公共设施将是2020年eSIM卡的三大主要应用方向。除运营商外,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厂商同样在eSIM卡上发力,包括小米、联想等多家企业已在自家的笔记本产品上集成了eSIM功能。有观点认为,随着eSIM卡的普及,运营商、手机企业、互联网巨头之间对该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602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