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第1张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为了能让Arm在伦敦上市,或者至少部分在伦敦上市,约翰逊曾亲自游说Arm的股东方软银亿万富翁创始人孙正义。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1

由于英国出现动荡,日本软银集团决定搁置英国芯片设计子公司Arm在伦敦上市的计划,而是可能直接前往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曾亲自游说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希望Arm至少能在伦敦证交所部分上市。但随着约翰逊政府下台,多位主导此事的官员离职,Arm上市谈判陷入僵局。

过去,企业始终回避两地上市模式,因为同时在两地进行IPO成本更高,过程也更为复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都需要其提供招股说明书,并附有其他监管要求。

两名熟悉软银想法的人士表示,计划在伦敦上市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在公司内部停止。与过去相比,在伦敦上市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接近软银的银行家警告称,该集团之所以考虑在伦敦上市,是因为英国政府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英国政府已要求官员们制定合适的上市条件,承诺让Arm成为英国科技行业中的全国性领军企业。

不过伦敦对快速增长的公司依然缺乏吸引力,因为赴美上市可能获得更高估值和更多融资。孙正义曾在6月份告诉股东,他支持在美国上市,因为Arm的大多数客户都在美国。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的官员仍在制定方案,希望吸引Arm在伦敦上市。伦敦证交所的高管们也仍努力游说Arm高管。

据悉,Arm在英国IPO的准备工作已达到“成熟”阶段。此举意味着,Arm可能同时被两个市场纳入指数,这将增加可能投资于该公司的基金数量,并帮助该公司快速进入富时100指数(FTSE 100)。

英国银行家表示,Arm在两地上市的想法并不“疯狂”。他们说:“Arm在英国的股价过去有很大的溢价,它在英国上市将获得更大的支持。作为同时进入富时100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首家成份股公司,你能想象孙正义会有多兴奋吗”

Arm的一种选择是在IPO中包括向散户发行股票,以吸引那些年纪较大、较为富有的私人投资者,这些人还记得该公司早期从剑桥Acorn计算机公司分拆出来时的场景。

软银最近投资了PrimaryBid,该公司为散户投资者提供购买IPO股票的平台。分析人士表示,这可能会被用作吸引私人投资者投资Arm的手段。

2016年,软银斥资320亿美元收购了Arm,并在四年后达成了一笔重磅交易,将其出售给英伟达。然而,由于监管阻碍,这笔交易被搁置。

软银和Arm均拒绝置评。Arm此前曾表示,无论在哪里上市,该公司都计划将总部继续留在英国。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2

由于英国政府动荡,软银搁置了英国芯片企业Arm在伦敦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

7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约翰逊辞去英国首相,投资部长格里·格里姆斯通和数字部长克里斯·菲尔普辞职的大背景下,软银已经暂停了明年Arm在英国上市的讨论。

《金融时报》称,为了能让Arm在伦敦上市,或者至少部分在伦敦上市,约翰逊曾亲自游说Arm的股东方软银亿万富翁创始人孙正义。原本的投资部长格里姆斯通和数字经济部长菲尔普也都在与软银的谈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根据Arm之前对外释放的消息,孙正义希望把Arm放在美国上市。而这次英国动荡可能为软银寻求更直接的美国上市铺平道路。

由于必须同时进行两次IPO的成本和复杂性,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都需要招股说明书和其他监管要求,公司过去一直避开这种方法。

两位熟悉软银想法的人士表示,IPO伦敦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已在公司内部停止。其中一位人士补充说,伦敦上市的可能性看起来比过去要小。

鉴于在美国有更高估值和更深投资者现金池的潜力,伦敦一直被批评为对快速增长的公司没有吸引力。

报道称,据一位熟悉政府努力的人士称,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的官员仍在制定一揽子计划,以吸引Arm上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高管们仍在努力让软银相信英国的优点。

软银和Arm拒绝置评。Arm此前曾表示,无论它在哪里上市,它都计划将其总部保留在英国。

2月8日,由于交易遭遇监管挑战,英伟达正式宣布终止收购Arm。软银随后表示,Arm准备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进行公开募股。

Arm于1990年在英国剑桥成立,一直专注于开发低功耗的芯片。高通、联发科、华为、苹果等企业均采用Arm芯片架构开发芯片,其产品最初用在在智能手机领域,现在延伸至电脑、车联网设备等众多领域。

软银或考虑只在美国上市ARM3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英国政府出现动荡,软银暂停让旗下芯片设计公司 ARM 在伦敦上市的计划,可能会考虑只在美国上市。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曾在与软银的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英国投资部长格里 · 格林斯通(Lord Gerry Grimstone)和数字部长克里斯 · 菲尔普(Chris Philp)宣布辞职,导致软银暂停了让 ARM 明年在英国上市的讨论。

据悉,软银集团是在 2016 年以 3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RM 的,这笔交易是软银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2020 年 9 月 13 日,软银集团宣布,将把 ARM 出售给英伟达,交易价值为 400 亿美元。然而,由于监管方面的重大挑战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对,这一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

今年 2 月 7 日,软银集团正式宣布,它与英伟达同意终止双方此前达成的 ARM 出售协议,并为 ARM 启动首次公开募股(IPO)做准备。

今年 2 月 9 日,软银集团 CEO 孙正义表示,ARM 很可能选择在纳斯达克而非英国本土上市。然而,6 月中旬,知情人士透露,软银集团也正计划让其所持部分 ARM 股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如今,刚刚过去一个月,事情又发生了变化,软银集团暂时暂停了 ARM 在伦敦上市的谈判。

Arm 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 OEM 厂商,全世界超过 95% 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 Arm 架构。

经过30年时间,通信连接技术从模拟发展到数字,逐步进入尾声。2000年开始的3G建设和2010年开始的4G升级,逐步使人们从语音为主的通信,演进到以数据流量通信为主的新模式,语音和消息等业务模式渐渐被互联网OTT的IP化创新应用替代。
物联网产业 2017年“拐点”–物的连接超越人的连接
当人的连接超过70%渗透率,超越人的、物的连接就开始萌芽和发展。2017年,M2M单纯物的连接数将首次超过人的连接,成为新的连接形态,并将重塑通信网络、运营、业务和服务的形态。
软银孙正义在2017年全球移动大会上预测,未来30年每个人连接物的节点将超过100个,未来5年物的连接将超越500亿,未来10年将超越1000亿,2035年全球将有1万亿的物联网芯片,IoT将带来终端设备(产生数据)、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海量机会。大连接时代的序幕已经开启。
2016年6月,NB-IoT规范在全球正式发布。同时,在美国,1美元级别的物联网芯片开始面世;以LTE为代表的4G网络大规模普及,渗透率超过20%;IoT规模部署和应用爆发的条件逐步积累到临界点。2017年将是物联网的突破年。
业务&网络重构:横向多样化+纵向专业化
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驱动了业务、网络、运营、商业模式的重构。多样化体现在横向覆盖各个行业、纵向满足不同专业化的需求。物联网的业务场景是d性、即时变化、无限延展的,要求网络与平台具备的能力包括支持广度、深度、速度、延时、经济高效、安全等多个方面。
除了人的连接场景外,物的连接还涵盖了更多场景。以无人驾驶为例,其延时要求毫秒级、传输速度达到10Gbps级,才能确保自动驾驶的汽车不出事故。因此,5G是目前主要的网络选择,同时网络需要根据业务的优先级进行资源随选,SDN/NFV是必然的趋势。为确保在容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的传输和延时压力,网络“自上而下”构建CDN,实现从云计算到雾计算的架构改造,实现管云一体化也是重要的趋势。
多样化的接入终端和接入近场技术,对网络归一化处理和智能服务提出了新挑战。新型融合网关汇聚了各种接入技术和终端,成为边缘重构的重点。此外,从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来看,对安全问题的热烈讨论,再次对物联网安全策略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运营&商业重构:超越连接,平台和应用变现
物联网网络、业务的复杂性是呈指数级增长的,需要以数据洞察为中心、智能算法为驱动的新型运营平台和运营模式来支撑。这类似互联网公司的云/大数据平台,即“智能中台”。在商业上,物联网的核心是应用创新产生新价值,而运营商的长板在连接,初期需要通过连接和数据捆绑应用的方式,来实现连接和数据平台的变现。从长期看,平台将控制用户流、数据流,数据平台和应用创新的生态汇聚平台将带来资金流,是未来商业模式演进的目标。

物联网战略路径和竞争力:业务、使能、连接
物联网的发展重点在三个领域,有垂直行业,其领导者包括GE、BMW、海尔等;有互联网OTT,其领导者包括Google、Amazon、阿里等;电信领域,其领导者包括AT&T、中国移动、Vodafone等。各个领域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演进路径各不相同,但遵循相同的规则,即“长板协同、远交近攻”。
垂直行业:专业业务领先
行业领导者在构建和巩固专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按场景需求,深度、专业、模块化地吸收物联网、云、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连接、业务和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产业的引领者。如BMW、Bosche的实践开创了欧洲Industry40行业标准,并占领领先地位;GE通过每天监控和分析来自万亿设备的1000万个传感器发出的5000万条数据,通过Predix平台,实现物联网新型应用。这些案例表明,未来物联网最核心的竞争力恰恰是专业化的业务。
互联网OTT:数据/智能化领先
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云和互联网使能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能力积累,使他们在进入通用业务领域时,展现了强大的破解和替代能力,如物流、零售、门禁等业务场景的物联网服务创新。Google、Amazon等OTT也正在将使能能力,从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升到专业化智能的高度,结合专业能力创新智能化的应用,来改造传统行业。阿里巴巴突出的“5新”正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专业化既是互联网公司物联网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方向,也是其软肋。
电信运营商:连接领先
全球领先运营商在物联网中的长板是其连接网络,中国移动、ATT、Verizon都把NB-IoT和5G作为其大连接战略的核心战略。AT&T 2013年发布了以智能安防业务为核心的Digital Life智慧家庭业务,从家庭物联向车联网演进过渡,基于M2X能力开放平台进行平台运营,目标是实现全美三分之一的车联网基于AT&T的网络平台。中国移动发布大连接为核心的2020战略,依托强大的连接优势和OneNet物联平台(目前已接入超过560万设备,开发者数量超过27万,应用数量超过一万),率先布局万物互联的生态。Vodafone从卖SIM卡向卖服务转型,实现地域扩张和价值延展。
这些实践都展示了一个普世道理,即运营商单靠连接难以形成盈利模式,在连接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化的平台,支撑和加速运营创新。平台变现和应用变现,是运营商探索物联网成功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战略对标 – 三类战略路径

物联网战略演进路标:从连接到数据和应用
物联网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横向涵盖所有行业领域,纵向贯穿端、管、数据、云应用等所有环节。物联网的战略首先是横向选择和确定主攻的场景,其次是纵深上的能力、竞争力和市场格局、盈利模式的实现。总体来看,电信运营商物联网战略演进至少分三个阶段,表述如下。
运营商具有优势长板和综合竞争力的横向行业场景,主要有数字家庭、智慧城市(安防)、车联网等,可以将运营商的连接优势和电信级的安全、可靠、本地化、端到端等服务优势结合起来。纵向上,运营商需要遵循构建长板、依托优势,进行生长的原则,优先聚焦连接网络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数据能力、发展应用创新的平台,促发生态化的应用创新。
物联网IoT三步走战略–“菱形”突击
阶段一:连接为王
在初期,运营商的战略重心无疑是构建强大的物联网连接网络,重点打造一张基于NB-IoT的全网覆盖的网络,扩展LTE的连接到物的连接,试点5G在物联网上的应用,同时尝试蓝牙、WiFi、Zigbee等连接技术支持的近场物联网网络融合。战略合作的重点是实现和领先物联网应用创新SP合作,通过API将网络能力开放出去,支撑运营的创新,快速实现破局。
阶段二:数据为王
在网络领先地位逐步构建后,运营商基于物联网场景复杂、业务多样的特点,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创新、智慧运营、精益管理成为新瓶颈和业务创新的新机会。这个阶段,运营商应构建基于智能中台的管云一体化网络,实现连接网络的“由哑到智”,基于网络发展打造智能运营的数据平台,支撑业务创新和精准高效的客户服务。
阶段三:应用为王
数据平台的强大和扩展性将使运营商拥有构建应用汇聚平台的能力。类似移动互联网领域的APP Store,运营商将基于IoT Store,支撑、触发各个行业的业务和服务创新。生态创新成为运营商新的战略控制点。
运营商最终的战略愿景是实现在物联网“倒梯形”价值视图上的“菱形”站位,即确保数据平台和业务创新的控制点,实现网络连接的长久溢价变现。

小结
物联网IoT将在2017年迎来拐点。运营商需要依托优势,识别战略控制点,逐步构建新生态领域里的长板和战略控制点,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和成功转型,迎接继消费互联网之后的家庭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又一波新蓝海的到来。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提供,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投资界 (ID: pedaily2012 )

文/张继文 刘福娟
孙正义终于松了一口气。
投资界获悉,2月27日,WeWork及其联合创始人、前CEO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已与大股东软银集团达成了一项法律和解协议。此后,软银将完全掌控WeWork,而诺伊曼将携48亿美元(人民币约31亿元)离开公司。
曾经,孙正义将WeWork视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从2017年开始,软银在WeWork上累计投资了104亿美元,这家超级独角兽估值一度高达470亿美元。但后来情势突变,WeWork估值直线下跌,以致不得不撤回IPO申请,沦为硅谷笑话。
身为大股东,软银孙正义与诺伊曼矛盾激化,认为是后者领导无力导致WeWork惨案。而诺伊曼也毫不客气,于2020年5月把软银告上法庭,指责软银没有执行向他和WeWork其他早期投资方购买价值30亿美元股票的协议。
至此,这对曾经惺惺相惜的投资人与创业者撕破了脸皮。“我从WeWork的经历中吸取了几条教训,包括不让创始人控制公司董事会和投票权的重要性。”孙正义曾如此反思。
孙正义还在收拾着WeWork这个烂摊子。
2月27日,WeWork及其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宣布,已经与大股东软银集团达成了一项法律和解协议。这项和解协议将结束双方就股份出售交易展开的法律斗争,同时避免了即将在3月4日在特拉华州开始的审判。
相关知情人士称,诺伊曼将放弃一年的WeWork董事身份,通过向软银出售WeWork股份套现大约48亿美元(人民币约31亿元)。
而软银将向诺伊曼支付5000万美元以承担法律费用。此外,作为诺伊曼之前所获竞业禁止费用承诺的一部分,软银还将向WeWork支付另外5000万美元,并且把向诺伊曼提供的43亿美元贷款延长五年。
总而言之,这场和解直接避免了软银与创始人对薄公堂的尴尬局面。此后,WeWork将由软银完全掌舵,而诺伊曼也拿钱退出公司。
在此之前,软银创始人孙正义与诺伊曼的矛盾一度不可开交。WeWork公司采取的是超级投票权制度,诺伊曼拥有对反对意见的一票否决权,这为后续的交恶埋下了伏笔。
一直以来,诺伊曼给外界的印象都是性格有些激进,甚至咄咄逼人。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他的行为有些古怪,有时在公司内部向员工大吼大叫,甚至喜欢光脚在街上走路。有人用天才形容他,也有人称他为“疯子”,他在两者之间随意转换。
而就在公司努力向潜在的市场股东证明自己的价值时,诺依曼却在玩冲浪,缺席公司会议,又挪用公司的资金充实自己和家人的钱袋。据外媒报道,诺依曼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个“温泉和冰的浴池”。他还花大量的钱去做跟WeWork丝毫不相干的投资,包括一所学校和制造人工波浪的创业公司。
在那些知晓WeWork发展过程的人看来,他是一个有魅力但有缺陷的人。但作为投资方,软银一直对诺伊曼拒绝接受其建议的倾向感到失望,为此孙正义希望将其从董事会踢出局。此次双方和解,意味着WeWork诺伊曼的时代终结。
这家昔日超级独角兽能否东山再起?WeWork全球首席执行官Sandeep Mathrani今年年初曾表示,WeWork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在实现盈利后,接着会将IPO计划提上日程。最新消息是,WeWork计划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从而谋求上市。
从超级独角兽到沦为硅谷笑话,WeWork的经历令人唏嘘。
这原本是一个传奇的创业故事。2010年,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复苏,大量中小公司倒闭,曼哈顿上的写字楼大量闲置。诺依曼看到了商机,便在纽约创建WeWork。他以低价格接手一栋大楼里的空置房间,将其分隔成中小型办公室,租给中小型创业公司,成为共享办公的鼻祖。
彼时正值共享经济兴起,这一模式获得了风投的追捧。自2011年诞生以来,WeWork已募资120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来自软银。2019年,WeWork估值达到了470亿美元。
共享办公是一门十分烧钱的生意。诺依曼感到资金压力,于是铤而走险,决定提前上市。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决定改变了诺伊曼和WeWork的命运。
2019年初,新成立的We Company资产负债表上有60多亿美元,但消耗现金的速度比注入现金速度要快得多。2019年8月14日,已经更名为We Company的WeWork发布了招股说明书,该公司有问题的管理决策 历史 和糟糕的财务状况被公之于众。在市场、负面新闻和公司压力的打击下,五周后,诺依曼推迟了公司上市计划。
不到两个月,WeWork的IPO之路就匆匆结束,委实尴尬。据悉,WeWork之所以停止IPO,是因为其外部投资方不断施压,其中主要是来自软银的压力。因为随着估值一路下滑,WeWork现有估值仅为100-120亿美元左右,年初时估值为470亿美元,相比年初缩水了三分之二。
彼时有分析师指出,软银持有WeWork股票的平均成本为240亿美元。如果该公司以10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软银持有的股份将承担大约60%的账面损失。显然,这是以软银为首的投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IPO失败后,WeWork出现了资金短缺危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WeWork开始大规模裁员,员工总数从2019年最高14万人降到5,600人。随后,诺依曼遭到了解雇。
无奈之下,WeWork只能卖身筹钱。2020年9月24日,WeWork中国获挚信资本2亿美元追加投资,挚信资本持有中国过半股份。同时,挚信资本运营合伙人姜跃平将出任公司代理CEO。这意味着,WeWork母公司We Co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中国业务的控制权,挚信资本成为WeWork中国的控股股东。
曾经,WeWork被奉为全美第二大估值的独角兽公司,然而短短一年便堕落神坛,堪称近年来创投圈血淋淋的案例。
WeWork留给了孙正义一个烂摊子。
回想当初,孙正义曾公开表示,WeWork就是他的下一个“阿里巴巴”。2016年,WeWork已经在全球的23座城市拥有80个共享办公场所,这样的成绩让共享办公平台WeWork创始人诺依曼的野心不断膨胀。他不断告诉人们,假以时日,WeWork将被他缔造成像亚马逊一样庞大的商业帝国。
这样的豪言壮语激起了孙正义的兴趣。当时,孙正义正准备筹集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而这支基金中意的便是WeWork这般萌发于新兴经济形态下的超级独角兽。
2017年,孙正义秘密造访WeWork总部。参观结束后,孙正义让诺依曼上了他的车。交谈28分钟后,孙正义在iPad上简单起草了一份44亿美元投资的协议,并叮嘱诺依曼:“在战斗中,疯狂比聪明更好,WeWork现在还不够疯狂,要让它更疯狂起来。”
在孙正义看来,诺依曼有着跟自己相像的疯狂劲头。此后几年,孙正义与诺依曼进入了“蜜月期”。在一次会议上,孙正义对诺依曼说,你不应该为自己的销售团队人员精简而感到自豪,销售团队应该起码1万人以上。当时,WeWork全公司员工总数还不到1万。
直至现在,诺伊曼彻底离开WeWork,孙正义与诺伊曼相爱相杀的故事落下帷幕。
但孙正义不得不为自己的疯狂买单。“这场灾难迫使软银集团向WeWork追加注资95亿美元,使其只持有80%的股份,却没有多数投票权。而诺伊曼带走了超过10亿美元的奖金。我从WeWork的经历中吸取了几条教训,比如不让创始人控制公司董事会和投票权。”孙正义曾在股东大会上承认这是一笔不成功的投资。
孙正义坦言,投资一直很困难,“这不是科学,而是一种艺术。你见到一个看似出色的企业家,觉得他令人鼓舞,但是他不一定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个教训便是从诺伊曼身上买来的。

在2010年软银成立30周年股东大会上,孙正义再次给世人描绘出一个新的软银30年愿景,并于2016年10月抛出千亿愿景基金,目的简单直白:纯粹通过大规模资金投入释放一个新的创新时代,从而重塑全球科技业版图。目前,愿景基金已在各个前沿领域广泛布局,包括芯片、卫星、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癌症检测和基因诊断、人工智能等。
在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日本,软银董事长兼CEO孙正义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1994年带领软银成功上市后,便走上一条狂热的投资收购之路。截至目前,软银已投资逾520家企业。
毫无疑问,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已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乃至最大的并购基金。其成立之日就备受科技圈和投资圈瞩目,不仅因为其1000亿美元的庞大规模,还因为其包括两大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并且,一众科技巨头——苹果、高通、夏普等也在其LP之列。
孙正义表示,“物联网将会引领下一轮技术爆炸,正如在地球演变历史上寒武纪爆发形成了无数新物种一样,用不了多久,联网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会达到1万亿。”我们梳理愿景基金现有投资组合后发现,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将形成奇点的判断,愿景基金的投资方向与软银集团总体战略高度一致:
一方面,其对半导体芯片、无人驾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卫星通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保持着较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共享出行、生态农业、电子商务等依托大数据的消费领域也保持持续投资;此外,斥巨资收购芯片巨头ARM、NVIDIA则体现了它在基础技术与硬件领域的大胆布局。
在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选定最具前景的公司,进而大笔投资,再基于互惠互利将这些公司带到更高水平,愿景基金用这种Kingmaker(拥王)式投资策略做特定行业的最大参与者——这对国内一些PE、产业基金和战略投资者有着重要启发。与此同时,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资本集中化已成市场显著特征之一,资本向后期轮次和行业头部项目高度集中,马太效应正不断加剧这一过程。随着巨额基金出现,独角兽企业因不缺资金追捧,便可选择长时间停留在一级市场——那些有幸投中的早期基金,或许需要考虑灵活多变的退出策略,比如,驱使独角兽踏上合并之路……

文/杨剑勇

物联网的普及离不开5G,使得万物互联得以实现,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速度是4G的百倍,且在未来几年,在全球将创造1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得到了众多国家大力支持,但5G大规模部署和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不少运营商对5G普及比较乐观,其中包括软银在内的日本三大无线通信运营商将于2023年普及5G。

5G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

4G时代已是过去,5G的未来已来,随着5G技术的推进,支撑数百亿的海量物联网设备连接,让一切设备互联将重塑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意味着将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在杨剑勇看来,由于万物互联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新的商业机遇,至此各国运营商尤为积极,寄望于5G摆脱管道命运。

在不靠卖手机的赚钱诺基亚来说,在专注于通信布局物联网领域后,基于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搭建了一个庞大的 Impact 管理平台,目前已连通并安全管理着15亿部设备,诺基亚希望各国政府和企业借助改平台都可以安全管理各方面的物联网服务(收集分析、数据处理、设备管理等)。

大连接时代赋予诺基亚迎来重大变革,在积极扩展物联网生态系统下,不仅成立了投资基金,全力押注5G和物联网技术。就在上月,诺基亚和国有企业中国华信签署了协议,诺基亚在中国的业务和上海贝尔进行整合,成立了一家具有外资背景的国有股份制的央企,而5G和物联网是这家新公司的战略重点,以此释放诺基亚巨大的创新能量。

5G是通信技术一个风口,支持海量的物联网连接,作为芯片领域当中的巨头高通,也在积极推进5G技术和物联网发展,早在十几年前,高通就在探索5G的未来,并联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来共同推动应用落地,将世界带向5G,促使万物互联的时代更快的到来。

高通从基础设施、芯片、模块和设备等打造一个稳健、开放的生态系统,在物联网云平台这块,高通就联合物联网云服务商机智云与中国电信展开深入合作,将会在机智云自助开发平台部署5G的开发技术,让更多物联网开发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实现5G的开发和应用落地。

由于机智云的云服务能力具备数据管理、计费、终端管理、连接服务和数据分析等功能,也就是云、端、到设备云端整合,并分享至整个产业链,支持NB-IoT、LTE Cat-M1和EC-GSM-IoT等蜂窝物联网技术,并保证高度的数据主权和安全性,可以满足厂家和产品的业务需求,助力企业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运营。

各运营商也寄望于5G摆脱管道命运,中国移动曾表示,将在2019年进行大规模的预商用5G测试,引导5G产业走向成熟和商用,基于大连接战略,到2020年要实现50亿连接目标,物联网有望为中国移动带来高达千亿收入规模。在面向物联网领域推出了开放平台OneNET,形成物联网“云-管-端”全方位的体系架构,来推动物联网在各行各业规模应用。

来自全球其他运营商也在积极谋划5G部署,美国运营商Verizon宣布,今年将会在美国多个城市进行5G的试验性运营,韩国运营商KT计划在2017年9月前完成其5G网络的部署;而在日本,日本三大运营商为配合2020年东京奥运会,届时在东京都中心城区等区域率先提供5G服务,并用3年时间逐步推广到全国。

据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三大运营商都科摩通信、凯迪迪爱和软银从2019年度起开始设备投资,并完善针对5G的软硬件环境,预计总投资额估计约455亿美元,这将加速自动驾驶车辆和物联网在日本的普及。

5G 让无人驾驶成为现实

由于众多科技企业来势汹汹进入汽车产业,自动驾驶作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驱使科技企业和传统汽车厂商均把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视作为未来发展核心战略之一,将会改变整个“出行”市场,人们拥有车辆的形式逐渐朝按需转变,然而无人驾驶汽车商业落地面临众多难题,其中网络连接能力成为核心基础之一,5G网络有望满足庞大的数据传输需求。

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无人驾驶或者装载无人驾驶辅助技术的机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亿台,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然而无人驾驶汽车对技术要求极其苛刻,当前的通信难以满足,而5G将实现无人驾驶所需的连接,为了支持5G和无人驾驶,英特尔开发了英特尔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还与宝马、Mobileye面向2021年推出全面无人驾驶的汽车。

在芯片领域,不仅仅英特尔战略重心向无人驾驶延伸,其他芯片厂商目光同样投向了智能汽车,无人驾驶将成为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杨剑勇进一步指出,芯片厂商是推进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幕后推手,而英伟达则是最大赢家之一,去年市值更是暴涨两倍,如今市值高达878亿美元。

5G 让智慧生活成为现实

作为智慧生活是物联网场景下最贴消费者垂直领域,由于在众多科技企业的积极推进下,智能家居生态已初步形成,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基于某个生态平台搭建一个智慧家庭,其中美的作为传统家电巨头,目前美的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添加M-Smart协议及模块,所打造的M-Smart智慧生态,以去核心、打破孤岛和共享资源,并以开放的姿态构件智慧生活生态。

由于美的在智慧家庭生活布局正在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用户提供全套智慧家居方案,就在近日,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率队拜访美的集团,在NB-IoT、eSIM、5G等最新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合作可能,联想希望与美的将全面合作,共同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行业的应用。

美的在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智慧生活落地千万家庭,与包括华为、联想等众多科技企业,以及联通等运营商合作,通过NB-IoT、5G等新技术布局智能家居,推动智能家居生态的建设。

在面对巨头之间的生态大战,作为智能家居创新典范的欧瑞博,则在巨头无暇顾及的领域开创性地打造了基于场景互联和场景交互的基础电气类设备生态。围绕家居环境内的光照、门窗遮阳、安防、影音、暖通环境以及办公环境下的能源管控推出了系统级的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而这些智能系统要打通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到数据计算与分析,再到用户交互,个性化配置等都需要更加高度、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的网络,这其中5G将起到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写到最后:

华为为了开发5G技术,谋求话语权,投入了大量资源,该公司拥有8万名研发人员,另外有数据显示,华为10年来累计投入近3000亿。这一庞大的研发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电信领域,以确保在未来通信领域处在领先地位,尤其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下,确保华为构建连接的核心能力。

华为自提出物联网战略之后,其发展愿景为“更美好的全连接时代”,由于5G是为物联网而生的技术,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的数据处理速度,不管是诺基亚、爱立信还是国内的华为和中兴已开始围绕5G积极布局,希望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

在众多通信、芯片和运营商等企业积极谋划5G商业进程之际,万物互联有望成为现实,也将助推物联网规模部署和加速物联网的普及。

注: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杨剑勇,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 | 赵思蕊

“农业无人机第一股”来了!

投资家网获悉, 国内知名无人机企业极飞 科技 冲刺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本次IPO拟募资1509亿元,由申万宏源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无人机市场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农业无人机领域,极飞 科技 与大疆创新已经形成剑拔弩张的竞争格局。

目前,大疆创新尚未传出IPO相关消息,而极飞 科技 已经站到了A股的大门口。不出意外,极飞 科技 即将成为国内科创板农业无人机第一股。

极飞 科技 成立于2012年4月,总部位于广州。作为国内知名的农业 科技 公司,极飞 科技 以“提升全球农业生产效率”为使命,致力于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为农业赋能。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研发、制造并销售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农业物联网设备等在内的智能农业装备和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通过构建完整的产品矩阵和数据闭环,公司为广大农业工作者提供精准、高效、灵活、经济的无人化生产解决方案,以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管理粗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目前,公司农业无人机已被应用于全国近2000个区县的农事作业中,公司智能农业装备业务主要集中在境内,在日本、美国、韩国等17个主要海外国家和地区有少量销售。

极飞 科技 创始人彭斌,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曾在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担任技术经理。

从2007年开始,彭斌开始研发机器人与无人机相关惯性导航系统,2013年带领团队正式进军农业 科技 领域,至今作为主要发明人获授权专利157项。

彭斌现任极飞 科技 董事长、总经理,同时也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公司4314%股份的表决权。

具体来看,彭斌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公司2913%股份;彭斌作为厦门极力的普通合伙人兼执行事务合伙人,通过厦门极力控制公司1401%股份的表决权。

眼下, 在农业无人机市场,极飞 科技 与大疆创新竞争激烈,但彭斌却大方表示:“感谢大疆这样的对手,就像赛车,两辆车结伴而行,永远不会谁落谁太多。这就是竞争的好处。”

彭斌既有专业技术傍身,同时具备良好的竞争心态,连带极飞 科技 也收获了众多明星资本的青睐。

天眼查数据显示,极飞 科技 共完成6轮融资,投资团队星光熠熠,包括高瓴创投、百度资本、软银愿景基金、创新工厂、越秀产业基金、成为资本、明泰资本等。

极飞 科技 最新一轮融资发生于2021年3月,投资方为大名鼎鼎的高瓴创投,投资金额超3亿人民币。

而在 2020年11月,公司宣布获得来自百度资本、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12亿元人民币融资,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 科技 领域最大的一笔商业融资。

有了众多资本助力,极飞 科技 的发展过程相对顺遂。招股书显示, 近年来极飞 科技 的营业收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

2018年至2020年,极飞 科技 的营收分别为322亿元、357亿元、530亿元,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939%。2021年上半年,极飞 科技 的营收为46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极飞 科技 尚未实现盈利。 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8940万元、396055万元、598323万元和855584万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分别为1928万元、4958万元、7146万元和1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224亿元。

直观评价极飞 科技 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就是赚得越多,亏得越多!要不是有各路资本源源不断的“输血”支持,公司恐怕很难支撑到现在。

极飞 科技 在招股书中表示:尚未盈利且存在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所处行业尚处于快速成长期,现阶段研发投入较高、新产品线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且销售规模效应尚未体现。

报告期内,极飞 科技 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488482万元、694743万元、973584万元和81307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518%、1949%、1836%和1735%。

综上可知, 2018年至今,即过去三年半时间内,极飞 科技 合计研发支出近3亿元,相比同类企业研发投入率处于领先地位。

成立至今,极飞 科技 始终将研发放在重要位置,本次IPO募资用途也主要投向研发领域

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发行募集资金1509亿元,用于数字农业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广州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及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围绕主营业务开展。

截至2021年6月30日,极飞 科技 的研发人员527人,该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847%,拥有4名核心 科技 人员,均有十余年的无人机领域研究经验。

而截至2021年7月23日,极飞 科技 拥有已授权专利1305项,其中发明专利230项,实用新型专利693项,外观设计专利382项。

众所周知, 无人机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才、专业材料及资金投入都有很高的要求。极飞 科技 格外注重研发的作风,是公司的一大亮点,却间接拉低了盈利水平。

2018年至2020年,极飞 科技 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254%、3274%、3560%,呈稳定上升趋势。但2021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211%。

极飞 科技 解释:因为终端客户对农业装备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在2020年底新品发布会制定2021款产品售价时,预计全年销量同比上升,基于规模效应将带来成本下降的预期,公司适当地降低了部分新产品的销售价格。

然而, 由于芯片短缺情况超出行业预期,旺季生产交付能力未能完全匹配实际市场订单需求,部分销售订单由于无法及时供货而流失,未实现预期的规模效应及降本效果。

此外,2021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也使得公司电机等重要零部件成本上升。上述综合因素最终导致2021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

总结而言,技术迭代快,研发投入费用高,以及公司的新产品线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收入。目前,销售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相比前期投入,其所带来的降本效果尚未完全体现。

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系统的成熟、电子与无线电控制技术的改进、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的出现,无人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无人机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无人机已成为商业、政府和消费应用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建筑、石油、农业以及公用事业领域。

由于起步时间、发展程度的不同,无人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量和应用成熟度均有所差异。 国内植保无人飞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目前,我国农林植保无人机主要防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总体可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节省用水90%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以上。

根据极飞 科技 统计,依托行业首创的精准变量喷洒技术,极飞 科技 帮助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减少45363吨农药化肥使用量,缓解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等问题;节省农业用水1539万吨,相当于满足20万居民一年用水量。

而极飞 科技 的无人机、无人车等电动智慧农业设备代替传统燃油农机作业,减少碳排放76万吨,相当于种树1032万棵。可见, 极飞 科技 在节能环保方面出力不少。

市场预期,未来十年是AI和农业机器人落地的十年。《极飞 科技 企业 社会 责任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极飞 科技 已将6万多台农业自动化设备铺设到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田间地头,服务超过931万农户、78亿亩次农田。

受益于市场需求及政策支持,农用无人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IDC预测,到2023年,中国农业植保硬件销售规模为160亿元,而农业植保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85亿元。

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中国无人机企业占据重要的高地,比如在消费无人机市场,大疆创新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而 在农用无人机领域,极飞 科技 已经成为大疆创新最大的竞争对手。

倘若极飞 科技 抢先一步实现IPO,将有望促进其在农用无人机领域占据更有利地位。但是,上市之后如何发力才能实现盈利?将对公司的综合实力提出更大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0719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0
下一篇 2023-05-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