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挚语和海尔的关系

上海挚语和海尔的关系,第1张

上海挚语和海尔是商业竞争关系。
海尔创立于1984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在持续创业创新过程中,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人的价值第一"的发展主线。海尔集团创始人、名誉主席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模式。
海尔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踏准时代节拍,从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引领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型企业,连续3年作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蝉联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海尔拥有上市公司3家,在全球设立10+N开发式创新体系、28个工业园、122个制造中心,108个营销中心和24万+销售网络,拥有海尔、卡萨帝、Leader、GEAppliances、Fisher&Paykel、AQUA、Candy等七大高端品牌和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构建了全球引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孵化了日日顺供应链、盈康一生、海尔生物医疗、海纳云、海创汇、等众多子品牌。
海尔连续12年稳居欧睿国际世界家电第一品牌,子公司海尔智家位列《财富》世界500强和《财富》最受赞赏公司,旗下新物种卡奥斯COSMOPlat,连续两年在工信部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排名榜首,被ISO、IEEE、IEC三大国际标准组织指定牵头制定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国际标准。物联网时代,海尔生态品牌和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正在实现全球引领。

2017年12月20日上午,海尔U-home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共同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成立海尔安家物联网学校。

该学院成立旨在为海尔U-home及其合作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把握智能建筑及智能家居系统基本知识与技术的专门人才。海尔U-home智慧教育总经理颜廷举、海尔U-home智慧教育湖北省市场总监李家国、海尔U-home联合武汉工程职业学院副校长孙美华出席了本次会议。

海尔U-home以U+系统为核心平台,采用有线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把所有智能产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了,家庭小网,社区中网,世界大网,的物物互联。

未来,海尔U-home将把智能家庭、智能楼宇、智能社区、智能城市以及国家智能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为用户带来属于未来的智能生活。

一、辽宁科技学院在哪里 辽宁科技学院地址在辽宁省本溪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香槐路176号,该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二、辽宁科技学院介绍
学校占地8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5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193亿元。图书馆藏书1013万册。现有校内实验室(中心)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

学校设有17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艺、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37个本科专业和6个高职专业。有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教学团队13个,校级科研团队10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钢铁冶金学科被列为省级特色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896人,专任教师56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1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533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284人,其中本科生8698人,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面向行业和地方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4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9项,省级以上项目185项。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19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5项。

近年来,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搭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政务咨询等社会服务。在转型发展重大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获批国家《本溪市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项目。广泛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集团合作办学,共建“大数据学院”;与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GCC-GATE)合作,共建“中美双百学院”,与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建“新松机器人应用学院”,与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海尔物联网学院”,逐步形成了订制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启动服务地方行动计划,面向辽宁省产业发展实际,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依靠学校人才技术优势成立了大材料应用研究院等10个科研院(所),这些研究机构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研究咨询服务基地。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百名教授进企业”活动,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牵头组建“辽宁省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成为27个校企联盟理事单位。同时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东北电力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铁建设集团、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神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北京神州数码、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首钢集团公司、宝武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本钢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就业。

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 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与韩国新罗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新西兰威特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日本株式会社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拓宽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随着进入,辽宁科技学院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坚持“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辽宁,依托行业,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院校专业:

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本溪新城,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20公里,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07年的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学院。1991年,本溪大学更名为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1996年,本溪市师范学校并入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试点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科学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全国首批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首批试点院校、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校。2018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单位,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单位。2019年,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获评中期优秀项目。2020年,获评教育部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优秀结题项目单位、辽宁省“1+X证书”试点院校、第二批省军民融合单位。,学校占地 87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224亿元。图书馆藏书105万册。现有校内实验室(中心)4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学校设有 15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艺、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和8个招生高职专业。有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7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学校现有教职工 892人,其中专任教师527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92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77人。有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6人。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1239人,其中本科生9932人,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近年来,学校依托本溪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传承、发扬东北抗联精神,用抗联精神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东北抗联精神育人 “筑梦空间”展馆先后获批“辽宁省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辽宁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辽宁抗联研究实践基地”“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新型智库研究基地”、“本溪市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面向行业和地方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80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1项,省级以上项目248项。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4项,其中一等奖6项。,近年来,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搭建 “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政务咨询等社会服务。在转型发展重大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获批国家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项目。广泛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集团合作办学,共建“曙光大数据学院”;与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建“新松机器人应用学院”;与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海尔物联网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产业学院”;与中铁集团共建“中铁学院”;与希杰(CJ)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希杰生物产业学院”;与营口盛海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三征班”;与广州启航物联佳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启航青年管理者精英班”。2020年,“新松机器人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被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启动服务地方行动计划,面向辽宁省产业发展实际,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1个。依靠学校人才技术优势成立了大材料应用研究院等13个科研院(所),这些研究机构已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研究咨询服务基地。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百名教授进企业”活动,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牵头组建 “辽宁省机器人产业校企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成为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辽宁鹤腾科技热处理工艺装备产学研联盟等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30个校企联盟理事单位。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东北电力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铁建设集团、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神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北京神州数码、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首钢集团公司、宝武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本钢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韩国新罗大学、泰国博仁大学、格乐大学、马来西亚彭亨大学、博特拉大学、新西兰维特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日本设备企划株式会社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招收索马里、苏丹、也门、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加纳、俄罗斯等国家留学生,不断拓宽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辽宁科技学院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坚持 “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努力建成社会评价高、产业影响大、行业附着力强的区域示范性应用型大学,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他信息:

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沈本新城,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奇山秀水环绕,现代化的新校园,四面通达,交通便捷。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48年的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96年12月,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本溪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199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27所示范性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1998年6月,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划归辽宁省政府管理。 2000年11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本溪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六十多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8万余人。

近日,第四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在青岛盛大开幕,本届论坛由海尔集团和加里·哈默管理实验室(MLab)联合主办。会议现场,全球领先的洞察与咨询公司凯度集团、全球顶级学府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携手海尔集团正式发布了《物联网生态品牌白皮书》,该书以中国企业海尔为核心案例,探讨了物联网生态品牌的成因、定义和影响。

白皮书的发布,不仅为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品牌标准提供了范例,也为企业快速迈入物联网生态提供了一份"入场指南",为生态品牌的未来创造了"无限可能"。

变革时代,品牌战争再升级

在传统工业时代,企业的主要职责就是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再通过线下渠道卖给客户。在卖方市场的基础上,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基本上就不缺少买家,甚至有的产品一上市就成为爆款,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追捧。

但可惜,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和爆发,互联网让实时大规模在线连接成为现实甚至是常态化,传统商业模式被打破,一种新经济形态——平台模式应运而生。

在平台模式下,企业之间形成了初步的线上互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品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同质化,逐渐走上价格战的老路。残酷的事实是,平台品牌也已经成为杀得热火朝天的红海。

在一脚踏入物联网时代的今天,企业要想摆脱这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就必须进一步打破行业和品类壁垒,共同促成动态多边合作的新品牌模式——生态品牌。而这也将成为继工业生产时代的产品品牌、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品牌之后的又一次品牌发展演进。

人单合一,企业创新的"元技术"

在物联网时代的全球竞争中,一家企业想要取得优势,仅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创新已经远远不够,更要通过组织创新为自身构建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正如前瞻性管理科学家、《竞争的衰亡:商业时代的领导力与策略》作者詹姆斯·穆尔博士所言:全球经济需要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模式不是某一项科学技术创新,而是"元技术"。这个"元技术"就是宏观组织创新及商业生态系统。

而对海尔来说,"元技术"的核心就是人单合一模式,它在本质上就是让每个人创造的价值和分享的价值合一,让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通过这种模式,海尔由传统的、封闭的科层体制转型成为开放的创业平台,真正实现了"自组织、自驱动、自增值、自进化",并在 探索 物联网生态品牌的道路上持续向前。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过,"在物联网时代,企业不应再是有围墙的花园,而应该是一片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不会死亡,因为它是一个生态系统,自己能够繁衍出新的物种而生生不息"。如今的海尔,就是这样的新物种,物联网生态品牌标准描述的就是海尔打造的无边界的、开放的"热带雨林"。

而在这片雨林中,海尔已经繁衍出海尔智家、卡奥斯、海创汇、日日顺、盈康一生、海纳云等一系列生态品牌的新物种,并拥有了4家上市公司、5家独角兽企业和23家瞪羚企业。

探索 创新,中国企业引领世界品牌

2019年,凯度首次在"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设立"物联网生态"类别,海尔是 历史 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百强的物联网生态品牌。2020年,海尔再次登榜,成为唯一连续两年蝉联BrandZ榜单 的"物联网生态"品牌。

随着白皮书的发布,"人单合一"模式的重要性和示范性再次得到了肯定。这也意味着,一个由中国企业引领的共创共赢共享的全新生态系统即将形成。

可以说,在这一次的变革之中,海尔已经取得了领先优势。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海尔集团将继续突破创新,将"人单合一"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管理模式分享给全世界,让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26613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