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导论课本pdf吴功宜版,速求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本pdf吴功宜版,速求,第1张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学科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它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研究如何把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动能安全、高效、低(或无)污染地转换成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研究转换过程中的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全能训练,全面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气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60~70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实际存在的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置,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将能源动力学科的上述前10个专业压缩为4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将上述前4个专业进一步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单独设立,而在引导性的专业目录中,则建议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合并。但当时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了热能工程与核能工程单独设专业的方案。因此,在2000年教育部设立的新一轮教学指导委员中,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分设了三个委员会:热能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该说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现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率很低,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未包括台湾省)为676亿KW,可开发容量378亿KW,相应年发电量19200亿KWh,均居世界第一;至2003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139万KW,年电量2710亿KWh,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4%,按装机容量算只有242%,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能源发展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能源发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用于终端消费煤炭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十五"以及中长期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特别地,我国核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完善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确立一个国家核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外交利益所在,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适应上述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的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的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水污染和热污染等。据最近的报载,当前我国每年火力发电的煤炭耗量超过8亿吨,电厂的烟尘排放量约为350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量的35%。其中微细粒子(小于10微米)排放量超过250万吨,是影响大城市大气质量和能见度的主要因数,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实现其环境友好化,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相应的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浙江大学已经将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与保健、核废料的处置与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迫于环境方面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巨大压力,作为常规能源的水能由于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院校专业: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在平顶山市新城区白龟湖畔、国鼎山上,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平顶山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10月的平顶山师范学校。1977年8月经批准在平顶山市师范学校附设大专班,于1984年改为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关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部署要求,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是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校以来,平顶山学院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在一代代学院人的不懈努力中,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和谐自强”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奉献”的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目前学校正在加快推进省示范校二期(2021-2025年)建设。,学校现有湖滨和崇文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亿元,馆藏图书2968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100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3000余人;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3人,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人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聘请包括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领军人才在内的一批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建有体育训练馆、音乐厅、演播厅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等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8个教学单位,有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文、医、教、经、法、艺等九个学科门类。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经济管理类、文化创意类、教师教育类、医疗卫生类六大学科专业群。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1门省级一流课程等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0余个。,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化学工程、生态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科技型创新团队;学校是中国北方陶瓷产品设计师培训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学校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平高集团等联合开展高压智能电器研发,涌现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中石油陕西长庆油田、平高集团、美国伊顿电气、皖电东送等国内外企业及重大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研发的IST-701无线放电定位系统,功能替代了进口产品。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开发的变电站接地网多通道检测系统,使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检测的效率提升10倍以上,实现了非开挖而进行接地网腐蚀支路的精准定位,使变电站接地网腐蚀检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与中国林科院、河南省林业厅三方共建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建有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试验基地,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资助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为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出版系列著作,拍摄高水平影视作品,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开办电视栏目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研究所承担的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项目,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此基础上,鲁山县建立了鲁山花瓷产业园。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大全》,全集共12卷,收录了20世纪大陆及台湾地区各瓷区代表性窑口的4000余件作品,对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填补了中国陶瓷雕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学校舞龙舞狮和柔力球两个特色项目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金奖,龙狮队先后受邀赴韩国、意大利进行文化交流,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学校雅乐团在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上再现了古应国宫廷礼乐文化,受到海内外同行瞩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英国、美国、西班牙等30余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合作举办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与韩国庆云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获批河南省第一家以西班牙语为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平顶山学院西班牙语中心”。与平顶山市政府、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大河网、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了8个产业学院,建成了全国首家鲲鹏产业学院,尼龙新材料学院获批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与河南省信访局、平顶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合作共建了河南人民信访与社会问题研究院、平顶山市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近三年,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大赛等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0多项。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努力践行“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平顶山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10月的平顶山师范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00多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1亿元,馆藏图书27414万册。学校设18个教学单位,有55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榆林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学生方面有着良好的口碑。学生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专业知识,还有机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榆林学院的师资力量也很强大,学生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榆林学院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51号
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招收了第一届公费师范生200名,录取分数线远超一本线,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现有榆阳和绥德两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现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项、一流专业培育项目6项,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优秀教材6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目前正在广泛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开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境)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工作,选派多名优秀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目前有来自15个国家的近4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同榆林市一道与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进入新时代,榆林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榆林科创新城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助力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沙漠公园大学,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课题近1000项,经费约85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在高层次项目方面近两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4项,居全省16位,2023年在全国基金总数减少的情况下,我校获批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23项,实现经费和数量均不低于60%的逆势增长。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0余项。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教育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榆林学院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统计学理学2历史学历史学3会计学管理学4物理学理学5市场营销管理学6土木工程工学7物联网工程工学8旅游管理管理学9舞蹈学艺术学10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学11机械类工学12石油工程工学1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学14学前教育教育与体育15油气储运工程工学16翻译文学17行政管理管理学18新闻学文学19社会工作法学20音乐学艺术学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1、闽南理工学院是二本吗 闽南理工学院 属于二本院校,该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的以工学学科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2、闽南理工学院简介
学校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省泉州市,坐落在台湾海峡西岸、滨海城市石狮宝盖山风景区,校园占地面积1100余亩,总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

学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面向,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以理为基,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有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技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经济学、商务英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资产评估、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艺术、休闲体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阿拉伯语、物业管理、国际商务等41个专业,形成理工、经管、服装艺术三大学科群和专业群。学校秉持创办人许景期董事长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

目前,学校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省级应用型学科立项建设项目3个、培育项目1个,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2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学徒制项目1个,省级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等。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奖项500多项。

学校长期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 东北大学 流程工业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柴天佑院士工作站”,与 厦门大学 签订两校《教育教学资源合作协议书》,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图书设备等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的实质性合作。学校自1998年办学以来,长期得到 长春理工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西安工程大学 、 惠州学院 、 闽南师范大学 等省内外高校的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与国内260多家大、中型企业、单位签定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方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近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多次在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中获“优秀”成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承办了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绿色生态合作研讨会、福建省第二十次鼓岭科学会议、首届海丝建筑文化高端论坛等重要活动。已连续五年承办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总决赛。

学校曾获省级文明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四”红旗团委,泉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国际化办学方面都有很高的声誉。学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科研方面,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很好的研究水平。

西北师范大学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甘肃省敦煌市新城区古城路2号
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西北师范大学概况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20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9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3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2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6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7人。其中专任教师1344人,教授(研究员)30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9人。博士导师16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12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393人)。现有双聘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34人,省级教学名师27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100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70321万元,各类文献资源3323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西北师范大学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物联网工程工学2哲学哲学3运动训练教育学4舞蹈学艺术学5美术学类艺术学6俄语文学7音乐学艺术学8思想政治教育法学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10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学11中国语言文学类文学12舞蹈表演艺术学13翻译文学14绘画艺术学15秘书学文学16经济学经济学17会计学管理学18教育学类教育学19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学20生物技术理学西北师范大学周边环境我校位于“丝绸山水名城,西部黄河之都”,甘肃省省会——古城兰州。兰州是黄河上游兼具北国之雄与南国之秀的特色名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曾称“金城”。汉唐时起兰州做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和商埠重镇,在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同亚非欧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被称为“黄河之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白兰瓜、软儿梨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等兰州特产蜚声中外,因此又被誉为“瓜果之城”。古丝绸之路在兰州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周边既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夏河拉楞寺、炳灵寺石窟等,也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吐鲁沟等自然景观。兰州在西北地处“座中联四”的位置,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北地区的桥梁和纽带。4大铁路干线,六条国道和四条数字光缆主干线在这里交汇,新建成的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国家重点建设的西油、西气东输工程也以兰州为重要中转站,交通枢纽和网络节点的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一个功能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新兰州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院校专业:

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 “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历史沿革 学校于 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划转湖北省管理;原湖北农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6年创建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荆州师范学院;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77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地理位置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 —-湖北省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 5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94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9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9万种,全文电子图书151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8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设施齐全。,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 3196人,专任教师2366人,外聘教师65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20人,副教授8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0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93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40名,硕士生导师11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17人。,学科专业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现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体育、工商管理、法律、护理、艺术、临床医学、风景园林、会计、兽医、社会工作、翻译、教育、生物与医药等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油气勘探、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油气智能装备4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设有10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教育学” “商务英语”“地质学”“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植物保护”“应用化学”“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9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2777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325人,来华留学生800余人。,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 4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3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项,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9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774篇。,教育教学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地震勘探原理》《探究癫痫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学虚拟实验》《生命长江》《高等数学 A》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岩石学》《生产测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楚文化漫谈》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地震勘探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现代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油气钻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学交替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园艺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护理学专业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测井信息工程教研室、基础医学部、有机化学课程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植物保护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湖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并设有长江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文华奖学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4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 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研究生、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赵传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 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11个大学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8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学生互派,学者互访和联合科研等交流合作。学校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共建毒理学联合实验室、与韩国首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共建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与埃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及加拿大UBC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在校留学生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五大洲69个国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学师生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践行“长大长新”校训,积极营造“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其他信息:

1农林经济管理 经济学院 4年 管理学学士2国际经济与贸易 4年 经济学学士3经济学 4年 经济学学士 4 金融学 4年 经济学学士 5 地球化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6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7 环境生态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8 临床医学(含教育部卓越医师计划、“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医学院 5年 医学学士 9 医学检验技术 4年 理学学士 10 中西医临床医学 5年 医学学士 11 护理学 4年 理学学士 12 医学影像技术 4年 理学学士 13 动物科学 动物科学学院 4年 农学学士 14 水产养殖学(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15 动物药学(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16 动物医学(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17 茶学 园艺园林学院 4年 农学学士 18 园林(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19 园艺(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20 风景园林 4年 工学学士 21 植物保护(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农学院 4年 农学学士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23 农学(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农学学士 24 种子科学与工程 4年 农学学士 2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学院 4年 工学学士 26 电子信息工程(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27 通信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28 测控技术与仪器 4年 工学学士 29 自动化(含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3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4年 工学学士 3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32 工业设计 4年 工学学士 3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3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体育学院 4年 教育学学士 35 体育教育(师范类) 4年 教育学学士 36 应用心理学 教育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37 教育学(师范类) 4年 教育学学士 38 学前教育(师范类) 4年 教育学学士 39 应用化学(含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40 环境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4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42 化学 4年 理学学士 43 化学工程与工艺(含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44 物理学(师范类)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45 应用物理学 4年 理学学士 46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47 光源与照明 4年 工学学士 48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马克思主义学院 4年 法学学士 49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城市建设学院 4年 工学学士 50 工程管理 4年 工学学士 51 建筑学 5年 工学学士 52 城乡规划 5年 工学学士 53 土木工程(含“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54 舞蹈学(师范类) 艺术学院 4年 艺术学学士 55 音乐表演 4年 艺术学学士 56 美术学(师范类) 4年 艺术学学士 57 视觉传达设计 4年 艺术学学士 58 环境设计 4年 艺术学学士 59 音乐学(师范类) 4年 艺术学学士 60 英语(教师教育方向) 外国语学院 4年 文学学士 61 英语(翻译方向) 4年 文学学士 62 商务英语 4年 文学学士 63 日语(语言文学方向) 4年 文学学士 64 日语(经贸方向) 4年 文学学士 65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与传媒学院 4年 艺术学学士 66 数字媒体艺术 4年 艺术学学士 67 产品设计 4年 艺术学学士 68 播音与主持艺术 4年 艺术学学士 69 广播电视编导 4年 艺术学学士 70 油气储运工程 石油工程学院 4年 工学学士 71 海洋油气 4年 工学学士 72 石油工程(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73 资源勘查工程(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地球科学学院 4年 工学学士 74 地理信息科学(含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4年 理学学士 75 地质学 4年 理学学士 76 社会工作 法学院 4年 法学学士 77 法学 4年 法学学士 78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4年 文学学士 79 广播电视学 4年 文学学士 80 历史学(师范类) 4年 历史学学士 81 广播电视编导 4年 艺术学学士 82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83 勘查技术与工程(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84 生物技术(含湖北省支柱产业人才计划) 生命科学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85 生物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86 食品科学与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87 食品质量与安全(含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 4年 工学学士 88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学院 4年 工学学士 89 网络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90 物联网工程 4年 工学学士 91 信息安全 4年 工学学士 9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年 工学学士 93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信息与数学学院 4年 理学学士 94 信息与计算科学 4年 理学学士 95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4年 管理学学士 9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年 管理学学士 97 市场营销 4年 管理学学士 98 物流管理 4年 管理学学士 99 人力资源管理 4年 管理学学士 100 会计学 4年 管理学学士 101 财务管理 4年 管理学学士

院校专业:

西安文理学院位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学校是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先后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学校秉承关中书院“躬行实践、经世致用、敦本尚实、笃行践履”的内涵,结合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凝练形成“重德、笃学、躬行、崇高”的校训。学校确立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师范做优、文史做强、工管做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立足西安、面向陕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现设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2个省级示范工作站。2016年成为西安市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省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为“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连续七年荣获西安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先进单位。,学校有高新、太白和关中书院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 50万平方米,纸质图书资料160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料151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11亿余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学校现有教职工 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00余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300余人;外聘两院院士3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共45人,其中学科首席专家12人;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专家19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11人;省级师德示范团队1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5个。,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13000余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关中书院。50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逐步形成师范教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智能制造、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社会治理、康养服务8个专业群。目前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重点学科4个、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政示范课、一流课程等高层次课程37门、教育教学成果奖18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项;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4个。,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376项,其他政府项目430项,横向项目945项,30万以上横向项目72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累计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3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12部;获批国家专利330项;获得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47项。,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招生位次大幅度提高,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0%以上。截止目前,学校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共计培养研究生500余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计立项省级 368项,国家级136项,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00余项,2020年学科竞赛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316位。2021年学校承办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决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北赛区决赛等重要学科竞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全国模范教师高雅锦等。,学校与省市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合作,成立了陕西省表面工程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长安历史文化中心、陕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研究中心、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西安秦岭研究院、西安市卫星服务遥感中心、西安市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等 30多个研究机构。为秦岭保护、纪检监察、文博保护、城乡规划、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近五年,完成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 140余项,为西安各类师资培训累计23万人次;承办全市各级纪检监察类、新提拔干部、干部能力提升等干部培训项目384期,累计培训32万余人次。,学校先后与国外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 50余所大学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学历教育、短期交流、实习及留学生培养等项目;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境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交流访学、师资培训等。先后接收来自韩国、泰国、中亚、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近4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选派600余名学生赴英国、美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交流学习及实习。,学校先后荣获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省级精神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省级卫生示范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市级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等 40余项荣誉称号。,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将以 “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成为西安人才培养基地、特色研究中心、决策咨询智库、文化创意高地”为奋斗目标,扎根西安沃土,勇于改革创新,着力内涵发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高质量,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新征程

其他信息:

西安文理学院已经没有大专专业了。西安文理学院设有13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西安文理学院有哪些专业 类别 专业名称 金融学类(本) 经济与金融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类(本)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 汉语国际教育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英语 日语 翻译 新闻传播学类(本) 广告学 历史学类(本) 历史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数学类(本)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类(本) 物理学 化学类(本) 化学 应用化学 地理科学类(本)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生物科学类(本) 生物科学 心理学类(本) 应用心理学 机械类(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仪器类(本) 智能感知工程 材料类(本)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类(本) 电子信息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类(本) 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计算机类(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测绘类(本)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本)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环境生态工程 生物工程类(本) 生物制药 工商管理类(本) 会计学 市场营销 公共管理类(本) 养老服务管理 电子商务类(本) 电子商务 旅游管理类(本) 旅游管理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戏剧影视文学 美术学类(本) 书法学 西安文理学院简介 西安文理学院简称西安文理、西文理,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入选陕西省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西安市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先后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学校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可以上的大学有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个人比较推荐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卫生管理类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学校内设机构27个,其中党政管理机构14个,教学机构10个,教辅机构3个。现有专任教师474人,高级职称158人,博士18人(含在读4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和省级教学名师3名。

合作交流:

学校在国(境)外与美国、日本、菲律宾、泰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境)外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中举办首个中外合作护理教育合作项目。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官网——学校简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62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