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第1张

石小亚 王占昌 伍锦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本文依托大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示范研究课题,通过对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服务机制的探索研究,提出建立常态化地质资料信息协同服务机制,搭建集群服务共享平台,建立集群节点体系,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发布,这种集群化服务模式,将能解决地质资料信息存储分散,“孤岛”式服务,大大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服务 集群化 协同服务 共享平台

0 引言

地质资料信息是地质工作长期积累形成的重要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各界对地质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因地质资料分散式管理,使得资料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手段,以及在线业务服务能力仍相对薄弱,社会公众的可参与程度不高,激励信息消费的地质资料“生态服务社区”尚未形成,制约着地质资料信息潜在价值的有效发挥。

1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

在我国,随着云计算的落地、物联网的感知和大数据的挖掘等技术触碰,诸多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启动了“集群”工程。2010年,国土资源部印发《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地质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效能为目标,以地质信息共享服务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广泛交流,服务社会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信息资源合理布局,信息服务分级分类,地勘单位全面参与的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新局面,促进形成数据采集、汇交、集成、更新区域服务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地质信息的共享服务,提升地质信息服务能力[1]。这在我国地质行业尚属首次,是对传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地质资料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地质工作重复投入[2]。

2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统筹安排下,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示范研究课题。课题组在“坚持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维护权益、逐步推进、共同参与”六项原则基础上,围绕集成集群、深度开发,实现资料信息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指导方针,针对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数据运行环境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通过与西北区地勘单位合作共建,建立有效的西北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区域性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消除或连通地质资料信息孤岛,把各自掌握的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信息汇集到统一的共享平台上来,加以整合应用,在西北区逐步形成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分布式、多层次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

21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机制

课题组协同新疆、陕西、宁夏三省区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通过调研、走访、观摩、培训、指导、协作等多种方式,为构建大区与省级地质资料共享与服务的常态机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地质资料管理机制、汇交制度、服务方式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应在各项管理职能全面到位的前提下,由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制度护航,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围绕地质资料分布式和集中式馆藏现状,针对地质资料信息多元异构数据聚合,以“节点群”为集结单元,通过网络共享平台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展跨区域协同服务。同时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了大区与省级的业务沟通,通过集群组网建立起常态化联动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地质资料由传统的信息汇集型向现代的集群服务型新模式转变。

大区与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协同共享与服务机制的构成要素概括如下:

1)制度保障。从地质资料的催交、接收、验收、保管、汇交等环节入手,切实履行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完善内部 *** 作规程,确保汇交质量,为信息共享提供翔实、权威的数据源。

2)搭平台、建通道。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搭建分级、对等、实时、高效、智能的共享服务通道,在保护地方权益的同时消除信息孤岛,扩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

3)共享服务:在切实履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集群节点体系等技术手段建立大区与省级之间的高效服务和对等通道,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发布与联动服务,向外界呈现无缝服务窗口(图1)。

图1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机制

22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平台

课题组以务实需求为导向,追踪信息技术前沿理论,紧扣地质资料信息“集群”主题,针对地质资料信息集中式和分布式馆藏现状,研制了地学空间信息检索系统,由“部、局、大区、省、地市”的“树状或网状”组网形态呈现出节点集群服务模式,为构建广泛参与、广域覆盖、互联互通的地质资料信息节点群提供运行支撑环境,为实现地质资料由传统的信息汇集型向现代的集群服务型新模式、新机制转变提供了实现手段。

地学空间信息检索系统以“数据中心”为集结核心,构筑了面向资源、面向服务的并行架构体系,通过节点凭据认证、资料发现、信息传输、数据聚合、离散化存储、松散对等、并行检索、信息重构等多项技术手段,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节点与架构群之间的信息汇集、跨域部署、定制访问、检索手段多样化等功能,提供了集群环境前后台可嵌入式访问接口,使地质资料多元异构信息统一组网视图的联合呈现成为可能。

在这个系统上可以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发布服务;基于空间约束、属性关键字及类别特征的地质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地质资料空间要素多比例尺一体化“一张图”交互 *** 作环境。

同时针对地质资料分布式馆藏现状,通过网络通道构筑广泛参与、广域覆盖、互联互通的节点群,可呈现地质资料信息分布式运行维护、协同式聚合、集群式共享的联合组网形态和服务模式;具备向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基于空间信息的检索服务机制;能为专业人员提供交互制图环境,能为跨行业应用提供嵌入式接口。

23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产品

课题组在协同西北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同建立集群体系的前提下,联合组网并开展地质资料信息的汇聚、整理、维护、更新与发布工作;在分级共享服务方面,充分尊重地方权益,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集群节点间的同步对等机制;针对共享服务平台和地质资料信息专题数据集制作产品包,按产业化服务机制向外界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图2)。

图2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产品

231 西北区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及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

截至2013年底,相继建成地质资料案卷级目录数据库21564档、文件级目录数据库176725条、工作程度数据库6230条。其中,陕西省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7604 档、文件级39628 条、地质工作程度2046档;新疆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9900档、文件级135781条、地质工作程度4154条,“358”地质工作程度系列检索图册1本;宁夏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3194条、文件级500档、地质工作程度30条,生态移民工程分布图1套;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案卷级866档、文件级816档。

232 西北区地质图数据库

整理并发布了全国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制作了全国25维DEM地势模型镶嵌影像图,整理制作了青藏高原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古地理图和全国水工环“十二五”工作部署图等多种数据源,还将全球1:3500万地质图数据库、全国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等导入至数据中心,向外界提供了基于位置的“穿透式”地质体属性特征多比例尺权重解析服务。

233 专题服务产品开发

在开展重要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指南和地质资料信息专题服务产品编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新疆“358”地质工作程度系列检索图册》,直观地揭示了新疆整装勘查区和重点成矿区带内地质工作程度的现状,针对成矿区带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形成了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技术流程,为地方性项目设置和规划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收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区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将馆藏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矿产地质等资料运用到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中,确立了迁出区和迁入区,完成了生态移民区分布图的编制工作。

3 西北区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服务模式

通过对地质资料的集成集群和深度开发,采用信息领域前沿技术,疏通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渠道并构建行业级共享服务平台,将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进行分布式汇集,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在持续更新维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横向联结和纵向延伸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解读、挖掘地质资料信息内涵;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也由传统的借阅式服务方式向知识型服务模式转变,行业级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的模式已具雏形。

1)建立常态化地质资料信息协同服务。通过健全制度、项目支撑、业务沟通、技术协作、经验交流、虚拟团队等方式,开展省级及大区协同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常态化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协同服务。

2)搭建集群服务共享平台。针对全国地质资料分布式馆藏的特点,从集群技术实现的角度出发,每个馆藏机构均能构成可独立运行的节点;“节点群”由门户聚合器和服务接口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和功能对等协同等技术,可呈现分布式运维、协同式聚合、集群式共享。通过网络共享平台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展跨区域协同服务。

3)建立集群节点体系。通过计算机软硬件部署和网络节点配置,建立基础运行环境,在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和地勘单位,安装部署了集群共享平台“地学空间信息检索系统”。与大区中心、地调局实现了协同组网,呈现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联合服务态势。

4)每个集群节点遵照相应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整理并发布非涉密的各类地质资料(图3),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3]。

图3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发布

4 结语

对比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现阶段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尚存较大差距。通过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常态化管理机制和顺畅的运行模式是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的前提保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向外界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重要手段,翔实而权威的地质资料信息是“集群”的根本。切实做好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将会有效解决地质资料信息存储分散,“孤岛”式服务,大大提高地质成果公共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礼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开启[J]国土资源导刊,2011(10):38~39

[2]高兵,王永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问题探讨[J]资源与产业,2010(S1):75~76

[3]刘春娥,王占昌,张红英地质资料信息节点群呈现机理分析[J]中国矿业,2013(9):69~72

物联网工程一般指高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之一(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智能电网)。

主干学科与课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概论、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电磁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

本科,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题主是否想询问“杭州市滨江物联网集聚经济的特征”?“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根据杭州市高新区管委会于2022年11月8日发布的公告,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集聚了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形成了具备国家战略支撑力的千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园区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围绕创新链产学研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通,构建了“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模式,促进了园区智能物联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物联网体系的三层结构 综合国内各权威物联网专家的分析,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并依此概括地描绘物联网的系统架构。 感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该层被认为是物联网的核心层,主要是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它由基本的感应器件(例如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GPS、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基本标识和传感器件组成)以及感应器组成的网络(例如RFID网络、传感器网络等)两大部分组成。该层的核心技术包括射频技术、新兴传感技术、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涉及的核心产品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传感器节点、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关等。 传输层也被称为网络层,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通常是长距离的传输问题,主要完成接入和传输功能,是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数据通路,包括接入网与传输网两种。传输网由公网与专网组成,典型传输网络包括电信网(固网、移动网)、广电网、互联网、电力通信网、专用网(数字集群)。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无线接入、以太网接入、卫星接入等各类接入方式,实现底层的传感器网络、RFID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 应用层也可称为处理层,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网络层传输而来的数据在这一层里进入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处理层由业务支撑平台(中间件平台)、网络管理平台(例如M2M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安全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等组成,完成协同、管理、计算、存储、分析、挖掘、以及提供面向行业和大众用户的服务等功能,典型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虚拟技术、高可信技术,云计算服务模式、SOA系统架构方法等先进技术和服务模式可被广泛采用。 在各层之间,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可有交互、控制等,所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包括在特定应用系统范围内能唯一标识物品的识别码和物品的静态与动态信息。尽管物联网在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管理、智能家庭、医疗保健等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特点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应用的基本架构都包括感知、传输和应用三个层次,各种行业和各种领域的专业应用子网都是基于三层基本架构构建的

10月27日,从无锡机场到湖滨饭店的轿车频繁穿梭,湖滨饭店及周围的宾馆入住率暴增,全国各地都来赶一场物联网的大集。2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在无锡盛大开幕,同时举行的还有博览会和技术及商业应用高峰论坛,为期三天。八位部长级官员、三位院士、四十多位司局长和五十多位跨国公司高层及大型央企高层出席此次会议,是近年来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行业盛会。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联网产业的检阅,也是一次集体思考,为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

用战略性眼光
务实布局

“物联网的‘泡泡糖’(PPT)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演示的是真q实d。”张伟(某物联网公司CEO,化名)想起一年前跟用户交流时如是感叹,以前多数公司都是停留在方案构思和宣讲阶段,只能靠PPT(幻灯片)来展示物联网,而现在,用户不再满足于PPT了,要看实际案例。如果说,去年来到无锡,每次参观者接触到的示范项目都是“太湖鱼”,那么今年的无锡,则呈现出更多物联网的应用。
本届博览会就是一次大秀场。以传感器、RFID、网络设备、嵌入式终端制造等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通信网络为代表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以软件集成、应用开发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参与了此次博览会。
无锡,整个城市都散发着浓郁的物联网氛围,从2009年8月以来,物联网概念的公司比肩接踵地成立,分布在无锡新区、滨湖区等地。新区设立了10亿元产业培育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支柱产业促进和新兴产业培育,尤其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产业,核心企业入驻园区,新区都给予3年贷贴息或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配套;滨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在集聚各类资源,已累计引进物联网及相关企业2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
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介绍说,2009年8月7日温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到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无锡传感网实验区,无锡迅速开始创建物联网、传感网的示范区,技术研发事业培育、人才引进等配套技术相继出台。到今天,有156个物联网项目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
去年11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协议,先期以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中心为运作载体,总部设在无锡。发展中心第一任主任为叶甜春。据叶甜春介绍,发展中心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纳社会资本,与工业界紧密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中心目前设立了综合协调部、战略规划部、应用总体部和技术服务部四个部门。
叶甜春认为,物联网与现有传感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差异是:更大规模的节点覆盖、更综合的系统集成和更智能的信息处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战略性眼光’,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其中核心技术的培育和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叶甜春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重点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可以推进信息化,但做不成物联网,或者成为又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打工产业”。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对传感网/物联网领域进行了战略性的前瞻布局,已开展了近10年工作。包括传感器与芯片、信息网络与传输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软件等,传感器与芯片方面包括声学、振动、压力、温度、湿度、生物、化学等传感器。

借力运营商

物联网与互联网经常被相提并论,虽然两者的本质、内涵及应用模式都有差别,但发展路线却是可以作一定借鉴的。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邝子平认为,互联网发展初期,要感谢运营商,因为他们在互联网还没有明确形态时,就大力投入组建了骨干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完善,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物联网来了,运营商又开始摩拳擦掌。
中国电信所关注的领域包括节能减排、民生工程、防灾减灾等。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透露,中国电信已经在着手建立物联网的企业标准。“因为国家物联网标准组有一些标准并没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信建立了企业标准。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出台了七个关于M2M的标准,包括终端、平台设备和服务协议等。”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认为,TD-SCDMA的独特优势为物联网的规模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TD的优势是: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保障了通信的安全可靠;频谱效率更高、客户为每比特数据传输支付费用低;根据网络需求,可自行配置上下行资源,特别适合监控等非对称性数据传输业务。杨志强指出,物联网与TD结合有利于我国两大基础创新技术发挥协调作用。“TD与物联网都属于产业链形态的集群性创新模式,由于这种集群性和链条性,使得这两大基础创新在芯片、终端、测试、系统及应用等各个环节具有高度的重合和协同性,将会充分发挥基础协调作用。”杨志强介绍说。
据悉,中国移动M2M业务已经超过了500万终端,2009年,M2M业务收入超过7个亿,2010年,M2M终端用户超过500万,年增长率66%。M2M产业从分布上来看,电力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5%多,主要应用为电力远程抄表、电力输配变设备监控;交通行业占终端总数的30%,主要应用为车辆定位管理。
中国移动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建设完善了研发试验环境,拥有总面积达1050平米的基础实验室和支持2G和3G的应用开发测试系统;并建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体系架构。其目标是把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城市接入物联网。
事实上,物联网产业应该借力于运营商及大企业的投入,给物联网一个初始推动,逐步渗透入行业。

从集中走向分布

运营商所擅长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方面,物联网最后落地,必然是在行业应用中。物联网应用的一个最普遍特点是从集中走向分布,突出表现在智能安防和制造业等领域。
本土著名安防企业博康集团总裁李璞认为,物联网可实现分布式的智能,分布于全系统内的智能化使人与物、物与物得以通信对话,从而自动获取物的动态特征、关联特征,实现所有物征动态信息互通共享。物联网为智能安防带来了一套完整可参照的“技术体系框架”,改变了现在安防领域局部智能、局部互通的限制。经过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及多传输通信技术,实现事前的分析预警、事发的实时报警和事后的侦查取证。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徐亚丁也认为物联网技术为自动化领域带来了更好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制造业面临的大趋势是个性化定制需求、全球化的采购和生产。发达国家的现状是机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是劳动力密集型,两者都向大机器分布式模块化制造转变。”徐亚丁介绍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生产自动化从集中走向分布,能够自动调整工序、灵活增减工序。物联网架构使模块可重用性得以提高,可进行重新配置组合以适应生产需要,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调整就业人口,使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从事高附加值的模块设计维护。“分布式模块化生产系统的关键技术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技术使每个模块智能化,能够承担灵活多样的生产任务;使模块内部集成,实现机电/人机一体化。”可见,要深化物联网的应用,必须吃透其技术特性和优势,才能找准应用切入点。

资本市场冷静观望

在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的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同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美国风投协会等风险投资领域的专家,围绕“风险资本如何孵化伟大企业”这一焦点话题畅所欲言。面对火热的物联网概念,资本市场的态度显得很冷静。
邝子平认为,物联网重点在B2B的市场,物联网早期的发展,更多仍然还是给集团客户解决其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给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娱乐或者个性化的平台。“不同于互联网,互联网更多关注B2C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跟互联网将非常不一样,进入的门槛不一样,它的销售周期也会不一样。”邝子平分析说,B2B业务在中国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例如为行业用户或政府部门服务的物联网企业,要有能力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旷子平认为第一批成功的物联网企业很可能是做系统集成的,即整合各方的物联网资源,提供综合物联网解决方案,而并非纯技术型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在谈到物联网时也提醒产业界,物联网刚刚起步,对其期望值不要太高,实际上产业界对物联网领域,从技术和体制上都还没完全做好准备。
何积丰建议,物联网产业在上项目的时候要考虑“先民生后重大基础设施”,在“十二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关注民生,他建议在无锡先做一些跟民生相关的项目,如教育、医疗试点等。
除了要撬动资本市场外,国家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早期的示范及推动、行业标准及法则法规的确定,特别是在营造良性竞争环境、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从国家层面的协调与布局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8月,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在太湖国际科技园内建成启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成为首批入驻单位。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掠影
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感知科技、感知未来”为主题,围绕信息的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四大核心领域,集中展示物联网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的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的解决方案,突出展示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12个领域应用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高效率管理和高科技网络。博览会展示总面积15000平方米,参展及出席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BM、微软、华为、航天信息、清华同方、大唐电信、CETC、东软集团、国网信通、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共20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联网产业链企业参加了展览。参展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和传感器制造商,中游的应用设备提供商、软件与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以及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

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要使民众用上放心安全的疫苗,疫苗冷链运输环节至关重要。近期,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历时三年研发的我国首款物联网疫苗冷链运输车。在疫苗运输前能预先了解冷藏车状态,对运输的整个过程实时监控、记录,避免车辆内冷冻机组、箱体密封问题引起的故障。该特种车实现了疫苗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感知化、网络化,使传统的冷藏车变成了具有物联网功能的专业网络信息终端。

平安城市。联通结合WCDMA网络和视频终端采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公共场所以及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移动执法等多种综合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前端数据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并传输到市、区监督指挥调度中心,实时监控并对紧急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应对,防范和处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行为。

食品溯源。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拍摄食品包装标签上的二维码,就可查询到相关食品的原材料和生产程序等,这种产品可溯源功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

感知健康。无锡矽丰展示的基于物联网和云服务技术的感知健康体验中心及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用以达到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目的。

瑞孚特感知停车。车辆电子标签技术为保安、停车及进出管理提供独立、不间断的系统设备,可以实现对商业区及社区的方便管理,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车辆进入。系统还可以提供车辆定期出入及停车费用管理数据。掌握车辆动态情况,分析车辆运行规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实现车辆调度派遣无纸化、进出场区识别自动化。

物联网比特实验室。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把目光放在了物联网教育市场。实验室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物联网方面的宣传、培训和体验等活动。通过数字化的实验、积木化的游戏、个性化的作业和整合化的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式、体验式的快乐氛围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方向,更快地接受最新的科技知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6至2020年,物联网应用从闭环、碎片化走向开放、规模化,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率先突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截至到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已发展到15万亿元。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行业,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物联网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发展意见,从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配套、税收优惠、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工业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达万亿元。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超预期增长,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突出。在网络强国、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加快推动IPv6、NB-IoT、5G等网络建设,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逐步开始规模化应用,5G、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取得突破。

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高速发展

自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我国物联网行业呈高速增长状态 未来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自2013年以来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一直维持在15%以上,江苏、浙江、广东省行业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已经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万亿元。

虽然我国物联网发展显著,但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目前中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物联网作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

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2020年GSMA移动经济发展报告预测,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左右,202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目标16亿元,按照目前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有望超预期完成;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未来物联网行业将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标准化是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是希望在早期主导市场的行业领导者之间的一场斗争。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百家争鸣,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因此在未来可能通过不断竞争将会出现限数量的供应商主导市场,类似于现在使用的Windows、Mac和Linux *** 作系统。

合规化同样是当下物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数据隐私问题。目前数据隐私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各种用户数据泄露或被滥用的事件频发,特别是Facebook的丑闻引发了全球担忧。

因此在未来,我国各种立法和监管机构将提出更加严格的用户数据保护规定,,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安全化是指预防物联网软件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在未来,以安全为重点的物联网设施将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基础行业,如医疗健康、安全安防、金融等领域。

多重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趋势来看,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连接技术不断突破,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全球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服务支撑能力迅速提升;

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题材不断注入物联网,为物联网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受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综合驱动,物联网呈现“边缘的智能化、连接的泛在化、服务的平台化、数据的延伸化”等特点。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0722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