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第1张

互联网行业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如下:
1、物联网: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投资研究报告获悉,从电脑开始,进而发展到笔记本、平板电脑和手机。接着,电视、车、眼镜还有手表也搭上了联网的顺风车。下一样增加联网功能的会是什么呢?也许我们的房子、钥匙、空调、吸尘器也会加入联网的大军。
2、可穿戴设备:从运动手环到智能头盔,从智能衣物到谷歌眼镜,我们将被这些由互联网驱动的智能设备全副武装起来。智能手表已经登陆市场,新兴技术还会融入服装。
3、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也许在过去听起来非常科幻,但很快就会变成现实。这种技术将为用户参与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4、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过滤垃圾邮件到提升搜索效率都有它的身影。面对指数倍增长的数据,简单的数据分析将不再具备价值。真正的价值将体现在针对数据的预测和建议。机器学习算法将会使你的搜索更便捷,比如,在你淘宝购物时自动送上那些你可能感兴趣的店家。
5、移动健康科技:手机逐渐变成了我们的私人助手。移动健康科技有着改进亿万人医疗保健的潜力,能够让它们更有效率且个性化。专业分析人士预计,全球移动医疗市场将在2018年价值118亿美元。
6、3D打印:3D打印技术的普及对于制造业来说也是一个福音。零件无需再被储存在大型仓库中或者经历千山万水的运输,在有需要的时候打印出来即可。不过,这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行业也许会大大受益,其他行业却也可能会随之崩溃。
7、当天速递:电子商务将会进一步威胁实体商务。过去采用物流外包策略逐渐开始无法满足那些电商巨头。电商自己的当天送达服务将会对传统物流行业造成破坏,例如亚马逊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进行派送。这种当天速递模式将会给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8、移动支付和虚拟货币:具备NFC功能的设备、电子钱包,正在逐步进入大众市场,使得消费者可以进行电子支付。谷歌的谷歌钱包app和苹果的iBaecon技术都将进一步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虚拟货币,例如比特币,尽管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仍将会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9、电动汽车:今年,许多供应商,甚至那些传统汽车制造商也开始推出全电动模式的汽车。不同于过去的汽车,未来的电动汽车将会配备电脑、传感器和无线连接,使得汽车更了解司机的使用习惯——这些数据对于制造商来说可能会非常有用。现在仍然存在电池和供电的问题也将在以后得到更好的改进和适应,
10、云学堂:不少在线学习平台和门户网站已经开始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因此,课堂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引导空间,现在更是一个鼓舞激励学生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在线学习模式的易于访问和资格认证是其使得知识更容易被大众获取的关键。

2021年对中国通信产业而言是个标志性的年份。随着同年8月工信部宣布我国5G基站数与终端连接数占全球比重均超过70%,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面通信网络。而新的目标,正在向空间通信进发。

值得注意的是,将低轨卫星通信需使用的非地面波(NTN)技术纳入5G范畴,正是全球通信标准制定组织3GPP正在努力的目标。2021年9月,3GPP公布5G技术标准的R17版本将于2022年冻结发布,标准将首度引入非地面波技术,以作为5G标准的一部分。业内广泛认为,这对于移动与卫星通信产业而言,将是一座重要里程碑。

TrendForce研报预估,截至2022年全球卫星市场产值将有望达295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33%。尤其是在我国,受物联网需求与有限轨道资源驱动。预计2021 203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总产值或可达93377亿美元。

标准先行 与5G互补融合

卫星互联网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摩托罗拉便提出了“铱星”计划,但在地面网络尚未完善的彼时,该计划也因实现成本过高而终告流产。直至近年来伴随5G网络的演进,卫星通信的优势才重新显现,并获得重视。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博士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低轨卫星通信的定位应该是与5G实现差异化互补,到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和低轨卫星通信则将实现有机融合,包括架构融合、空口融合及终端融合等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目前的5G网络而言,支撑各垂直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连接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高达801亿个,年复合增长率达141%;全球则预计将有309亿台物联联网设备接入。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低轨卫星互联网将成为2022年电子行业的关键趋势之一。预计在相关企业推动下,低轨卫星服务与相关零部件出货量将在2022年显著成长,低轨道卫星服务供应商将优先受益。

企业探路 卫星发射迈入活跃期

与任何产业的崛起路径类似,企业的先行 探索 也成为我国低轨卫星市场寻求突破的重要特征与趋势。

供应链拆解信息显示,卫星产业生态链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站、卫星服务四大领域,目前产业阶段以卫星制造与发射为主,在国内,领衔这一环节的为两大央企巨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

公开信息显示,在星链计划诞生的2015年同年,中国航天 科技 和中国航天科工便同时公布了各自的低轨卫星项目——“鸿雁”和“虹云”,两者计划各自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并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其中,两大系统的首颗实验星都已于2018年底试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鸿雁”和“虹云”两大工程完工前,我国还于2018年部署了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系统工程“天启 星座 ”。官方信息显示,这一系统由38颗低轨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15颗,并计划于2022年部署完成,届时能够解决70%以上陆地、全部的海洋及空中物联网数据通信覆盖盲区问题。

同时,中国航天科工也牵头推出了天基物联网 星座 “行云工程”,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所属航天行云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微表示,目前项目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计划在2022年完成第二阶段共12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完成小规模组网。据其透露,届时该工程将会在集装箱运输监管、地质灾害监测、电网传输安全监管、油气勘探以及水利水务监管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

而在央企之外,民营卫星发射企业也开始站上舞台中央。以银河航天为例,继今年5月与中国信通院成功合作开展一系列低轨卫星 星座 体制技术试验后,该公司又于今年10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初步完成了5G卫星接入组网通信测试。

“随着国家队与民营航天企业同时在低轨卫星发射上发力,预计2022年国内卫星发射次数有至少2倍的倍数级增长。”张毅预计。

领航产业 政策加速落地

为了护佑引领低轨卫星产业的 健康 发展,我国中央与地方层面近年来也出台了多条产业政策。

国家层面,2020年4月,我国首次提出“新基建”计划,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其中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范畴。2021年3月,我国“十四五”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将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1年11月,工信部对外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在“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基础上细化,提出包括全面部署5G、千兆光纤网络、IPv6、移动物联网、卫星通信网络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5项重点任务。

《规划》指出,加快布局卫星通信,加强卫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积极参与卫星通信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卫星通信应用创新,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息通信领域规模化应用,在航空、航海、公共安全和应急、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广应用。

《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则指出,超前布局6G网络,支持发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星地一体融合组网、通信网络内生安全等通信融合技术,协同开展6G相关的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仿真验证平台等攻关研制。

对于各地的政策加持,张毅分析称,卫星的发射需要极高的技术积累与资源调配能力,短期内在政策利好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很难具备航天发射需要的能力,而从地方政策的内容指向看,也更多会是材料、遥感、无线、芯片等产业链配套企业,后者在2022年会有明显的数量增长。

此外,张毅认为,中央与地方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反映了卫星产业建设将在各地加速落地。随着商业卫星发射在2022年进入活跃阶段,2022年低轨卫星市场规模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增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现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教程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过时的,因为互联网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为了避免让大家学到错误的过时的知识,我联合互联网上的牛人,组建了一个群,想学SEO和电商的小伙伴,可以来这里学习,这个群的开始的几位数字是:二四八,中间的几位数字是:一七九,最后的几个数字是:一三九,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获取互联网机会,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更新更接地气的“互联网+”产业园及孵化器,融合当地资源打造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四是引进“互联网+”技术,包括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当地企业培训互联网常识,以及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等。
五是资源对接,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期的资讯、帮扶、人才交流等关系,在交流中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互交流,便于进一步合作。
趋势二:“互联网+”服务商崛起
接下来会出现一大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方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但不排除部分传统企业也会逆袭成为“互联网+”服务商。其实从服务角度来看,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服务商也是一种转型。这是一种类似于中介的角色,他们本身不会从事互联网+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及运营工作,但是他们会帮助线上及线下双方的协作。更多的是做双方的对接工作,盈利方式则是双方对接成功后的服务费用及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这些增值服务可能会是培训、招聘、资源寻找、方案设计、设备引进、车间改造等。初期的“互联网+”服务商是单体经营,后期则会发展成为复合体,不排除后期会发展成为纯互联网模式的平台型企业。第三方服务的涉及的领域有大数据、云系统、电商平台、O2O服务商、CRM等软件服务商、智能设备商、机器人、3D打印等。
趋势三:第一个热门职业是“互联网+”技术
“转型红利”期的第一个热门职业会是“互联网+”技术。由于社会及行业的需要,会催生大量的专业技术从业者。这个职业群体的构成会是成熟的技术人员及运营人员,更多的通过培训上岗的人员。从事“互联网+”服务商的工作,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整体规划性思路,他们能够根据“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做事,然后再有一个具体而擅长的领域,譬如运营及技术等,通过不断的向下延伸而匹配到线下的传统企业中。甚至,“互联网+”服务商要为每一个企业配备数个服务代表,工作人员“驻商”或者“驻岗”,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趋势四:“互联网+”职业培训兴起
政府及企业也需要更多懂“互联网+”的人才,关于“互联网+”的培训及特训的职业线上线下教育会爆发。在线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很火的教育类型,同时市场份额也占的比较大,每年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在“互联网+”这一轮热潮中,针对互联网+职业教育会兴起,可以具体细分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其实这些培训还是互联网企业的职位,传统企业想改变企业架构,需要配备更多的专业技能职工。“互联网+”职业培训面向两个群体,一是对传统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二是对想从事该行业的人员的培训。
趋势五:平台(生态)型电商再受热捧
在电商方面,平台型电商及生态型电商会广受关注,包括大型平台及地方平台,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某地的小型商城,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与其接洽。甚至这些平台会专门成立独立的“互联网+”服务公司,更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初期的转型实 *** 上,更多企业会选择加入一个平台或者生态。一来可以从平台或者生态上积累部分资源并学习其运营模式,二来可以避免自搭平台运营失败的情况出现。加上平台或生态,也能更好的认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不足,通过与其他商家合作,了解整体产业链布局,建立格局观。
这有利于传统企业找到转型突破点,以后才能以点代面,企业自身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生态。当然,平台或生态不只是线上的,线下的资源整合的一定程度,也能催生出平台。更多的平台或者生态出现以后,“互联网+”要做的只是生态与平台的连接,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升级。
趋势六:供应链平台更受重视
供应链平台会成为重中之重,专门设计和研究供应链的商家会成为构成传统企业新商业模式主架构部分的服务者,这是每一个接受“互联网+”的企业应该遵循的。企业及行业转型的根本是供应链的互联网化,也是供应链的优化与升级。对于一个传统企业来讲,人员架构可以变的像传统企业一样扁平,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配齐,考核制度也可以效仿互联网企业,但是更底层的供应链改造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供应链涉及物流、现金流等各种维持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很多传统企业在现在看来根本是无法改造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相对效率低下,互联网化以后的传统企业必定会受其拖累。因此,“互联网+”要求有一部分专门研究供应链设计及改造的专业人才站出来,为广大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服务。
趋势七:O2O会成为“互联网+”企业首选
O2O将会大受重视,O2O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都在探讨的话题,只是O2O不算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形式,广大传统企业可以借用这种方式而进一步改造原有的商业模式。同时,作为连接线上及线下的新商业形式,会成为当前广大传统企业的首选,O2O相关的资讯公司及研究单位会受重视及热捧。在“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很多认为在线上线下产业相融合的大趋势下,O2O已经没有位置了,这个看法是伟哥不认同的。
作为专业研究线上线下相连接的一种商业形式,目前很多传统的企业尤其是手工业已经从中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正是“互联网+”模式需要借鉴的。大量O2O企业的案例可以为传统企业转向提供经验,也可以为互联网企业融合传统企业提供思路。接下来,O2O会是每个传统企业的必修课,也是线上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伟哥认为“互联网+”之所以被政府推出,各种基于O2O的商业模式是其参考,也算是一种变向的推动。
趋势八: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目前,全国的孵化器已经超过1200个,2015年会是孵化器的整合元年。同时,孵化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主推“互联网+”,传统企业融合“互联网+”的新模式企业将会与高新产业一样受到孵化器的重视。“互联网+”被作为政策推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前全面创业是时代,大部分创业项目或多或少都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智能硬件、在线教育、O2O等领域创业项目的火热,间接推动了新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这些领域同样也出现了足够多的创业项目。
当前,围绕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创业项目的关联性是一条脉络,这条脉络可以梳理与整合某些行业的全产业链;物联网是另一条脉络,这条线把智能硬件、可穿戴、生物医疗等领域连接起来。整个创业生态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的,政府牵头推出“互联网+”政策,正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产生。在政策的激励下,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出现,传统的创业项目也就越来越好,以此来解决行业的升级。所以,接下来各地的孵化器将会主推“互联网+”项目。
趋势九:加速传统企业的并购与收购
互联网企业投资持股传统企业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传统企业投资或者收购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以往的传统企业转型研究中,伟哥认为入股与并购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这比传统企业高薪挖电商运营团队或者引入高科技人才更直接有效,引进团队和人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企业原有结构及运营模式磨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转变运维模式的。直接收购互联网企业,企业的全部业务打包性的与传统企业对接,相当于互联网业务外包但又是内部的公司,双方的业务及职工又不受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不要看互联网企业价值多少亿美元,市值500亿美元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也就那么多,线下的资本要比线上多很多。大量的民间资本长期累积,过去这些资本都投银行、能源等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实体行业的萧条与不景气,这些手握大量资本的企业开始着眼互联网,很多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基金都有传统企业的身影。线下资本投入线上,有利于民间资本的优化及再分配,“钱生钱”的投资模式如今已经走向病态,以P2P等巧立名目的民进非法集资还在与日俱增,如果这部分钱能够转投创业项目,将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的整体转型。
趋势十:促进部分互联网企业快速落地
“互联网+”虽然更多的是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其实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寻求切入传统市场,这些企业也需要转型。最鲜明的例子是当前数以万计的手机应用,这些APP肢解了PC互联网的市场,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但是缺乏更好的商业模式,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挣钱的来路。可能用户很多,活跃度也很高,但就是无法直接变现,或者用户的消费能力太差。基本上每一个APP都是某个行业或者其细分领域的代表,在线上无法解决的盈利问题的时候,这些商家都有落地线下的趋势。如唱吧在尝试自己做KTV以及与线下KTV合作,墨迹天气开始做硬件商家合作空气检测及空气净化的硬件。
如果说过去是互联网企业主动找传统企业,谈及的条件等方面会非常被动,“互联网+”则会让传统企业主动找互联网企业。譬如在“治霾”这个问题上,污染严重的制造业以及传统检测设备的商家肯可能都会找到互联网企业,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及产品合作方案。“互联网+”政策能够促成过去这些商家做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这也算是将来一个趋势。
本文与大家探讨的“互联网+”未来趋势,基本是政策、产业连接、创业及资本方面的,也是比较宏观的。在每一个行业以及细分领域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趋势,但大体上都离不开社会及产业的大环境。其实无论大家身处哪个行业,在参考伟哥所述及的这些趋势之外,更要与自身行业相结合,可能会对企业将来发展有一个更好的预判。
其实不管有什么样的趋势与政策,最终要推进与落实“互联网+”还是要靠企业自身。至于要走哪个路线,选择哪种方式,就看企业对产业、企业、互联网、以及商业模式的理解了。

王如晨/文

编辑

摘要

加速裂变。

共创与融合:穿越无边界挑战。

OPPO的本分:跃迁组织力。

就像一树骨朵,OPPO裂变在加速。它正从全球手机业垂直维度向着更多品类、更多入口、更多服务、软硬服一体的融合生态迈进。

不过,裂变之下,这家公司也在通过内在的文化与组织力,形成开放与节制、共创与融合的产业跃迁机制,以确立未来10年新的增长模式。

活泼与节制之间,一放一收,背后有OPPO长期的文化力、组织力、领导力。它们才是这家公司真正化解挑战、实现增长的基础力量。

过去16年,OPPO经历了多轮行业变迁。而今正处于诞生以来最为复杂的 历史 周期。它的裂变与融合,有望成为我们观察企业、产业跃迁的典型案例。

强烈印象来自24日结束的2020年OPPO开发者大会。

这舞台的生态开放维度不同以往,几乎覆盖了OPPO除制造环节之外的所有要素。

2017年OPPO移动开发者大会,强调了移动端生态;2018年OPPO确立“IoT万物有智 更慧生活”,强调5G时代手机入口价值,不过,未展示更多技术与平台积淀。

2019年未来 科技 大会,创始人陈明永定义“万物互融”,包括技术、组织及文化融合,并公布了未来三年500亿研发计划。这称得上OPPO发展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次新生态壮行大会。

几天后的OPPO开发者大会,吻合了他的指引:ColorOS发布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引擎;IoT启能行动;IoT开发与服务平台定义为HeyThings,并与ColorOS深度打通(含账户)。此外,确立手机、智能手表、耳机为核心入口等。

入口谈不上完整,开放亦需具体政策支撑,但整体看,OPPO技术、产品、生态已出现结构性变化,“云+端”雏形、 科技 属性顿显。这标志着,2020年,OPPO将展开扩张之旅,一个“软硬服”一体的形象凸显。

若非疫情,OPPO各维度或早已展示。不过,事缓则圆。24日开发者大会呈现出整体风貌。

首先必提ColorOS11。作为全球基于安卓11的首发OS,在2019年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基础上,新增两大开放引擎,即AI 与跨端融合。

应意识到OPPO“无边界”一词。它是对陈明永“万物互融”指引的落实。“无边界”不止UI理念,而是覆盖应用、数据、生态、设备等层面的分布式AI能力。借此,OPPO未来将能打通手机、智能手表、PC、电视、智能 汽车 等许多IoT终端,关联各种场景与服务,建立一致性体验。


几个数字让人捕捉到ColorOS生态能力:已开放27项系统能力,第三方伙伴超过100家,日均接口调用过3亿;月活超37亿;将适配33款机型。

已非狭义手机OS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OPPO不重视手机。恰恰相反,这是手机主业精耕细作信号,只是不再仅是终端概念,而是核心生态枢纽与关键入口。

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易炜表示,2019年至今,于个人 娱乐 、家庭家居、运动 健康 等场景陆续发布耳机、手表、CPE等多款智能设备。同时,HeyThings IoT在技术、体验、营销、渠道、数据五大方面赋能伙伴。截至目前,已与美的、奥克斯等30多家品牌建立合作,涉及50多个品类、300多个SKU。


这效能得益于ColorOS与HeyThings IoT完整的技术能力。美的副总裁兼CIO、IoT事业部总裁张小懿表示,在OPPO手机和智能家居APP支持下,通过自动发现、快速配网、Breeno语音控制,能快速实现智能场景落地,提高用户体验。

OPPO已发布启能行动20,首期将在技术、产品、营销、渠道四方面投入2亿资源。

入口拓展也在加速。官方确认,OPPO智能电视将于10月发布。夸克认为,它有望成为OPPO物联网与内容生态入口服务的另一利器,并创造一个新的文娱生态。

不要觉得OPPO物联网只是横向品类扩张。它有着胜过竞品的垂直思维。HeyTap 健康 平台的发布,让人看到OPPO IoT生态的纵深布局。

单从可穿戴入口看,HeyTap不性感。但它具备设备接入和服务分发两大基础能力,包括 健康 数据中心与 健康 接口。后者提供多种便捷接入方式,20多家合作伙伴已接入。

这是IoT核心场景争夺战。 不仅可将OPPO完整的能力解耦、开放,更能将业界现有IoT模式引向深入。老实说,目前大部分IOT场景停留在连接阶段,谈不上智能,很多根本尚未打通 社会 化服务。HeyTap展示了OPPO战略执行与协同能力。

如此,就能发现,融合视野中,ColorOS、HeyThings、HeyTap就像“两横一纵”,“基座+垂直生态”的版图开始确立。 健康 如此,随着OPPO 智能电视等入口诞生,未来会有文娱以及更多服务。

一个“软硬服”一体的OPPO形象凸显。

因此,2020年OPPO开发者大会,也称得上一场 增长战略大会 。OPPO到了结构化变化的周期。

但人们也看到了问题与挑战。

一、OPPO为何出现如此密集的开放?

二、在一个外部宏观趋势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而竞争态势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里,OPPO能否成功实现驱动转换?

第一个话题显而易见。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仍在增长,但就中国而言,随着人口红利弱化,梅特卡夫定律已失去动力。过去主要依赖终端出货的增量思维,开始逐渐让位于“增量+存量精耕+服务转型”的发展路径。

苹果如此,华为如此,小米如此。OPPO也不例外。

IDC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7亿部。全球前五大厂商分别为: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该机构预计,疫情影响下,2020年,全球将萎缩228%。

因华为海外承压、2019年以来集中转向本地,从而导致竞争加剧,一度出现华为一家市占超过50%的扭曲局面。

疫情加重了2020年压力。尽管OPPO、小米在海外尤其华为传统地盘获得不少出货,仍无法改变趋势。OPPO到了增长驱动转换周期。在深耕手机主业基础上,将强化IoT布局。

有利好面。尤其5G、AI的融合力量。陈明永谈“万物融合”时,就更多侧重5G时代的数字化风潮。他多次强调,OPPO已不止手机公司。

OPPO两年来的动向反映了这一趋势。它的裂变比许多同业迅猛、紧迫。

竞品此前经历过升级。小米、华为物联网布局略早。小米起步于2013年。截至今日,号称全球最大消费物联网平台。多家互联网巨头亦不断渗透其中。阿里、百度都已建起独立平台。

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如此局面下,OPPO能否实现驱动转换?

1、 IoT格局是否已定?

2、 OPPO IoT生态模式的差异化竞争力与有效性。

我们的观察是,尽管IoT概念已诞生多年,出货有一定规模,就所谓格局说,远未到落定时刻。

以小米为例。依营收计,IoT算主业。但截至目前,除米家与小爱音箱交互,IoT终端之间并未出现真正的跨端协同,很难称得上稳定模式。事实上,一些合作伙伴更看重小米渠道,出货思维重。

亚马逊、阿里、百度都有一定规模。但后三家更多是单品入口,尤其智能音箱。迄今为止,这类公司的物联网几乎都是孤岛形态。

格局远未落定。这行业甚至刚刚意识到要走出“连接”周期。OPPO们拥有同等的机会。

OPPO更是具备完成驱动转换的条件与竞争力:

1、 手机主业全球存量用户、日活用户规模庞大;

2、 走向一体化开放的价值,精细化运营能力;

3、 未被充分认知的产品力与"中台"能力;

4、IoT开放策略灵活、节制,共创共生的共同体意识富有想象空间。

OPPO强调IoT,并非弱化手机。陈明永多次强调“深耕主业”。手机不仅贡献营收、现金流、利润,也是技术沉淀、商业模式升级的核心保障。

手机更是IoT核心入口。即便每年出货增量有限,更新换代、存量博弈下,它依旧有其他终端无法替代的战略价值。

更要看到OPPO过往的一体化能力。从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到品牌、渠道、服务,这种能力,到新周期,每个环节都具有开放、独立的生态价值。而且,裂变之后,也会形成基于全链路数据的精细化运营,跨端协同能发挥独特的力量。

再有品牌与渠道服务。前者有利于OPPO IoT快速渗透用户心智,后者目前正在进行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改造,必定会成为拉动多元终端出货的力量,等于壮大OPPO的“出海口”。一旦形成更大规模,渠道端甚至会有更加独立的运作。

说到OPPO产品力,过去见证过手机创新。今日最大触动却是产品力、平台定义能力。ColorOS自不必说,一年来,HeyThings与HeyTap的定义与升级,展示了OPPO不同以往的商业化能力与场景思维。

产品力背后,同样拥有技术积淀与结构化的能力。

外界很难理解这组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全球2019年专利申请数据显示,PCT专利申请排名前十申请人中,4家中国企业,OPPO位居全球第五。截至2020Q2,OPPO全球专利申请49000件,授权超19000件,5G、AI、影像专利申请前列;快充超2800件,VOOC闪充已成靓丽名片。

当人们不断渲染同业研发体系时,OPPO已建立起6大研究所、4大研发中心,拥有超过万名研发团队成员。

技术积淀是OPPO一个未被充分认知的话题。没有它,只靠商业化思维,一年内定义平台方案,几乎难以想象。因为,无论ColorOS还是HeyThings、HeyTap都是打通底层技术与组织藩篱的结晶。这部分,下面我们还会分析组织力,暂时略过。

说到OPPO IOT差异化竞争力,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则是开放机制。

OPPO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易炜公布了IoT开放赋能的“共创生态”策略,除了自身定义的终端与入口,有关合作伙伴产品,将采用生态选品方式完成。主要有两个层面:

1、 符合OPPO IoT价值主张、但由合作伙伴开发完成。

包括精品标杆,HeyThings直连,OPPO都会深度参与,并输出品质标准。

2、 更多第三方 普品 ,则采用灵活连接方式。不过,OPPO仍会根据品牌调性挑选,设计、品质严格把关。

这策略不同于小米机制。小米更多靠投资创造供给,虽能丰富品类,壮大出货,但最后与伙伴之间很难消除竞争关系。

雷军曾说,小米生态不是围墙,而是篱笆。这定位至今并未真正化解内在博弈。投资带来的生态价值,更多在于连接,而非融合。

OPPO未来应该也会采用投资嫁接、孵化方式,不过,从现有机制看,它有望生成不同于遍地投资的路径。HeyThings平台比小米连接要更开放、生动。而从合作对象看,OPPO虽起步晚,合作企业与品牌质量更近 头部 ,扩张更稳健。

此外,不同于简单连接,OPPO服务隐含较深的数字化赋能,尤其智能化全栈解决 案。比如,除产品接入,还提供营销和渠道支持。

以合作伙伴乐 为例。产品上线OPPO智能家居APP商城, 个 品牌曝光8000万次,销量提升276% 。

这是一套超越“连接”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参照阿里集团“商业 *** 作系统”,可以视之为“IoT商业 *** 作系统”。它让我们看到了OPPO潜在的2B能力。随着品类扩充,入口进一步多元化,再加上制造端与供应链协同,OPPO其实是业界数据链完整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其他竞品,机制也有缺憾。华为IoT产品几乎全是自给。阿里、百度拥有开放平台,前者有数字赋能与渠道力,但平台定位决定了很难独立打造多元入口;百度技术积淀不错,却缺乏终端经验,入口依赖智能音箱,DuerOS 甚至依靠经销商兜售。

OPPO IoT模式,有差异化的路径。

当然,快速裂变的OPPO,有戒惧意识。 它 明白,尽管平台级产品出色,也不可能盲目对标现有同业。它强调,不会进入全品类,而是立足用户洞察,深耕优势场景。垂直领域尤其 健康 领域的 探索 ,展示了OPPO锻造IoT商业模式的动向。

OPPO历来也不是蒙眼狂奔的角色。过去多年,无论陈明永还是OPPO幕后母体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强调较多的一句都是“敢为天下后”。它的意思是,基于用户洞察,只要确立了方向,就不怕涉入晚。

裂变中的OPPO,既展示了高速扩张的能力,同时又戒惧地强化着节制与融合。

我们一直很好奇,OPPO身上为何会有这种思维。它出自用户或行业洞察、技术、生态体系的要求,抑或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约束?

我想给出自己的一点思考:那就是,裂变与融合思维,恰是基于文化、价值观而沉淀出来的一种方法论、一种能力、一种组织力、领导力。

在我们看来,相比技术、产品、平台等层面创新,它才是此刻OPPO升级的核心保障与驱动力。

若选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段永平与陈明永等人多年来反复强调不已的“本分”。

这表达最早出自段永平。长期以来,它也是步步高与OPPO的价值观信条。

不过,“本分”从理念转化为方法论、组织力与领导力,经历了一个过程。

最初“本分”侧重商业伦理、道德层面。段永平多次强调“诚实”,后来逐渐扩充为从内到外四个层次,即知道什么是对的事;坚持做对的事;发现错了马上停;努力把事情做对。

这表达丝毫没有西方组织管理学人“掉书袋”风格,却深入人心。它里面有模糊,也有严格甚至严苛的进阶。后来,段永平常用stop doing list还原逻辑。

这理念特适合方向已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军文化。尤其与“敢为天下后”结合后,会产生强大的战略定力,摧枯拉朽。

但它也容易形成保守机制,尤其于个体与小团队而言,会习惯等待上级命令再赴汤蹈火。一旦遭遇行业转型升级,容易出现问题。

当年OPPO转型智能机过程中,自上而下定义产品,一度换得冷场。它激发了陈明永组织持续升级的意识。OPPO曾请IBM负责从研发流程开始的组织架构变革。陈明永逐步放弃了过去的“指令型管理”,将思考交给各层面,坚持全员分享。

这为组织灌注了新机制,带有批判性思维。今日OPPO裂变,也有一个大致脉络。

只追溯到2018年。当年,OPPO 成立了软件工程事业部、互联网事业部、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研究院等诸多部门。年末开发者大会确立深耕手机、扩张IOT业务后,OPPO已到战略升级节点。

陈明永很少出来。但2019年1月开始,接连发声,明显是从文化、商业理念层面唤起组织创新原力。升级“本分”理念,恰是他切入的基础。

比如2019年1月4日,OPPO企业文化“本分”新增一条内涵,即“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通过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质”,并将其作为第二条释义。如此,五大内涵如下:

1、隔离外在的压力和诱惑,保持平常心态,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住我们应该做的合理方向;

2、本分要求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通过批判性思考,以抓住事物本质;

3、本分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求责于己;

4、本分规范了与人合作的态度 —— 我不 赚 人便宜;

5、本分高于诚信,即使没有承诺,本来应该做的事情也要做到。

这显然是在趁着新年节点唤起变革意识。

有些紧迫。两周后OPPO年会上,陈明永站在OPPO 10年发展节点(以手 机算 )上,对外发出未来10年指引。切入角度同样是“本分”,从而奠定了“拥抱变革”的基调。


演讲中,他说,外部形势不乐观,未来几年,5G、AI、IoT都是OPPO机会,作为一家 科技 公司,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三方面扎实推进,即深耕手机主业;精准布局IoT,打造新入口;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软件工程重大突破。

然后注意他这一句:“未来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竞争。做好具体业务还不够,我们还要不断修炼内功,提升组织的系统作战能力。”

显然,借助“本分”强调了组织力。继续看他的三点要求:

1、更加自信。敢亮剑,同时做好基本面,“加强流程与平台建设,提升组织能力”。

2、更加自主。“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能总等总部“开q”命令,时机合适就要主动出击,大胆推动,“总部会为你调动资源,助你成功”。

3、更加融合。新业务、新区域,新人才越来越多,产品更多元,个体、组织和业务之间交集多。思想要开放,眼界要开阔,不能关门做事,要和其他平台业务“打通”。

这不就是OPPO“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变革号召么?

这与华为、阿里过去几年的倡导完全一致。华为说要充分授权前方听得见炮火的分队,给予灵活调动火力的权限;阿里2015年逍遥子上台后,第一封信内容跟陈明永年会演讲内涵相近,随后主导了“大中台、小前台”变革。

若从当初智能机转型、IBM提供咨询服务计,OPPO变革理念要更早。

陈明永继续推动着顶层设计,就差一次相对明晰的壮行大会了。果然,2019年未来 科技 大会,他定义了“万物互融”,包括技术、组织及文化等层面,并公布了未来三年500亿研发计划。

这称得上OPPO发展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次新生态壮行大会。

半年后,我们看到OPPO系列组织架构升级。比如全球销售体系、营销体系调整等。今年6月也有一个信号,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兼任欧加首席产品体验官,负责产品线规划。这可能意味着,OPPO会进一步强化融合思维,为未来组织升级尤其中台架构升级建立新的机制。

OPPO不缺技术与商业要素,但真正驱动裂变的,正在于组织力与陈明永的领导力。

为何说“本分”升级也是一种方法论与组织力呢?

你看看陈明永的辨析。他说,“本分”价值观最重要一条是“隔绝压力和诱惑,保持平常心态,回归事物的本源,把握住合理方向”,方向感、做正确的事情和“本分”可直接划等号。

如何把握方向、做正确事情?那就需要质疑与挑战、批判性思考,从反面求证。

他说,回归OPPO当下,重拾批判性思考已成当务之急, OPPO人应按照“本分”内涵永葆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争做文化的践行者,而不是旁观者”。

我们从中听到了裂变与增长的声音。2020年与未来一个周期的OPPO,有望成为行业的关键变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42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1
下一篇 2023-06-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