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有什么影响?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有什么影响?,第1张

应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大数据医疗可以从大数据中分析出相关的病例进行研究,进而可以加速医疗的研究进度。

而物联网和5g则可以实行远程问诊,远程监控,病人状况等比较先进的功能,这是以前无法达到的。

在病人身边。物联网正在影响医疗保健行业,连网的远程医疗设备变得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物联网远程医疗的核心部件与传统远程医疗的差别是在病人身边增设了无线传感网络,医疗物联网是指以智能的物联网和通讯技术连接居民、病人、医护人员、药品以及各种医疗设备和设施,支持医疗数据的自动识别。

线上:万福康商城+微商城+APP+云健康+大数据平台,5屏联运生态物联网系统。
线下:建立智慧医疗信息服务站,招募健康特使成为连接健康会员与医护人员的纽带,为中国智慧医疗探索出一条全民普及之路。计划未来三年布局全国30多个省级子公司,100座重要城市、16万个社区信息服务站,招募160万个健康特使,推动16亿社区居民健康体检计划。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落地,让优质资源走进社区,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有效解决百姓的健康问题,这正是互联网医疗服务未来发展的方向!
~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中国医疗体系的痼疾,但也是争议最大的,甚至有人认为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伪命题。之所以出现争议,是因为观察者的立足点始终站在个人的角度,而非从整个医疗体系背后运营的成因来看,这造成了很大的偏差。
看病难和看病贵代表的是两组矛盾。一方面,基础医疗领域门庭冷落,病人就医很方便;另一方面,三甲医院门庭若市,很多病人早上挂号要下午才能看上。而另一组矛盾则是,一方面,中国看病很便宜,三甲挂号才10多元,而美国看一次病要100美元;另一方面,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医疗的自费比例是最高的,医疗总费用的三分之一需要病人自己承担。
这两组矛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医疗体系整体是“重治疗”和“保基本”,“重治疗”导致病人追逐强势医疗资源,“保基本”导致病人必须自费支付大量治疗项目。在“重治疗”和“保基本”的逻辑下,中国医疗体系的可获得性(Access
to Care)其实是很高的,为了能够保证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基本的治疗来展开。
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国的医疗体系却形成了结构性失衡,导致了可获得性也出现了巨大的失衡,这主要是由支付体系运营逻辑出现偏差引发的。
在原先全公费环境下形成的三级医疗运营体系本来是能够应对以“保基本”为目标的医疗全覆盖,但全公费体系下,中高层级医疗机构的能力较弱,这导致对大病和重病的治疗能力弱,财政体系也无法支撑。因此,市场开放就成了出路。通过市场全面放开,各个层级的医院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大医院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市场获取了主要的地位。
但以“保基本”的医保支付体系并未跟进来对整个医疗服务方进行制约和引导,放任优势地位的大医院无限扩张,最终丧失了对其的议价能力。这让市场完全用脚去投票,病人只选择最优的大医院去看病,完全忽略了三级的完整医疗体系,进一步造成大医院的恶性膨胀。等到整个医疗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扭曲后再想到要扭转,支付方已是有心无力,改革成本巨大。
在失衡的体系下,中国医疗的可获得性产生了明显的问题。由于大医院极速扩张,优秀的医生都被吸引到大医院去了,病人无法对基层医生产生信任感,这导致虽然基础医疗的可获得性非常强,可病人却更需要大医院的医生。

物联网能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物联网的出现成功地成为我国传统工业至智能工业的桥梁,它实现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的能力和水平,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智能监控、智能控制、智能诊断、智能决策、智能维护,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化了生产流程。
在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技术实现医院与人之间智能化医疗和管理,当今物联网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里涉及到条码化病人身份管理、移动药物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等各种管理。目前采用物联网技术最广泛的当属 RFID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核心技术之一。它利用射频信号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55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2
下一篇 2023-06-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