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有哪些学院?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有哪些学院?,第1张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有水文院,水电院, 水电院,港航院,土木院,商学院,公管院,理学院,外语院,力材院,法学院,体育系,地学院,机电院。

大一新生都去江宁校区,有以下几个学院搬回本部:水电院,水文院,环境院,港航院,力材院,土木院,地学院。

本部所有的只是这几个学院大三大四的学生,以及研究生。河海周围的高校:南师、南艺、南航。

河海大学,位于江苏省会南京市,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

河海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创建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

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近2580亩。开设5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433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1499名。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343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01名,博士生导师535名。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属于211工程大学。

1996年5月3日,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举行更名仪式,正式起用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并为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常州)、国际工商学院(常州)颁发铜牌。

2000年6月,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根据2018年3月校区官网简介,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位于常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常州市行政中心毗邻,占地436亩;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和基础学部,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5个本科专业。

扩展资料

河海大学本校与常州校区区别:

1、地理位置不同

本校位置:南京江宁区;常州校区:江苏南京

2、建校时间不同

本校建校时间:1915年;常州校区:1986年

3、院系设置不同

本校:水文院、水电院、港航院、土木院、环境院等

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和基础学部

4、占地面积不同

本校:占地2580亩

常州校区:占地436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常州的高等教育有: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

2017年,常州全市拥有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23万人。

扩展资料

一、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坐落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

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

二、常州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是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  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计划高校。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历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教、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三、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又名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在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美丽富饶的长三角腹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是以工为主,理、经、管、艺、教、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首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创办于1962年,时为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1980年,更名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五、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常州科教城内,毗邻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于1963年,为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

学院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存。围绕装备制造业设置专业,有机电设备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制造业服务类等11个专业群,共开设61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特色,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

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哪里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在江苏省常州武进区鸣新东路6号,该校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介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2002年,学校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隶属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18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942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规模12000人),教职工700余人。

学校秉承“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就业导向,使每个学生成才;持续改进,让一切客户满意”的办学质量方针,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创新“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组建由政行企校四方代表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跨界互动、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产教融合的“苏南”模式。2014年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

学校根植产业,服务地方,形成“以装备制造产业类专业为核心、制造业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开设专业45个。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模具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3个部(文化基础部、专业基础部、体育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部门。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有工业设计、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链服务等六大特色专业群。学校深化“三合一、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双线并进、三化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2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目前,学校有33个专业信息资源库和59门课程教学子资源库,其中“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已通过验收,另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子项目5个。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校共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99人,并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35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201人,博士学位教师近50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72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441人,占专任教师的8838%。教师中,有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8人。

学校以每个学生成才为办学己任,自2005年起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工作。作为常州及江苏省智能装备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每年为区域输送近4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6%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6项,涌现了“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徐辉、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何睿杰等一批典型学生。

学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多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平台20个,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称号。学校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年社会培训近20000人次,获“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学校“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成为当年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主持单位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学校《数字化经编装备及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获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160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3
下一篇 2023-06-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