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的详细论述

智慧校园的详细论述,第1张

如同智慧地球一样,“智慧校园”与时下如火如荼的物联网技术密不可分。IDC 的最新数据预测,截至2020年,全球将有310亿个互联设备联网工作。届时,人们将体验到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而“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也正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从技术上来说,智慧的地球涉及用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
但是“智慧校园”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不同的提出者给予不同的诠释, 这现象类似于当初的云计算。 厂商的参与使得“智慧校园”与特定的产品捆绑,如由江苏省电信所倡导的“智慧校园”,其重要载体是校园“翼机通”,“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 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翼机通’手机集门禁卡、借书证、零钱包等用途于一身。”中国电信的宣传文章上写着。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在运营商对学校
市场高度青睐的今天,有可能下一个想从“智慧校园”中分得一杯羹的会是移动或者联通,他们同样也会对“智慧校园”有基于自身产品的诠释。因此,相关质疑免不了产生:由厂商所提出并且实施的“智慧校园”是否可以让高校的信息化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江苏某高校一位信息化工作者旗帜鲜明地表示:“由厂商主导的‘智慧校园’和以前由银行主导建设一卡通存在着同样的机遇和问题。”
此外,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是什么?这几乎是每个接触到“智慧校园”概念的人共同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到的是,“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校园就是智能的服务、教学、学习、管理。

目前的传统校园现状是这样的:
1、信息传递延时:口口相传,张榜公布,校园网通知
2、存在空间障碍:无法在校内每个角落设置公用计算机,无法保障校内公用计算机和网络安全
3、信息获取被动:目前大部分信息系统偏离在被动获取信息和主动获取信息之间。
4、缺乏主动: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校领导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5、信息与实物分裂:信息存于实物(如:书本,计算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获取和学习
所谓的“智慧校园”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教师、图书馆、餐厅、停车场、校门、实验室、会议室、校车、宿舍楼等物体并连接它们,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起来,也就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换言之智慧校园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的核心理念:
促进人与校园的融合;
促进人与信息系统的融合;
促进校园实体和信息系统的融合
实现智慧校园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校园信息化管理:学校的主要目标是网络建设,并尝试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方面,这个时候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制约,很多都是基于单机版本或C/S架构的系统,由于当时基本上没有整体规划、分布式实施的建设原则,因此很多应用系统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
第二阶段是数字化校园:构建以教学、科研、管理为主体的管理型应用系统。伴随B/S及门户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学校在此期间建成了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及共享公用数据库标准,并实现了很多面向管理的应用系统。
第三阶段是信息化智慧校园: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互动、共享、协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分析、应用和服务。
科贝美育智慧校园的解决方案是以云服务为支撑,构建一个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融入到教学、学习、管理等工作领域,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该方案分为三部分:
1、教育云服务——管理者服务系统
系统平台:管理数字校园组织机构,初始化平台信息。
校园平台:新生入学,在校生管理、学生毕业、学生考核、教师考核、教职工档案、教务管理、成绩管理、库存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等,可对不同的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办公平台:办公发送、会议管理、办公资产管理、办公用户管理、办公费用管理、车辆管理,有效简化办公流程,统计办公数据。
门户网站:数字校园门户,方便了解最新校园信息。
2、教育云服务——教师服务系统
以教师为中心,建立网络教研系统、网络备课系统、教师学习中心系统、教师评价系统、资源管理与应用系统、家校互通系统、视频录播点播系统、远程网络会议系统、资源宝库等应用,实现一站式教学工作的信息化。
3、教育云服务——学生服务系统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评价系统、自主学习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网络互动课堂系统、网络学案系统,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实现远程学习和异地学习。

智慧产品

1、智能校门:云数据平台,人事考勤、访客登记、校园呼叫、信息发布、门禁安防综合智能管理值班室。

2、校园门禁:集校园内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设备房、仓库,机房,实验室办公室使用的门禁控制设备对接通道闸机等各式控制模式。

3、智慧班牌:集合数据收集及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扩展资料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

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

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智慧校园特征是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性服务。

详细解释: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U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信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振数据控起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拥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板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入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依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性服务: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性服务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智慧校园含义: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依振数据控起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拥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能看监控的。学校拥有一套成熟的智慧校园系统之后,管理人员就能通过大屏或者手机屏幕,实时查看到校园内各个角度位置的实时监控信息,真正做到全方位无死角。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智慧校园建设团队的特点

团队构成极其复杂涉及部门机构较多,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境和专业背景差距较大,存在沟通协调困难的潜在因素,建设团队需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尤其是智慧校园建设的负责人需要既掌握智慧校园建设理论又知晓智慧校园建设技术。

建设团队应该善于追踪物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学习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及时关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对智慧校园进行规划与设计,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所谓智慧校园(Smart campus ),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主要内容: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您珍惜回答者付出的劳动,及时点击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205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0
下一篇 2023-06-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