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趋势?

新能源汽车趋势?,第1张

趋势当然是不断的被市场接受并快速推动发展啦!中国政府已经向全世界做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承诺。并且新能源汽车企业蓬勃发展,C端用户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这都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逐步向市场化工业化转态迈进。除此之外,新能源背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驱动力也加持着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因此,技术驱动下的成本降低对于新能源时代意义重大。新能源时代不仅仅是减排,而且往后成本比过去更低,这将会真实的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发展。
照例先放结论:大逻辑: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我们肯定会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尝试主导。而新能源汽车又是产业链最庞杂的,是我们未来工业弯道超车最好的赛道,所以一定会大力扶持。小逻辑:对于汽车这个物种来说,即使对中国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了。 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量市场。 汽车里面套着新能源车,存量套着增量。所以,只有能把存量和增量的逻辑都理清楚并做好的厂家,才能最后冲出来。下面主要是对新能源汽车存量和增量市场的一些讨论。这是我的几篇学习思考之一,来自启发俱乐部-李丰专场。写下来理理自己的思路,同时作为记录可以回顾。另外,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思考,所以可能会对原文有一定的曲解,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李丰老师的想法的话,请一定去读他的原文。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概要如下,可以先看看有没有兴趣再往下看:引子:先拿智能手机在中国崛起做比喻市场: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不同本尊:中国新能源车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今后: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力在哪里今天讲第二部分:增量与存量市场,其实是消费逻辑的不同,同样就导致的市场逻辑的不同。概括的说:增量靠市场手段,存量靠产品实力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一些商业现象,比如:为什么小米会在2012年之后出现并且高速增长呢为什么华为要从2015、2016年之后才开始得到了你们的认可呢?这些都与当时市场是增量性质还是存量性质有关。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应该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吧。首发于:小林的杂七杂八增量市场什么是增量市场:就是这个市场本身在用户群上在非常快地扩大,而且大部分是第一次使用该产品,就是有非常多的没用过的人要进来准备开始用了。这个时候:增量市场的概念就是我只要在里边待着我就能长大。也就像雷总说的,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增量市场时的消费者: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或刚开始接触和使用一个产品,所以导致的结果是你不太容易判断到底哪个产品适合你、哪个产品你喜欢。你也不知道愿意为什么功能来付某种价格、你愿意采购什么样特性的东西。因为你还是第一次用,你还不了解到底什么适合你、你喜欢什么、你愿意付多少钱、什么是好东西。增量市场下的消费决策因素:在增量市场里通常什么手段最有效?通常marketing最有效。就是我怎么最先接触到你,让你认知到有一个这样的新产品你应该试一下,我最先接触到你,我就有最大的机会把你转成我的消费者。直白点,先搞市场先圈地。嗯,很现实也很残酷。小米是不是当时就是用1999元+高端发烧机的极致性价比来占领消费者心智的。这里强调下,没有任何一丝小米产品不好的意思。存量市场什么是存量市场:直白点说,用到这个产品的人基本上都用了。上帝都已经进门了,韭菜已经被收割完了。就意味着大家那张饼的大小已经差不多了,长得不太大,所以大家要解决怎么切饼的问题,就意味着我要多了就必须你要少了。存量市场时的消费者:存量市场最典型的特点叫作消费者的成熟度显著提高就是你终于用了好多部智能手机之后,两三部之后,你终于开始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智能手机,哪些功能对你最重要,以及什么样的应用和软件系统对你是最好的以及你喜欢手机具有什么样的设计和某些功能特点存量市场下的消费决策因素:成熟消费者:有判断能力了,不那么好忽悠了,开始有自己的鉴别、要求和购买需求所以那个时候就变成了:各自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最终被得到认可。华为的高端形象,也是正好在哪个时期通过自身过硬的产品力及刚好市场留下来的空白树立起来的吧。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呢?回到新能源车,是增量是存量?却是一个有点绕的命题。对于汽车这个物种来说,即使对中国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了。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量市场。汽车里面套着新能源车,存量套着增量。所以两种市场下的商业逻辑可能都得考虑。在存量的车这一部分:大家对于一台好车的认识基本已经有了认知了,不管是烧油的还是充电的,都首先是一台好开的车。关于如何造一台好车,我们自己的名族品牌其实现在都没怎么说好。所以弯道超车是可以,该补的功课却一个都不能少啊。在增量的新能源这一部分:看看有没有厂家能够在这一块先最快的触达消费者及占领用户心智了。目前来看:蔚来的用户企业、理想的奶爸车、小鹏的理工男硬扛特斯拉,苗头还是好的。如果有一家车企能把增量和存量的功夫都做好的话,前景应该会很不错的。

这张49家造车新势力的Logo集结图吓死人了,哪怕是见多识广的汽车编辑也不一定能认全。今天,我就来说说几个比较有设计感的Logo。

蔚来汽车

蔚来的寓意是“Blue Sky Coming”,NIO取自英文A New Day,Logo采用上下结构,上面是半圆形的天空设计,代表着蔚来汽车的愿景,象征着开发、未来与目标;下方的三角,代表延伸向地平线的路面,象征着蔚来汽车的方向、行动与向前的动力。蔚来致力于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明天。

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现在的Logo是第二代设计,旧的Logo是一个充满了互联网气息的蓝色电源开关,新的Logo则是用小字的首字母“X”做变形设计,要说设计灵感,非常的简单直白,就是创始人的名字。

奇点汽车

其车标乍一看颇有超级英雄标志的感觉,由Logo和品牌英文名称“Singulato”组成。这个车标也展示了“潮”和新锐的一面,车标交叉成“X”,寓意着奇点汽车源自互联网的独特基因。而“X”也象征着未知数,意味着无限可能、广阔的未知世界。这个车标也带来这样一个寓意,交叉而成的Logo意味着奇点汽车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同时也是物联网,也是一种新的出行方式。

威马汽车

威马汽车的Logo虽然简洁,但寓意丰富,Weltmeister为德文,世界冠军之意,代表威马汽车的远大宏图。而中间的图形标志灵感采自极光,五条杠象征着云服务、平台、人、汽车和多渠道。而最外围的圈则象征着生态系统,也是威马汽车所倡导的与环境的和谐。

拜腾汽车

拜腾的车标看起来非常有力,甚至有几分豪车品牌车标的既视感。新标志的上下两部分表现了汽车科技和数字科技的融合,“Byton”是“Byte on wheels”的融合,byte代表互联网,wheel代表传统汽车,那么Byton就是代表两者的结合,代表着一种新兴的造车理念和思想。而Byton就是要做其中的集大成者。

天美汽车

2019年年末,造车新势力又添“新人”,他的名字叫“天美汽车”。据企业介绍,天美由“Skywell”演变而来,品牌口号“Skywell:All is Well”。该品牌的logo采用“W”字外形,意味着立足天美,生动易辨;盾形标志,意味着坚守品质,守护安全;启动按钮,意味着一键启动,即刻触发;电机转子,意味着强劲电流,极速驱动;永久磁铁,则意味着电力觉醒,动力十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智能汽车龙头股票有:
启明信息:股票代码002232;主营汽车业管理软件和汽车电子产品,曾设立车载电子子公司,联手微软打造车联网。
福田汽车:是中国品种全、规模大的商用车企业,旗下拥有欧曼、欧辉、欧马可、奥铃、拓陆者、萨瓦纳、北京伽途、蒙派克等车辆品牌。
天泽信息:股票代码300209;主要负责车联网IT服务及配套软硬件的研发与销售,车载导航。
均胜电子:股票代码600699;是汽车电子行业的探路者。
捷顺科技:产品和服务涵盖停车场系统、门禁系统、道闸、通道闸、车位引导、车牌识别、智慧停车。
科博达:经营范围有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电子控制单元和系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

扩展资料:


一、有智能汽车相关是股票还有哪些?
(1)、诚迈科技:
从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为3253%,过去三年营收最低为2018年的5340亿元,最高为2020年的9379亿元。
公司有智能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舱系统业务,已与上汽集团、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吉利汽车等多家厂商展开合作。

(2)、德赛西威:
从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为1212%,过去三年营收最低为2019年的5337亿元,最高为2020年的6799亿元。
公司是国内汽车电子龙头,产品及客户结构均处于第一梯队,将长期受益于智能汽车的产业空间和发展进程。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业务拓展顺利,未来将有更多产品逐步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3)、紫光国微:
从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为1534%,过去三年营收最低为2018年的2458亿元,最高为2019年的3430亿元。
拥有5G技术研究院、紫光云华南总部、SSD研发事业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中心和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应用中心等5大核心产业集群。

(4)、永太科技:
从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为233%,过去三年营收最低为2018年的3295亿元,最高为2020年的3450亿元。
随着国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汽车、电子、轻工、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等相关产业对高性能氟聚合物、新型制冷剂和含氟精细化学品需求迫切,氟化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5)、移为通信:
从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为-037%,过去三年营收最低为2020年的4727亿元,最高为2019年的6295亿元。

1人工智能行业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催生新的技术、产品和产业模式,改变甚至重新塑造传统行业。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还没有这个专业,所以很多学生还不能报考这个专业,如果想报这个专业,就必须选择相应的学校。

根据现在的 社会 情况来看,这个专业在未来的确是需求比较大的行业之一,现在的相关人才缺口已经达到了500万人。不仅好找工作,而且相关人工智能的工作是非常高薪的工作。

2大数据行业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大数据相关技术方向:大数据开发方向:大数据运维;云计算方向: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机器学方向等等。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十分不错。

三个方向中,大数据开发是基础,以Hadoop开发工程师为例,Hadoop入门薪资已经达到了8K以上。

一般需要大数据处理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公司,所以学大数据专业也是进大公司的捷径!精通任何方向之一者,均会“前(钱)”途无量。

3虚拟现实行业

随着VR/AR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金矿产业”,大量资本涌入, 科技 巨头抢滩布局。VR/AR技术的产品整合及商业变现正在逐渐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专业人才成为市场和行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一份关于VR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分析报告中显示:中国VR人才在全球仅占2%,但对VR人才的需求却有18%,而美国的VR人才分布达到40%,中美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4教育行业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未来十多年将是新生儿增长的时期,教育优质资源稀缺,主力人群80后父母、90后学生追求差异化教育,这为多元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各年龄段教育有很多需求细分,0到6岁阶段的早教、学前、艺术教育,6到12岁的素质教育,12到18岁的夏令营,20到40岁的技能培训、在线教育、商业类等等,还有个别的企业家教育,这些教育细分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求职机会。

而教育行业比较简单,区域性明显,很难形成垄断,学习的时间成本决定了就近就读,老师的流动性也大,入行门槛低,所以行业需求较大。

5新能源行业

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国家需要很多这方面的人才,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新能源技术是当今不可缺少的,而且未来肯定会持续发展。

6新技术行业

比如建筑行业新兴的BIM技术。建筑业是个传统的行业,涉及面广、人才需求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建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对建筑行业发生巨大的转变,而BIM技术则成为引发建筑业重大变革的“起爆器”。

BIM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减少了很多设计及施工的技术压力,使设计时间都用在设计上。建设前期就可以验证设计图纸施工的可行性,避免大量拆改及图纸变更的出现,减轻现场技术压力,使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和运行调试上,最主要的是降低了工程投资成本。越来越多的业主及开发商都希望工程中能用到BIM技术。

此外,国家政府已出台很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推广BIM技术,得以让BIM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曾在2018年的一次大会上,王美华委员提出:高校土木专业增加BIM技术课程。这一提议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BIM技术的应用。因此,这就增长了BIM技术人才的需求,而由于真正的BIM人才严重稀缺,相应地BIM技术人才的工资也将会大大高于同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所以BIM相关岗位也就成了建筑行业的黄金职业。

10-20年是个相当长的时间概念,我觉得在未来这么长的时间概念里,以下行业将崛起:

新能源 汽车

随着油价的持续上涨,同时我国北方乙醇汽油的不断推广,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 汽车 不断的开绿灯,而通常一辆成熟 汽车 也恰恰需要接近10年的时间去准备。 汽车 行业的利润又相当高,世界500强中有23家 汽车 制造商,这也凸显了 汽车 行业巨大的红利,而新能源 汽车 又恰恰颠覆了整个传统 汽车 工业,给予更多创业者和老牌车厂同一起跑线的机会。小鹏 汽车 ,威马 汽车 ,蔚来 汽车 还有目前大红大热的特斯拉,都看准了这个巨大的新新市场。

AI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目前仍然在初期阶段,随着算法的不断深入,AI将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自动驾驶到智能投资再到生物医疗,越来越多的地方,都有人工智能施展拳脚的地方。

大数据

21世纪什么资源最值钱?自然是数据了,目前各家巨头都在大数据领域积极的布局,基于大数据,未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而同时数据也变得越来越无价。而目前真正实现大数据的企业并不多,日后数据类企业将越来越多,打破目前几家独大的情况。

区块链

区块链是目前风口上的概念,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概念在未来金融,供应链,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将会有一席之地,而未来虚拟货币也有一定可能会冲击主流货币的地位。

在这里先大致定义一下“有前景”:发展较快、人才缺口较大、收入较好。

如果接受这个定义的话,就可以分析一下未来的诸多行业了。

最容易想到的是通讯和计算机行业,毕竟这两个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迅速发展。具体而言的话,5G和未来的高速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应该是发展较快的子行业。

通讯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要材料和能源的支持。现在计算机行业面临硅芯片性能下滑的问题,个人计算设备也面临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有了一些模糊的解决方案,在未来二十年中也许会有重大的突破。因此,清洁电力、量子计算、光计算、生物计算、高性能电池、石墨烯行业也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人们会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更高的要求。人们会需要更精彩刺激、更身临其境、更击中大众笑点与爽点的内容。因此虚拟现实交互内容、视频音频内容行业同样也将会有较好的发展。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们对自身生存方便性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网购、快递、外卖、约车等行业也会有进一步发展。

以下总结了2020-2050年处于超级风口的七大行业的表现,以及投资策略:

1、人工智能。

最好的计算机将从2020年开始与人类大脑展开竞争,我们将模拟人类的新大脑皮质(分析和直觉的智能,而不是 情感 )。它的产品和服务将是令人惊叹的,它将包括机器人、创造性的计算机和软件,它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科学的答案。

2、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将会以指数级的方式发展 ,并将在医疗保健(由于全球老龄化,这将是非常必要的)、农业和生物燃料方面产生巨大的优势。同时,还会获得一些有争议的进展,比如试图创造超级人类和重新创造已经灭绝的物种。

3、奢侈品市场将迅速发展 ,并将成为其领先的参与者带来巨大的利润。其需求将得到人类财富整体增长的推动,尤其是来自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中产阶层和上层阶层的消费。

4、新能源将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创新增长行业 ,其发展动力是能源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渴望实现能源独立以及对于全球变暖的恐惧。第三核能,第二、第三、第四代生物燃料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令人兴奋的技术。

5、从2010年到2050年, 房地产行业 将平均每年为1亿人建造新的住房,并将建设必要的商业基础设施,使全球收入翻两番。由于全球财富也增加了4倍,而土地供应是静态的,一些土地价格将会大幅上涨。

6、 资源行业 (尤其是工业金属的开采)将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这将导致偶尔出现的价格飙升的情况。化石能源将转向页岩气和石油以及焦油。

7、 金融 是一个信息产业,将从新兴市场的信贷和贸易文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中获益。此外,它还将参与大规模建设热潮的资金投入,同时还要为基因组学、信息技术、替代能源领域的无数高 科技 创业公司提供融资。

人们会越来越自由的定义自己的身份、精神和生活方式。

就生活方式而言,将会有一种趋向于创造性、个性、真实魅力的趋势。这种“一次性”的文化将会让位于那些讲究耐用、年代更老的事物。包浆将会更有价值。

此外,体验和讲故事的市场将会迅速增长,大公司将雇佣媒体专业人员来创造和讲述它们的故事。这在 体育 、金融、奢侈品、食品/ 健康 方面尤其受欢迎。

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将是具有创造性工作,加上服务工作,在那里人类的接触价值将得到重视。

首先 科技 方面。 科技 引领变革,未来十年最为火爆的当属于人工智能了吧。那么相对来说人工智能相对应的职位应该非常的火爆

1大数据方面的数据分析师,数据科学家,数据挖掘 数据建模等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2AI/机器学习工程师 和数据科学家相辅相成的就是机器学习工程师了,通过算法研究,及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 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各个大范围的应用,未来AI/机器学习工程师肯定是特别重要的工作

3 智能硬件工程师 通过大量的AI应用但是真正去为人类服务的还要是硬件 包括智能的机器人,智能家居设备等需要有专业的工程师去设计制造

其次是生活方面的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对生活的侧重点也在慢慢改变,再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说未来有以下几个行业会越来越火


1大 健康 行业 因为环境的污染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 健康 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么 健康 行业 包括一些 健康 的体检, 健康 监测医疗服务等肯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领域。借助于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每个人从出生到老去的每一步都跟 健康 密不可分。

2教育行业 教育行业毋庸置疑会成为未来十年比较重要的行业方向,因为面临着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社会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教育特别是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会成为未来的重点行业

3 娱乐 行业 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时间被解放出来所以,人们又更多的经历去参加 娱乐 活动。所以未来 娱乐 行业会是比较重要的行业。

个人觉得在人口老年化这个问题上应该有广阔的前景,随着 社会 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已得到极大的改善,现在温饱已不是问题,老百姓对生活质量也已有更高的追求,特别是在 健康 、 养生 、 娱乐 、 旅游 等行业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国目前是全世界上人口老年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用品市场,所以,中国人口老龄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及强劲的动力。

这个话题,还是挺有难度,先试着抛砖引玉一下,需要 从“有前景”和“有钱景”两个维度分开来解读一下。

具体来说,“有钱景”,就是结合你的实际情况与综合能力,专业知识,行业技能,资本能力,甚至是家庭背景、 社会 资源等,与现有的 社会 发展热点趋势结合,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都算是“有钱景”的行业。

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直播等领域,都是有“钱”景的热门行业。

预测“有前景”的行业,尤其是未来10-20年,则难度相对就大了许多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风口“转向”的速度太快,几年甚至几个月时间,所谓的热门行业都会很快被“打入冷宫”,比如当年的团购领域“千团大战”,共享单车领域的“诸侯争霸”,最终结局对大部分人与大部分企业而言,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所以,“有前景”更多需要从知识,技能的储备来提前给自己“加油充电”相对更重要一些。如果没有类似“穿越”一类的“开挂技能”,预测10-20年的行业风口,还真是难度挺大。

如果真有这样的大神,还要考虑一下,这个大神有没有让你先掏出大把银子,收你为“关门弟子”,“终极弟子”之类的呢?你是不是一颗合格的“韭菜”呢?

所以, 从根本上总结一下:

一方面,需要具备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领域的知识或者专业技能,并且储备足够的“资深”,这是你最基础,也是最有核心竞争力的部分;

另一方面,保持一个“跃跃欲试”的好奇心,敢于挑战,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新奇的事物。 从舒适圈到恐惧圈到学习圈,再到成长圈,就可以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啦。

最后,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当然,这是属于“玄学”范畴,不太好解释了。

这几点结合,相信你无论是“钱”景,还是“前景”都会无量的哦。

谢邀, 物联网,人工智能,超能机器人。

未来10-20年,比较有前景的行业是什么?

好像很多人觉得自动驾驶 汽车 在10-20年会是有前景的行业,我觉得未必!这个行业要迎来发展期,还是要有一段时间的。至少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的普及,才会有利可图。

对此我做以下几个行业分析。

一,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农业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国家的投入资金来看,农业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二,养老业,未来10-20年,人口老年化步入增长期,老有所养,是国家的政策,未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很惊人,可以去分一羹。

三人工智能,大数据。 科技 发展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采集,将是支撑 科技 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的补贴投入不会少。

以上可供各位选择,文化水平低的就去发展农业,养老业。高智商人群,就自由发挥啊吧!

欢迎大家提出不同建议!

先说比亚迪:

比亚迪放在这里是不合适的,首先比亚迪不是造车新势力,它已经能算老牌车企了,而且是能够掀翻传统燃油车的生力军。旗下不仅仅有纯电汽车,更有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动。产品线较为齐全,而且连续多年新能源销量领先。

把比亚迪和这些造车新势力放在一起,可能是题主对比亚迪并不了解。这是一家传统车企,它造出了中国第一台15T发动机,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离合变速箱,掌握着ECU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唯一一家可以制造车规级电控芯片IGBT的企业。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是国内最高的,掌握专利算是最多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独步天下,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比亚迪的插电混动,DM30,甚至是明年将要上市的DMi40,领先其他车企至少两代以上!

哪怕没有新能源,比亚迪凭借燃油车依旧能够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15L的骁云发动机日效率高达43%,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发动机,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能打个平手。用在燃油车上15T的发动机日效率38%,依旧是国内一线水平。

现在汽车按照动力系统来分,可以分为三种:燃油车、插混车和纯电车。像是48V轻混,日系双擎弱混,电的参与程度不高,所以归为燃油车范畴。毕竟国家也是把双擎归为节油车而已,不算新能源。而新能源领域,主要就是插混和纯电,其中有增程式,虽然算是增程式电动车,但是也有内燃机,可以归为插混。日后可能会有氢动力新能源,但是我并不看好前景。我赞同王传福的观点:老百姓不会为环保买单,只会为省钱买单。氢动力除非能做到纯电一样的用车成本,还需要像加油站那样方便,还要解决安全性问题,这才有可能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现在虽然新能源发展迅速,但目前仍旧是燃油车的天下。纯电汽车因为续航和充电慢的问题,短时间肯定无法得到有效普及,哪怕现在续航已经达到了700多公里,可是因为充电慢,续航焦虑依旧无法解决。除非电池技术得到质的突破。

目前来看,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是可以完全取代燃油车的,这一点和纯电不同。大部分家庭用车都是以市区短途为主,插混车纯电80Km左右的续航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日常应用了。如果续航里程超出,用燃油当成混动车开,一样没问题。增程式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和插电式混动比,内燃机无法参与驱动车辆,多了一次能量转换,不管是动力和油耗,都略逊一筹。所以竞争力也很有限。

在纯电车全面取代燃油车之前,插混车是最好的过渡,这个过渡会持续多久不知道,但是在过渡期间,插混车是最好的选择。而在插混领域里,没有人是比亚迪的对手。如果说笑到最后的话,别和这几个新势力比,和丰田大众比较,比亚迪都不虚。

再说恒大恒驰

说新势力,可是这也太新了。我们点评年轻人朝气蓬勃,谁日后更有发展,一个小BABY混了进来——说婴儿都不对,车没有正式上市,只能算个胎儿。我不敢说恒大造的车未来没有发展前景,可是三岁看老,这还没出生呢。

就这几天的事,恒驰1亮相了,在他们自己的产业园里转了两圈,发了几张官图。结果网友一看,轮胎装反了……这里小科普一下啊,恒驰1采用的是马牌265/40
R22的SUV轮胎,轮胎是有花纹的,不同花纹和地面的摩擦力肯定不同,而且还涉及到一个排水性的问题。所以轮胎给你标注了正反面,内侧叫Inside,外侧是Outside,这是一个修理厂的学徒工都不允许犯的错误。然而恒大,投了450亿要造车,却犯了这么个低级的错误!从上至下,官方图曝出来了谁都没发现!

不知道这算不算出师不利,但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车企不怕犯错误,可是不能犯这么业余,这么低级的错误!就冲这一点,我不看好它。

我还拿比亚迪说事,比亚迪为什么要请奥迪的设计师来设计外形为什么要挖来奔驰的底盘专家来调校底盘哪怕是品控,都斥重金挖来一个专业的品控团队。这些积累不是光投资砸钱就能做到的。而且450亿放在车企里投入算多吗

威马、小鹏、蔚来,甚至包括埃安、特斯拉。

把他们放在一起,因为他们都只做纯电汽车。我们不能说错,既然要弯道超车,你再在发动机领域和人家较劲显然是不明智的,你不可能再去研发一个自主产权的发动机,买别人的发动机攒车有限的很low,所以上来就纯电汽车,这样的决策不能说错。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纯电汽车的门槛真是太低了。

我本人是比亚迪一代唐车主,作为消费者来说接触新能源算是比较早的了,也有很多人问我关于新能源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只要预算够,买插混没错,因为现在插混哪怕不充电也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强,在各方面都可以完美取代燃油车——我不是比亚迪的托,但插混领域还真没有谁干得过比亚迪。但是……纯电车,只要超过20万,全都不推荐。包括比亚迪唐、汉。

为什么因为目前的纯电技术尚不成熟,你花20万,只能买到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比如说汉EV,比如说特斯拉,20多万,续航600Km,或许两年后电池技术突破了,续航1000Km的纯电车只要十万。而且毕竟存在续航焦虑问题。平时充电桩倒是好找,可是扎堆了怎么办前面五辆车等着排队,你续航还有30公里了,你等不等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低价纯电车可以,只为了市区代步,长途我干脆不开。或者家里有两台以上的车。

我的观点可能有些偏颇——20万以上的纯电车都是割韭菜。

所以,威马、蔚来、小鹏,甚至是特斯拉,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关键看电池技术谁先能做出突破,谁先能解决续航焦虑问题,第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通吃,其余不说一无所有,也只能拾人牙慧,苟延残喘!

当然,这里面特斯拉财大气粗,已经从玩资本到玩技术达成了完美的蜕变,人家在自动驾驶领域,电控领域的技术都是这些造车新势力望尘莫及的。但是,现在的纯电车依然是不成熟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性。

这几家造车新势力,我都没向粉丝推荐过。如果想要买纯电车的话,我甚至推荐长城的欧拉好猫(女性适合),或者奇瑞的大蚂蚁,终身保。毕竟是长城,毕竟是奇瑞,说终身保我相信能保终身。而这些新势力,现在就只有一两款车型,而且销量也不稳定,基本上年年赔钱,要不是金主爸爸在后面撑着,或许已经轰然倒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鹏在自动驾驶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和广汽埃安都能算是国产中的领先水平。蔚来这几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换电模式我个人并不看好,不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我不太喜欢蔚来的那种运营,与其说卖车,倒不如是卖服务。或许是我观念跟不上了,但我还是觉得产品力依旧是第一位的,靠服务来弥补的产品力依旧难以长久。

至于威马汽车,呵呵,我不太了解。

理想One所代表的增程式

增程式有内燃机,不过因为内燃机不参与车辆驱动,所以只能叫增程式电动车,而不是混动。这样的优势是节省了变速箱等一系列发动机所需要的传动部件,可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多了一次能量转化,动力不足——和内燃机可以参与驱动车辆的插混相比。

我们拿唐DM和理想One来比,不谈车身大小和空间,只说动力模块。唐DM让发动机和电动机一起工作,可以爆发百公里43S的加速。理想One和燃油车比当然也不慢了,不过65S,其实都是电动机在工作。唐在高速运行时,发动机是主力,可以驱动车辆的同时给电池充电,尤其是在高速上,内燃机的优势明显。而理想和所有电动车一样,电动车只能通过提高电机转速来加速,高速时电量消耗明显,这时候还需要内燃机工作发电,这才导致理想的油耗偏高。你说理想那么大车身,百公里9—10个油已经不错了,这要分怎么比,如果不是增程式这种动力模式的话,油耗完全可以更低。

另外,能够买自东安动力的三缸12T的内燃机也的确过于孱弱了一些。这也侧面体现了新势力的底蕴不足。

我否定的并不是理想One,也不是理想,而是增程式,比亚迪的DM30系统就已经把增程式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了,DMi车型能在亏电状态下达到38L油耗也是因为增程式的关系。所以我的观点不变,增程式没有前途,在纯电车全面普及,替代燃油车之前,插混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说一下个人预测吧。比亚迪拿出来,人家一定是会笑到最后的,这场新能源的革命可以说是比亚迪凭借542一手掀起来的。(当然也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它和这些新势力造车没有可比性。

恒驰现在还没出生,所以没办法下结论,可是会不会胎死腹中呢会不会呢总之轮胎的事情不是个好兆头。如果我是恒大的高层,一定会说是受到了竞争对手的恶意针对,买通了工作人员云云。真的是太丢脸了,无解。

四个造车新势力里,我猜——强调是我猜哈,可能是威马,刚刚曝出自燃门,本来就没有什么底蕴,还自燃了,所以我真的不看好。威马可能是第一个出局的。

第二个是小鹏,虽然我说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软件方面不错,但是硬件层面……我感觉小鹏就不像是造车的,更像是玩资本的。

第三个是理想,毕竟目前只有一款车,而且是比较过时的增程式。理想One的驾乘感受还算不错,但是问题也不断。前景我一样不看好。

中投中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投中财)是由中投汇鑫投资管理有限司、中财金控投资有限司等企业共同发起的专注于战略新兴行业并购整合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中投中财是湖北 400 亿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的发起单位,并管理安徽中合母基金旗下的150亿产业基金集群,推动产业跨越升级。 中投中财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产业进行了深入布局,投资了小米科技、360 集团、360企业安全、京东物流、比特大陆、威马汽车、微医集团、医联集团、新里程医院集团、中科智云等领军企业。
是上市公司

文 | 蘧毛毛 刘皖媛

编辑 | 施智梁

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已经成为市面上热销的单品,苹果 汽车 或将很快加入苹果公司的产品阵营中。

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援引供应链消息,苹果首款电动车Apple Car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台湾 汽车 配件供应商会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为Apple Car(苹果 汽车 )发布做准备。该报道还披露,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有数十辆原型Apple Car。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 历史 由来已久。苹果董事会成员米奇·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也曾公开表示:“如果乔布斯活着,他可能会开发一款 汽车 ——iCar。”而从2013年苹果正式推出“iOS in the Car”车载系统(后更名为CarPlay)以来,苹果进军 汽车 领域也已达7年之久。

近日,有媒体爆出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 汽车 ,并已与吉利 汽车 、广汽集团、威马 汽车 等对可能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商议。虽然多方均未对此事正面回应,但是华尔街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受该消息影响,百度股价连日大涨,市值也重回600亿美元。此外,11月16日,滴滴发布其与比亚迪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一切设计为网约车场景服务。11月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己 汽车 ”,首轮融资达百亿规模。

此时入场造车, 科技 公司们打的什么算盘?

对于苹果造车,中国台湾《经济日报》还披露了更多细节。据报道称,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供应链正在抓紧进行备货,以便于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为苹果生产Apple Car所使用的零部件。这些 汽车 零部件厂商包括和大、贸联、和勤以及富田等,后期名单有望继续增加。

这些信息点比此前媒体披露的苹果造车动向提前了许多。此前据供应链领域权威媒体DigiTimes报道称,苹果公司在美国正筹备建立 汽车 生产线,并已开始与全球 汽车 电子供应商探讨技术规格等方面的问题,预计到2024年到2025年Apple Car会正式亮相。

事实上,苹果造车并非新鲜事情,近年来也是频频传出各种动态,这与苹果的造车 历史 以及积淀有关。

一直以来,苹果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建立了强大且相对封闭的iOS生态。在后PC时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 科技 的潜力得到释放,智能网联成为了全球 科技 产业又一重要机遇,而智能 汽车 和自动驾驶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场景之一。苹果认为,从 科技 的一端接近电动化、智能化 汽车 并不是没有可能。

在iPhone成功后,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公开表示:“我们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造一款 汽车 。 汽车 有电池、电脑、发动机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这些东西。”

苹果CEO蒂姆·库克也曾表示,智能化的电动 汽车 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而能将不同电子产品连接到一起,本就是苹果最擅长做的事情。而电子产品需要的软硬件,苹果也都有。

基于此,苹果开始在 汽车 领域多线并举,并开启了造车计划。

早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进军 汽车 领域,并发布了“iOS in the car” 计划,做好了“上车”的准备,其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也是苹果 历史 上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也是在那个时间点,“苹果要收购特斯拉”的传闻甚嚣尘上。

显然,苹果对于收购一家造车公司没有兴趣。2014年,苹果秘密筹划的“泰坦计划”浮出水面。资料显示,苹果最初目标是像Mac和iPhone一样,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 汽车 。

为此,苹果公司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吸引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的专家组建了一支庞大的 汽车 研发团队。有统计显示,在成立后的一年之内,这一团队召集了千余名工程师参与,其中挖走特斯拉员工超过300人。与此同时,在2015年12月10日,苹果公司分别注册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个域名。

在2017年苹果公司第三财季的财报电话会上,苹果CEO库克透露了“泰坦计划”的目标,首度公开证实该计划的存在。库克认为自动驾驶是“所有AI项目之母”,苹果从核心技术的角度正在聚焦自动驾驶系统,但这一系统的应用不光是 汽车 。

然而,与“ 汽车 界颠覆者”的设想不同,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开发计划异常坎坷。“泰坦”的最初目标是研发能够无人驾驶的整车,但 科技 公司造车难度极大,谷歌X实验室也曾走过自主研发无人车的路线,以失败告终。苹果也是如此,多次团队分歧转变后,苹果“泰坦计划”以失败告终。

此后,苹果的 汽车 领域成果更多集中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方面。但在 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研发上,相比脱胎于谷歌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依附传统车企通用的AI公司Cruise,苹果的表现也乏善可陈。今年初,苹果被爆出自动驾驶部门裁员190人,这也是自2018年8月前特斯拉高级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上任项目工程副总裁之后的首次大幅度裁员。

12月9日,苹果公司将其自动驾驶 汽车 部门移交给了人工智能部门高级主管约翰·贾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此前由道格·菲尔德负责的自动驾驶 汽车 部门数百名工程师团队也全部转移到贾南德雷亚的人工智能部门。

然而,苹果的造车之心并未死。根据DigiTimes报道,苹果正在与台积电联合研发自动驾驶芯片,同时这也是为Apple Car展开部署,该媒体还指出,苹果已计划在美国建造 汽车 组装厂。

苹果将采取怎样的形式造车?苹果自身能否支撑开发一辆 汽车 ?苹果提速造车有何目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得而知。目前来看,Apple Car或将于更早的时间问世。

科技 公司造车之风,并非今日才起。

早在2017年,戴森便正式宣布启动电动车项目,计划投资逾20亿英镑(约合25亿美元)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 汽车 。然而,2019年10月,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却向全体员工宣布:放弃造电动车。原因很简单:产品非常符合戴森的理念,但可惜在商业上并不可行。

放眼国内,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也曾下定决心造车,但最终却铩羽而归。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贾跃亭也大力推出新品牌FF,但目前仍未走向量产阶段。小米也在近日被传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青悦S1,但很快被双方辟谣为假消息。

然而, 科技 公司造车并非没有成果,且成果正在近期集中落地。滴滴与比亚迪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已于11月发布,最快将于12月投入运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项目定名“智己 汽车 ”,已落户浦东。

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新模式的诞生。知名 汽车 行业分析师颜景辉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表示:“从业内来看,之前的 汽车 +互联网已经有向互联网+ 汽车 转变的趋势,未来的 汽车 要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是行业的共同认识。 科技 公司有这样的基因,和有制造工艺的传统车企合作造车是很有可能做成的。”

有观点认为,新造车公司在新能源市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 科技 公司转型造车的诱因之一。比起戴姆勒、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在资产规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盈利水平等远远不及前者,但这些年轻公司的市值已迅速反超,特斯拉更是坐上了全球车企市值头把交椅。

公司的市值排序不排除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主流咨询公司、分析师和投资机构的预期。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 汽车 的认同,也表明 汽车 产业进入了大变革时期, 汽车 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重新洗牌。给后起者提供了机会。”

“只有造车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值,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采访称,连传统老牌车企都反应过来,以 科技 赋能大力布局高端新能源智能网联 汽车 ,为抓住这一波发展的浪潮,有着互联网基因的 科技 公司们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决定从上车走向造车。

造车虽投入巨大,但是收益模式却成熟且快捷。以滴滴D1为例。据了解,D1将按照公里数收费,并按照每公里2元钱的价格向比亚迪支付费用。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认为,2030年的D1能够实现全无人驾驶以及商业化运营。届时,D1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将远不止当前按照公里数计费所带来的收益。

然而,多数 科技 公司目前只愿做供应商,还有很多 科技 公司誓言不造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为。尽管华为的 汽车 业务在公司内部不断走向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华为却多次重申不造车,目标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任正非更是在一项决议中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也在微博回应小米造车的传闻时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 科技 公司在当前宣布不造车,更多是因为时机不到。”一位行业投资人士告诉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大多都会绕开或者警惕打算造车的“跨界玩家”们,一些 科技 公司虽有造车的实力但此时发誓不造车也有这方面的顾虑。

也有人对时下热火朝天的新能源局势提出了反对观点。近日,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da)在日本 汽车 制造商协会年终新闻发布会上称,他对当前正在兴起的“电动车革命”感到不满,电动车生产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严重。同时,丰田章男认为当前特斯拉价值被严重高估,特斯拉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影响全球 汽车 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电动 汽车 的技术领域。

科技 公司下场造车,能有几成胜算?有观点认为,如果 科技 公司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供应商,而是亲自下场造车,由车企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或将面临“鸡飞蛋打”的局面。但是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 科技 公司还是决定下场一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313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 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